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野外踏青心得体会 清明节踏青的感受(九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清明节野外踏青心得体会一
在2500年前,清明只是一个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一天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因为介子推因火而死,故这天百姓人家不得生火,只能吃冷饭。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对此,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踏青、洗澡的生动写照。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小孩子,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又是一年春来早,让我们在这个清明节走出家门,和父母一起祭扫祖先,寄托我们绵长的哀思;带上风筝,去郊外游玩踏青,也有利于放松我们紧张的神经。愿每个同学都能有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
关于清明节野外踏青心得体会二
亲爱的同学们:
日暖风清,翠柏凝春,又逢一年清明时,我们即将迎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扫墓节,素有禁火(寒食)、扫墓、插柳、踏青、放风筝等习俗,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清明节是一个缅怀亲人,慎终追远的日子。从20xx年起,我国将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支持了民间祭祀祖先的道德文化传统,既是对民俗的复归,也是对传统孝道中美好元素的致敬。所以说,清明节也是中国人的孝道节、感恩节。感恩从狭义上说,就是感谢父母,从广义上就是感谢所有有恩于己的人,乃至江山社稷。感恩是孝的体现,孝是感恩的前提,不孝便不知感恩,不知感恩便是不孝。百善孝为先,孝德是中华传统道德的根基,清明文化对传承大孝大爱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文明缅怀、感恩思源的社会新风。值此清明节到来之际,我们向全校同学发出如下倡议:
一、网上感恩行,怀故循新径
年复一年清明祭,岁岁花开一忆君。先前清明祭祀,有上坟烧纸、烧冥物、燃放鞭炮等风俗,但这种方式既污染环境,又容易引发火灾,隐患很多。为此,我们提倡摈弃陈规陋习,推行绿色祭祀,使传统的清明习俗在植入“低碳”元素后,释放出更文明、更可亲的气息。
请同学们登陆我们为清明节公祭开设的专题网站,为那些在生命长河中曾经感动过我们,温暖过我们的逝者们点亮烛光,献一束花,留一段话……让逝者的精神融入永恒,让每一个生命的故事永远流传。
二、清明祭故人,纸鸢寄相思
放风筝也是清明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来临之际,学习之余,让我们也走出宿舍,伴着宜人的春色,感受纸鸢飞舞的热闹景象。本周五上午10点,我们在学校齐鲁广场举办“遥寄相思”风筝放飞活动,让风筝遥寄我们对亲友的祝福与思念。欢迎大家到时参加。
三、诗歌诵清明,孝义显行间
梨花风起正清明,每逢佳节倍思亲。逝者已矣,我们只能感恩追思。可是对于现在还和我们在一起的亲人,对父母,对师长,他们含辛茹苦,用纯洁无私的爱呵护我们成长,用渊博无私的教诲扶植我们成材。作为子女,作为晚辈,我们应该行孝及时,孝在当下。古圣先贤孝为宗,万善之门孝为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中的一词一句也教导我们,孝心是人的初心,孝是人性,孝是美德,孝是根本。
尽孝,须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开始。同学们,让我们给父母师长打个电话,送上真挚的问候;给他们一个拥抱,献上深情的祝福;为他们做顿饭,表达心中的感恩……
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句最想对父母,对师长倾诉的话,为此,我们举办“孝在当下”诗歌接力活动,请每位同学把深藏在心底,想对父母师长说的那句话,写下来,说出来吧!你一句,我一句,就能汇成一首美妙的感恩诗篇。我们一起用心声,来感谢亲爱的父母,尊敬的师长!(有兴趣参与诗歌接力活动的同学,请咨询各自学院学生分会。)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吧,感恩追思,孝在当下,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让我们继承孝德传统,争扬孝德之风,让孝行天下、德泽万代!
倡议人:
日期:20xx年xx月xx日
关于清明节野外踏青心得体会三
春风重拂地;佳节倍思亲。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三月光阴槐火换;二分消息杏花知。
相逢马上纷桃雨;喜见树前闹杏花。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槐火光阳春替换;杏花消自雨传知。
睹物思亲常入梦;训言在耳犹记心。
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禁火今年逢节早;飞花镇日为谁忙。
寒食雨传百五日;花信风来廿四春。
春风已解千层雪;后辈难忘先烈恩。
杏酪榆羹当来次第;石泉槐火梦到
清明节野外踏青心得体会 清明节踏青的感受(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