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师资会心得体会和方法 对老师的心得(七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192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主题师资会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教学目标

在知识上: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并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会求等差数列的公差及通项公式,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1.等差数列的概念。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教学难点

1.用数学建摸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2.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

一、创设情景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和表示数列的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类特殊的数列。

下面我们观察这样一些实例:

(1)第25届到第28届奥运会举行的年份依次为

1992,,, .

(2)在过去的三百多年里,人们分别在下列时间里观测到了哈雷慧星:

1682,1758,1834,1910,1986

(3)某舞蹈队对舞蹈员进行排队,队员身高分别为(单位:m)

1.68, 1.66, 1.64, 1.62, 1.60, 1.58

请同学们根据规律在( )填上合适的数

1992,1996,2000,2004 ,( )

1682,1758,1834,1910,1986,( )

1.68, 1.66, 1.64, 1.62, 1.60, 1.58 ,( )

师:观察并思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以上三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

共同特征: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误:每相邻两项的差相等――应指明作差的顺序是后项减前项),我们给具有这种特征的数列一个名字――等差数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习建立基础,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观察以上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总结又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

二、新课讲授

(一)等差数列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强调:① “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由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

an 1-an=d(n≥1)

练习1:指出刚才实例中各等差数列的公差;

练习2:判断下列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1) 9 ,8,7,6,5,4,……;

(2) -6,-4,-2,0,……;

(3) 1,-1,1,-1,……;

(4) 1,2,4,7,11,16,……;

(5) a, 2a, 3a, 4a, ……;

(6) 0,0,0,0,0,0,…….

指出: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0,0,第三个数列公差=0

强调:1、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2、对于一个无穷数列,通常在写出它的前n项后,接着写省略号,这时要从上下文能知道省略号写出的项是什么

想一想:设{an}是一个首项为a1,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你能够写出它的第n项an吗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重点部分)

通项公式: an=a1 (n-1)d (n∈n*)

推导过程:

若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a2-a1=d

a3-a2=d

a4-a3=d

……

an-an-1=d

等式迭加得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 (n-1)d (当n =1时,上式两边都等于a1) n∈n*,公式成立

(三)讲解范例:

例1 (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解:

(1)因为,a1=8,d=5c8=c3,所以这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an=8 znc1{×zc3{

即 an=11c3n

所以a20=11c3×20=-49

练习:求等差数列 4 ,7 , 10 ,ee的通项公式与第6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解:根据a1=-5,d=―9-z-5{=―4,

所以这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an=―5 znc1{×zc4{=―4n―1,

所以,―401=―4n―1

解得 n= 100

练习:等差数列 3 ,5,7,9,ee的第几项是21?

评注∶an = a1 (n-1)d 中 ,an ,a1 , n ,d 这四个变量 ,知道其中三个量就可以求余下的一个量;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增强对通项公式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通项公式的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1和例2向学生表明: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a1、d、n、an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例2(实际建模问题)某市出租车的计价标准为1.2元/km,起步价为10元,即最初的4千米(不含4千米)计费10元.如果某人乘坐该市的出租车去往14 km处的目的地,且一路畅通,等候时间为0,需要支付多少元的车费?

解:(1) 根据题意,当该市出租车的行程大于或等于4 km时,每增加1 km,乘客需要支付1.2元.所以,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等差数列{an}来进行计算车费.

令a1=11.2,表示4km处的车费,公差d=1.2.那么,当出租车行至14km处时,n=11,

此时需要支付车费a11=11.2 (11―1) ×1.2=23.2(元)

答:需要支付车费23.2元.

【设计意图】1.加强同学们对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2.通过数学实际问题引出等差数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3.再者通过数学实例展示了“从实际问题出发经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最后还原说明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反馈练习

1、(1)求等差数列 3 ,7 , 11 ,ee的第4项和第10项

(2)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 ,9 ,16 ,ee的项?如果是, 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2、在等差数列{an}中

(1)已知 a4=10 , a7=19 ,求 a1与 d 。 (2)已知 a3=9 , a9=3 ,求 a12 。

3.全国统一鞋号中,成年男鞋有14种尺码,其中最小尺码是23.5cm,各相邻两个尺码都相差0.5cm.其中最大的尺码是多少?

目的:使学生熟悉通项公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归纳小结

(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1.等差数列的概念. 强调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1 (n-1) d会知三求一

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p40练习2.2a组 第1、3 题

选做题:课本p40练习2.2b组 第2题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作业,提高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1.教师资格证

2.教师资格证改革后教师资格证永久有效?

3.教师资格证试讲难吗

4.教师资格证复习技巧

5.教师资格证该如何报名

6.教师资格证的有效期

7.教师资格证通过技巧

8.教师资格证好考吗

9.教师资格证怎么考

10.教师资格证复习方法

主题师资会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尊敬的各位考官、各位评委老师: 通过考试,今天,我以本岗位笔试第一的成绩进入了面试。对我来说,这次机会显得尤为珍贵。

我叫***,今年xx岁。xx年x月我从**师范学校艺师美术专业计划内自费毕业。由于从97年起国家不再对自费生包分配,使我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失之交臂。幸好,当时河西马厂完小师资不足,经人介绍,我在该完小担任了一年的临时代课教师。

回想起那段时光真是既甜蜜又美好,虽然代课工资很低,但听着同学们围在身旁老师、老师的叫个不停,看着那一双双充满信任的眼睛,那一张张稚气的小脸,生活中的所有不快都顿时烟消云散了。我原想,即使不能转正,只要学校需要,就是当一辈子代课教师我也心甘情愿。不料,1988年起国家开始清退临时工和代课教师,接到了学校的口头通知后,我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悄悄地离开了学校。

今天,我想通过此次考试重新走上讲坛的愿望是那样迫切!我家共有三姊妹,两个姐姐在外打工,为了照顾已上了年纪的父母,我一直留在他们身边。我曾开过铺子,先是经营工艺品,后又经营服装。但不论生意做得如何得心应手,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始终是我心向往之并愿倾尽毕生心血去追求的事业。

如今的我,历经生活的考验,比起我的竞争对手在年龄上我已不再有优势,但是我比他们更多了一份对孩子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更多了一份成熟和自信。

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而伟大的,他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情操。因此,在读师范时,我就十分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广泛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学有专长,做到除擅长绘画和书法外,

师资会心得体会和方法 对老师的心得(七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大家想知道怎...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