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的成语小故事如何写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故事(8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自相矛盾的成语小故事如何写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中有关词语的意思。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
4、教学时间:1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几年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很多的寓言故事,能说几个故事的名字吗?
2、那你能说说这些寓言故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3、今天我们就再学习一篇则新的寓言故事,指读课题:自相矛盾。
二、提出要求、自读课文
1、打开课本,提出自学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b、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c、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自学效果
a、请同学读书,其他同学评价。
b、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c、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扣词、精读课文
“张口结舌”的教学
在同学质疑过程中扣住“张口结舌”,问:什么叫张口结舌?课文中讲了谁张口结舌?他为什么会张口结舌?
“夸口”的教学
通过张口结舌的教学引出两次夸口的内容?
a、他夸口之下说了什么话?
b、那你能读好夸口的语气吗?
c、引导学生用“随你……都……”说几句话。
d、这两句话一起说出来你会想些什么呢?
四、联系生活、揭示文章意思
1、同学们,现在你知道那个人为什么“张口结舌”了吧?(指名回答)
2、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者听说过这样的事例吗?
五、读古文,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这个故事和这么多的事例确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其实早在2200多年前《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就已经流传开了,它是我国法家学说的杰出代表韩非子所作,想去读读2200多年以前韩非子的《自相矛盾》吗?
2、出示古文《自相矛盾》学生自读。
3、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学生根据课文说说古文大概的意思。
4、小结:同学们我们刚刚分别读了现在《自相矛盾》和2200多年前的《自相矛盾》你们发现了什么吗?
六、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长河中,还有很多像《自相矛盾》一样流传了几千年的寓言故事,我们可以利用课外的时间去读一读,不光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也会使我们在今后的人生的道路上走的一帆风顺!
七、作业(略)
八、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夸口
张口结舌
夸口
自相矛盾的成语小故事如何写二
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朗读并背诵课文。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两课时。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自相矛盾的成语小故事如何写三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一、导入:
1、我们学习了《亡羊补牢》,讲了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像这样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的文体,这就是“寓言”。
(听出来了,这是个故事,但里面藏着一个道理。)板书:故事、道理
那你们想想,要学好一则寓言,就要先学它的什么?再去干什么啊?
师:真好!你连学习方法都告诉我们了。(板书:学、明)
3、那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板书:自相矛盾)(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你自己读读这个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
2、第二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里面的生字词,你认识并理解了吗?
(1)出示认读字:“戳”知道戳的意思吗?(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
好,我们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那戳有哪两种结果呢?(师用铅笔戳穿纸头)要不就是戳穿,(师用铅笔戳整本书)要不就是戳不穿。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戳”字为学习后文,学习做准备。]
(2)出示生字:矛、盾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出示图片: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设计意图:借助图片了解什么是“矛”,什么是“盾”。]
(3)生读字词:锐利、坚固。能把它和上面的词连起来说说吗?
生1:锐利的矛,坚固的盾。(可以。)生2:矛很锐利,盾很坚固。(也行。)
生3:矛锐利得很,盾坚固得很。(书里就是这样用的。)
(4)读读这两个词:夸口、哑口无言。
师:“哑口无言”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呢?
哦,是他没话可说了。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懂得了“哑口无言”的含义了。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那他为什么会没话说了呢?谁再来把课文读一读啊?注意:当他在读的时候啊,我们特别要注意
自相矛盾的成语小故事如何写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故事(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