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边疆事迹心得体会及收获(五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主题边疆事迹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这几年,支队党委先后提拔使用了45名营职干部、128名连职干部,没有出现一例吃请送礼问题。
爱心:战士冷暖挂心中
杨兰国的日记本扉页上写着一句话:“战士父母把孩子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也是做父母的,一定要将心比心,把一个健康成长、长大懂事、百炼成钢的优秀军人交还给他们。”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中队战士李斌在乌喀光缆施工中因体力不支,摔伤了腰部,被诊断为第五椎骨崩裂症。小李在医院住了一年多,病情不见好转,便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杨兰国知道后,利用到乌鲁木齐开会之机,专门到总队医院看望李斌,并向主治医生详细询问小李的病情。当得知由于伤势严重治疗效果不理想时,杨兰国四处打电话,托熟人给小李联系看病。后来小李转到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做手术,杨兰国又和支队长商量,专门召开党委会研究,从支队家底费里拿出4万元手术费支持小李治疗,终于使小李伤愈归队。
公心:排忧解难放心上
部队地处西北边疆,官兵们长年扎根大漠、雪域高原,由于地域条件影响,基层吃水、洗澡、冬季取暖、许多大龄未婚干部找对象、随军家属就业、住房和子女入托上学等“七大难”就成了支队历届党委和每一个成家官兵的揪心事。怎样解决这个支队长期存在的难题?经过深思熟虑,党委郑重向支队全体官兵作出了承诺,用5年时间开展“暖心工程”,建立一套有效机制,彻底解决基层的上述难题。
万事开头难,但杨政委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只要胸中装着部队建设,办法总比困难多。”“暖心工程”实施的第一步由支队政治处牵头,通过和喀什地区团委、妇联、喀什日报社和喀什电视台联系,定期举办“心连心”警地联谊会、鹊桥会等方式,为部队大龄未婚干部牵线搭桥。5年来,共有48名干部通过联谊会、鹊桥会找到了生活中的另一半。第二步支队专门向总队写出书面报告,反映基层吃水问题,在总队的大力支持下,集资85万元,购买了10台纯净水过滤交换器,配发到中队,使官兵们喝上了纯净水……
主题边疆事迹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小杜,男,汉族,中共党员,湖北荆门人,2012年6月入伍,现任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消防救援支队办公室主任、一级指挥员消防救援衔,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嘉奖1次,曾被消防救援局评为2019年“年度调研工作先进个人”。
小杜在2020年1月21日返回家乡湖北荆门市钟祥市双河镇大桥村探亲。面对突发的疫情,该同志不忘初心本色,在完成自我隔离后,主动申请成为了当地疫情防控工作的志愿者,始终战斗在防疫第一线。小杜的家乡荆门市钟祥市双河镇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属疫情重灾区,住户分散偏远,下乡入户一走就是十几公里,他走遍了村里近300户人家,晒得黝黑的脸上被口罩遮出的印记清晰可见。
在执勤卡点迎风飘扬的党旗下,他常常一守一整天。为给村民购买、配送生活物资,他和同事们经常一天要接近百个电话,往返于采购点和村民家中数十次,24小时为村民服务,为当地在疫情防控期间保生活、稳人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外出流窜和违规聚众的群众,他积极引导、耐心劝导,赢得了群众的广泛理解,共劝返群众约1000余人次,车辆约2000余辆次,未发生一起矛盾纠纷事件。
危险性最大、最辛苦的莫过于对确诊和疑似病人家中进行消毒防疫以及为40余名滞留在当地的武汉回流人员进行体温监测,穿上密不透气的防护服,背上沉重的消毒桶,一场“战役”下来,他常常汗如雨下。
在做好志愿服务工作的同时,小杜发挥专业所长,主动承担起了村里的防疫工作简报、工作报告等公文材料的撰写任务,还主动为群众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并利用走访入户的时机,帮助居民排查消除火灾隐患,提升家乡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在入户排查工作中,小杜得知村里年近90岁的马大培老人,因与其相依为命的孙子被隔离在外地无人照料,便主动向村里提出照顾老人的申请,每日照看老人的饮食起居,多次自费为老人送去生活必需品。老人的孙子马明福在得知此事后,深受感动,专门写来感谢信表示谢意。大桥村党支部有感于小杜同志的担当奉献精神,发出《倡议书》,号召全村青年向小杜同志学习。在小杜同志事迹的感召下,当地志愿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小杜的父亲受到儿子的影响也加入了志愿队伍,成为了村里一名流动巡查员,这对战“疫”父子兵的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
小杜同志所在单位驻地位于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部边缘。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生态环境尤其脆弱。面对艰苦复杂的边疆环境,从小在内地省份长大的小杜克服地域、气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困难,在边疆这片热土上默默坚守,无怨无悔。自加入新疆消防队伍以来,其妻子在武汉市工作、年迈的父母在荆门农村务农,一家人长期三地分居。由于支队经常处于战备状态,无法照顾远在湖北的妻儿和父母。妻子十月怀胎、孩子出生、家中老人去世、父亲重病,小杜均不在身边。怀着对消防事业的满腔热情,在改革期间面对“走与留”的抉择,小杜同志没有丝毫动摇。为了支持其工作,小杜同志的爱人张旭主动向公司申请,远离家乡来到了公司远在新疆的建设项目工地工作。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小杜同志还主动当起了改革政策“宣传员”、“辅导员”,利用下基层帮扶工作、检查督导的时机,主动为思想负担重、改革政策理解不透的指战员答疑解惑,在他的努力下单位指战员的转改率大幅提升。
小杜同志无论在何地何岗位,都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在基层中队,他是带兵能手、训练标兵、火场上的先锋,其所在中队连续多年被总队评为“先进中队”;2014年,在他和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所在中队荣立集体三等功。在防火岗位,他虚心好学、求知若渴,从当初的“门外汉”一路成长为支队的业务能手,多次代表支队参加总队组织的社会单位“三化”对检互查、防火监督比武。小杜同志分管的辖区位于化工园区,每逢生
主题边疆事迹心得体会及收获(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