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深度学习心得体会精选 音乐课教学感悟(九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音乐教学深度学习心得体会精选一
先将本学期音乐兴趣小组的活动计划简介如下:
一、音乐知识方面。本学期将具体教给小组学生的有:音乐知识及音乐语言的基本要素、拍子音名、音的分组、二声部合唱以及简单的舞蹈。
二、音乐语言的基本要素有节奏、旋律、节拍、音色、力度、速度、和声、曲试。其中最重要的是节奏和旋律。
三、腰鼓活动工作安排
1、吸收新队员,实现新老更替,并做好新队员的思想工作及老队员传、帮、带新队员的工作。
2、搜集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腰鼓是我国民间的传统鼓乐,具用气派热闹、壮观非凡等特点,激发学生学打腰鼓的兴趣和热情。
3、训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队段主要让队员掌握规范的动作与姿态,学会基本鼓点;第二阶段学习几种舞蹈花样,并鼓励学生自编自创新花样,在基本打法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提高。
四、基本要求
1、教师认真的准备好每一次活动,要求知识有一定的兴趣性。
2、学生不得旷课迟到,教师认真的做好每一次记录,学生认真完成辅导老师布置的作业。
五、活动时间:利用每周一中午活动进行训练。
六、活动内容:
1、在各年段中选拔歌唱条件好的学生参加。
2、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体裁作品进行演唱教学。
3、训练学生计划节奏感,使学生体态、动作协调优美。
4、让队员掌握规范的动作与姿态,学会基本鼓点,几种舞蹈花样。
5、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高音乐表现力
关于音乐教学深度学习心得体会精选二
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园实施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提高幼儿艺术素养和审美认知、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由于幼儿不能像成人那样抽象地理解音乐作品,因此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他们需要依赖一定的音乐操作活动、游戏活动来感知和欣赏音乐。目前,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在内容选择、途径手段、组织形式等方面,表现出多元化、多通道化、多媒体化等特征。然而,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的参与中,也容易出现一些偏颇,本文就其中的一些方面加以反思,以在思考中更准确地认识和实施幼儿音乐欣赏活动。
一、对活动目标的反思――切勿重认知轻审美
教师在设计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时,会事先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和分析,往往更多地将作品介绍印在头脑中,自然而然地将原作者本身的感受强加给自己和孩子,更多地将作品中认知方面的音乐元素放到目标中,始终关注的是孩子们在活动中是否理解了音乐本身,是否能对音乐进行描述和动作展现。而孩子们在音乐中是否获得情绪的渲泻、是否体验到美与感动、是否在音乐中沉迷留连,这些都是教师相对忽略的部分。当然,我们要把从音乐中感悟到体验到的情绪、想像、沉迷、留连、感动用语言表达出来,然而能够用语言表述可能不是音乐欣赏的最根本要求,音乐欣赏中似乎更应该关注儿童的融入、迷恋和感动,而这些可能是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缄默知识”。老师们往往认为只有孩子用语言去说出他对音乐的理解,才能证明这个欣赏活动的成功,殊不知即便是成人在对音乐、散文、美的感悟中,也会时时感受到语言的苍白,对儿童则是更大的挑战,毕竟儿童的经验是有限的,不能用语言去流畅表达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更多地引导幼儿运用身体语言来反馈。
二、对媒体运用的反思――切勿本末倒置
目前,多媒体和大量教学辅助手段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如录音、录像设备的采用,flash制作的和音乐相匹配的动画软件,配套的图片、图书等。如果合理地运用这些辅助手段,对于引起幼儿积极的音乐审美注意和帮助幼儿理解、体验音乐的情绪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如果过多地使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孩子们的注意力往往只专注于画面所带来的视觉享受,音乐似乎成了背景,视觉和运动觉的参与淹没了音乐本身作为听觉艺术的本质,孩子们的耳朵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倒成了可有可无的。幼儿看似积极主动、十分热闹,但他们的兴奋、激动、手舞足蹈不是来自于音乐本身的体验和感悟,而是由音乐欣赏活动中所采用的一些辅助手段引起的。因此,在选择辅助手段的同时切忌本末倒置、过度过泛,我们应该培养的是孩子对音乐作品本身的兴趣,要让儿童成为音乐欣赏中的儿童,让音乐和儿童融合在一起。
三、对幼儿表现方式的反思――切勿喧宾夺主
