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及收获 浅谈教学设计心得(六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022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牛和鹅》是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角度”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简练的笔触,生动的语言记叙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不怕鹅的故事。课文内容生动,含义深刻,令人回味,是对学生进行朗读思维训练,积累语言的好教材。对于牛与鹅,学生还比较了解,也是喜欢的,故事本身非常吸引人,学生会很感兴趣,但理解课文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的道理,学生可能分析不透,会有一定难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1、(出示牛的图片)同学们对牛有什么印象?(出示鹅的图片)你对鹅又有什么看法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牛和鹅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作者他们是怎样对待牛和鹅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1、对于强壮的牛,作者一点也不害怕,可是对于小小的鹅,作者却害怕极了。后来作者却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他对牛和鹅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生汇报后师板书)
2、质疑。
师:根据板书,你们想提什么问题呢?
3、师归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作者对待牛和鹅的态度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
4、请同学们自由读5—1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故事中的“鹅”在我面前表现怎样?“我”面对鹅表现怎样?金奎叔面对鹅表现又是怎样的?鹅呢?分别用__、﹏﹏、〓〓、( )划出相关语句,写上旁注,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5、交流汇报,师相机指导。
预设:
(1)鹅欺负人
a、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竟爬到岸上,一摇一摆地、神气地朝我们走过来;还伸长脖子,“吭吭”地叫着,扑打着大翅膀,好像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
师: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答。
真是一群鹅老爷呀!谁愿意来展示这些鹅老爷的威风!读一读。指导朗读。
b、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地赶上了我,“吭,吭”地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
c、大概是我的哭叫更惹怒了这只老雄鹅,它用全身的力量来拖我,来啄我,并且扇动翅膀来扑打我,我几乎被它拖倒了。
读了这些句子,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一只鹅呀?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吗?(耀武扬威、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狂妄自大……)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鹅的狂妄自大?谁来读出鹅的不可一世。
指导朗读。
(2)面对鹅的欺负,“我”怎样呢?你从哪里感受到我们对鹅的惧怕?
a、我们马上就不响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我的心里很害怕,怕它们看见了会追过来。
b、孩子们大喊一声,急急逃跑。这使鹅追得更快了。我吓得腿也软了,更跑不快。
c、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过渡:如果你就是当时这个可怜的小人儿,你会怎么办?
带着这种感受进入角色来读一读课文。
小结:从这一系列的句子中,可以看出我实在太害怕鹅了,怕得胆战心惊,怕得魂飞魄散。
(3)金奎叔面对鹅表现又是怎样的?在金奎叔面前,鹅又怎样呢?
a、找出金奎叔对待鹅的句子,抓住金奎叔的动作“飞快地走、握住、轻轻地提”指导体会。
b、指导朗读。
c、刚才神气十足的鹅呢?用一个词来形容鹅老爷此时的表现。〔落荒而逃……〕
6、师:情况发生了大逆转,刚才是我狼狈不堪,现在轮到鹅落荒而逃。我对牛和鹅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对牛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对鹅也不再害怕。是什么让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呢?
1、找出金奎叔的话读一读。
2、交流通过金奎叔的话,“我”明白了什么?
3、过渡:金奎叔想告诉我们的仅仅是对待鹅的态度吗?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4、全班交流。
5、师小结:因为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处理问题的结果就不同。如果我们遇到问题就应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小故事,看你是否能运用今天所领悟的道理来解决问题。
读故事,想办法。
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孩子,儿子是染布的,女儿是卖伞的,她整天为两个孩子发愁。天一下雨,她就会为儿子发愁,因为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她又会为女儿发愁,因为不下雨女儿的伞就卖不出去。老太太总是愁眉紧锁,没有一天开心的日子,弄得疾病缠身,骨瘦如柴。一位哲学家告诉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此以后,老太太天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自然健康起来了。
师:你知道哲学家说了什么神奇的话,竟然让她恢复了健康?
1、学了这篇课文,你肯定大受启发吧!请你用几句话简单地写下来。
2、推荐阅读:《两个农夫》。
板书设计:
我
牛 欺负 不欺负
鹅 怕 不怕
角度不同 结果不同
2022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初中化学《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1、
课标中的内容《燃烧与灭火》隶属课标中的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2、教材中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三、教学设计思想
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2、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以培
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了解易燃物和易燃
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六、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学环节
活动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燃烧的定义及特征
引入新课
2.5min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创设情景】通过ppt课件展示7幅与火有关的图片。
【教师引导】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火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了解火,用好火显得特别重要。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燃烧与灭火》
【观看】
【思考并回答】略
教学
内容
教学环节
活动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燃烧的定义及特征
复习回顾交流
4min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布置任务】同学们找到了哪些燃烧事例?请与大家交流。
【提问】根据以上事例,同学们能否归纳和描述什么是燃烧?
