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胡同文化精品教案范本(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胡同文化精品教案范本一
1、走近作者:了解作者及其散文的特点。
2、了解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3、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1、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的情感。
2、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1、整体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
2、理解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朗读法
讨论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在繁忙的学习之余,突然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让大家到外面去旅游一次的话,不知你们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下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呢?
生答。(答案各种各样。但学生的回答会出现两条思路:一是答到了去北京,另一是答了一些其它地方,这时侯教师必须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切入点,把话题引向正题——北京,进一步导入课题并出示(幻灯片1、2、3)
教师进一步明确: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但是还有这样一句话,不知大家是否听到过,那就是“如果你去北京,有一个地方你不到的话,就等于没去过北京,同学们知道这时哪里吗?
生答。
明确:胡同。(幻灯片4)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汪曾祺一起去北京的胡同走一走,看一看。(出示幻灯——配有背景的课题《胡同文化》)
二、简介作者,了解作者。(出示幻灯片5)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卓记事》等。
汪曾祺的散文似“水”,他的散文是“水”孕育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水性”。归于胡同,又具有浓郁的“胡同”味。这种“胡同”味,是其散文显示的一种综合的北京胡同的地方特色,它既表现在取材、构思和抒情习惯上的平民性,同时杂语言上也具有北京胡同的京腔京调的韵味。
三、研习课文
(一)请全体学生朗读课文第1—4段,思考: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出示(幻灯片6)
朗读完毕,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圈划每一段的关键句,然后请同学回答,教师出示(幻灯片7)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
四方四正
胡
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各具特色的胡同名
同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数量之多
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
环境安静
(二)(出示幻灯片8)教师进行小结并进而过渡到下文。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怎样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他们是怎样表现的呢?为什么会这样?请同学们速读课文6—12段,找出关键词句,并进行概括。
(给学生4分钟的时间速读并概括,然后回答,出示幻灯片9)
封闭——舍不得挪窝
破家值万贯
文
喜欢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化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虾米皮熬白菜,嘿
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精义——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三)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点是什么呢?(出示幻灯片10)
生答(略)
教师明确:胡同的总特点是“方正”,这种方正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四)听录音13——15段,思考并讨论:胡同与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先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明确: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代开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东西是消极的,必然会随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所以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出示幻灯片11)
(五)看着这样一组日益衰败的胡同照片,同学们你的心情怎样呢?
(生答)
那么,汪曾祺老人的心里,涌起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请找出例句加以说明。
生答。
教师明确:心情很复杂。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当他直观地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再见吧,胡同。”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情。(板书:批判,感伤,欣喜)
四、小结
胡同文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北京人或者说是我们中国人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胡同的衰落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意识正在兴起,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进,中国也在前进!所以我们很高兴地和胡同再见吧。
五、拓展练习
请同学谈谈:我们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六、作业
请同学就当地的文化传统,如:饮食文化,服装文化,民风民俗等进行调查与研究,写成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经常会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应试味”太浓,但反思到最后,倒昏了自己的头脑。
文学即人学,语文教学应该提倡人文教学,怎样才能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呢?像《胡同文化》这类的文化课,就应该进行文化熏陶,通过语文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我这堂课基本上围绕这一思想来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的。希望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同学通过形象性的图片观看,获得感性的认识,让课堂具有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把僵化的教材还原成活生生的生活,在比较枯燥的课堂上注入浓浓的人文气息。让学生设身于这种氛围中,反反复复地体验,获得语文的营养,唤起为人为文的思考,一步一步感化。通过这种熏陶,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格水平。
