教学设计能力标准心得体会及收获 教学设计方面的收获(八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教学设计能力标准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4页《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与实践”的第1-6题。
本节课是《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的第二教时,教材重点引导学生交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并要求学生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练习与实践”第7题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两组数据判断相应的两种量分别成什么比例,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认识,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以及成什么比例的基本思考方法;“练习与实践”第8题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以及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继续练习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方法;“练习与实践”第9题的第一题让学生根据表示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千米数和耗油量关系的图象,先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再根据其中一个量的数值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第二题要求学生根据一辆汽车在市区行驶的千米数和耗油量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表示它们关系的图象。通过上述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使进一步体会数学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练习与实践”第10题是一个与比例尺有关的实际问题。教材先让学生量出一幅平面图上相关的图上距离,再让学生利用给出的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教材这样的安排,主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的。
⑴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的。
⑶使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感受比的应用价值,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一、教师谈话,揭示课题。
⑴教师谈话。
教师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复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
⑵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
二、师生互动,合作交流。
⑴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
呈现“练习与实践”第7题,明确要交流的主题:表中的两种量分别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班级交流判断的方法:一是利用表中的数据进行判断,在次体会正比例和反比例量在变化中的不同规律。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它们扩大或缩小的倍数是相同的;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一个量扩大,另一种量反而缩小,它们扩大或缩小的倍数也是相同的;二是利用数量关系式判断,表格一:因为钢材质量:钢材体积=比重(一定),所以钢材质量和钢材体积成正比例;表格二:圆柱底面积×圆柱高=圆柱的体积(一定),所以圆柱底面积和圆柱高成反比例;利用图象判断,用描点的方法画出图象,如果是直线,则成正比例。
⑵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
呈现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先写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独立写出数量关系式,同桌交流。
第一问:因为每块砖的面积×砖的块数=一间教室的面积(一定),所以每块砖的面积和砖的块数成反比例;
第二问:因为圆的周长÷半径=2π,所以圆的周长和半径成正比例。
⑶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
呈现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明确要交流的内容:判断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是否成正比例;根据图象用一种数据判断另一种数据是多少。
班级交流理解、完成题目的情况,进行“根据图象用一种数据判断另一种数据是多少”的练习;反馈学生形成的正比例图象的情况;比较汽车高速公路和市区耗油量的不同情况,体会比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⑷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呈现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分别量出学校到各个地方的图上距离,形成以下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学校-少年宫4厘米?米
学校-体育场3.5厘米?米
学校-市民广场2.5厘米?米
学校-火车站7厘米?米
多种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思: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00厘米;……
解答:在多种书写形式的基础上,体会用“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的优越性。沟通和正比例之间的联系。
⑸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022教学设计能力标准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1、让学生认识到晏子出使楚国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了解文言词句方面的一些特点,识记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并学会简单的推理。
3、能够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晏子的不卑不亢、机智沉着,楚王的自作聪明、傲慢无礼。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1、了解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
2、感悟人物的形象特点,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
