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范本 《雨霖铃》教案(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雨霖铃教案范本一
婉约词《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阅读与鉴赏"板块第二单元宋词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两首》的第二首。
【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人及其创作风格;明确词作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会词作意境;了解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积极的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词作意境;了解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
【课标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单元学习要求: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想象和联想,领悟情与景交融的意境。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学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想象法
【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一)导入:评价写法,明确方向
梁衡曾这样称赞一位词人"他的词作,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这位词人就是柳永。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雨霖铃》,也许,我们能感受他笔下那个细腻而又动人的世界。
【课标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环节一:自主探究,了解背景
1、词牌名的由来
"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明皇杂录》
2、我眼中的柳永
①满腹诗书无处说,流落风尘未堕落。(张 凭)
②楚馆也清秋,布衣胜王侯。 (刘 旸)
③不上九重天,把酒笑红颜。情动长调出,市井词中仙。 (安 波)
3、"雨霖铃"的创作
本词写的是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离别时写的。(补充p35①)这就解决了大家"此词是‘别地’还是‘别人’"的疑问。
【课标要求】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朗读文本
朗读形式:教师范读、师生合作朗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
【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2、质疑释疑
学过的词语——长亭、执、相、更、那、宵、堪
例:执:握,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本课的新词——去去、沉沉、多情、虚、便纵
需要讨论的问题——歇、竟
例:王芷子提问:"歇"能否和"停"互换?
【理论依据】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3、整体感知
归纳概括词作的主要内容:该词写送别,以"念"句为过渡,既有眼前实景,又有想象虚景,虚实相济,意境开阔。
【理论依据】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四)环节三:体会词境,品析鉴赏
1、学生浅吟低唱,感受词作意境。
【理论依据】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
2、品析鉴赏
方法指导: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景物→景物特点→意境→情感
赏析示例: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
【课标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五)结束语:巧用对联,总结概括
上联:才子佳人,执手相看泪眼。
下联:清词丽句,别情已然心头。
【课标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提纲挈领,归纳要点
雨霖铃
写给谁? 为何写? 情感? 表现手法?
红颜知己 离别 悲伤、无奈 情景交融
失落、不舍 虚实结合
……
【课标要求】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夯实基础,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就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从"情"与"景"结合的方面进行赏析。
3、阅读《雨霖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母本意义》,做好鉴赏积累。
【理论依据】
1、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3、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1、设计基于学情,激发学生质疑创新。
2、结合诗词特点,吟咏诵读融入诗境。
3、真正走进文本,传授语文知识技能。
4、师生合作探究,切实落实课标精神。
雨霖铃教案范本二
《雨霖铃》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强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1、知识与能力:感知《雨霖铃》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凉清丽的意境和浓重的离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点,把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
重点:感受作者浓浓的离别之愁,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
难点:理解、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1、诵读法;
2、点拨法;
3、探究法。
1、预习法;
2、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1、导入
南朝江淹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自古以来,人们往往“伤离别”,柳永作为宋朝大才子,整日混迹于烟花柳巷,与红颜知己把酒言欢、吟诗诵赋。这首《雨霖铃》就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时写给曾经的红颜知己的用心之作。
2、文本学习
(1)初读:学生自由朗读吟诵,注意字音、节奏、轻重、缓急、感知韵律美。
读音:噎、
韵脚:切、歇,波、阔,别、节、年。
节奏舒缓,读出有情人离别时凝重氛围。
语调:“更与何人说”一句读出相聚后的独处之苦,余音绕梁。
(2)范朗读:听老师示范朗读,学生找出词中意象,说出这些意象的特点。
意象:上阕有寒蝉、长亭、帐、兰舟,下阕有烟波、暮霭、杨柳岸等。特点,都是引人伤感之物。
(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由众多意向组成的意境美。
(4)四读:品评诗句领悟表达美,具体方法是炼句。上阕选择尾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下阕选择“今宵酒醒何处,烟柳岸,晓风残月”,体会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上句:浩渺无涯的水波比喻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傍晚浓重的云雾暗示心情沉重压抑,空阔辽源的楚地天空说明愁绪的无边无际。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下句:虚写别后境况,醉酒之后,看到的是美好的景象——“杨柳岸”,杨柳婆娑,岸堤青翠,却偏偏在乍暖还寒的小风中吹佛,在如勾的残月下映照,这是怎样的不和谐的美景!惟其如此,才能写出主人公的相期之愿和重聚之难。因上阕主要是实写,下阕,尤其是这一句属虚写,虚实结合,诗意饱满。
(5)背诵。
3、探究:唐朝诗人李华的《春行即兴》如何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4、拓展:情景交融类试题的答题技巧,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点名手法,说出效果。
5、作业:就本首词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板书体现了一节课的重要内容或知识框架
雨霖铃教案范本三
(一)单元特点与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
本册第二单元是一个诗歌单元,教材主要内容为唐诗宋词。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希望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提高学生对我国古典诗词的感悟、品味、以及评价、鉴赏的能力。
(二)课文特点以及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
雨霖铃是本单元第八课《词七首》中两个教读篇目之一,另外一篇是豪放词代表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而雨霖铃则是婉约词风的杰出代表。该词以“离情”为线索,描绘了情人之间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是柳永的代表作。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我希望通过对这首柳词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对柳永其人及其词作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理解,掌握柳词“虚实结合,点染相彰”的艺术手法(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此基础上,关键是要提高学生解读意象,品味语言的能力,进而提高对作品的评价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当然,同时也希望通过对本词的教学,提升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将采用诵读法,讨论法,以及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尝试着设计了“诵读感知——讲解品味——评价鉴赏”三位一体的教学流程。结合授课对象已经是高二学生这一具体学情,再加之柳词本身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不再对字词作重点讲解,而是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亲临美的现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仅让他们参与课堂讨论,而且还将把词的下阕交给学生自己来解读,让他们亲自体验“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的乐趣。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与安排,能够让学生在内化知识的同时,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
雨霖铃教案范本四
1、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2、能够背诵其中的句子。
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1、体味意境
2、赏析名句。
充分贯穿诱思探究法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两个贯穿要素和三个层次要素。通过阅读想象完成教学重点,通过点拨讨论完成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情意
1、展示图片
2、师生活动:
师:这些图片展现的是什么场面?
生:送别的场面。
师: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件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请你说出写送别的名句。
生:说名句。
师:展示名句。送别人与被送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朋友。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夫妻间。情人间离别的情景。
生:表述。
师:今天我们来欣赏柳永描写的情人离别情景——《雨霖铃》。
认真观察整体感知初步研读
1、观察该词,回答以下问题:
⑴从段落上看,本词是()(答案:双调)
⑵从字数上看,本词是()(答案:长调)
1、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柳永
2、展示作者简介
六、了解写作背景
1、让学生从书中找
2、教师补充
七、研读本词
1、学生看书
2、做练习:选出对词中部分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骤雨:急雨。歇:停。
b.都门:京城门外。帐饮:“帐”通“畅”,痛快地喝。
c.无绪:没有心思。风情:深情密意。
d.沉沉:深沉。经年:一年。
(答案:b)
3、配乐范读
积极探索活跃思维深入研读
4、本词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概括(学生答)这两幅画面都是实景吗?
5、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入手借助想象和联想体味意境。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体味意境,下面我们转换一下角色,我是一名导演,你们是演员,我要选五名演员演一部
雨霖铃教案范本 《雨霖铃》教案(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