【提问】燃烧具有什么特征?
【交流汇报】略
【思考并回答】略
【思考并回答】略
燃烧的条件
实验探究总结交流
12min
【提问】燃烧究竟需要怎样的条件呢?请根据自己对燃烧的了解,做出一些猜想。
【布置任务】同学们根据以上猜想通过自己10分钟的探究活动寻找物质燃烧的条件。并将结论填写在学案上。
【点评】学生探究报告
【介绍】着火点
【小结】燃烧的条件
【思考并回答】略
【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并得出结论】
【交流汇报与讨论】
【倾听】
【思考并回答】略
【倾听】
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课堂练习
2min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根据燃烧的条件示意图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引导】
【思考并回答】略
【倾听】
创设情景,让学生根据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水火相容》
4min
【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中的燃烧。
【分析小结】
【观看并思考】略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碰撞中激发思维的火花。
课堂练习
3min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认真读图完成课堂练习。
【思考并回答】略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回顾交流
5min
【演示实验】多次点燃一支蜡烛,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熄灭。
【同学代表上讲台演示其余同学观察并思考】略
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灭火的原理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3min
【创设情景】通过ppt课件展示4幅与灭火有关的图片。
【分析】
【观看并思考】略
【思考并回答】略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感性认识,总结灭火的一般原理与基本方法。
分析小结练习
2min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认真读图完成课堂练习
【思考并回答】略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
内容
教学环节
活动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总结
回顾总结
3min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通过师生共同回顾与总结,明确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小结】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回顾总结】
播放录像
4min
【创设情景】播放录像:《不同材料引起的火灾和自救》
【观看并思考】略
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学会基本的防火、灭火及火灾现场的自救方法。教导学生珍爱生命,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结束语
0.5min
师生一起庄重承诺:珍爱生命、防止火灾、学会自救、远离伤害
七、学习评价设计
本课题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从两方面入手,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重。在注重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评价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对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学习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活动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各占50分。
(1)学生活动评价(分值50%)
“燃烧的条件”探究式教学活动学生表现评价表
班级姓名学号
评价项目
质 性 评 价
量化评价(等级分)
具体评价内容
填写具体事实
满分
自评
互评
师评
1
提出问题
物质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会燃烧?
6
2
做出假设
1、
物质可燃;
2、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
温度达到着火点
6
3
设计实验方案
能否自行设计合理的
实验方案
10
4
实验操作
能否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有效
10
5
分析并得出结论
分析推断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6
6
表达和交流
是否具有与他人合作、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6
7
反思、提出新问题
物质在其他气体中能燃烧吗?
6
等级
总
分
50
评语(教师填写)
(说明:1、等级分的评价标准:单项表现 优——6或10分,良——5或8分,中——3或6分,需努力——2或5分,特优——加2分; 2、等级评定标准:7项总分50以上为特优、45—50为优、40—45为良、30—40为中、30以下需努力)
自评(×40%)
小组互评(×30%)
教师评价(×30%)
总 评
(2)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分值50%)
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采用笔试测验的方式进行。本课题设计了10分钟测试题(课内完成),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根据结果给学生打分。两次评价的总分即为学生该课题的总成绩。(附《燃烧与灭火》的10分钟测试卷)
《燃烧与灭火》10分钟测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
1.
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铁丝,铁丝不能燃烧。如将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热后的铁丝,立即插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却能燃烧,其可能的原因是
。
2.加油站必须贴的标志是。
3.
木材起火可以用水扑灭,油起火却不能用水扑灭。为什么?。
4.
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采用什么方法灭火?
