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趣谈心得体会及感悟 历史名人感悟(四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推荐历史人物趣谈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大家好!
感谢各位到会的家长,感谢各位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大家能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家长会,说明都对自己的孩子都十分关心。我们家长、老师、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教育好他们!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同心协力,把你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教育好。
这次历史是闭卷考试,大部分学生成绩还是乐观的,但是有小部分学生对于历史心理上不重视,学习态度欠佳,导致成绩还很不理想。历史优秀人数,及格人数。针对历史这门科目,我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做好笔记,笔记要求细致有条理性,能体现出本接课的知识脉络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平时细节的知识积累,可以说是为以后中考复习做好了铺垫。
请各位家长看看自己孩子的成绩,如果成绩在60分以下的请家长也不要生气,一定要多督促他学习,争取下次考及格甚至更优异的成绩。对于历史学习,我是这样想的,课堂上我精讲精练,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尽量不占用太多的课下时间。学习能力强的上课四十五分钟听了记住了,考80分以上是没问题的;学习能力弱,课堂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当时就没怎么弄明白,后来又不看不记,考试的时候就大脑一片空白。考试分数出来自然不堪入目。所以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自己要多分析,同时家长要帮助他分析一下原因,从中吸取教训,争取下次取得好成绩。
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对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过程等知识的获取通过记忆来完成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在记忆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先弄懂在背诵记忆,这样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业是学生对知识基本理解后,验证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作业联系一定要在尝试回忆、阅读教科书之后进行,作业要独立完成,做作业时,不要照书抄,要尽量根据自己的记忆写出答案,确实写不出来,再看看书。
孩子的进步,除了老师的辛勤培育之外,家长的努力和付出也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得好:钱,你今天少赚了,明天可以赚回来。但孩子的教育你一旦错失了,就再也补不回来了。因为孩子的教育机会是一次性的。有这样一个比喻,老师好比医生,父母好比护士,医生开药后,护士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教育永远离不开正确的家庭教育,假如没有良好、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相配合,再好的教师、再好的学校也不可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我们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共识。
(1)做一个榜样型的家长。 配合老师加强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和子女一起互相监督、勉励,共同进步。
(2)做一个监督型的家长。
每月检查抽时间检查孩子的作业,看有没有认真完成,看是否改正错题。抽空翻翻孩子的课本,看有没有认真记笔记。尤其是成绩在60分以下的家长要辛苦一点,多加督促。如果有耐心的话可以再检查孩子的背诵和记忆,有些家长和孩子可能认为开卷考试就不用记和背,这是对开卷考试的误解,只有在熟记知识的基础上才能灵活运用,况且考试时间是很有限的,那有时间翻书答那些简单的题,如果能够熟记,翻书数度也很快的。这样既促进了孩子学习,又让孩子感觉到你很关注他。我们在平时除了督促学生之外,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拓宽学习历史的机会,增强兴趣。比如为孩子挑选几本历史课外书,像史记小故事,中华五千年之类的;假期带着孩子出去走走,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如毛泽东故居、马王堆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等;如果实在没有时间,可以陪孩子看看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或纪录片,如落叶长安、焦裕禄、科教频道等,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孩子提高成绩的最强动力。
(3)多赏识、多鼓励,切莫因为孩子一时的失败而泄气。
最后,祝各位家长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再次感谢你们的支持,愿我们班向着各位家长希望的方向发展,愿我们的学生蓬勃向上,全面发展。
谢谢大家!
