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采风心得体会总结 关于诗歌的活动心得(五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有关诗歌采风心得体会总结一
我还想以一个无名诗人的身份
用我那双僵硬的手指不停地敲打
那些已经沉睡千年的诗歌
以及诗歌中那一颗最朴素的心
我用仰望的姿势来感受着您的精神
还有您那高洁的灵魂
湿润的晨风拂面而至
我感觉到您如花般轻盈飘落
我深爱的祖国啊!
是您让一个灵魂在痛苦中诉说坚强
在清晨面向阳光,在孤独中面向海洋
是您把我带入了时光与岁月的轮回里
让我的心灵漫过沉寂,高高飞扬
深爱着您!我的祖国
我情愿做一只灵动的鸟
穿梭远古河床与现代田野
穿梭于来自血液里的诗行之间
这是一只思索的鸟,遐想的鸟
带着对您的一腔忠诚和不悔的挚爱
来传播您那心胸之开阔,大爱之恢弘
为什么我的眼里时常含有泪水?
因为从我心底深爱我的祖国!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夕阳、牧歌、篝火、麦地、羊群
以及自由自在吃草的马儿
站在燃烧着的天空下,我的思绪
我最热情的眼泪和我的血液沸腾交融!
有关诗歌采风心得体会总结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1)诗中所写庐山瀑布有什么特点?诗人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瀑布图?(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诗中所写瀑布从天而降,气势不凡,光彩夺目,云气缭绕。诗人以山相衬,以天相映,为我们描摹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
(2)本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有:①夸张,如万丈红泉落的万丈,突出了瀑布的气势不凡;②比喻,如日照虹霓似,将阳光下的瀑布喻为天上的虹霓,突出了瀑布的神采。
诗歌鉴赏:这首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衬,以天相映,描绘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和神采等。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颔联写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断,或被云气掩住,不能看清全貌。颈联写阳光照耀,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突显;天气晴朗,闻其响 却若风雨声。尾联以赞叹作结: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突出。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其一)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1)贯休的诗在语言上善用叠字,试以本诗为例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景外有人,景中有情。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本诗中,叠字有三:寂寂,写出春雨初晴后农家春耕忙,家家无闲人的特点;蒙蒙,状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而看不分明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时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妙,而且声韵和谐,具有音乐美。
(2)晚春是农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宁静之景,由宁静之景中见农忙之人。春雨下 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家抢耕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现。此诗妙在不写人,不写情,单写景,由景及人,由景及情。这样写,既紧扣了晚春的特色,又称得上短而精。
诗歌鉴赏:贯休是晚唐诗僧,这首诗是他在农家为客时的题壁之作。前两句写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不违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也就显得寂寂了。由此可见,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现。后 两句写庭院中,水汽迷蒙,宛若给庭花披上了轻纱,看不分明;山野间,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躲进巢避雨的鸟儿,又飞上枝头,叽叽喳喳,快活地唱起歌来;一个小孩走出柴门,啼哭着要捕捉鸟儿玩耍。这一切都是写春雨初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送客之江西
郑锡
乘轺①奉紫泥②,泽国渺天涯。
九派③春潮满,孤帆暮雨低。
草深莺断续,花落水东西。
更有高唐④处,知君路不迷。
注:①轺:使者乘坐的车辆。②紫泥:古人用泥封书信,泥上加盖印章。皇帝的诏书用紫泥,这里即指诏书。③九派:长江流至湖北、江西九江一带,分成九条支流。④高唐:指父母。
(1)这首诗里有没有一般送行诗中常见的那种沉郁的情调?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描摹了怎样一幅图景?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没有。因为对于行人来说,在这春光明媚的时节奉命出使江南,无疑是一次游历的好机会,况且又可以顺路探亲,一举两得,实乃好事。故这首诗里没有一般送行诗中常见的那种沉郁的情调。
