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简短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0(六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关于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简短一
《苏菲的世界》让我第一次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许多年前,我们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不知道地球外还有宇宙。而发现这一切后,我们说这是科学的力量。但实际上,哲学家们早已领先提出并思考过了这个问题,只是他们的回答往往不被那个时代接受而已。那些哲学家们其实就是“兔毛顶端的人”。如果将这个世界看成一只巨大的兔子,我们就是躲在兔毛深处安享现状的人。而努力向上攀爬妄图站在兔毛顶处,去看清世界的,就是哲学家。
每个人生来就是哲学家,他们充满好奇心,周围一切对他们而言,都是未知的。他们不会因为一个人走在路上,忽然就飘在空中觉得奇怪,也不会觉得1 1=3有什么不对。他们没有成为哲学家,是因为在逐渐认识世界同时也在逐渐丧失好奇心。
所以,我们根本不了解世界。我们自认为的“熟知”不过是在舒适区待久了后潜意识里自然形成的。也就是说,不是我们熟悉世界,而是世界熟悉我们。
这一切都是《苏菲的世界》里艾伯特教会我和我的朋友苏菲的。他是我们共同的哲学老师。
最聪明的人是谁?艾伯特带着我们回到了古雅典。我们见到了学者苏格拉底并了解了他的一生。神谕说苏格拉底是整个雅典最聪明的人,可苏格拉底自已却认为他一无所知。他这样以为的,也因此成为了哲学家,他孜孜不倦追求真理,并且永不放弃。他是站在兔毛最顶端的人。我们也寻到了最终的答案: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已无知的人。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
生命的意义何在?当你时时刻刻被人监视被人控制而得不到自由时,你或许会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星尘。生命存在于宇宙之中就是点点星尘。他们渺小不起眼,但在短暂的生命之中无刻不在绽放星光。
很奇怪不是吗?每个人其实都长的一模一样,我们都是从一个理型的模子里刻出来的。就像,不论一匹马长成什么模样,你都能做到一眼看出,这是马。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此,奇妙,光彩绚丽。
这是苏菲的世界,也是我的世界。打开它,你会被不由自主地吸引进去,你会走过不同的时代,希腊、文艺复兴、中世纪,见到不同的人,柏拉图、黑格尔、达尔文。它领着你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脚下是世界,头顶是宇宙,一览无余。你会重新认识生命,认识自已。
就像一个尚在襁袍中的婴儿,第一次看到世界时,内心的感动。
关于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简短二
尽管我们都想过哲学性的问题,却并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成为哲学家。由于种种理由,大多数人都忙于日常生活的琐事,因此他们对于这世界的好奇心都受到压抑。对于孩子们而言,世上的种种都是新鲜而令人惊奇的。对于大人们则不然。大多数成人都把这世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
————题记
我本来认为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带给我的感觉却截然不同。
读这本书时,我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聆听苏格拉底的教诲。犹如置身于中世纪的古堡,见证黎明前的黑暗。我们尽情沐浴文艺复兴的和煦日光,沉醉于巴洛克强烈反差的艺术氛围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只觉真理的伟大和艺术的魅力。随后,穿梭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硝烟中,体味现代哲学的曙光。飞速发展的工业推动着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崭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黑格尔、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兰西人的浪漫发挥到了极致。
这本书记述了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就这样,苏菲每天都会收到这种神秘的信,她在信中的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走进哲学,开始思索。
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拂络伊德;从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到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
笛卡尔说:“我思,因此总和。”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
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关于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简短三
哲学是什么?应该是很枯燥难懂的吧。在阅读《苏菲的世界》之前,我从未接触过哲学。
《苏菲的世界》讲述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在一天放学回家后,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从此以后,苏菲就开启了学习哲学的道路。她学习了古希腊哲学,认识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弗洛伊德等众多的哲学家。可渐渐的,苏菲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不存在的,是少校艾柏特为庆祝女儿席德的生日而虚构出的人物。在故事的最后,苏菲终于逃出了书中的世界,来到了席德的世界中。
整本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一封信上的那三个字:你是谁。苏菲收到信后再思考这个问题,正在阅读的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是,我究竟是谁呢?
这是也许每天都会有人问的问题,这是平时做自我介绍时必须要回答的问题。然而静下心来想,答案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我是学生?我是女孩?那学生不止七一个,世间也有成千上万个女孩。如果我换了个名字,如果我的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简短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0(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