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分析通用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简单的(四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182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有关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分析通用一

(选自《礼记·礼运》)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2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a.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所恶有甚于死者e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小题4】选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2分)

答案

【小题1】(1)以……为亲(赡养) (2)憎恶(2分,每小题1分)

【小题2】b

【小题3】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分,“行”与“修”各0.5分)

【小题4】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亲”活用词,此处应译为“把……当作亲人, 以……为亲”。“ 恶”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致。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例句中的“于”为介词,译为“在”,选项b中的“于”是“在”的意思。a“同,和”,c可不译,d译为“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

点评:平时学习中,对于文言虚词、多义词要多加比较,知道它有几个意思,并分别举出例句,积累下来。遇到多义的文言虚词、实词后一定要加以联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该词是什么意思,这样熟能生巧。考试时再遇到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别开了。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与”“讲信修睦”,“与”是通假字,应译为“选举”,“讲信修睦”每个字都有自己的意思,应译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第一句中一个概括说明,后面分项介绍,分别构想了理想社会的特点,即:“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男有分,女有归”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尽其力,货尽其用,实现大同。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及理解能力。

点评:审题后要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找到相关的语句,进一步精读,确定哪些语句与题干要求相符,把这些语句提取出来并在理解后得出切题的词语或句子,概括作答。

有关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分析通用二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 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有关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分析通用三

作者: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1]学者:求学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3]受:通“授”。传授。

[4]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 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7]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道: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8]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即以之为师。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知,了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11]师道:以师为道。即学道。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众人:普通人。

[14]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16]惑矣:(真)糊涂啊!

[17]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18]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 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读,通“逗”。

[19]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问老师。“不”同“否”。此句翻译时应注意交错翻译,详见下文翻译。

[20]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

[21]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22]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23]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4]位卑则足羞:(

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分析通用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简单的(四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