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学生:充分预习,收集有关资料。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诵读、点拨、自学、讨论。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晏子使楚》一文中的大概故事,还学习了生字新词。
2、出示课件:晏子、敝国、大夫等词语。(教师随时点拨)
3、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并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3、我会自己读书、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
4、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我们也知道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礼尚往来是正常的,那么楚国是如何接待晏子的……晏子会有辱自己的使命吗……出使的结果又是如何……这些都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关注的。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把文章速读一遍,用“—————”划出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找到了跟你同桌交流。
引导:
(1)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找到了,哪位同学愿意大声读出来……
(2)指名回答。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3)从这句话你读明白了什么……(必须去做,即使你不愿意,也得去做。)
(4)、引导双重否定句,让生试做陈述句。
二、探究学习: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以小记者的身份跟随晏子左右一同出使楚国,去看看,在这之前,楚王有几次想侮辱晏子……到底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怎样化“侮辱”为“尊重”的……
板书:侮辱
2、出示自学提示:
1、快速默读课文3—5自然段找出楚王侮辱晏子的事例,用—画出。
2、边读边思考晏子反驳的话,哪句最历害,用~~画出,你还从哪儿看出晏子的智慧。
3、用△标出每次的结果如何……
4、将你喜欢的那段可以和同学分角色朗读。
5、把你学到的内容或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3、师提示学生:自学提示中加粗红色字告诉你们要用这些方法去学习课文。让学生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三、学生交流:
(一)汇报第一次交锋:
1、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5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1)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解吗……
(2)指名回答。
(楚王想借钻狗洞来侮辱晏子身材矮小。)谁能体会晏子当时的心情和当时的场面,(会很生气)给他加一个修饰词语,来读一读。投影出示:晏子看了看,__________地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2、师:晏子为什么这么回答……他这么说有何含义呢……课件出示关联词:是……不是,只有……才进而推理、(指导带着胸有成竹的口气去读。)
访问正常的国家是开城门,访问狗国才需要钻狗洞,楚王让我钻狗洞,说明楚国是_________。
3、所以—————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4、师:楚王这城门打得可真是无可奈何啊,否者你就要承认自己国家是狗国,自己是狗王了。
5、小结
从这次的回答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晏子的聪明才智。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没有恼羞成怒,冷静地反驳,巧妙的语言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楚王,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不伤了两国的和气。
6、晏子神态体现智慧。
(二)、汇报第二次交锋:
1、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1)生可提问:“瞅、冷笑”表达了楚王对待晏子是什么态度……
(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的目的。)
(2)指导朗读这句话。
2、帮助生积累四字词语指导夸张句:张袖成云或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或比肩接踵。(提示生语言简练并用了夸张,明确文言文的特点。)
3、出示课件得出结论帮助生推理:上等人访问上等国,下等人访问下等国。
我是最不中用的,最下等的,访问楚国。
所以楚国是_最不中用_的_,最下等的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楚王只好陪着笑。_________________。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进而理解人物心理。
(三)、汇报第三次交锋:
1、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
(1)师:楚王说这句话是要侮辱齐国人什么……联系上下文想一下,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表达一下自己的理解。
(2)指名回答,课件出示:
(楚王借此讥笑齐国人没出息,齐国社会风气不好。)过渡:同学们,如果你们身在异国他乡,别人说你没出息,你的国家社会风气不好,你会有何感想啊……(没面子,难过,气愤)光有这些感受有何用啊……我们要用我们的智慧来驳倒对方啊!我们来看看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
2、课件出示反击及结果:淮南水土好,产柑橘。淮北水土差,产枳。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就做起强盗来。
所以楚国是__社会风气不好的强盗国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楚王只好陪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重点词理解:理解面不改色、用安居乐业造句。
4、师指点学生带着自信自豪朗读晏子的话。
四、分析人物
1、楚王三次侮辱晏子都没有成功,咱们用后语来说一说楚王好吗……课件出示:哑巴吃黄连——()
偷鸡不成——()搬起石头——()木匠带枷锁——()
2、师:晏子出使楚国,与楚王三次交锋,从他的从容应对,从他绵里藏针的语言中,你对他有了哪些认识……
生自由讨论(能言善辩又不失礼节维护国家尊严、不辱使命、足智多谋、不卑不亢、有理有节)
五、拓展练习
一个美国记者看到周总理桌子上的美国产的钢笔的时候,问总理:“中国这个泱泱大国,怎么还用美国产的钢笔……”周总理笑笑说:“哦,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给我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战利品。”美国记者哑口无言。
六、小练笔,谈收获
各位小记者,我们的报道任务已经圆满完成。齐王和人民正焦急地等待着大家的消息,你能用简短的几句话来来写一写夸一夸我们晏子大夫吗……
七、师:同学们,晏子成功出使了楚国,从此,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更重要的是晏子维护了自己祖国的尊严,这可真是“一人之辨
教学设计能力标准心得体会及收获 教学设计方面的收获(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