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三重门公文范文通用(二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精选三重门公文范文通用一
一些单位只对“三重一大”制度做了原则性、概括性、粗线条界定,细化量化不够;
制度的制定多为照搬上一级规章制度,缺少结合实际制定的适合自身的实施规范;
对“三重一大”范畴不能准确区分到位,对需要集体决策的内容、范围、权限、项目安排、资金性质等不够细划不明确,造成一些事项应上会未上会或是不必上会却上了会的情形,挤占决策层时间及精力,降低决策效率。
2、部分单位未严格执行领导末位发言制。会上领导率先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后再由其他成员表态,造成部分成员有言不敢言的情形,导致民主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3、议题事项执行结果透明度不够。部分上会讨论的“三重一大”议题仅局限于决策环节,缺少研究是否执行、如何执行及预期的执行效果,以及事后决策执行情况的反馈、通报和决策调整机制。
4、决策资料管理不规范。有些单位有关“三重一大”的资料保存不完整,无法还原决策真实过程,有些单位资料杂乱不完整、不齐全,找不到决策对应的会议资料,或是会议记录过于简洁反映不出决策程序。
审计建议
1、修订完善制度内容。应结合单位实际和发展需要补充完善现行“三重一大”制度上的疏漏和不足,细化该制度的具体程序和操作流程,注重“三重一大”制度的针对性、操作性,避免流于形式。
2、充分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提高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决策意识,严格决策程序,对“三重一大”事项必须坚持事先调查论证、会上集体讨论、党政正职末尾表态等规定,会议记录要体现每位发言者的表达意愿,并注重档案的收集完整和保管。
3、建立健全决策结果报告机制、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和纠错机制。强化决策落实的监督检查,在决策实际执行过程中要不断纠偏纠错,遗失补缺确保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削减风险,并将决策落实结果在会上予以反馈,形成完整的事前事中事后程序链。
精选三重门公文范文通用二
五公祠位于海南省海口市,为一组古建筑群的统称,它由观稼堂、学圃堂、东斋组成,并和苏公祠、两伏波祠及其拜亭、洞酌亭、粟泉亭、洗心轩、游仙洞先进连成一片,形成一组文物古迹群,人们习惯上统称为五公祠。各个古迹既有自己的独特风貌,又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蔚为"瀛海人文"之壮观。这里,树木蓊郁,流水潺潺,环境清雅,饶有幽趣,好一派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建筑面积2800余平方米,连同园林、井泉、池塘约占地100亩。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后又多次修缮,现仍是熠熠生辉。
五公祠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于绍圣四年(1097)被贬来琼,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留存遗迹以来,宋、元、明、清及民国历朝不断在其周围增建、重修古迹,习惯上把这组古迹群称之为“五公祠”。它包括:海南第一楼(又称五公祠)、学圃堂、观稼堂、西斋(五公精舍)、东斋、苏公祠、两伏波祠、洞酌亭,浮粟泉、琼园和新建的五公祠陈列馆。
五公祠近千年的历史,孕育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是全面了解海南历史、政治、文化发展的名胜古迹。
观稼堂
原名为观稼亭。椐《琼山县志》记载:观稼亭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是一座六角飞檐大亭,它为纪念苏东坡指凿双泉,造福桑梓乡里的丰功伟绩而建。“观稼”两字,寓意为:观浮粟泉水旺盛,灌溉金穗千亩之意。该亭在明末清初时被毁,康熙四十三年(1704)琼州知府贾堂深感观稼亭对教化当地百姓黎民、思忆先贤丰功伟业有远深意义,便在旧址重建。道光十四年(1834)又经扩建,形成为当时海南最大的亭榭。据清人张育春撰写的《重修观稼亭记》记载:观稼“亭前为平坂,旁浥清泉,有溪流一道,自东环流而西,两旁绮丽交错,阡陌纵横,士大夫游息于此,比之裴中立绿野堂,洵城北一名胜”。
清光绪十五年(1889)朱采在修建五公祠时,又重修了观稼亭,并改名为观稼堂。在他撰写的《五公祠记》中记载:“五公祠左附观稼堂,循旧例藏琼崖历代名贤文物遗著”。自此观稼堂也就成为海南文人学子品茶赋诗与进行学术交流的地方。
学圃堂和西斋
朱采当时增建学圃堂和五公精舍的目的在于兴办学堂,讲学明道,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据他撰写的《五公祠记》中记载:“右侧建学圃堂,聘海内硕儒讲学其中,又建横宅一连四间,名五公精舍,为学子研习之地,本道契五公,教兴后学之意”。民国四年(1915)琼州道尹朱为潮在《重修五公祠记》也记载:“五公精舍仿学海堂例,选全琼庠生,秀才三十名,研习经史词章之学,聘宁波郭晚香在学圃堂讲课”。郭晚香浙江宁波人,晚清著名学者,朱采在建学圃堂和公精舍后,向当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推荐聘请郭晚香来琼讲学,他来琼时带来了八千多卷古版文献书籍,置于海南第一楼上,学圃堂就是他当时讲学的地方,五公精舍和东斋分别是学生和老师的宿舍。郭晚香在学圃堂讲学不久便病逝,因后继无人,诸学生便由朱采保荐到广州的学海堂继续学业,五公精舍便用于收藏郭晚香的遗书和典册,民国六年(1917)五公精舍也因此更名为五公祠图书馆。
苏公祠
为纪念苏东坡而建。他北返后,海南学子经常在他曾借寓过的金粟庵入饮酒赋诗,进行学术交流,怀念这位“一代文宗”,久之便把该处题名为“东坡读书处”。元代在此基础上开设“东坡书院”,大书法家赵孟頫为之题匾。书院几经变迁
精选三重门公文范文通用(二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