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抗战心得体会和方法 党史抗战心得体会和方法总结(2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主题党史抗战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同志们:
为大力推进党史教育活动的开展,严格落实好上党课的要求,今天,我就进一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谈一些个人的学习体会和认识,和大家一起讨论,供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毛泽东同志早在全国革命胜利前夕就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提醒我们不要被敌人的腐朽思想所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两个务必”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影响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这些深刻的论断,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阐明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社会,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诱惑相互交织,作为领导干部如何做到廉洁自律、把握好自己?我认为必须苦练“三种功夫”。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信念动摇是最根本的动摇。领导干部只有牢记党的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构建预防腐败的防火墙。我认为在思想上:
一要看境界。思想防线牢不牢,要看思想境界高不高。境界是一种修养,一种情操,它来源于坚持不懈的学习。领导干部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学习当成一种政治责任,当成一种人生修养,当成一种自觉追求,多一些学习思考,多一些调查研究,不因条件变好、地位升高、权力增大、事务繁杂而疏懒学习、放弃学习,才能不断夯实廉政思想基础。二要克欲望。古人云:邪生于无禁,欲生于无度。欲望是人最大的敌人。领导干部也有七情六欲。随着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多,经受的诱惑也越来越大,思想的“杂质”往往会越来越多,一些领导干部也因此经不起“糖衣炮弹”攻击而“翻身落马”。三要防微杜渐。微就是小。态度决定一切,能否把自己打造成腐败的“绝缘体”,取决于对小事、小节的思想态度。“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小节一松,大节难保。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讲,“形势稍好,尤须兢慎”。这是在告诫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头脑冷静,特别是在好的形势下,更要小心谨慎,时刻做到“慎思、慎微、慎言、慎始”。领导干部要慎思。
时代不同,廉政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在现代社会要求领导干部一尘不染,已不合时宜。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必须严格在纪律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是领导干部由量变走向质变的“临界点”,是廉洁自律的底线。一旦冲破,损害的则是党的凝聚力、政府的执行力和民众的向心力,自己则滑向堕落的深渊。因此领导干部必须要坚守这条底线,不滥权、不贪财。
一是用权而不滥权,防止政治上“失道”。吴官正同志说过:“权力既是好东西,也是坏东西,把权力用于为人民服务时就是好东西,用于搞腐败就是坏东西。”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为党和人民更好地干工作;一旦成为谋私的工具,不但贻误党的事业,而且也葬送了自己。对于每位党员干部来说,职务和权力意味着什么?不是名誉,不是地位,不是利益,而是一种责任,权利越大,责任也越大。二是谋利而不贪财,警惕经济上“失足”。党员干部要以人民利益至高无上为基本准则,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心系群众,把最大多数群众是否赞成、是否受益作为决策、办事的根本依据,自觉做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忠实代表。金钱是一柄双刃剑,过分看重,就会成为金钱的奴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坚持“富贵不能淫”的谋利取向,不贪不占不索不要,赚钱不越轨、有钱不奢侈。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奉行“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的理论,为官一任,贪财贪物,敛富一方,结果贪小失大,亡身破家,教训实为深刻。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做到廉洁自律,首先要做到公私分明,大公无私。可现实中,很多领导干部因为“情感资本”而不自觉地混淆公私,逾越公私界线,无形中埋下腐败的“导火索”;更有一些掌握了丰富公共资源的领导干部,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感情关系”攻破廉政的堡垒,走上违法犯罪之路而追悔莫及。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好个人的情感,划清公私界线。
一要正确对待亲情。亲情因素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行为影响不可忽视。每一名干部都有亲情,这是人之常情。但亲情再深亦应有度,家庭利益、亲人利益再高,也决不能超越法律和道德的范畴。一个领导干部只要他手中有权,他及其家人都存在着拒腐防变的考验。当别有用心的人对领导干部本人的正面进攻不奏效时,就可能迂回从领导干部的家庭成员身上寻找突破口。二要正确对待友情。党员领导干部同样需要友情,但对待友情须谨慎,防止被人钻空子。交了好的朋友,可以互相促进、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交了坏的朋友,则无异于“引狼入室”。有的干部重个人感情,重朋友关系,重江湖义气,在他们眼里,原则要服从义气,却不知有多少人被“朋友”送进牢房。三要正确对待“恩情”。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就是说人要知道报恩。可如今一些领导干部不感国家、组织、人民之恩,把组织之培养当作私情,将自己的提拔重用归功于某个人的“关照”。一旦有权在手,便对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厚待之恩思恩还情,也不分恩之正邪,法否可容。损公肥私,循私枉法,导致公权私恩化。
在这里,我再提两点建议:
一是要从严剖析自己。党员干部随着职务的变动,地位上升,权力增大,所听到的恭维声、赞扬声就会逐渐增多,而听到的批评声将越来越少。加上环境比较复杂,监督不够有力,如果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经常剖析自己,想一想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听不得批评意见,久而久之,就会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忘记自己了自己的职责,忘记了当初入党的誓词,最终走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的违法犯罪道路。