(2)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描摹了友人在大江中孤单行船的情景。春潮涌动,江水浩渺;而在这浩瀚无边的水的世界里,一叶孤舟正在暮雨中缓缓前行,江面的阔大正衬托出友人的孤单。
诗歌鉴赏: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即将出使并省亲的友人所作。首联说明友人此行的使命和去向,说他是奉朝廷之命出使,到那遥远的水乡泽国去。颔联设想友人在大江中行船的情景。诗人没有正面抒写自己的别情,而别情已融入春潮孤帆暮雨这些景物中。颈联注重细节描写,状物入微,通过草深花落莺断续等细节描写,进一步突出了江南春光的美丽。尾联说到友人此行尚可顺道省觐父母,当不致因流连风光而耽误行程。全诗写得轻快明丽,富有生气,乃送别诗中的佳作。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示长安君①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②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①长安君: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工部侍郎张奎之妻,被封为长安县君。②期:约定重逢的日期。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颔联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的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颈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一联准确选取家庭生活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温暖亲昵的家庭气氛。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昏昏营造了一种神秘感,暗示了灯下兄妹推心置腹、促膝谈心的随意。供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为精心挑选,全句表达了相逢的快乐和手足之间的深情。
(2)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词入诗,一纵一横,一时间一空间,使离别悲情表现得更为浓烈。
诗歌鉴赏:抒写兄妹情深这一主题的诗并不多见,王安石的这首七律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纯朴而真挚的感情。首联娓娓道来,饱含深情,少年时已经伤离别,人到中年,对于这种离情别绪,更是不堪承受,何况在刚相逢的时候,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颔联写兄妹相聚,谈笑风生,畅叙亲情,在细腻的描写中充满温馨的气氛。颈联感叹长年与亲人分离,更为即将远赴他乡与亲人相别而伤情。尾联的出句表达了诗人对重逢的渴望;对句以鸿雁传书以慰思念之情作结,和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淮村兵后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1)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诗人 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描写了一幅江淮一带战乱后农村残破的景象。人已逃亡,桃花寂寞地开着。烟草茫茫,晓鸦聒噪,围墙坍塌,水井荒废,人烟稀少,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了。
(2)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给农村和百姓带来破坏的痛心,对侵敌的仇恨和对战争的厌恶。
诗歌鉴赏:首句写桃花不识人间悲苦,花开依旧。这早春的艳阳景色,倍增战后的凄凉。次句写烟草茫茫,晓鸦聒噪,人烟稀少,为后面两句点题蓄势。几处 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这两句是诗的主旨句,蕴意丰富。本来,这里原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可现在只剩下残垣故井,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了。这首短短的绝句,为战后荒村绘出了最典型真实的图景。典型的环境,典型的细节,把离乱景象写得如此真切感人,有力地突出了反战这一主旨。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
次韵礼院孟子周佥院秋夜曲二叠
虞集
天阔秋高初夜长。浮尘消尽雾苍茫。澄澄孤月转危墙。 金井有声惟坠露,玉阶无色乍疑霜。不闻人语只吟螀。
(1)澄澄孤月转危墙一句中澄澄一词用得很好,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词渲染了怎样一种意境?不闻人语只吟螀对渲染这种意境起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澄澄,光明澄澈的意思。万里长空中,消尽了苍茫雾气,只有一轮孤月闪烁着明亮的清辉。运用澄澄一词,既突出了月光的明亮,又渲染了环境的宁静。
(2)全词渲染了安宁清静的意境。不闻人语只吟螀对渲染这种意境起反衬作用。
诗歌鉴赏:此词境界清明高远,值得一读。首句以天阔秋高四字将大都秋高气爽的境界推向无限之高远。次句写入夜的大都,消尽了白日的喧嚣,但心中感觉缺少什么,一片茫然。直到那一轮明月从高高的宫墙上露出来,心里才感到一片安宁静谧。上片重点写出了秋月未显时的景象,为明月的出现作铺垫。下片着重写月亮出来时的情景。金井坠露,滴滴有声;玉阶有月,仿若凝霜;不闻人语,只闻秋虫低吟。渲染出一派宁静的氛围。全词纯然写景,无一情语,但句句含情,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安宁。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6分)
