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心得体会及感悟 对课堂的心得体会(八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课堂上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教学过程中,认为自己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一、 以“情”为线,在课堂中创设情感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在课堂上,我以“情”为主线,创设了较好的情感氛围:以歌曲《妈妈的吻》和唐诗《游子吟》引入新课,让学生产生认知情;教学流程中让学生自由品读感悟乡情、母爱;朗读诗歌时,引导学生情境朗读,体会母子情;感悟课文时,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聆听诗人的心声,产生共鸣情。
二、 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本堂课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 我采用了听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自主读、齐读以及边读边想像画面读等多中朗读方式,让学生较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主人公对话。
因此学生读出了情,读出了意,也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如:学生读“斗笠里有我编进的鸟鸣„„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听到了鸟鸣声。”另一个学生说:“我看到了一个母亲正在树下编斗笠,脸上充满了幸福和甜蜜。”这是只有走进文本时才会有的感受。当学生读到最后一节,“孩子,它可是娘心头的亮光啊,让它照在你的头顶,成为一盏不熄的灯” 时,一个学生竟然能这样说:“在这句话中,我读懂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期盼和祝福,她希望她的孩子在人生路上充满阳光和幸福!”好一个深刻的“懂”啊!这样朴实的一句话在孩子口中响起,犹如天籁之音,还有什么能比这句话更能理解母爱的吗?
三、以“文”悟境,让课堂充满诗意。
意由心生,心由情生,情由境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情境,让课堂充满诗意,是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斗笠” 本就是一首现代诗,构思巧妙。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蘑菇”、“鸟鸣”、“热土”、“花儿”、“明月”、“明灯”等事物,体会它们用在文中的妙处,感受这些事物组成的诗歌的美感。整堂课中,学生感受到了诗中有画(林中的鸟鸣,故乡的明月,芬芳的花儿„„),感受到了画中有诗(斗笠是故 乡的蘑菇,鸟鸣会滑进梦境,泥土的芳香飞进城市的每扇窗户„„),学生领略了诗歌的“形之美”“神之韵”。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韵味悠长,让学生有余音绕梁之感。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
关于课堂上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我是一名已有17年教龄的教师,刚刚毕业时教学过程中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主要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虽然在这几年里逐步向新教学理念、新课标靠拢,但是心里总是觉得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环节处理得不好,讲的还是多,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感觉新课标就是在作秀,有点华而不实的感觉,但是通过这次学习我豁然开朗,不是《新课标》的问题,而是我的功底没有达到,没有仔细揣摩教参,教学重难点,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1.认真学习钻研教本教参。
认真备课,尤其也要认真备学生。平时自己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试想如果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课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所以要找准学生的起点,才能思考怎么教为什么教,学生的终点。关注学生的起点,是我以后备课一大重点。
2.认真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
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发现自己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这样的提问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今后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3.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
课堂上,有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还有时学生正在思考,我往往喜好“插嘴”,害怕孩子们想不到;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是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时让学生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时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高效课堂其本质仍然是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德育课堂的具体体现。高效课堂的提出和实施,对我们农村学校来说是一个挑战和开始,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课堂效果如何,关键在于课堂的实施者——教师和学生,尤其是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我们要深入研究、多思善想,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善于反思、总结提高。
关于课堂上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为了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我校教师专业化水平,帮助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正确运用高效课堂模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高效的学习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把我校建设成榆林市高效课堂领跑学校,具有很强的示范水平。
2、使高效课堂常态化,各学科能均衡发展,开课率为100%。
3、用“学本”理念指导教学,实现“用模式”而“不唯模式”。
4、建设一定规模的课改标兵,能承担示范教学人数达到三分之二。
5、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连年荣获全县教学质量优秀学校。
6、形成独特的高效课堂文化,实行和谐、民主、规范、高效。
7、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8、以高效课堂助推学校发展,形成独具魅力的办学特色。
1、重视“再培训”工作。做好教师、小组长、家长的培训工作。每学期五次教师层面的培训,一次家长、小组长培训。
2、形成激励机制。每学期认定一批课改标兵,表彰一次优秀小组及小组长,建立优秀小组风采展。
3、重视小组文化建设。各小组由亮丽的组名,振奋人心的组训,有意识安排小组间的竞赛,形成富有凝聚力的合作小组。
4、加大常态教研管理。实行人人公开课制度、书面评课制度、中心发言人制度、教研会考勤制度、校本研修学分认定制度。
5、建立研究共同体。将教师分为10个研究共同体,集体备课、磨课、说课、评课,提高研讨实效。
6、实效年级教学视导。分年级进行教学视导,确定首席评课人,形成评课材料,进行集体研讨。
7、开展示范课活动。每学期初,按照“先磨后上”的办法,安排课改标兵上示范课,以精品课引领教学改革。
8、积极承担上级高效课堂的示范、调研任务,以任务助推高效课堂的快速推进。
9、成立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组长、教务主任为副组长,各校级领导为课改领导小组,有序领导和服务与高效课堂的推进。
10、确定明确的时间表。一年内新模式开课率达到100%,二年内达到县内示范水平,三年内在榆林市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关于课堂上心得体会及感悟四
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与深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已经悄然走入了我们的课堂。课堂教学也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责任感、健全其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使之成为一代宗师;我们不断地反思,实际上就是重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升华自己的过程,就是走向合理教学、提升教育理念、完善自我的过程。
一、教师角色的改变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但并不是彻底否定过去的角色,例如有人认为不能当“知识的传播者”,要当“学习的促进者”,不能当“教学的管理者”,要当“学生的引导者”……,如果学生是主体,整个课堂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就会各行其是,像一盘散沙,虽然他们各抒己见,但对须掌握的知识模棱两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新课改是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的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不是全盘否定讲授法,讲授法并非全是“灌注式” 。其实讲授法自有它的优势,简洁高效,在单位时间内信息输出量大。正确运用讲授法,对发展学生的智能也是有益的。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在学习时,什么是生产社会化就需要老师加以适当的讲解。不然学生就很难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一直注重的是结果,所讲给学生的是生硬的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以一个学习者、尤其是一个成功的学习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即在讲的内容上,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生硬的结果。
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我认为仍然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因此我们不应以否定一切的态度来看待教师角色的转变,而应该多一点辩证观点,教师既是知识的呈现者,也是信息的组织者;既是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习的促进者;既是课堂的管理者,也是课堂的合作者;既是学业的评价者,也是学生成长的记录者。在这里,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不能忽略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重组、加工,使学生能在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向、互动、探究中掌握知识。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热闹”、“浮躁”的自主、合作、探究
在当前的课堂中,新的学习方式的应用,学生自主意识比以前得到增强,合作愿望不断提高,探索热情持续高涨,热热闹闹的讨论场面已经不难见到,学生几人一组,七嘴八舌的开始了讨论研究,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然而,相当一部分讨论只要老师深入其中,就会发现这种流于形式的讨论,只是表面热闹,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各行其是,说的、做的很多都与老师要求的无关,出现了活动的形式化、浅层化倾向,并无实际功效。我们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千万别让课堂变成一个没有秩序的课堂。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秩序、规矩并没有束缚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正相反,它能有效地保护学生正常地学习和平等交流。在一定的秩序下成长起
课堂上心得体会及感悟 对课堂的心得体会(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