二是要严于自律。贪婪是腐败者通向地狱之门的钥匙,自律是有志者得以自保的利闸。我们千千万万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这不仅是对党的事业负责,同样也是对自己的家庭及妻儿老小负责。如何做到自律,不同的人做法会有不同。一个人要做到自律,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人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能做什么,这很关键,是找到事业支点的必需;但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不能干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不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危险随时会降临”。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我们都要清楚自己不能做什么,不能干什么,这是自律落到实处的基础。按照《党章》和宪法、法律的规定,自律可以归纳为“六个守住、六个不能”:要守住善,不能干伤害百姓的事。要守住正,不能干歪门邪道的事。要守住规,不能干违背制度的事。要守住诚,不能干背义失信的事。要守住实,不能干弄虚作假的事。
主题党史抗战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根据市局(公司)“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安排,在“七一”前上一次党课,今天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纪念日,我想借这个特殊的日子组织大家学学党史,通过对党史知识的学习,让我们的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历史,牢记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更多的价值。我将从更新的视角、更深的层次概括性地讲一讲中国共产党这90多年的光辉历程,但愿我的发言对大家学习党史有所启发和帮助。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什么样的历史?我认为,中国共产党风雨兼程,有过坎坷,也成就了无数辉煌。这90多年的无数辉煌,可以归纳为“三件大事”。说我们党干了“三件大事”,是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三任总书记分别在党的一些周年纪念日上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三件大事。
到底是哪三件大事?我想通过梳理这三件大事,让大家了解到党领导人民走过了三个不同的伟大行程,实现了三个历史性跨越的历史。所以,我想以这三件大事为线索展开我们党的90多年历史。
第一件大事: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第二件大事: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三件大事: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件大事)中国经历了什么大的变动,产生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先来简单地回顾一段中国近代史。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从此,古老的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渐深重。一方面,东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1883年开始的中法战争、1894年开始的甲午中日战争等一系列战争和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大肆掠夺中国的领土,践踏中国的主权,通过勒索“赔款”、强占租界等,把近代中国当成令人宰割的对象,中国被推向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另一方面,民族危机的加深不断加剧着社会矛盾,从而引发更为深刻的社会危机。鸦片战争前,大清帝国已处于封建末世的危机之中。
举个例子说:1900年,中国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声势浩大的爱国反帝运动——义和团运动。但是由英、法、日、俄、德、美、意、奥组成的八国联军对义和团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义和团被镇压以后,1901年9月7日,11个帝国主义国家强迫清政府在北京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个条约,单就赔款一项就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本息相加近十亿两白银,这相当于清政府12年财政收入总和。可慈禧太后为首的统治集团不仅接受了这样的苛刻条件,而且还感激涕落。感激什么?感激帝国主义列强还承认自己在中国的统治地位。慈禧太后公开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不惜一切地讨好帝国主义。可见,清政府已经堕落到何等程度!
在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双重压力之下的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为此,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变革。
鸦片战争以后,我们知道比较大的救国运动有五次,分别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那时,率先奋起的是中国的农民阶级。1851年开始的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但终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超越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和皇权主义的束缚,不可能找到一条新的救国之路,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作为近代中国现代化起步标志的洋务运动,是由晚清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掀起的一场“自救”运动。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内,它企图通过引进西方的军事工业、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来解决当时的危机和困局。但是,洋务运动既不能越封建专制制度的雷池,又不能摆脱对西方先进技术和资金的依赖,无法在封建制度内找到自救之路,其最终的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一种新的社会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改良派和革命派相继登上了历史舞台,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进行了戊戌维新的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最后也还是失败了。其中,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
路在何方?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志士仁人和先进知识分子苦苦求索的问题。
为了挽救祖国的危亡和中国的富强,孙中山仿照欧美
党史抗战心得体会和方法 党史抗战心得体会和方法总结(2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