推荐历史人物趣谈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三国演义》与《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合称为“四大古典名著”,是人们百读不厌的经典著作,四部书我更喜欢读《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主要记叙了从东汉末年到晋代一统天下之间的一系列故事,小说以记叙军事战争为主,也有不少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等方面的叙述,刻画了众多的英雄人物,如,奸诈多疑的曹操,宽厚仁义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心胸狭小的周瑜,义薄云天的关羽……每每捧读《三国》总不免为其中的人物唏嘘感叹。
感叹之余,又不禁产生一丝疑问,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刘备,涿郡一贩履织席小儿,文不及孔明,武不及关张赵马黄,却能胸怀天下、宽仁爱人,时刻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拢揽天下英雄豪杰,闯荡南北,成就了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一代霸业。而我们不能忘记,曹操、孙权都是高干子弟,有显赫的家世,孙权更是继承了父兄遗产的暴发户,而刘备赖以起家的只是因为涿郡当地的土财主张飞的大力加盟。
刘备的宽厚感动了汉末世人,成就了一方霸业,可谓是真英雄。
关羽,身长九尺,丹凤眼,卧蚕眉,掌中青龙刀,胯下赤兔马,武艺高强,威风凛凛。他曾经斩颜良,诛文丑,入袁绍军中如入无人之境;他为了和兄长刘备团聚,也曾过五关、斩六将,护送皇嫂,千里走单骑。
为了不忘兄长的恩情,他被迫降曹,却与曹操约定,只要得知刘备讯息,不远万里,星夜投奔而去为了不忘兄长的恩情,他将曹操赐予的新袍之外又罩上兄长赠予的旧袍。为了不忘兄长的恩情,他谢绝了曹操给予的高官厚禄,挂印封金而去。
关羽的忠义感动了曹操,也感动了后世千千万万个华夏子孙,他也因此成为了和孔夫子齐名的大“圣人”,关羽可称得上是位真英雄。
曹操,出身豪门望族,从小机警而有谋略。为成就大业,他改变了前人任人唯亲,任人唯势的做法,采取不问出身,只看才能的“任人唯贤”的用人策略,总揽天下英才。武有典韦、许褚、曹洪、夏侯惇之流,文有郭嘉、程昱、荀彧、许攸之辈,武能争霸天下,文能济世安民。而曹操能将天下英雄尽收囊中,为其所用,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挟天子以令诸侯”,开疆拓土,统一北方,建立了不朽功业。
曹操不仅是个能安邦定国的政治家,还是个富有文采的大诗人。他的《观沧海》、《龟虽寿》等诗歌至今人们都耳熟能详。他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共同开创了“建安风骨”。
曹操政治家的眼光,诗人的情怀,无不体现了他那种“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曹操才算是真正的大英雄。
掩卷深思,脑海中再次浮现《三国演义》的篇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啊,刘备、关羽、曹操都以成为过眼云烟,主宰历史命运的英雄不是那些作古之人,而应当是生活在当今世界青少年一代。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书中深入浅出地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中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奸险狡诈的曹操;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义甘云丹的关羽;审时度势的司马懿……无一不极尽其态、脍炙人口,对于这些,每位读者深有所悟,各有所感,但我最赞赏本书所传承的道德情操,其中“孝道”是我此次读后的最大收获之一。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上,儿女为下”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的生命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怀橘遗亲”中陆绩是诸葛亮“舌战群儒”中人物。虽诸葛亮对陆绩的孝道以轻蔑的口吻说出:“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郞乎?”但仍不影响它成为古代二十四孝之典故,陆绩六岁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三枚,临行拜谢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郞来我家做客,走时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经就懂得孝敬母亲,十分惊奇,后来陆绩之所以投奔孙策,为孙策、孙权所用,看中他才气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孙权也是孝敬父母的大孝子,与陆绩有共同道德操守,陆绩小小年经,心里时刻想着孝敬母亲,孝的可爱,孝的可敬,我们做人应如此,心中存父母,胸里有孝道。
除孝以外,忠也是我这次品三国的另一收获。
曾记否,那一年。白帝城刘备托孤,一位即将死去的白发苍苍的老人紧紧握住了诸葛亮的手。目光里有着数不尽的内容。他这一生,都是为了匡扶蜀汉。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句话,何等的信任,何等的发自内心!可是诸葛亮比没有取而代之刘备的子嗣。他哭泣着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而后诸葛亮六出祁山,与老对手司马懿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较量。七擒孟获,对孟获七擒七放,最后收取一方之地。诸葛亮终其一生,虽九死其尤未悔,只为忠。现如今,我们国家虽得到发展了,然而却有多少人为了利益忘了忠、缺了诚。
关羽的勇武可以说是贯穿于他的整个人生。从出场不久,便一战成名。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际,关羽主动请缨,在温酒未冷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温酒斩华雄”也成了传承千古的经典名段,至今仍为人们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的谈资。此后的“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更是让关羽的万人敌和大无畏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便是我在阅三国所收获的勇。
品阅三国使我从中获益匪浅,同时也让我引发深思。如果我们国家每个人都能做到孝、忠、勇,那么我们国家就能更加强大。这样一来也就不会有钓鱼岛和海南岛的事了,台湾也可能会回归祖国的怀抱了。所以,我们要更好地去体会孝、忠、勇,努力去实践他们,让祖国更加强大,以最好的姿态踏向未来。
>《三国演义》,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中各具特色的人物更是家喻户晓。而我,最欣赏“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的“办事之人”——诸葛亮。
现在我们常以“藏龙卧虎”比喻未被发现的有才能的人。而魏晋时期早年躬耕陇亩的诸葛亮正是如此一位“卧龙”。
司马徽向刘备举荐“卧龙先生”诸葛孔明,刘备一而再寻而不遇。这“卧龙”且不是条随意屈身而事他人之龙。一访路遇崔州平,再访又遇广元公威及诸葛均黄承彦,且皆误认作孔明。朋友、家弟至岳父且皆如此风度,可想而知其人如何地贤德!果不其然,三访之下刘备等人终见得这“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的卧龙岗中之卧龙。诸葛亮,乃一“身长
历史人物趣谈心得体会及感悟 历史名人感悟(四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