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推荐宁德时代协议书汇总(2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1710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宁德时代协议书汇总一

[关键词]《闽东日报》 精准扶贫 “宁德实践”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今年是《闽东日报》复刊30周年。30年前的1989年11月1日,在习近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停刊10年的《闽东日报》正式复刊,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撰写复刊词,寄语《闽东日报》:帮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信息,拓宽思路,增长才干,促进闽东经济的振兴,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向前发展。30年来,闽东日报人始终围绕“振兴闽东”的使命,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党报助力扶贫攻坚的宁德模式。

弘扬闽东精神

宁德,俗称闽东。对于曾经的贫困,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回忆道:“在福建的一些地方,特别是闽东的贫困地区,不少人靠山吃山(打柴)、靠海吃海(打鱼),祖祖辈辈散居在‘茅草屋’或者‘连家船’中,居住条件非常恶劣,生活也非常贫困。在宁德、福州和后来到省里工作期间,我多次到这些群众的家中走访,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使这些困难群众彻底摆脱贫困、安居乐业。”

习近平同志对扶贫工作的思考和关心,在新闻宣传工作中也得以体现。1989年5月,在宁德全区新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宣传“滴水穿石”精神,提振闽东人民的信心。30年来,《闽东日报》始终履行“鼓舞士气、成风化人”的职责使命,弘扬和传承“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使其深入人心,成为闽东人民摆脱贫困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动力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闽东日报》通过系列策划,从宁德30年沧桑巨变中挖掘“滴水穿石”精神的新时代意义。2014年6月至8月,《闽东日报》连续推出《回荡在民心的动人乐章--习近平同志关心寿宁县下党乡发展建设今昔纪实》《让心和群众贴得更紧--“四下基层”在霞浦的传承》《铭刻在山水间的记忆--来自福安市范坑乡脱贫致富的报告》《心系群众福祉--蕉城区洪口乡脱贫致富纪事》等特稿,从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开阔面重新学习领会“滴水穿石”精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思考。2015年3月2日,《闽东日报》头版整版推出专栏文章《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振兴闽东》及评论员文章《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再次引发社会热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写道:“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这种量变积累也体现在《闽东日报》的宣传工作上,舆论宣传如春风化雨,滴水汇聚成的江河湖海,迸发出强大的奔腾力量,推动闽东人民勇跨“贫困线”。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网演播室,通过视频与福建宁德赤溪村村民和闽东日报原总编辑王绍据在线交流,总书记说:“我在宁德讲过,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做到了。”

讲好脱贫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近年来,《闽东日报》始终坚持习近平同志在宁德主政时倡导的“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为群众鼓与呼。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脱贫”等成为媒体的高频词。据不完全统计,以“闽东日报精准扶贫”关键字搜索,2013年至2018年信息超过2500条。报社采编力量深入一线,采写了许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及时报道在

推荐宁德时代协议书汇总(2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