[黄钟]节节高
题洞庭鹿角庙壁①
卢挚
雨晴云散,满江明月。风微浪息,扁舟一叶。半夜心②,三生梦③,万里别,闷倚篷窗睡些。
注:①这首小令作于卢挚 出任湖南岭北道肃政廉访使途中。②半夜心:夜深人静时油然而生的离愁别恨。③三生梦:佛家以去、来、今,即前生、来生、今生为三生。梦,梦中的幻境。
(1)此曲的最后一句闷倚篷窗睡些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曲前四句和后四句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闷字用得好。此处着一闷字,一是对上文闷的两个原因的总结,远离京城,心怀离愁别恨,对自己前途命运难测的忧虑;二是画龙点睛,奠定本曲的感情基调。
(2)本曲前四句和后四句构成了反衬关系。前四句描绘了一幅雨晴云散,满江明月。风微浪息,扁舟一叶的美好情景。后四句抒发作者内心的愁苦怨闷之情。以美景衬哀情,使哀情更哀,更易使人受到感染。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①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②西。打头风浪恶禁持③。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离除夕还有五日时,作者返家,途中过苏州,经吴松,遂作此词。②石塘:苏州之小长桥。③头:指船头。恶:猛,厉害。禁持:摆布。
(1)作者说画船愁过石塘西,似乎此一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既是归家,你认为作者因何而愁?(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片和下片的写景基调有什么不同?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作者愁的原因是:风浪猛打船头,延缓了作者的归程。
(2)上片的写景基调惨淡沉重: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下片的写景基调欢快愉悦:春浦生绿,小梅长枝,充满生机;灯火催归,一片温馨。这样安排的好处是:构成对比,上片写得越愁苦伤感,越能突出作者 离家越来越近的欢欣愉悦。(或以上片惨淡景象反衬下片归家之欢欣亦可)
诗歌鉴赏:这首词写回家过年的欢欣之情。起笔写向空中,大雁无声,穿过重云,飞向南方。此一画面,恰成作者归心似箭的写照。次句写出作者自己,句中着一愁字,便似乎此一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既是归家,又有何愁?原来是打头风浪恶禁持。归家之人,又岂是风浪所能阻挡?春浦渐生迎棹绿, 河水涨绿,渐生春意,轻拍桨橹。小梅应长亚门枝,揣想此时家中,门前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以一年灯火要人归结笔,化浓情为淡语。除夕守岁之灯火,一年一度而已。灯火催人快回家,欢欢喜喜过个年。既写出家人盼归之殷切,又写出作者归心之急切。此是全词情感发展之必然结穴,于淡语中见深情。此词的显著艺术特色,是以哀景写欢乐,以淡笔写浓情。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下片以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 等淡语写想家的浓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
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红蓼注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红蓼:指生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1)这首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上片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2)①动静结合。明写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又和红蓼的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泊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举出两种手法并简析即可)
诗歌鉴赏: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由湘江入洞庭湖所作。他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的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下片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随着物景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一种红白鲜明的色彩感。词中的红蓼与白鱼相对,更感到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入微。作者既写了远处一道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又写了似刀的双尾白鱼。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
5.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6分)
[黄钟]人月圆
倪瓒注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注: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作为一个汉族的知识分子,他始终不能忘记元兵南下、宋朝灭亡那段悲惨的历史。因此,他一生都没有在元政权下做官,隐逸山林。他晚年时常追忆旧事,缅怀故国,抒写愁思。
