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乘法口算心得体会 乘法口诀心得体会(九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195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乘法口算心得体会

教材第60页例1。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计算的含义;能正确地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2、在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会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及乘法竖式书写的格式,并能正确计算。

难 点: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出示课件,谈话引入。

教师:屏幕上三位小朋友正在用彩笔画画,他们三个一共有多少支彩笔?请同学们都猜一猜。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写在自己的纸上)。然后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说明你猜测的数是正确的或者比较接近正确答案。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尝试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12×3等于多少。

要求:动脑筋,想一想,该怎样计算呢?把你的方法写下来。算完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全班反馈、交流。

(1)学生有可能有多种算法:

①摆学具。

②口算:12×3=36。

③12 12 12=36。

④3 3 3 …3=36(12个3相加)。

⑤2×3 10×3=36。

⑥8×3 4×3=36。

⑦9×3 3×3=36。

学生说自己的理由:

生1:我是用连加的方法算出来的,3个12相加等于36。

生2:我也是用连加的方法算出来的,12个3相加等于36。

生3:我是这样算的,我先把12分成10和2,然后算2乘3等于6,再算10乘3等于30,30再加上6等于36。

生4:把12拆成8和4,再分别乘3,把它们的积相加等于36。

生5:把12拆成9和3,再分别乘3,把它们的积相加等于36。

生6:我是通过摆小方片的方法得到的。

(2)比较评价。

①看一看,你理解各种方法的道理吗?

②比一比,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理由是什么?

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生3的方法简单。因为如果加数多了计算就很麻烦。

2、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

教师:那我们能不能把生3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

(1)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2)汇报交流,反馈算法。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①先用3乘个位上的2得6,写在个位上,表示6个一;再用3乘十位上的1得3,写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结果就是36。②2×3=6,6写在个位上,表示6个一;10×3=30表示3个十,3写在十位上,等于36。③先用十位上的1乘3,表示3个十,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2乘3得6,表示6个一,写在个位上,结果就是36。

(3)师生互动,交流算法。

教师:怎样列竖式?先从哪一位乘起?

教师边板书边讲解,边与学生交流:在乘法竖式时,先写第一个乘数12,再写乘号,然后写第二个乘数3,注意3写在哪儿。乘的时候,要从个位乘起,用3和个位上的2相乘得几,写在哪儿?为什么?乘完了吗?还没有,接着用3乘十位上的1,得到的3又写在哪儿?表示什么?结果是36。

在乘法竖式里,12、3和36分别叫什么?

教师板书:

教师:如果百位上还有数,还要怎样算?

教师:对,继续用3乘百位上的数,乘得的积就写在百位上。

三、尝试练习

1、教材第60页“做一做”。

(1)做一做第1题(板演齐练,全班交流算法,比一比书写格式)。

(2)做一做第2题(板演齐练)。(做一做第2题,算好后相互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师:你发现这3道算式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第一个算式,第一个乘数是一位数;第二个算式,第一个乘数是两位数;第三个算式,第一个乘数是三位数。)

这3道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先乘个位,再乘十位,最后乘百位,这是笔算乘法的基本方法)

2、练习十三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3、练习十三第2题。

(1)用课件出示练习十三第2题,请同学观察题目,明白题中给出的信息。

(2)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同桌再互相说说自己的算法。

(3)指名学生在班里汇报,说说为什么要用乘法来计算,用竖式是怎样算的。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课堂小结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汇报,并整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交流理解算理、总结计算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更注重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推荐乘法口算心得体会

本周我校进行了“数学两周e课”教研活动,今天我有幸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的除法计算,重点是用口诀求商的方法,难点是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通过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求商的探索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感受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以及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时,我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了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听故事,上课初,我则创设情境“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回到花果山”后分果子的故事情境,将学生自然的引入了新课的学习。同学们在根据故事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

二、在教学例题1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借助小棒,设计了“分、写、说”这三点具体的活动要求,鼓励学生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分的过程:再让学生展示算法,用连减、连加,乘法口诀三种方式解决猴子分桃的问题;最后让学生比较用哪种方法最好,学生选择了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优化算法,点出课题,进行小结。

三、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课堂中通过“开小火车”等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练习时,设置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多动手、勤动嘴,在练习中不断总结、进而达到熟练使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目标。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也是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关注学情。明确讲解新知识之前,学生的知识生长点和具备知识,了解本班学生特点,感兴趣话题等;还要明确课中,本节课要求学生学会什么,对于学生不具备的知识,如何弥补,怎样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对学情的把握至关要!

姚校长生动形象的“汽车如何从弯道驶进高速路口”的比喻,更让我深深的明白:依据课标制定出教学重点后,只有明确学情,方能突破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数学老师,教两个班,每个班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学情也各不相同,对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帮助,方能帮助学生学有所获。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学更要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细节性指导。教师要做到“眼中时时刻刻有学生”,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多蹲下来理解、认识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我们大多数人认为很简单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可能仍然是难点,课堂中要更多的关注他们,教会他们最基本的思考做题方法。如:在教学12÷3=?用乘法口诀计算时,如何引导学生从乘法口诀表中快速的提炼出“三四十二”这句口诀,就需要做更加细致的方法性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之后,通过反复的练习,自我总结、提升,最后达到能熟练计算。

3、教学语言不但要简练,也要有激情,富有感染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差,这就要求教师“修炼自己”,用必要的表情、动作语言来吸引学生,增加学生课堂的活跃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重视对学生做题习惯的培养。低年级正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要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形成规则意识。做完题之后养成检查,同桌互对,会的教不会的,优秀生帮助后进生,并鼓励优等生,不断挑战自我,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总之,本节课需要改进的还有很多地方,也发自内心的感谢各位数学老师百忙中抽空来听课,以及课后认真、细致的指导,使我明确了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今后我会不断的学习、反思、总结,争取使自己尽快的成长,力争使每一节课更加的扎实、有效!

成长,在路上!愿自己在英语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幸福的成长!

推荐乘法口算心得体会

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对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乘法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认知的内容,如果将抽象的概念意义湛透到形象、直观、简单的操作活动中,那就能帮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了。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十分重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中具体活动情景,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揭示出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相同数量。这样设计使数学贴近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学生用所学的加法算出每种游乐项目的人数,从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在学生活动中由相同加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领会乘法的意义。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3、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乘法口算心得体会 乘法口诀心得体会(九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