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滋养读书心得体会及收获 读书,滋养心灵读后感(七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生命的滋养读书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珍爱生命、预防溺水》。溺水是游泳或掉入水坑、水井等常见的意外事故,溺水一般发生在游泳池、水库、水坑、水塘、河流、海边等地方。
近日晋江就连续发生了两起溺水事件。一起发生在4月13日下午,17岁的王某带着10岁的小表弟李某等4个小孩,来到海边避风港玩耍。突然,李某不慎跌落海里,王某想去拉,结果自己也跟着掉下去。经过打捞,在离岸边约10米的海水里找到了两人,但两人均已身亡。另一起发生在4月14日下午,4名女孩和1名男孩想到溪对岸摘杨桃,这条溪宽有十多米,深达两米多,几名小孩手牵手想趟水过去,没想到悲剧发生了,4名女孩一个拉着一个,先后落水,未能爬上岸,其中最小的才7岁。只因为忽视了安全问题,就给社会、家庭、亲人带来巨大的悲痛。生命没有第二次,悲剧不能重演。我们只有懂得“防患于未然”,在校内外都注意安全,才能杜绝一切安全事故的发生。
现在天气越来越炎热,尤其夏天是溺水事故的多发季节,在此希望同学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在无大人的带领下私自下水;
二、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戏水;
三、要注意安全警示,不到矿坑、水库、渠道等水域玩耍或钓鱼(捕鱼);
四、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无安全保障的水域游泳;
五、发现同伴溺水时或者在水边发生突发事件,不要私自下水,而是立即报警或者大声呼喊,向大人求救。
同学们:生命高于一切,你们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让我们行动起来,珍爱生命,预防溺水,杜绝悲剧的发生。
谢谢大家!
对于生命的滋养读书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生命是宇宙间的奇迹,它的来源神秘莫测。是进化的产物,还是上帝的创造?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你的心去感受这奇迹。于是,你便会懂得欣赏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用它们的千姿百态丰富你的心胸。于是,你便会善待一切生命,从每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到一头羚羊,一只昆虫,一棵树,从心底里产生万物同源的亲近感。于是,你便会怀有一种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创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们把它称作神还是大自然。
生命是我们最珍爱的东西,它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的前提,失去了它,我们就失去了一切。生命又是我们最忽略的东西,我们对于自己拥有它实在太习以为常了,而一切习惯了的东西都容易被我们忘记。因此,人们在道理上都知道生命的宝贵,实际上却常常做一些损害生命的事情,抽烟、酗酒、纵欲、不讲卫生、超负荷工作,等等。因此,人们为虚名浮利而忙碌,却舍不得花时间来让生命本身感到愉快,来做一些实现生命本身的价值的事情。往往是当我们的生命真正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才翻然醒悟,生命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才突现在我们的眼前。但是,有时候醒悟已经为时已晚,损失已经不可挽回。
“生命”是一个美丽的词,但它的美被琐碎的日常生活掩盖住了。我们活着,可是我们并不是时时对生命有所体验的。相反,这样的时候很少。大多数时候,我们倒是像无生命的机械一样活着。
人们追求幸福,其实,还有什么时刻比那些对生命的体验最强烈最鲜明的时刻更幸福呢?当我感觉到自己的肢体和血管里布满了新鲜的、活跃的生命时,我的确认为,此时此刻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生命平静地流逝,没有声响,没有浪花,甚至连波纹也看不见,无声无息。我多么厌恶这平坦的河床,它吸收了任何感觉。突然,遇到了阻碍,礁岩崛起,狂风大作,抛起万丈浪。我活着吗?是的,这时候我才觉得我活着。
生命害怕单调甚于害怕死亡,仅此就足以保证它不可战胜了。它为了逃避单调必须丰富自己,不在乎结局是否徒劳。
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本原,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中西文化之争不过是绢花与塑料花之争。
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她是一个对我们从一而终的女子。我们不妨尽自己的力量引导她,充实她,但是,不管她终于成个什么样子,我们好歹得爱她。
