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口算心得体会范本 口算乘法教学(九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主题乘法口算心得体会范本一
刚开始备课我们的教学目标放在解决“红萝卜地的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上“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检验与总结”仅仅局限在一道题的解答上,后来经过大家的指导做了调整,把课前研究改成了两个大问题,第一个就是给出一些信息,通过这些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二个就是出示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选择哪些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这样就很明显的体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阅读信息联想问题”和“聚焦问题,寻找相关信息”使得问题的解决不仅仅局限解答问题上,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感悟和总结分析。从而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有了很大的提升。
试讲的过程中不断的涌现出我上课中的种种问题,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语言生硬”和“眼神往上看”讲课中与学生距离很远。陈校长说的非常正确我之所以出现这种就是因为平常上课与学生的交往。近几年我都在半路接班,接班的滋味很难受,每次都得费很大的功夫才能让学生原有的坏习惯和行为又算改变,接班时随着对学生的了解越来越多,他们的坏毛病也就随之而来,想一想我都养成了一个坏习惯,在我的眼里更多的是学生坏毛病,很少能够看到哪个学生方方面面都好,所以每次上课或遇到事情都会很严肃的跟他们交流,说话也就生硬。这样的说话习惯在公开课上就显得那么不协调,尤其是用其他班的学生上课,师生之间什么都是陌生的,我的课堂语言显得好乏味。经过这次讲课我想我应该改变一下自己,不仅仅做一个严肃的教师,更好提高自己的亲和力,学会走进学生的心灵,在学习上不应因为知识不懂或不会而给予批评,如果态度不好必须严厉批评,对待学生要针对事情区别对待,该严厉时严,上课讲解题目时要温和一些,走进学生能够进行眼神的交流。
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你有多少花哨的教学环节,而是在于你能否抓住学生的真实思维状态因势利导。这节课我采取的是课前研究课上汇报交流的形式,要想讲好这样的`课,必须对学生了如指掌,既了解学生的研究报告写成什么样,更要知道学生能否讲出来,讲的怎么样?如果知道应该指导到什么程度,指导过了就假了,如果任其自然课上就很可能完不成任务,很难拿捏。我试讲了3遍,用了三个班,每个班的情况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到了四班时,学生优秀表达能力又强,这节课最后上完感觉有些太简单,又一次没能抓住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所以即使是同一节课在不同的班级中上,应该处理的方式,及达成的目标都应该有所不同。所以上好一节成功的课关键在于了解学生,备课时的核心应该是学生不应该仅仅放在教学设计上。
每一次讲课都是一次磨练,这次活动展示了自己的优点更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想这次能够激励我,慢慢的改变自己的教学能为,不断的提高我的教学水平。
主题乘法口算心得体会范本二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运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乘法分配律应该不会觉着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应该是一个薄弱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本着自主探究的原则,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举例、验证,通过大量的感知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意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的训练,形成数学模型,丰富应用的经验,提高简便运算的能力。
1、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 经历推导、发现的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主题乘法口算心得体会范本三
教材:三年级下册p13-15,《口算除法》
问题:
1、简述你对于计算教学中算理、算法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本课的算理与算法分别是怎样的?
3、你会如何进行本课的算理与算法教学?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口算除法》
一、简述你对于计算教学中算理、算法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来谈谈自己的理解。我认为计算教学中的算理就是计算的依据、道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算”,比较直观;算法就是计算的基本程序或方法,让学生掌握“怎样进行计算”,比较抽象。算理是计算的理论依据,而算法是依据算理提炼出来的计算方法,是算理的具体体现。这是我对算理算法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理解。
二、本课的算理与算法分别是怎样的?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材中,以小朋友对话的形式呈现了三种算法:
①、想乘法做除法,20×3=60,60÷3=20;
②、6÷3=2,所以60÷3=20;
③、摆小棒,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根据第二种算法来理解算理:60里有6个十,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2个十是20,所以60÷3=20。
三、你会如何进行本课的算理与算法教学?
对于本课的算理与算法的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来进行突破和巩固。
首先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寻找数学信息,具体信息如下:赵伯伯蹬着三轮车,3次运完60箱黄瓜;李阿姨开着小卡车,3次运完240箱辣椒;王叔叔开着大卡车,3次运完600箱西红柿;李叔叔等三人一次运完124箱茄子。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赵伯伯用三轮车3次运完60箱黄瓜”这条信息,自己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出示情境图,以生活实际为背景,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用结合”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读取信息的能力。
在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能够很快的列出算式写出得数,60÷3=20,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计算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让学生初步感知算法,最后全班汇报交流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让学生对自己的计算方法进行有序的整理;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小组里的每个小朋友了解算法的多样化;全班交流,总结算法,预测算法有如下几个:1、想乘法算除法,20×3=6060÷3=202、6÷3=260÷33、摆小棒,把60平均分成3
乘法口算心得体会范本 口算乘法教学(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