①家用电器线路短路而发生火灾。
②炒菜锅中食油起火。
③在实验室不慎碰翻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起火。
5.谈谈你将如何为你居住地区的防火、防爆做些有益的工作。
八、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1.燃烧现象司空见惯,在教学时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2.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3.创设问题情景并播放教学录像,使学生学会基本的防火、灭火及火灾现场的自救方法。教导学生珍爱生命,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4.提供一些网上课堂的网址,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有用知识的习惯。
九、教学反思
通过实施本节课教学与聆听点评指导,受益非浅。
燃烧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化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多有涉及。这是一个好事,因为学习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固有的知识经验有时也会影响我们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怎样扬长避短,既能利用已有的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技术难题。
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利用实验,层层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方案,提供了一系列实验器材供学生选择,自主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这一学习任务。
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而教学中要活学活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问题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
课堂教学教程中,有实物展台、课件等可用手段,利用它们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要避免流于形式摆花架子;不用过于追求教学模式与环节,要力争学生会了的不讲。这点初中老师不容易做到,要引起重视。
本次课前,我以课本的实验为蓝本演示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的实验,感觉操作较困难,白磷在热水中融化且游动,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作用制氧气不好控制氧气的流量。鉴于此,我作了如下改进,事先收集好一集气瓶氧气,实验时将集气瓶倒扣在热水中的白磷上,可看到白磷在水中剧烈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且有水柱上升,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并且环保。改进实验既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另外,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上自己要更投入更活跃,学生才可能更活跃更投入,才能使他们在一个充满乐趣的时间和空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营养。
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增强其学习意识,将是好为人师的永恒追求。
附:第七单元
课题1燃烧与灭火学案
[提出问题]
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燃烧的一种现象。你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知道很多燃烧的事例。请把你知道的事例与同学们交流、讨论,如镁条的燃烧、,,等。
燃烧是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实验探究]
一、燃烧的条件
问题
物质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会燃烧?
假设1、物质可燃;2、;3、。
实验步骤
1、
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
观察常温下存放的蜡烛会燃烧吗?点燃后呢?
3、
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烧杯罩住。
分析实验
请将未完成的实验报告填写完整
探究问题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燃烧与物质有关吗?
可燃物才能燃烧
2、燃烧与温度有关吗?
常温下蜡烛不燃烧
点燃后的蜡烛燃烧
3、
烧杯内的蜡烛熄灭了
烧杯外的蜡烛继续燃烧
结论
物质燃烧需要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
(1)可燃物;(2)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3)氧气(或空气)
你所知道的灭火的方法有:、、
二、灭火的原理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氧气(或空气);
(3)
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牢记下列安全警示标志]
2022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唯一的听众”是谁。
3、体会老妇人对年轻人的鼓励、尊重、关心与爱护,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语段,学生自由朗读。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2、导入、质疑。
你们发现了吗?这位原先被家人称为音乐白痴的青年,后来能从容走上舞台,演奏出悦耳的小提琴曲了。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创造了这个奇迹?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走近一位可敬的老人——唯一的听众。
3、释题:
释词:什么是“唯一”?
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这唯一的听众是谁?她做了什么事?为什么是“唯一的听众?……)
4、过渡:让我们一起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来的问题。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2、“唯一的听众“是指谁?相机板书:老妇人(老教授)
“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
(她真诚无私地帮助、鼓励一位酷爱拉小提琴的年轻人,使他由没有信心学会,到能够在各种晚会上从容演奏。)
3、认读词语。
沮丧蹑手蹑脚抱歉溜走介意(读了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音乐学子?)
神圣悠悠庄重无法割舍大吃一惊(透来这些词语,你体会到了这位年轻人有什么变化?)
4、过渡:是啊,年轻人从一个音乐白痴走向成功,这一切都缘自于老人的影响,那么,老人主要是用什么来影响“我”的呢?(语言、神态)
三、研读课文,感受鼓励与尊重。
1、研读老人诗一般的语言。
(1)师:是啊,老人诗一般的语言令“我”感动,也令所有的读者感动。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用“——”划出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反复读这些句子,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读、划、说。
(3)集体交流。
句子一: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你了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句子二:“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句子三: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句子四: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与幸福。
(4)出示四个句子,师生接读。
2、研读老人平静的眼神。
(1)师:老人如诗般的语言让人感动着,老人那平静的眼神也令人难忘。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快速默读课文,找到描写老人眼神的句子,用“~~~”划出,反复读,想一想从老人的心灵的窗户中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读、划。
(3)交流:
出示句子: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4)齐读3个句子。
此时无声胜有声,老人平静的眼神背后,又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写一写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音乐起)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学生写后交流。
四、总结升华。
(1)好一位了不起的老人啊!她用真诚关爱的眼神,诗一般的语言鼓励年轻人、培养年轻人。怪不得成才后的年轻人在舞台上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面对鲜花和掌声时,会不由自主地想——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2)最后,送同学们两段话:(屏幕出示)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我们每个人都有要感谢的,其中不仅有物质上的给予,而且也包括精神上的支持。对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常常难以估量。因此,我们每个都应尽自己所能,给予别人。
五、布置作业:
1、完善课堂小练笔,写在日记本上;
2、朗读课文1遍,完成《黄冈小状元》;
3、课外阅读30分钟。
六、学生质疑。
七、板书设计:
品读老人诗一般的语言二
教师:同学们,人世间最动听的话语是关爱的话语,最感人的故事是真情故事,最伟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一篇令人心动的课文。请同学们翻到47页,我们先听一听课文的主人公,在文章的开头向我们诉说了什么。
【幻灯出示第一自然段】(请一生读)
教师: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我从“锯床腿”这个词中读懂了作者拉的琴非常难听。
学生:我从“音乐白痴”这个词中体会到作者很不会拉琴。
教师:同学们很会读书,能抓关键词来体会。我们再听一听作者在文章结尾写什么。
【幻灯出示最后一自然段】(请一生读)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开始,作者害怕拉小提琴,现在,拉小提琴成了作者无法割舍的爱好。
教师:“无法割舍”什么意思?让你无法割舍的是什么?