世界上的万物都是有生命的,虽然有些东西不能动,不能说话,但他们都由有生命的东西转化而来的。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人的生命也是脆弱的。生命属于我们,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曾记得以前看过许多关于生命的文章,它们都体现了生命的坚强,生命的伟大与脆弱。
在生活中,也许一次小小的车祸都会让人失去生命,但有些人是幸运的,没有失去生命,而失去了双手或双腿或落下终身残疾,使人行动乃至生活与学习很不方便,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所仅有的唯一的生命,我们要保护好它,不让它受到任何伤害,这是作为人的重中之重。
我想大家一定都看过四川大地震中关于生命的故事,他们在快要失去生命之时,知道如何安慰与保护自己,得到自己仅有的唯一的生命,这是因为他们知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已经不再。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不光是大人,就连小孩也应该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在危险与灾难之时,应该知道如何为自己争取时间,争取生活下去的机会。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有些人在废墟下十几小时乃至几十个小时也能活下去,就是因为他们知道生命的宝贵,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在灾难中,一定要保持自己的体力,这就是保护生命的一种方式。
生命是宝贵的,生命也是唯一的,也是脆弱的。除了自己的生命之外,我们还要尊重与爱护他人的生命,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他人的爱护与尊重。所以我们不要做伤害他人的事。
生命是伟大的,生命也是宝贵的,而生命又是唯一的,所以请大家一定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爱护他人的生命。
对于生命的滋养读书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这天,我在广州一所公寓的房子里看着电视。这是我舅舅家, 我差不多半年来这儿一次,这已经是第四次了。
回想起第一次去姑姑家还真有趣呢。刚到她家时,我就被他们家的一幅画吸引住了,忙说:“姑姑,你画的这幅画可真漂亮啊!”
姑姑笑着说:“这可不是我画的呀,这是大自然画的呢!”
“大自然?”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走近一看,才知道这并不是一幅画,只是一个窗口,可是奇怪的是没有玻璃窗,取而代之是一个画匡,镶在雪白的墙壁上,远看还以为是幅画呢!
我问姑姑为什么要这样做,她说外面风景那么好,不常常看,岂不是浪费了。
的确,外面的风景是很好。有一大片竹林,它们长得错落有致,十分茂盛。远远的,雾来了,风把它吹遍了竹林,渗透在每一片竹叶上。湿润了竹林,也湿润了大地。风声,鸟声在竹林里回荡。嫩绿,翠绿,墨绿,每种颜色都有自己的风格,挺立在属于自己的每一个角落。阳光在叶尖上跳动,微风在竹林里歌唱。这绿绿的那么真那么纯,不含任合杂质。它的美,不在于每一颗都那么精致,纤细,文雅,而是当许多棵微不足道的竹子聚集起来,形成连绵起伏的波浪时,你会发现它绿得壮观,也绿得迷人。犹如大自然用饱满的绿色在这片土地尽情地挥洒,创造出希望。这是生命的颜色,天地的结晶啊!
第二次,我又去了四川。还是在那所屋子里,我看见在绿色的背后,建起了一栋栋楼房。
第三次,还在那所屋里。竹林被砍了一大半。鸟声少了,沙沙作响的竹叶也少了。这片地方,被改成了商品房。我有点失望了,看着这慢慢消失的绿色,我不知说什么才好。
第四次,也就是现在。在这幅可怜的画中,再也看不到竹子了,哪怕是一棵。虽然,人们也想过要恢复生机,或者建立一个小花园,或者在路边多种几棵树。但我总感觉缺了点什么,仅仅是对竹林的怀念吗?看着这新建的社区,我不敢回想那一片绿在风中微笑的情形了。
看着这满目创伤的“画”,我想哭,却又哭不出来……
几天后,还是在那所房子里,那幅“画”被拆掉了框架,添加了两扇玻璃窗。窗台上,挺立着一盆文竹……
对于生命的滋养读书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珍爱生命、预防溺水》。溺水是游泳或掉入水坑、水井等常见的意外事故,溺水一般发生在游泳池、水库、水坑、水塘、河流、海边等地方。
近日晋江就连续发生了两起溺水事件。一起发生在4月13日下午,17岁的王某带着10岁的小表弟李某等4个小孩,来到海边避风港玩耍。突然,李某不慎跌落海里,王某想去拉,结果自己也跟着掉下去。经过打捞,在离岸边约10米的海水里找到了两人,但两人均已身亡。另一起发生在4月14日下午,4名女孩和1名男孩想到溪对岸摘杨桃,这条溪宽有十多米,深达两米多,几名小孩手牵手想趟水过去,没想到悲剧发生了,4名女孩一个拉着一个,先后落水,未能爬上岸,其中最小的才7岁。只因为忽视了安全问题,就给社会、家庭、亲人带来巨大的悲痛。生命没有第二次,悲剧不能重演。我们只有懂得“防患于未然”,在校内外都注意安全,才能杜绝一切安全事故的发生。
现在天气越来越炎热,尤其夏天是溺水事故的多发季节,在此希望同学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在无大人的带领下私自下水;