(1)这首元曲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元曲的诗眼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首元曲描绘了越王台上,鹧鸪哀婉啼叫,东风吹绿衰草,残阳中山花开放,青山峻冷依旧,满目乔木布满苍苔,头上明月柔和皎洁的图景。
(2)这首元曲的诗眼是伤心。上片起首句直接点明主旨,写登上越王台,引发伤心之情。次句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通过景物描写,渲染凄凉之情。下片怅然孤啸再次直抒胸臆,结句以问作结,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之情。
诗歌鉴赏:此曲是作者重登绍光越王台时所写的怀古之作。包括江浙广大地区在内的越地,既有越王勾践报仇雪耻的历史,又是南宋的政治经济中心,人到这里尤其容易激起亡国的悲痛情感和恢复河山的愿望。今天作者重游前朝重地,登上当年勾践点兵复仇的越王台,感情不 能抑制。这首小令,开篇即已忧思满腹、感慨万千。从勾践卧薪尝胆,夫差昏庸亡国,直至赵宋王朝偏安一隅最后分崩离析,以及当朝(元朝)的由盛而衰,往事不堪回首,却又无法回避。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所有这些外在景物,都染上浓重的凄凉色彩。怅然孤啸,他的心情是否就此平静下来了呢?此作由此向前推进了一步:此时为夜色昏黄之后,作者的愤懑似乎有所开释,但心情依旧不能平静。
有关诗歌采风心得体会总结三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着力宣传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宝贵经验,着力宣传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着力宣传红军在中国革命史和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地位,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根据工委办的要求,开发区工会决定在全区基层工会中开展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诗歌朗诵活动。洋浦第一小学工会积极响应区工会的号召,开展这次充满教育意义的活动。
弘扬红军长征决胜全面小康
xxxx年12月5日(周一)下午17:00
洋浦第一小学全体教职工
可采取朗诵形式,也可采取汇演形式,力求形式多样。
1、各教研组内选派节目,语文组推选4个节目,数学组推选3个节目,综合组推选2个节目,英语组推选1节目。负责人:语文教研组长汤召梅,数学教研组长杨春霞,英语教研组长邓云,综合教研组长曾金带。
2、参赛内容要求主题鲜明,形式可以多样。节目音乐背景自己准备,时间控制在3—5分钟。
3、请各教研组在xxxx年11月28号之前把各组选派节目的题目、演讲教师名单和所需音乐伴奏和背景,报送给符桂妍老师。
4、秉着比赛公平公正的原则,评委来自各教研组,人员待定,共7名。比赛得分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最后取五位评委打分的平均分。
5、活动过程拍照,宣传,最后总结上交区工会。
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颁发荣誉证书。
有关诗歌采风心得体会总结四
评分标准 思想内容(10%)
内容健康、向上、思想性强
表现风格(10%)
能代表不同时代的不同流派,不同风格
精神面貌(20%)
自然大方、出入有序有礼、精神饱满、衣着得体。 朗诵能力(30%)
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节奏韵律明显。
艺术处理(30%)
感情充沛,能准确把握作品内涵与格调。
评分细则
1) 作品形式自由活泼、符合要求、主题鲜明突出 ,内容积极向上 1分;
(2) 参赛者衣着得体与诗歌内容相协调 0.5分;
(3) 精神饱满姿态得体大方 1分;
(4) 参赛者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能通过表情的变化反映诗歌的内涵 1.5分;
(5) 参赛者吐字清晰、声音宏亮,能正确把握诗歌节奏 2分;
诗歌朗诵评分标准 诗歌朗诵评分标准
(6) 参赛者能正确把握诗歌内容,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3分
二、提高分
(7) 朗诵形式富有创意,配以适当伴舞或配乐,或以其他富有创意形式朗诵 1分。
评分要求:
1. 评委打分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字,最后得分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2. 比赛打分满分10分,评委打分以8.00分为基础分;
3. 评委根据评分表打出总分,将总分写入评分单。
有关诗歌采风心得体会总结五
青春经典诗歌欣赏
纯洁美好是青春,跌宕起伏是青春,五味杂粮是青春,匆匆不再是青春。
——引子
青春,你好
回不去的过去
走不近的未来
还没充足享受童年的乐趣
青春就迈着匆促的脚步
跌宕起伏地向我走来
凝视着我
青涩的.面孔
似乎在考量
我闯过青春烽火线的本钱
放心吧,我喜欢笑着面对
有风不是雨
有雨更酣畅
展望青春
手里紧握的细沙,慢慢漏去
天籁般的歌声,只剩回音
鲜花绽放,只拥有过短暂的芬芳
青春啊,你为何不能停下脚步
驻足观看
那年的夏季,那拼搏的背影
时间的碾转,却无从说起
耳畔的声音,始终没有忘记
即使前方的路坎坷曲折
还是要走下去
于是,那个夏季
我握紧了手中的那支笔
青春再见
忘记了是怎样的一个开始
似乎在轻描淡写间
就不见了踪影
如流浪的蒲公英
随风而逝
又似乎是雨打浮萍
彷徨与踌躇满地
但我还记得
那满坡的白杨
回来时的路径
那条小溪和
那些背影
但思绪必须就此打住
流浪的蒲公英也立即落地
我知道
青春,折腾不起
我会,好好珍惜
诗歌采风心得体会总结 关于诗歌的活动心得(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