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精英孩子心得体会 精英培训心得(六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如何培养精英孩子心得体会一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应定位于:为高端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是本科教育阶段的两个基本任务,研究型大学需基于高端人才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在对学生实施成才教育的同时,更加关注对学生进行成人的教育。武汉大学将以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深入推动教学内涵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拔尖创新人才。
一、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使命的回归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学功能不断拓展的新形势下,再次强调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既是对大学传统的坚守和弘扬,也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看,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最初使命,也是大学承担的根本任务。
在大学建立研究所、实验室,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学术知识的创新过程之中,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学术人才。在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职能的同时,强调大学应该肩负的服务社会功能,则拉近了大学与社会的距离,增强了大学培养的人才的社会属性和社会适应性。尽管大学的职责和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扩展,但大学的根本任务依然是培养人才。大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学术共同体。没有大学生的机构,就不能称其为大学。凡是有大学生要教育培养的地方,都必须把高质量的教学工作作为基本的要求。因此,无论大学如何发展,无论社会对大学有什么期待,只要有学生需要培养,人才培养就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定位
办学定位是指大学为明确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和格局的位置,理性把握自身角色和使命,确定服务面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一方面,办学定位体现了大学的基本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大学历史传统的延续和传承;另一方面,办学定位对大学的办学行为和未来发展具有统领作用,它必将引导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我国对高校的分类有多种标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其本科教育的定位理应不同。
按科研含量和学术水平来说,大学分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按学科的综合性程度来说,大学分单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按人才培养的层次来说,大学分专科院校、本科院校、具有硕士或博士授予权的大学等。按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格来说,大学有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学术型本科教育之分。而且,同一类型或者同一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本科教育的定位也可能不同。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大批专门人才,因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定位也是培养专门人才。
三、武汉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基本设想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世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武汉大学将以“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深入推动教学内涵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一所学科齐全、科研实力雄厚、面向国际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武汉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的民族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开阔的国际视野、人格健全、知识宽厚、能力突出的拔尖创新人才。
课程教学是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采用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组织教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符合知识内在逻辑与学生发展需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的课程体系,才是较为科学和完善的课程体系。因此,大学究竟应该构建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应该开设哪些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何确定,以及怎么处理前继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是大学教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是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好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为学,对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学生来说,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好的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进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专业、课程,并帮助学生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因此,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应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质为核心,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师教学培训和专业发展工作,引导每一位教师成为懂教育的学者,不仅学问做得好,教学水平也很高,既做学问家,又做学问教育家。
大学是一个学术性组织,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传承创新文化等多项职能。如何认识和落实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如何引导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何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如何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何推进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如何促成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等等,都是高等教育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重要内容。大学应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为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政策保障。
描写如何培养精英孩子心得体会二
1.强化师德和心理素质的发展。
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发展。这几个要素缺一不可。职业理想是教师从事教育专业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所要达到的最高预期目标,是教师对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价值的最理想化的期待。因此职业理想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就是教师事业航程的风帆,是抵制平庸化状态的催醒剂。如果缺少了职业理想就失去了专业成长的动力。
职业道德是师德的灵魂,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该遵循的职业行为规范,现在的职业道德已经被变成明文规定的显性的、具体的规则了,可实际上,职业道德大多还是属于隐性的,是无法明文规定的,只能靠教师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教师的工作大多被通俗地说成是“良心活”,实际就是这个意思。师德是教师发展的关键因素。
职业情感是教师对待教育职业,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待教育对象—学生的主观情意,是一种职业情绪。当然,这里说的职业情绪不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那种临时波动的心理状态或情绪状态。我们是否热爱教育事业,是否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是否自爱,这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真正涵义。
教育爱是教育的真谛,失去了爱的教育,是教育的最大悲哀,也是孩子的最大悲哀。教师也是社会工作者,承担着社会教育的责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造福社会的人才,因此教师也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立志为祖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有用的人才。
陶行知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说的就是教师的社会责任感的事。许多像陶行知一样的人之所以成为教育家,和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分不开的。此外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要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帮教师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人才,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教育家。
教师的师德和心理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般都要经历一个由懵懂到彻悟,由肤浅到精深,由片面到全面的渐进的发展过程。当一个教师回首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无怨无悔无惑时,说明自己也就达到了教育家的境界了。
2.努力提高专业水平,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乃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大的历史潮流,谁也不可能逆水行舟。新课程改革要求高水平的教师,业务能力强,专业理论高,实践再实践、。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都将不复存在,老师不再仅仅是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师生在平等交流、相互探讨的对话中共同成长。
每节课通过学生自学预习,将教材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列出来,小问题自行解决,大问题、疑难问题通过课堂讨论、辩论、师生对话解决,这种开放式教学,能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智慧的价值,找到了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从而产生自豪感,起到了“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必须关注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互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找到学习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激情,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也就是说,新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定位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新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环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新课程改革正在日趋深化,其成败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命运。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更要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新课程理念和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并投身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为民族的振兴作一份自己的贡献。既然选择附中,就终生为之奋斗。我想说的是:“待到山花烂漫时,我在丛中笑。
描写如何培养精英孩子心得体会三
摘要
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理解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的深刻内涵,研究实施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是教育管理和评价领域面临的新任务。分析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并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三维四度五育”融合为逻辑框架,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成效评价体系框架的初步思路,以期为开展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实践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林梦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北京 100083;
陈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5;
毛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处项目主管,北京 100083;
任超,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处副处长,北京 100083;
梁梓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处项目助理,北京 100083。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同时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系统回答了教育要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如何检验和评价人才培养成效等重大问题,阐述了教育今后发展的道路、方向及战略,突出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核心,明确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有关专家在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中国特色学科评估体系,特别是在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评价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学习领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有关文件基础上,本文从立德树人任务内涵、支撑体系、成效评价等视角出发,系统地、立体地思考如何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成效评价体系,为建立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提供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是站在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就教育发展蓝图进行的战略性描绘,做出的系统性谋划。一是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战略性方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二是明确了培养人的战略性布阵,强调育人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是明确了培养人的战略支撑体系,要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包括以思政教育为统领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等四个体系,强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四是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战略性落实机制,提出了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建立正确评价导向,检验育人内涵、育人体系、育人目标的落实成效。以上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系统性谋划部署,是我国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战略布局,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落实机制是影响战略目标实现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正确把握立德树人深刻内涵,形成教育评价正确导向,构建能够促进以上四个方面良性运行的评价体系,是当前教育评价领域的迫切任务和使命担当。
1.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人才培养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首先就是坚持党的思想政治领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这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管理全过程,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立德树人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习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要求我们必须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始终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将“四个自信”转化为发展社会主义大学的自信,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才能让人才培养工作始终按照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前行。
2.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人才培养要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并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明确了培养人的方向和目标,也体现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具体要求。青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时期,着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是国家培养新型人才的长远需要,也是顺应人的发展规律,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养、塑造良好品行的现实需要。因此,学习领会全教会精神,研究分析德智体美劳具体内涵,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教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教育的“九个要”,既包含了人才培养要下的“六个功夫”,也包含了人才培养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青年提出的四点要求也包含了这个精神,都对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提出了要求。一是在信念和品德上,要不断提高思想水平
如何培养精英孩子心得体会 精英培训心得(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