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痕迹心得体会教师范文 教师总结历史经验心得体会(二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历史痕迹心得体会教师范文一
我们参加的此次培训是一种脱岗培训,而不同于以往我们所接受的传统的教育培训,它是在华南师大搭建了一个难得的教育空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我们除了能接受相关理论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外,还可以0距离的接触到一些名师、专家的授课,观摩各种类型的优质示范课,还可以通过论坛跟自己同专业的教师学员交流学习体会,共同学习,加强学员之间的联络和交流。同时,参加培训的学员不但可以集中学习,而且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随时进行学习。这种全新的教育培训方式给我们充分自由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技巧、策略,最终学会学习。所以说通过培训进行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对一个教师来说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如果我们教师僵化了自己的思想,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就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更谈不上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因此,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并且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让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地得到调整和改善。现代社会,各种知识更新换代快,旧知识迅速老化,新知识飞速生成。假如我们教师仍然坚持自己的传统观念,不愿意学习,势必跟不上形势,因而随着新一轮课改的进行,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三、落实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
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学校教育还是以传统的传授教学为主,这在我们农村中学中更为普遍,中学生采用的仍然是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点的历史学习方式。这种注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新颖性、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这也是我们的课题研究中围绕的中心话题。
四、转变理念、勇于创新。
新课标下,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体现了教学的阶段性和过渡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观点。发挥历史学科的特有功能。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手段,培养创新型学生。
五、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更新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培养质疑意识,形成创新精神;适时运用讨论法教学,提高创新能力。历史新课标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六、提高专业能力,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培训对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也使我获益良多。同时,也感到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但我有想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学习,一定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
2022历史痕迹心得体会教师范文二
一、转变观念
记忆依然是学习历史的基础,但高中历史不能再依赖记忆取得理想的成绩,学习高中历史需要广阔的视野和灵活的思辨能力,高中历史从观点到史实,从容量到质量,从广度到难度,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注意问题的探究和思维的迁移,不能再单纯地记忆历史事件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影响、评价等),要学会分析事件,寻找事件中的逻辑,同时学会用迁移的思维,寻找不同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用不同角度解读历史事件,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历史观。这个转变与之前既成的历史学习观念冲突较大,短时间转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循序渐进地去完成。
二、坚持阅读
阅读是理解、记忆和运用的基础,即学好历史的基础,因为高中学习时间较为紧张,所以阅读需要注重效率。
首先,有目标的阅读,带着问题去阅读,在历史课堂或者做习题过程中遇到问题,根据问题再去阅读书本和资料,有点到面的解决问题,阅读可以加深对于问题的理解;同时还要做到有重点的阅读,高考一般考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所以据此,多阅读某几类专题的书籍,如“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中国近代化历程”、“改革开放”、“工业革命”“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二战后世界秩序”等此类专著,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课本重点问题的理解。
其次,阅读需要正确方法,阅读中抓住关键词以方便记忆史实、认识历史发展的程度和认识历史事件的相关联系,关键词除了历史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意义、影响外,还有程度形容词,如“初步”“进一步”“彻底”等,抓住这些词有助于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同时,在阅读过程当中做好笔记,誊写关键词,摘抄重要段落,写出自己见解,这有助于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更全面的学习历史。
三、抓住老师
一堂历史课包括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历史老师用其历史思维把历史知识串联起来,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尤其是课堂上老师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如逻辑推理、辩证分析、思维迁移等,学生应该将典型的思维案例记录下来,学会同理类推的学习方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与其说是学习历史事件,不如说学习历史思维,但是,思维的传授逻辑性强并不易被发现,所以学生在课上必须集中精力认真听课。
在课下复习和做习题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疑难问题,要学会主动与老师交流沟通,告诉老师自己的问题所在,老师会做出有针对性的解答,并且在问题的探讨过程中,会对问题建立新的理解,有利于开拓历史的视野。所以,课上、课下都要抓住老师。
四、常做总结
因为学习个体的差异性,学习是一个针对性很强的“个案研究”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了解自己特殊的情况,并针对不同问题的采取不同措施来弥补,常做总结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总结以重难点为主,但不能“人云亦云”,要结合自己易错点做有针对的总结,注意思路的梳理,做到举一反三,做好总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耐心和计划,总结要有层次成体系,切忌随意乱记,同时总结不是积累越多越好,而应是随着学习的推进,之前的纸面上的总结逐渐内化,使得总结的本子“变薄”,内容变得更加精炼,更加有针对性,使得学生更清晰准确地掌握自己的情况。
历史痕迹心得体会教师范文 教师总结历史经验心得体会(二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