二、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戏水;
三、要注意安全警示,不到矿坑、水库、渠道等水域玩耍或钓鱼(捕鱼);
四、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无安全保障的水域游泳;
五、发现同伴溺水时或者在水边发生突发事件,不要私自下水,而是立即报警或者大声呼喊,向大人求救。
同学们:生命高于一切,你们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让我们行动起来,珍爱生命,预防溺水,杜绝悲剧的发生。
谢谢大家!
对于生命的滋养读书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六(6)班的占林怡,这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珍爱生命》。
世界万物,唯有生命最为珍贵,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失去生命,就失去自我,失去生活的权利。一粒种子,一只蚂蚁,都联系着一条小小的生命,在中华五千年礼貌历史中,是人类用一颗热爱生命的恒心,编制了一条礼貌的生命之河。双耳失聪却创作出世界名曲的贝多芬,轮椅上的勇士霍金,遭遇宫刑愤而作书的司马迁都在向我们诉说着生命的真谛,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变得伟大?是什么力量让他们自强不息?哦,是生命,是生命那火一般的力量,让对他们而言不公平的命运变得熠熠生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斯为浩劫,诚为国殇,5·12大地震中多少生灵丧生?血泪之地,生民之哀,家国之痛。当数以万计的生命失去了迂回与生还,也同时将我们所有人带向了悲伤与疼痛。那些永远静默于废墟下的生命,足以让我们低首致哀。但那些在灾难来临之时,坚强捍卫自己与他人生命的勇士不更让人崇敬吗?舍身救人又跪地大哭“再救一个”的消防战士荆利杰,救出10多名同学自己被压废墟下50小时失向倩
生命仅仅是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过程,甚至短暂得如同天穹中一颗消隐的流星,那么我们不是就应让生命绽放更多的光彩吗?蒙田在他的《热爱生命》一文写到:“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去右腿的13岁女生何翠青,身体被砸成了三段而双手仍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的人民教师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塞涅卡也曾说:“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
是的,生命于人只有一次,生命该何时何地何因终结,谁也无法预料。但伟人在身后留下一座丰碑,哲学家在身后留下博大深遂的思想,诗人在身后留下慑人心魄的情感,画家在身后留下瑰丽珍贵的遗产
我们是芸芸众生里的一员,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就就应让自己生命里的一切思想、情怀、品格盛开成三月如诗如画的原野,在寂寥的人生路途上,用生命去唱一支热烈而充实的歌。这样,才算得上是善待生命,不负年华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对于生命的滋养读书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在2008年里,我们的祖国中国,经受了许多艰难困苦,又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今日,我读了《抗震救灾小英雄》这本书后,更深地体会到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更强地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更透彻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
这本书介绍了几十位抗震小英雄的光荣事迹。他们舍己为人,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期望留给了别人。有的为帮忙他人赶快逃离现场,自己身负重伤;有的在房屋倒塌的一瞬间,用力把同学推出危险地带,自己却被埋在废墟之下;有的多次跑回教学楼,抢救同学,自己不幸砸伤,造成截肢……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年仅十二岁的宋雪同学。5月12日地震来临时,作为值周学生干部的宋雪正在检查午睡,她立刻大声呼喊:"地震了,大家快跑,快跑……"并迅速跑出了教室。学生们听到呼喊,快速冲出教室,奔向操场。宋雪透过窗户,看到教室里有两名同学还趴在桌子上,她大声呼喊:"曾雨、韩洁,地震了。快出来,快出来!"熟睡中的他们没有听到呼喊。宋雪立即冲进教室,将两位同学摇醒。两人迅速冲出教室,奔向了操场。
教师开始清点人数,发现全班只差宋雪,当即成立搜救组,到废墟里寻找。第二天上午,当救援人员在教室后门仅两步之遥的地方发现宋雪的遗体时,她仍然坚持着冲向门口的姿势......
