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博物馆党课心得体会 参观党史馆党课心得(二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162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新博物馆党课心得体会

现在我们正前方的是博物馆的三座主要建筑,如果从高空俯瞰,他们呈现一个品字形的格局,一主两翼,中轴对称,具有浓郁的楚文化建筑风格。位于我们左手边的是楚文化馆,中间的是综合陈列馆,右边的是编钟演奏馆,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进入楚文化馆参观。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了楚文化馆,馆内的这面墙展示的是楚国特色的漆器文化,大家看到了中间的那个符号了么?可以猜一下它是什么字,它是一个“水”字,周围的是四个字是“太一生水”,出自荆州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郭店楚简上,其大意讲述的是宇宙生成的先秦道家理论。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是在荆州出土的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越国的国王佩剑为什么会在楚国呢?目前历史学家有两种观点,一说是作为楚越两国连姻的嫁妆带到楚国来的,另一说是楚国发兵攻打越国时作为战利品带到楚国来的,这把剑因为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充分向世人展示了春秋时期越国高超的铸剑技术。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第二件镇馆之宝,位于综合陈列馆的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编钟是1978年于随州出土的,随州在古文献记载中属随国,为什么在这里会有一位曾国国君的墓出现呢?历史学家们考证出曾国和随国的姓氏、疆域、年代等均相吻合,所以得出了曾和随为“一国两名”的判断,但是因为没有直接证据而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曾侯乙编钟已经被列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全套编钟共65件,分三层,每件铜钟敲打正面和侧面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被称为“一钟双音”,也许是铸造过于复杂的缘故,汉代以后编钟的制造技艺就失传了。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第三件镇馆之宝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大家可以先看一下这个梅瓶的形状,肚子很大口很小,这就好比我们做人要想成功,第一肚量要大,就是我们常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第二守口如瓶,俗话说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这是一件在湖北钟祥明代郢靖王墓出土的元青花精品,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梅瓶,梅瓶早期是用来装酒的容器,后来因为体形似“窈窕淑女”的身姿,而渐渐转变为陈设观赏用的艺术瓷。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是第四件镇馆之宝郧县人头骨化石,郧县人的年代非常古老,地质年代早于北京人,与蓝田人的年代相当,但郧县人化石在体质上却显示出许多早期智人的特征,这一发现,改变了人类起源非洲的传说,也是湖北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各位游客,今天下午的参观就到此结束了,感谢大家在参观浏览过程中给予我的支持和配合,也欢迎大家对我的导游服务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希望以后能有缘和大家再次相逢。最后,我祝大家一路平安,谢谢!

最新博物馆党课心得体会

各位来宾:

天一阁博物馆位于宁波市月湖之滨的天一街上。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

天一阁博物馆是一座由天一阁藏书楼为核心,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天一阁藏书楼自明代创建以来,至今已有440多年的历史了。它以藏书文化为特色,素有“南国书城”的美誉。博物馆总占地面积约3.1万平方米,环境优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和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西大门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天一阁的西大门,首先印入我们眼前的是一对清代的石狮子。这对石狮子是清代的时候,浙东工匠的作品。它们原本守护的是寺院,“下岗”后“再就业”,来到了这里。后面的木门是清代的木结构建筑单体,1980年迁建过来的。平面三开间,硬山式屋顶,五层马头墙。

请各位朝我手指的方向看去,“南国书城”四个大字,是我国著名的宁波宁海籍国画大师潘天寿在1962年的时候所写的。这个匾额所用的字体是隶书。由于宁波在中国的南方,故城“南国”。“红豆生南国”,书乃读书人的相思物,从这个角度来讲,成为南国也是十分恰当的。“书城”的意思是,一座以书筑成的城,一座为书的安全而筑的城。

请大家看下面的这幅对联: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这幅对联是由当代版本目录下泰斗,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顾廷龙先生,1981年78岁时专门为天一阁书写的。用的是“钟鼎文”。所谓“钟鼎文”,那是很久很久以前,商周时期的华夏先民刻在青铜器如钟、鼎之类上的文字,说他是文字,其实说是符号似乎更确切一些。这幅对联上联说的是天一阁藏书时间悠久,藏书规矩、藏书精神可师可法。下联说到的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登上天一阁后的感叹心情。黄宗羲号南雷,在清代康熙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73年,破例成为了第一个登上天一阁藏书楼的外姓人,后来应天一阁传人的请求写国一篇专记《天一阁藏书记》,落笔就写了四个“难”字:“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后面的一副对联则为近代文学家、原文化部部长郭沫若所书,上联是:好事流芳千古;下联是:良书播惠九州。郭老先生曾于1962年10月连访天一阁两日,高度评价了这座文化宝库的重要价值。

请大家抬头,上面还有一块匾额,“天一阁”,这个匾额的字体是楷书,没有落款。据天一阁人讲,是从唐代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字帖中一个字一个字挑出来,并做技术处理。

范钦铜像、溪山逸马图(这一段对范钦仅做简单介绍,具体的可以选择在车讲完成)

进门后请大家往后看,这幅对联:建阁阅四百载,藏书数第一家。是由宁波本地的大书法家沙孟海先生在1963年提写的。看完这幅对联,请大家回过头来看这个铜像。这个铜像就是天一阁的主人范钦。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浙江宁波鄞县人。他年幼时并不聪明,但在祖父和叔父的教诲和熏陶下,自幼苦读四书五经及名家书籍。家族中没有的书,他就到各藏书家那里去翻、去借、去抄。由于他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求学,23岁时首次去杭州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27岁进京参加会试,中了贡士,在殿试中入选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列三十八名。

范钦中进士后不久,就出任湖广隋州知府,属一级地方长官,在这等级制度森严的明朝是较少见到的。此后,范钦到处做官,足迹踏遍了当时的大半个中国,直到明嘉靖三十九年升兵部右侍郎,同年十月辞去官职,回到宁波。范钦的官宦生涯,为他的藏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铜像后面照壁上的这幅图,叫做溪山逸马图。画面高2米,长4.9米,是一幅堆塑作品,是已故宁海籍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先生的堆塑作品。据说这种堆塑是用蚌壳灰、稻草灰和泥等堆塑刻画出来的,非常繁琐复杂,十分精巧。我们仔细看这幅作品,八匹骏马在溪边休息,形态栩栩如生。画面造型粗看觉得比例失调,其实是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突出了画面。天一阁的堆塑作品,绝大多数都是胡善成先生的力作。这幅溪山逸马图,一下子把人们的视线紧紧锁定在这好似无意间安排的审美空间内,避免了南北两侧视线内高大建筑对小庭院的压迫感,构思之精妙由此可见一斑。1983年3月23日,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参观天一阁时,大大夸赞了这个堆塑作品,不止合影留念,还用自己带的相机,从不同

博物馆党课心得体会 参观党史馆党课心得(二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