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研究心得体会 对春节风俗的感受(五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春节习俗研究心得体会一
当人们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中,在深蓝的天幕下放起绚烂的烟花时,我的胸口都会隐隐作痛。新年来临人们喜欢燃放一些绚烂的烟花爆竹,在深蓝的天幕下,那明亮的焰火,仿佛把无边的黑夜点着,照得如白天一般亮,与天上的明星相照应,显出一片欢乐的景象。
而我却不爱放烟花,不但不爱,而且讨厌它。因为我认为那东西又危险又难闻,和我不同的是我的表妹,她那时大概只有五岁,然而她最爱放烟花,但我不允许她放,她只得穿着厚厚得棉衣,走出门去看别人放,一只长长的火焰点燃了,她高兴地欢呼雀跃;一只焰火熄灭了,她会无奈的叹息。她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可笑的。
一次,她正看别人放烟火看的出神,那人见她喜欢烟火,便送了一根给她,恰巧被正路过的我撞见了,我愤怒的走上前,从她手中夺过烟火棒,扔在地上,踏扁了。她顿时哇哇大哭起来,我毫不理会,头也不回地走了。后来她怎么样了,我也没在意。现在,每当看到烟火棒燃烧时,自己儿时对精神虐杀的那一幕,就忽的浮现在眼前,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负罪感。
我想了很多补过的方法:向她承认错误,但从她疑惑的眼神中,我读出,她已经什么也记得了。于是,我买来很多烟火,和她一起放,我记得,那天她开心极了,绚烂的焰火与她灿烂的笑容交织在一起,她手持焰火转呐转呐,我仿佛看见一个可爱的天使正朝我微笑,那天真无邪的笑容,抹去了我沉重的负罪感。
情不自禁的,我也和他一起手持烟火,转啊转……
春节的这件小事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但它却一直记得我的脑海里。
有关春节习俗研究心得体会二
尊敬的领导: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跳钟馗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中国人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温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诚祈祷,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里,与家人一起获得幸福。其中,多为佛教。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钟馗、秦琼、敬德)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傩舞跳钟馗、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过春节,燃放爆竹,在门窗上张贴字画祈福、装点居所,是这个节日最普遍的习俗。
谢谢大家!
有关春节习俗研究心得体会三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新年习俗,让我来带你们走进我的家乡,走进家乡的新年习俗。
春节差不多在腊月中旬左右就开始了。那个忙碌简直无法形容。腊月二十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油炸果,酥角,米粽,年糕。用糯米打成粉,用糖和粉拧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糖果,饼干。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个各种玩意儿——口琴,风筝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年糕。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鸡,肉,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七关门,到正月初八才开张。
a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着做年夜菜,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贴好后人们要祭祖。饭后是我们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因为要领压岁钱。正月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铺户上看板子,门前堆放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二,大家提着大大小小的礼品回娘家。
正月初六,大家起得十分早,大家忙着为“老爷”准备饭菜,“老爷”游门是家乡年的重点。这天,你会看到大大小小,不同颜色的旗子,这是护送“老爷”的旗子。旗子是以前“老爷”留下的,十分有价值。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这天月晚,大家会到庙里去看别人演戏,灯火越亮,观众就越多。
一眨眼,到了春节的尾声,春节使我们又增长了一岁,更懂得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春节使这个慈祥的祖国母亲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喜气洋洋。
有关春节习俗研究心得体会四
a >除夕的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一边包饺子,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可热闹了!爸爸和妈妈包饺子。爸爸擀的面皮是中间厚边缘薄,都快赶上机器操作手了。妈妈的手又快又巧,一会儿就包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饺子。最吸引我的是小鱼样饺子,我问妈妈,“这个代表着什么呀”?妈妈说:“这个代表着年年有余,幸福吉祥。”我就迫不及待地想尝尝爸爸和妈妈合作的手艺了。于是,爸爸给我煮了一大盘饺子,味道好香啊!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我看见了魔术大师刘谦为亿万观众表演精彩节目,还有许多小品我看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新一年的钟声敲响了。我和爸爸去楼下放鞭炮来迎接新年的第一天。
我觉得这是我过得最有意义的一年了!
今天是农历一月二十三日,也就是一年一度的春节。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吃饺子,也是长年龄的时候。我们过的春节就很特别。春节那天,吃过了午饭,我们开始放烟花,噼里啪啦……一会就放完了。
你的春节和我的春节过的一样开心吗?
盼望着,盼望着,盼望了一年的春节终于到了。
家家户户贴上了喜庆的春联,大家都早早的起床,放鞭炮,包饺子。
吃过年夜饭,大家都在家看春节晚会,等待新一年钟声的敲响,当钟声敲响时,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来庆祝新的一年到来。
大年初一,人们起得很早,吃饱饭,大人们出门去拜年,小孩子们穿上了新衣服,也忙着去拜年,目的是为了得到红包——压岁钱。
在春节里,人们的脸上总是喜洋洋的,见面的第一句话总是“过年好”,我多么希望每天都是春节!
有关春节习俗研究心得体会五
我们春节最热闹的日子是除夕,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五天。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开始打扫卫生。男人擦玻璃贴对联;女人捏饺子,煮肉;孩子们打零工。晚上全家人一起看联欢晚会,吃年货,听外面的鞭炮声,到处都是过年的味道。除夕半夜才睡觉,俗称守岁。古代守岁的目的是赶走新年动物,祈求平安。如今,养老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代表着辞旧迎新,暗示着不幸福。
在老家,第一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在门口放鞭炮。新年第一天一开门,就要为鞭炮开门,开始新的一年的顺利开始。俗话说:年中鞭炮声远去,又回到空中,充满了寰区。接下来我们要吃饺子,饺子一个个看起来像元宝,有发财的意思。
农民的谚语里第一天有饺子,第二天有面条。昨天吃完饺子,今天该吃面条了。吃面条一定要顺口,也就是说新年顺利。第二天也是探亲的好日子。婆家过年的媳妇今天回娘家,一家人一起吃顿好的。这一天的餐桌礼仪尤为突出。桌上世代数最多的人不动筷子,其余的不能动;倒水倒酒。将根据他的资历从大到小;吃鱼的时候,先喝一圈酒,再放一套鞭炮,千万不要吃鱼眼。
第一天和第二天走完亲戚朋友,第三天就休息了。第三天,走亲访友不合适,容易和人吵架。我们有三年级烧门童纸的习俗,这意味着新年假期结束了,我们要创业了。还有一个三年级老鼠结婚的传说。人们经常在角落里放一些米饭和花生,让老鼠把它们带走。
第五天俗称“破五”。从第一天到第五天有很多禁忌。不能生火也不能打扫。但是到了第五天,这个禁忌就可以打破了,所以俗称“破五”。这一天,我们会在家里从里到外放鞭炮,把所有的霉运都吹灭。一大早就可以看到人们在路口放鞭炮祭拜五道神(五道神是财神的一种)。第五天,人们经常在路口等候,以便比别人更早见到五道神。五天为财源,一年为赏赐。谨防在别处早会神,连夜抢道。
总有人说过年越来越没味道了。冯骥才说:新年浓浓的味道其实是为了了解自己的文化,关注自己的节日,不再忽视精神需求,让新年的味道随着对过去的回忆慢慢淡去。
春节习俗研究心得体会 对春节风俗的感受(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