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连接的心得体会范文 三角形连接方法(七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三角形连接的心得体会范文一
面对那么多听课的教师,孩子们和往常一样,积极的思考,大胆的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看到孩子们的自信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我为他们高兴。可是自己呢?一开始就自乱阵脚,看到学生在黑板上画的40°角,脑子一热,心里想:怎么和我让他们尝试画的角度数一样呢?其实第一次尝试是让画30°角的,第二次尝试才让画40°角,可当时一迷,也忘记了让学生说说三角尺各个角的度数,就让学生先尝试画40°的了,第二次再画30°的角,后来也让学生复习了三角尺各个角的度数,但是整个教学环节显得乱了。
心理素质是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能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多年来,只要有人听课,特别是有领导在场,没有一节课讲的让人满意。每次讲课之后就会痛很久,不过这次,我没有痛的感觉,知道了自己的毛病在哪里,我很高兴。
我总是对孩子们说:“你能行”“你是最棒的”“我相信你”,就这几句话让很多孩子自信起来,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了希望。我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勉励自己呢?我真的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的努力,各方面的素质都会提高,我的数学课一定能达到优质、高效的效果。
2、问题设置方面
在课堂上,面对教师提的问题,孩子们不去积极的思考,或者出现孩子们的回答脱离了教学的核心,答非所问,那一定是教师所提的问题出现了问题。在《角的画法》这节课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这样的问题“用三角尺还能画出那些角?”一个孩子说:“可以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当时我一听,懵了,怎么这么回答啊,咋不是“30°、60°、90°、45°”呢?孩子们也在下面吵开了,有的说用三角尺不能画周角,有的说可以画周角。我当时也想不到用三角尺怎么拼出一个周角,就很奇怪的问孩子们怎么画,孩子们肯定受到我表情的影响,陷入了沉默。最后只好对孩子们说,这个问题我们下去再说,就敷衍过去了。出现这个意外,就是我的问题针对性不强,不够具体,结果出现了孩子们的回答不是预设的结果。如果这样问:“用三角尺还可以直接画出那些度数的角?”我想就不会节外生枝了。
课堂的提问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才能使孩子们明确思维的方向。这些以前都知道,但仅仅是知道,没有感悟,而今天课堂上的这个意外,让我悟到了:课堂的提问也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你问得好,问的巧,教学就有效,孩子们的思维也能得到发展,使孩子们变得聪明,反之,就会阻碍孩子们的发展。
3、课堂生成方面
课堂的生成可分为预设生成和非预设生成,非预设生成是指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和学生开展操作获得的结论等,是教师预先所没有料到的;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预设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学习生成。在《角的画法》一课中,在画完40°角,小组交流画法之后,我让学生汇报。有个孩子说了这样一种画法:先画一个点,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这个点重合,在0刻度线和40°的地方点上点,然后连线,画出40°的角。他这种画法结果是正确的,可是与教材中画角的步骤不符合,虽然我当时表扬他是个爱思考的孩子,但却不敢肯定孩子的画法。后来在研讨中,这也成为一个研讨的焦点。有的教师认为这样做也可以,有的教师认为这样的画法是不规范的。
课后我查阅了资料,又在网上请教了一些教师。最后认定:这样画角是可以的。只是我当时在课堂上没有抓住时机,进行恰当的处理。如果我当时肯定孩子的画法,并告诉孩子:“其实你这样画,和书上的画法是一样的,你先确定的第一个点是射线的端点,也就是角的顶点,对准0刻度线和40刻度的这两个点确定了两条射线,也就是角的两条边的位置。只是书上先画了一条射线,而你是先通过点点,确定了射线的位置后,才画射线的。这样一分析,把孩子的思维和教材上的画法做了一个对接,使孩子们在对角的认识上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个生成之所以处理的不到位,其实是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看来,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对于三角形连接的心得体会范文二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出示情景图,找出图中的三角形。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生活数学化。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再抽象出图形让学生认识,教师并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三角形是由三条边组成的,那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呢?
小学生好奇、好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化抽象为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出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为每组同学准备好的4根小棒(10厘米、8厘米、5厘米、2厘米),任选其中的3根围一围。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
三角形连接的心得体会范文 三角形连接方法(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