关于胡同文化精品教案范本二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胡同文化》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序言”单元。《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也是一篇文艺小品文,悠闲、散淡、平和,这种风格与作者的思想追求以及本文所阐述的北京市民的生活特点相一致,富于文学韵味。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写作训练的很好的材料。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本单元教学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从序言中汲取有关著作的信息”;二是“了解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三是“领悟序言的语言魅力”。根据高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学生写作散文的实际,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重点: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学习分析事物或现象所蕴含的文化意味。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情感态度。
1、知识目标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归纳“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②通过分析“胡同文化”的典型意义,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
①辩证的评价“胡同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②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
1、理论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三个步骤。
2、三步教学法: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课的学习以能力培养为主,为了集中紧凑、提高效率,未使用多媒体课件。
3、具体操作:
①立足课文,点拨导思;
②重点内容,讨论演板;
③点评诵读,领会情感;
④延伸迁移,分组讨论。
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阅读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2、学法指导
①早读预习,理清课文思路;
②课堂上展开讨论,明确重点;
③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解内涵,品情感,养练思维和写作的能力。
1、知识习得:
①解题。分析“胡同”和“文化”的词义,理解“胡同文化”在课文中的具体含义。
②分析理解“胡同”的特点。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学生讨论归纳,明确:正、俗、多、静。
③概括胡同里的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学生阅读讨论,将结果演板,教师小结明确:安土重迁(居住心态);过往不多(人际关系);易于满足(生活态度);不管闲事(政治态度);安分守己(处世哲学)。
④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明确:封闭;忍。
2、拓展延伸此部分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注意引导,及时肯定学生的发现及思维的成果。
①“封闭”的实质:民族心理的反映。比如“长城”、中外文化上的差异。
②“忍”的实质:民族性格的缩影。比如:中国人的谦逊、一些俗语。
③理解作者对胡同文化态度:批判中带有伤感。
3、迁移训练课堂上讨论分析武汉“热干面”文化的内涵;课外写一篇关于广州“凉席”文化的作文。
1、化繁为简,重点突出。教材的处理,遵循“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原则。
2、板书简洁,钩弦提要。
关于胡同文化精品教案范本三
1、概括内容要点
2、体会作者的感情
概括内容要点
1、词语积累
安土重(zhòng)迁
熬(āo)白菜
没(mò)落(há)虾蟆陵
低佪(huái)
2、要点概括
①找关键语句;②无关键语句的找出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概括;③分清层次。
段落关键句要点概括备注
建筑特点(1)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方正
(2)生活化是通过总结下文中列举的胡同名字来源的共同性得来的,这些名字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
(3)正是因为小而多,才形成一种文化
(4)距闹市很近是从空间距离上说,但又似很远是从生活方式上说。
(2)胡同取名,有各种来源取名生活化
(3)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小胡同。小而多
(4)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安静
(6)-(7)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封闭(6)段的第一句话概括(6)(7)两段的内容。从一些关键词句中可以看出。如安土重迁,独门独院,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都是说封闭。
(8)北京人易于满足易满足
(9)北京人不爱管闲事冷漠
(10)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感情(13)-(15)
怀旧、伤感无可奈何几分留恋,几分清醒。
3、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与文化特点有何关系?
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闲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4、作者在文中对胡同文化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在
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作者对胡同文化在否定的同时又有几分向往留恋。例如在写到胡同取名的来源时,列举了很多胡同名字,这些名字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说明北京人的内心,有一种乡土情结;下文又写了北京胡同人们生活方式的安宁、平和,闲逸恬谈,写了北京人讲究处街坊,懂礼数,写了他们的饮食习惯,这些都反映出北京市民的淳朴的风俗和田园式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向往怀恋之情。但由于这种文化有封闭守旧一面,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它必定要被淘汰,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是可贵的。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末尾用句号而非感叹号,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5、补充材料
①北京人的生活习惯:
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接近农民。爱吃硬面饽饽,水饺,荞麦饼,冰糖葫芦,爱喝大碗茶,二锅头,爱过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爱玩的是养鱼养鸟养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风筝。这些都与某些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过圣诞节、情人节,玩高尔夫球等形成了鲜明对比。
②北京人的礼数
北京人特别讲礼数,这是一种文化教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对外地人的态度。老北京人不歧视外地人。向老北京人问路,得到的几乎都是清楚、详尽、和气而又有人情味的回答。而上海人特别歧视外地人,特别歧视穿衣不体面的外地人。
b、人情方面。北京人顾人情面子,人缘好,如课文所说。
c、生活方式上。北京人生活简朴,但决不会因为穷而失了身份,丢了体面。即便不过是一碗老豆腐,二两烧酒,也会慢喝细品
关于胡同文化精品教案范本(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