音乐欣赏是听觉的艺术,但是单一的倾听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我们让幼儿不仅用口唱或用耳听,而且采取了综合动作、舞蹈、语言、游戏、表演等丰富的表现形式。但很多活动设计过于“丰富”,以至在一个音乐欣赏活动中,孩子们一会儿在听故事,一会儿在角色表演,一会儿又跟着图谱打节奏,甚至又去用笔作画等。殊不知,用动作、舞蹈或语言来表达,是孩子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最自然的情感流露方式,而不是教师刻意设计的几个环节,而且音乐欣赏重在对音乐作品认真地感受、欣赏,并不一定要完整地学习、歌唱、记忆和表演,所以我们在音乐欣赏活动的设计中切忌堆砌不同的表现手段,喧宾夺主。
四、对欣赏主体的反思――切勿角色颠倒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是欣赏活动的主角,教师更多的是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但有时,教师在幼儿面前往往不自觉地充当着全知全能的角色,主要表现为指导语过多、线索过多、发问过多、控制过多。事实上,成人与儿童的体验有时会有很大的差别,成人不要把孩子们天真大胆的想像引导到千人一面上来。同时,幼儿之间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在欣赏、理解音乐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感受,教师要善于倾听,要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说出来,以求师幼互动,产生共鸣。对于没有进入欣赏状态的幼儿也要多引导、提问,激发他们的欣赏兴趣,并及时地对其进步表示肯定和鼓励。对于表达不够准确、对乐曲感受在理论上存有偏差的幼儿也要及时地给予指正和引导,使他们的欣赏能力得到提升。在活动结束时,教师还应该善于总结、评价,给幼儿在活动后的思考留有充分的空间,鼓励幼儿用多种思维感受作品,多听、多欣赏,不断拓宽自己的欣赏空间,从而提升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如,幼儿在欣赏《化蝶》的时候,并不能一开始就能想像到音乐作品表现的是两只蝴蝶的形象,更不能体验到其中相亲相爱的高深内涵,而幼儿说出感觉“春天来了,花儿开了”、“像小宝贝在妈妈怀里睡觉”等,看似与作品本身表达的内容无关,但这些感觉同样表达了他们对这段舒缓悠扬的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同样应该鼓掌叫好。
关于音乐教学深度学习心得体会精选三
一、基本情况分析
1、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的教材重点、难点在于教会学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并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并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让学生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反应。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能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每个班级都有学生在音准方面有偏差;也有个别同学还没有学会控制自己唱歌音量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学段总目标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1)、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参与音乐活动。
(2)、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
(3)、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4)、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5)、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的精神。
(6)、注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2、时段目标:
第一单元:我的祖国
本单元以“我的祖国”为情感主题,安排演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我的中国心》、听赏乐曲《我和我的祖国》、歌曲《我的祖国》以及音乐知识复习“三连音、重音记号、强音记号”了解歌唱家郭兰英,让学生在具体的音乐作品中逐步加深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第二单元:美丽的草原
本单元以美丽的草原为情感主题,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草原的宽阔及草原人民的奔放。
第三单元:星空畅想
以“星空畅想”为主题,让学生了解及感受无边无际的星空,畅想浩瀚的宇宙。
第四、五单元:外国影视音乐
本课是一个以借鉴为情景,以其他国家的经典歌曲为主题。第六单元:奥林匹克风
本课以了解奥林匹克的文化为主题。
三、教学措施:
1、演唱:
歌唱技能的练习,将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提醒学生变声期的嗓音保护,避免喊唱。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逐步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2、感受与鉴赏: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将注意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
音乐教学深度学习心得体会精选 音乐课教学感悟(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