学生:“无法割舍”的意思是“无法放弃,无法忘掉”。让我无法割舍的是亲情。
教师:说得好!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之前,作者拉琴很生疏,后来他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
学生:作者一开始被称为“音乐白痴”,后来,他成为能在成百上千的观众面前演奏的小提琴手。
教师:这样一个被称为音乐白痴的人怎么可能称为小提琴手呢?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你知道吗?
学生: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帮助了他。
教师:这位耳聋的老人其实就是——音乐学教授。老人是用什么帮助“我”的呢?
学生:用语言和眼神。
教师:也就是说是老人用诗一般的语言和平静的眼神帮助了我。
教师:接下来,就让我们细细地品读老人诗一般的语言,用心去体会老人平静的眼神。
2022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别看我们小,我们的幼儿园生活可是非常忙碌的,基于这种情况,开展了《忙碌的早晨》活动,为了加强幼儿园晨间锻炼活动的管理,提高教师组织晨锻活动的水平,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让幼儿了解不同的晨间活动内容对身体健康有不同的帮助,从而引导他们正确选择活动内容,促进身体全面发展。
组织形式
集体。
活动目标:
1、讨论并制定晨间计划,知道哪些事可以快快地做,哪些事可以慢慢地做。学习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养成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
2、每天早上玩哪些晨间活动?这些活动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活动准备:
儿童经验基础
孩子们知道要珍惜时间。
环境准备
每人一张调查表、白纸若干、笔若干。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养成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
活动过程:
一、 谈话活动引入课题
你每天早晨几点起床?都做了哪些事情?哪些和别人是一样的,哪些是和别人不一样的?
二、 通过与同伴的经验交流和分享,懂得怎样调整和合理安排时间
你的晨间活动快乐吗?为什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会很匆忙很着急?
三、 通过讨论,幼儿根据自己的情况修改、调整调查表中的内容,为自己制定晨间计划
早晨的哪些事情是可以快快做的?做事拖拉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你想给自己设计一份怎样的晨间计划呢?请你来说一说好吗?
四、 教师总结
我们要想让全身各个部位都得到锻炼,让我们的身体长得棒棒的,就要让上肢、下肢和身体其他部位交替得到锻炼。从下周开始我们就按照自己制订的活动计划行动吧!
延伸活动:
1、日常晨间活动中,提示幼儿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选择游戏内容。
2、根据幼儿列表中关心的问题,与幼儿共同讨论并调整晨间相关内容。
3、健康角共同收集有关运动后身体发展的资料。
4、家园共同组织幼儿运动会。
活动反思:
活动中,每个孩子都设计出自己的“一周晨间活动计划”,每个孩子设计的活动内容都不单一,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活动。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活动很好地达成了预期目标。总之本次活动比较_。
2022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反映到对具体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上,在“教什么”上需要把握住这样三点:
1、应该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与形式所显示的特点。
2、应该准确把握学生在该年级段语文学习发展中的需要。
3、能把教材所显示的特点和学生在该年级段语文学习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机整合,确定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反映到对教学方式的采用上,在“怎样教”上主要是要灵活运用“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这种教学方式,通过教学使这种教学方式转化为学生应掌握的学习方式。
《雪儿》一课叙述了“我”和雪儿这只鸽子相识相交又告别放飞的一场亲身经历,文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小作者爱雪儿、怜雪儿、护雪儿、不舍雪儿的情感色彩。这是教材内容呈现的一大特点,而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体验小作者的品性、人格,从而丰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也正是学生语文学习和精神成长的需要吗?所以,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通过朗读,让学生学习抓住语言文字、体验感悟小作者的情感、品性和人格。
对这个目标内容的确定再作三点说明:
1、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凭借、材料,抓住语言文字的表达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去体验、感悟、生成,这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表现,也是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2、朗读是学生与文本发生关联,进而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要方式。它有利于学生将语言信息转化为视觉形象、产生意义、感悟情感。又由于三年级小学生的朗读还处在习练过程,和高年级学生或者成人的朗读有着很大差别,因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既是学生感悟作者情感、品性、人格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要学习掌握的一种学习方式。
3、亲历生体验,体验孕顿悟。要感悟小作者的美好情感、品性和人格,仅依赖于读这种方式是不够的,因为机械、受动式的读往往容易使学生处在“旁观者”、“局外人”地位,徘徊在事件之外,进入不了人物的内心之中。因而在读的同时,有必要整合运用“转换角色、想象”等策略或方法,使学生能置身事间,真切感受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情境,感悟文字信息所体现出的人物品性,这样才能在体验和感悟中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
以上仅是对“教什么”的分析、把握和确定,具体的教学过程怎样设计呢?
