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中班(五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如何写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
留守儿童, 发展现状, 对策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当前,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他们外出打工、经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
留守儿童的出现,其实是社会发展时期的一个过渡性问题。这个现象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生存,这就使得很多家庭不得不舍弃孩子外出务工,从而出现留守儿童。其次,由于地域经济水平的差别较大,高收入诱使农民背井离乡。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而以追求经济为目的农民工,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根本不可能承担的其大城市里孩子读书的诸多现实问题,如高昂的住房、教育、生活等费用问题,再加上农民工一般文化素质不高,从而导致工作不稳定,经常处于流转状态,孩子们需要的最起码的稳定都是问题。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孩子单独留在农村生活、接受教育,留守儿童由此产生。
1.2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养模式
在农村中占主流的教养方式还存在着很大的盲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因受各种因素的局限,这些老一辈人,无论教育思想还是方法都无法跟上形势要求。他们由于教育观念陈旧,往往都只在乎孩子是否吃饱穿暖,溺爱或偏护这些留守儿童,在对孩子进行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追求物质生活全方位的满足,但却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无论是从体力甚至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而那些在亲友照管下的留守儿童,监护人更多是给予孩子学业成绩,起居生活和物质之类的浅层关怀,很难做到对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所需要的深层关心。无人照管的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除在金钱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外,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和关注往往是鞭长莫及。
2.1 心理方面
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健康、情感和社会交往等方面。
2.1.1 心理健康方面
儿童时期是心理成长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但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很容易因为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点。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亲关爱,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而留守儿童几乎都是由单亲或者是祖父母、外祖父母隔代抚养,由于监护人生活压力比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只可以勉强保证儿童的平时生活,而没有精力、能力以及时间在学习上给予儿童有效的帮助、建议。而在教育方法上,监护人一般只会采用物质奖励或者是体罚方式,而对儿童在学校的教育和思想行为情况缺乏必须的了解,没有与学校和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2.1.2 情感方面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归属、爱以及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需要”的重要内容,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翼下之风”。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个体早期发展中,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容易使其建立起对初始接触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而这种感觉的建立,保证了儿童成人后与人顺利交往。相反,早期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缺乏,很容易会使儿童逐渐形成一种内向、自卑、孤僻、悲观、孤独、无助的性格。有专家曾经说过,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而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所无法替代的。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会出现可能引起或诱发儿童不良的人格因素,内在表现主要为情绪消极,心理承受力差,缺乏安全感;内心封闭,孤独,不合群;冲动任性,心烦气躁;自卑拘谨,抑郁忧虑、焦虑紧张、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等情况。据调查,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长期与父母两地分离缺少父母的情感和心理关怀,多项调查表明,50%的留守儿童遇到烦心事会闷在心里,直接造成了他们任性、自私、心理抑郁,回避正常交流途径性格内向孤僻等。此外,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无形中使留守儿童走向了自私任性、逆反心理、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
2.1.3 社会交往方面
心理学证明:小鸡在出生的4天内由于“印刻效应”会将第一个出现在视野内的活动物体当作母亲,不愿离开,孩子也会对幼年时经常照料自己的人产生特殊的依恋。如果孩子由祖辈抚养,父母就错过了与孩子建立深层依恋的关键期。
由于外出打工的父母与孩子接触时间短,对自己的孩子缺乏了解,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往往根据的是自己的想象,或者是参照其他亲朋好友的孩子,经常脱离了孩子的实际情况。这往往让孩子感到茫然失措,对自己的父母越来越陌生,亲子关系日益淡薄。长大后的孩子即使回到父母身边,也无法再建立起这种依恋关系。面对陌生的环境,生疏的亲子关系,孩子会觉得孤独,显得压抑、怯懦或者表现得特别逆反,不愿服从父母的管教。孩子与父母的不良关系也会影响今后孩子的人际交往。他会以此为根据,处理他将来遇到的人和事。这样的孩子成人后与周围人相处时也难免磕磕绊绊。
2.2 道德方面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愈大,就能为非做恶愈大”。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价值观扭曲,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甚至攀比谁的零花钱多,谁更富有。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家庭教育缺位、留守儿童社会化程度不高。改善家中经济状况是大部分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原因,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孩子感情上缺位,为了弥补孩子,父母给孩子更多的零花钱,隔辈监护人对孩子也更多地是生活上照顾,疏于对孩子习惯养成的引导,导致留守儿童之间奢侈享乐之风盛行。而且,农村的留守儿童亲子互动频率低下,亲子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大多数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成绩差,得不到教师的关爱,留守儿童情感需求得不到重视和满足,导致留守儿童性格发展出现异常。他们缺乏对他人的信任,表现冷漠,只知接爱,不知施爱,道德情感淡漠。
2.3 教育方面
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子女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不少孩子认为“读书没用”,除了家庭经济压力得到缓解之外,父母出外打工还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另外一个影响,看到没上过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中班(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