这样一位好同学不值得我们赞扬吗?她在生命的最终时刻,将生的期望给了同学,自己却永远地离开了……
她使我想到了社会,想到了人们的自私。在公园,为了满足爱美的虚荣心,不顾“请勿摘花”的提示语而终结了美丽的花儿的生命;在路旁,为了少走几步的“麻烦”而乱扔垃圾;在小区,为了所谓的“方便快捷”而在草坪上印了一排足迹……如果人们都像宋雪一样,多为他人着想,世界该多完美呀!
她给予了他人第二条生命,她生命的终结是伟大的,她尽到了自己的职责,所以,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她的死就比泰山还重!
她为别人的生命带去了光明,也许,这就是她生命的意义为他人利益光荣献身!
对于生命的滋养读书心得体会及收获七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生命生命》。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生命生命》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篇课文是作家杏林子所写的,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事,传递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作者的生命体验和感悟。这三个事件,反映了作者三种感慨:飞蛾求生体现了求生的欲望;砖缝中顽强生长的瓜苗,体现了生命的顽强;静听心跳,说明生命应该被认真对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倡导自主、合作、开放的学习方式。四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在阅读方面,能够对文章的三件事有比较好的概括。且对于问题的看法能有自己的观点,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本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和蕴含着的深刻道理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将此作为我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环节中努力突破难点。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会写“扰”“欲”等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并且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味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问答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本文作者杏林子的一句话来导入:“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毛虫,可以蜕变成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然后介绍杏林子的经历: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而行动不便,饱受煎熬,但是仍成为一位优秀的女作家。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让同学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前后桌讨论、借助工具书解决。
其次,让同学思考概括本文一共讲了哪几件事?即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来分别概括: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首先是“飞蛾求生”:让同学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飞蛾的,引导学生找到“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接下来提问从哪些词语能看出飞蛾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明确句子中“挣扎,极力鼓动,生命的力量,跃动,强烈,鲜明”几个词。接下来我采用换词语的方式让同学来体会:作者说“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这里老师想把“跃动”这个词换成“跳动”,行不行?明确这里换成跳动不好。
因为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更能体现飞蛾求生的欲望。那么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样一直有着强烈求生欲望的飞蛾,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如果你是作者,此时此刻,面对这样一个比你弱小的多的生命在你手中挣扎,你会想到什么呢?找到原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并体会一下。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给予引导。
其次是“瓜苗生长”:先让学生读这一部分,想想看香瓜子是怎样不屈地生长的?找到文中的几个词语“冲破,不屈向上,茁壮生长”。进而体会作者的心情,找出文中相关的词语:作者是惊讶的,从“竟然”这个词就可以看出来。在这个故事中,同样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在面对这样一截只生存了几天的顽强的瓜苗时,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
最后是“静听心跳”: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一部分,找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并让同学联系一下生活,想想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在糟蹋自己的生命?在这里,我将给学生拓展作者的一些背景资料:杏林子曾经因为难以忍受病痛选择自杀,但是被医生救活了。启发同学想一想应该怎样做呢?明确本文的情感主题: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如文章中所说:“一切全由我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这也正是作家杏林子自己所做的:杏林子真的做到了自己所说的“好好使用”,她一生之中,写下了四十多部作品,使她成为了世界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此外,她还将自己一生的稿费捐献出来,成了残障基金会,帮助了数以万计的残疾人。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学生再次集体朗诵本文,联系生活和自己所知道的一些名人的事例说说自己学习后的感悟;
最后,我的作业设计为:搜集一些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生命的滋养读书心得体会及收获 读书,滋养心灵读后感(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