从课文内容所展开的情感线索来看,课文一开始表现了“我”一人在家养伤的孤独、寂寞以及向往之感。而一天父亲带回一只受伤的鸽子后,“我”不由表现出同情、关切、喜爱的感情倾向,所以当雪儿有一天终于能飞起来时,“我”不由为它高兴、激动。而当“我”放飞雪儿时,又不由表现出一种不舍的心情。文中作者所表露的感情起伏跌宕、复杂细腻,能不能紧紧抓住这根感情线,在朗读中层层体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读中感悟的方法引导?于是试着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唤起学生有关生活经历和体验,导入学习。
1、师:同学们有过和小动物接触的经历吗?你喜欢它们吗?(是怎么喜欢的)
2、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和一只鸽子的故事,故事中的小朋友可喜欢这只鸽子了,我们来好好地朗读一下课文,体会一下他是怎么喜欢的好吗?
二、朗读课文,体会语言文字透露的思想感情并作有机的方法引导。
1、学习生字词。
师:这篇课文中的生字很多,同学们能先自己认读一下吗?
2、初读课文。
⑴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下课文,感觉一下这位小朋友是不是喜欢这只雪儿好吗?
⑵自由说说读后的初步感觉。
师:你们有没有感觉到这位小朋友对这只鸽子的喜爱?
3、精读课文,品味课文语段中所表现的丰富情感。
师:从课文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是一种本领。下面我们来逐段朗读,学学这种本领好吗?
⑴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体味作者孤寂、向往春光的情感。
①指名学生朗读这一段,通过数人朗读,比较优劣、询问感觉的操作步骤,让学生体验作者情感。
注:“询问感觉”一步可这样具体进行:“同学们都说你读得好,你读的时候,感觉到什么了?读的时候你是怎么感觉到的?”然后问其他同学是不是这样读的,读时有没有产生这样的感觉,这样学生既能向体验感情方面投射,又能学到一些体验的经验。教师可顺势揭示学生体验时的一些经验。
②师:所以读时,我们要用心认真,尽量把那些表达了一些情感的词语充分表现出来,这样就能体会到语句中蕴含着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试着读读。
⑵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味作者对雪儿的同情、关切、喜爱之情。
①师:就在这个时候,爸爸给“我”带回一只鸽子,假若是你,你说你的心情会怎样?
②师:但是,这是一只受了伤的鸽子,我们来读一读这段内容,看看小作者的言和行上表达了小作者对雪儿的哪些感情,好吗?
③师:请一边读一边把你觉得表现了作者感情的句子划出来。
④学生交流自己划出的句子。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多人次地朗读划出的语句,使学生逐步感受到语言文字透露出的感情。
⑤师:你们从这些朗读的句子中感受到什么吗?是怎样感受到的?
注1:这里主要让学生抓住一些敏感的词语谈谈自己的体会过程,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所以教师的评价要有机扣住学生的体会,给予肯定、激励,以对其他同学作出导向。
注2:若学生对有的句子还没引起注意,可在上面基础的引导学生读这句话,说说体会到的东西。
4、抄写生字词,当堂反馈生字掌握情况。
(以上可为第一课时内容)
5、继续朗读品味课文语段中所透露出的丰富感情。
⑴学习第3自然段,由此导入到第4自然段的重点朗读和体验。
①师:爸爸说雪儿是一只信鸽,你知道信鸽是一种怎样的鸽子?
