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因数与倍数心得体会及收获 倍数与因数总结(9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161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因数与倍数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教学重点掌握求两个数的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求出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练习:将练习十五的第五题做在书上,做完后集体修订正。

2.回答问题: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是?

3.求24和32的。

4.说说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12和36 4和5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两个数的,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求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板书课题:求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3

(1)先让学生用上节课学的方法分别求出这两组数的。

(2)观察结果:通过这两组数的,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方法:先让学生讲,再指导学生看教材第73页的结论。

(4)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74页下面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判断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解答出来集体订正。

四、课堂实践

1、做练习十五的第6题,先让学生写,再让学生说,最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五的第7题,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让学生正确、熟练地说出它们的,并订正。

3、做练习十五的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再点几名学生讲打或的理由。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方法。

六、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五的第8题。

课题三:求三个数的

教学要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求三个数的。

教学重点求三个数的与求两个数的的区别。

教学难点会求三个数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求下面各组数的。(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时,点几名学生说怎样求两个数的)

5和8 7和28 12和16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两个数的,怎样求三个数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求三个数的)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4。

(1)请同学们把8、12、和30分解质因数,并指出公有质因数是哪些?(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8=222

12=223

30=2 35

(2)分组讨论。

①8、12、30的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②如果先取这三个数公有质因数1个2,再取每两个数公有质因数1个2和1个3,最后取各自独有的质因数2和5 ,(22235)这些质因数是否包含了8、12和30所有的质因数?

③8、12和30的是多少?

(3)归纳:8、12和30的,必须包含这三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1个2)和每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1个2和1个3)以及各自独有的(2和5),这些质因数积(22235=120)就是8、12和30的。

(4)求三个数的的方法。

求三个数的与求两个数的的方法大同小异。(板书短除式)

8 12 30

①先用什么数作除数去除?

②再用什么数作除数去除?(重点指导:另一个数要移下来)

③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④最后怎样做就可以求出三个数的?

(5)比较求三个数的与求两个数的有什么不同?(先可让学生说,然后老师归纳)

相同点:都是用短除的形式分解质因数,都是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不同点:求两个数的时,除到两个商是互质数这止;而求三个数的时,要先用三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再用两个数的公有的质因数去除,一直除到三个商中每两个数都是互质数(两两互质)为止。

四、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75页的做一做。

2.做练习十五的第12题,先让学生看,再指出它的错误,使学生明确:错在三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还没有找完。在用6除时把8移下来,就等于在里多取了一个质因数2。

3.做练习十五的第13题,学生口答。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五的第10、11、14题。

2.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十五的第21*~23*题。

课题四:最大公约数和的比较

教学要求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分清求最大公约数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能正确地求出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

教学重点比较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的不同点。

教学用具在投影片上画好教材第80页的表格(留空备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做练习十六的第1题,先让学生将能被2整除的数用△圈起来;能被3整除的数用○圈起来;能被5整除的数用□圈起来,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2.很快说下面每组数的。

5和7 9和45 9和12 2、3和11 8、10和40 3、4和6

二、探索研究

1.教学例5。

(1)出示例5(点2名学生在黑板上做,其余的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8 42 28 42

7 14 6 7 14 6

2 3 2 3

28和42的最大公约数是: 42和28的是:

27=14 2723=84

(2)揭示课题:我们现在来比较一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课题:最大公约数和的比较)

(3)出示留空的表格。

先让同桌的学生互相说说,再点几名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最后归纳填表。

(4)看表上的不同点回答。

为什么它们在计算时不相同?

使学生明确:①因为两个数最大公约数只包含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所以只把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连乘起来,也就是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就得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②而两个数的不仅包含这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还包含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所以要把这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以及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连乘起来,也就是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就得到它们的。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80页的做一做,然后点几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三、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六的第2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的异同点。

五、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六的3、4、5、6*题。

关于因数与倍数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小数乘法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地位及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

小数乘整数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数乘法的起始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和积的变化规律等知识,这些都是学生理解和探究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的知识基础。作为起始课,必须沟通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联系,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更要理解算理。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是重点;算理的理解是难点;而关键是充分运用转化思想,引导学生根据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转化。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过程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如果将活生生的学习场景呈现给学生,部分学生完全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探究学习并掌握这一新知识,但他们的这种掌握通常是零散的,不系统的,部分学生甚至会以以往的旧知相混淆——如小数加、减法竖式中和、差的小数位数的确定与小数乘整数竖式中的小数位数的确定。

1、知识目标: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技能目标:经历小数乘整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采用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以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较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在复习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自主研究发现小数乘法意义,用已有知识来求解简单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整个教学按以下四个环节组织进行: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②合作探究,明理获知,③深化运用,巩固新知,④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主要学习方法:转化。另外还有迁移、猜测——验证、归纳。

主要教学方法:引领、提升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分两步组织教学。一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出示课件:今天我当家的图片。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提问“上面呈现的信息是什么内容,你从中获得哪些信息?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观察后可能提出的问题:

(1)8月份的水费是多少钱?

(2)8月份的电费是多少钱?

(设计意图是: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使用青岛版的教材中,我努力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 共同探究,明理获知

1、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这一环节是本节研究的重点,当重点突破。

⑴首先提出谁能解答上面同学提出的问题?8月份的水费是多少钱??学生独立列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

⑵充分放手,适时点拨,在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发现一个因数是小数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一是用4个3.2相加的方法计算,二是把3.2元化成32角,计算32乘4得128角,再把128角化成12.8元。三是用竖式计算。我重点关注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⑶关注新知,透彻理解

展示各种竖式算法。通过发问引发学生的讨论,让学生理解算理。“怎样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整数乘法?”把因数3.2看作32来算,变成整数乘法,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这是积的变化规律。要想得到原来的积,就需要将乘得的积缩小到原来的1/10,所以应该从积的左边起数出一位点上小数点。

⑷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计算方法。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2、对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第二个问题是绿点标示的问题,8月份的电费是多少钱?这里可以完全放给学生,要让学生说说做题的过程,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尝试解决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通过交流,教师再引导学生重点强调竖式的计算方法,在计算中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正确计算。)

(三)深化运用,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三组闯关题。第一关是给乘法竖式的积点上小数点,这关是巩固积的小

因数与倍数心得体会及收获 倍数与因数总结(9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