②师:雪儿是这样了不起的一只鸽子,怎能把它留在家里呢?所以作者更加盼望着雪儿的伤能快点好起来,重上蓝天。你能带着自己的感情把这一段话朗读一遍吗?
⑵朗读第4自然段,表现这一段蕴含的感情色彩。
①师:“终于有一天,雪儿飞起来了。”你觉得这一段的每一句话该怎么读?自己读读找找感觉好吗?
②指名学生表现性朗读,并说说自己哪儿读得好,体会到什么?
⑶朗读第5自然段,进一步体会放飞时“我”和雪儿之间的情感。
①师:再自己好好读读第5自然段,想想当作者放飞雪儿时,他们之间又表现出一种怎样的感情。
②让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觉,可追问学生是从哪些地方感觉到的。
三、回归整体,提升认识。
师:学到这,我不由产生一个问题:作者是这样喜欢雪儿、需要雪儿,那为什么要放走它呢?
注:学生可能从雪儿的角度说蓝天是雪儿施展本领的地方,教师可顺势这样启发:作者需要它把它留下,有什么不对吗?
四、联系第5自然段,转换角色,展开想象,说说“我”和雪儿会怎么告别,并写下来。
1、师:假若是你,当你放飞雪儿的时候,你的心情会怎样?又会对着雪儿说些什么呢?
2、师:把自己想说要说的话写下来。
2022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1、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3、能背诵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秋景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1、昨天我们学习了《秋天》,知道了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的美丽景色和丰收景象。我们也知道了语言其实是有生命的。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地品这位儿童作家写给我们读的诗歌,看看他的语言到底是不是有鲜活的生命,在这首诗歌的字里行间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2、指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这位同学的朗读来我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命和活力,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秋景图。我相信同学们昨天在自学时也肯定有很多想法。
4、那么我们也首先用声音来告诉我你们的理解集体朗读全文。
1、秋天一到,秋风习习,那么秋风到过哪些地方呢?他们在那儿干什么?你能用一句诗一样的语言来说一说吗?
板示:秋风来到________________,在那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啊,她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秋的足迹。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吗?
板示:秋风飘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机发现学生讲述中出现的好词好句,加以点评。
3、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也可以当诗人,因为你们也有让语言充满生命与活力的本领。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用你诗人一样的眼光,来欣赏这首诗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段落。然后将自己欣赏所得和大家做一次交流。今天我们就评出几个鉴赏专家。
4、学生默读诗歌,做发言准备,教师巡视了解学情,相机指导。
5、引导学生交流
打滚、奔跑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秋风的喜爱,对秋天的喜爱。
抓一把香气轻轻涂掉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体会到夏秋之交空气的清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秋天的喜爱。
嚷着、举着、穿红袄、披紫袍、红着脸把原本静止的画面写活了,这就是动词的作用。这些句子也让我们产生了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之情。似乎这些植物也有了性格。这就是拟人的作用。我们读着读着,就很容易在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情感秋天,我爱你!
6、学生选择其中任意一段练习感情朗读。
7、指名学生分小节(第二、三、四、五小节)朗读。
1、面对着这样美丽的秋景,诗人的内心又涌出怎样的想法呢?我们来看诗歌的第六小节。
2、指名朗读。
3、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①柔韧的梳子、井井有条许多植物的果实成熟了,高低错落,颜色分明,让人赏心悦目,显得井井有条。
②发亮的汗珠、闪耀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里,人们在田野上辛勤劳动,洒下勤劳的汗水,然而内心却是喜悦的,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熟的果实,更是一种希望。这句话也暗含着: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累累硕果。
4、教师小结:你们看,诗人就是使人,他们的诗句中往往是话中有话。所以我们又是在读诗歌的时候也要学会读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5、老师又要考考大家了,你认为诗歌的最后一个小节,作者又蕴含了怎样的言外之意呢?
(黄叶是秋天的象征,因为作者喜爱秋天的美丽景色,喜爱秋天的丰收景象,她想让这醉人的景色永留心田,永驻人间,哪怕只是一年的光阴,他也希望能透过这片枯黄的树叶来勾起对秋天的美好回忆。通过珍藏、黄叶来表达了世人对秋天的赞美和依恋之情。)
6、练习读好最后一个小节。
7、练习感情朗读全文,尝试背诵部分内容。(配乐《秋日的私语》)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选择诗中所描绘的一种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写一段话。
设计教学口述心得体会及收获 浅谈教学设计心得(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