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乘法训练心得体会怎么写 学了乘法口诀的感受(9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12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主题乘法训练心得体会怎么写一

1、 使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掌握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 使学生初步感知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根据一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竖式计算的方法。

竖式计算的方法。

1、 教师出示一组口算题,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按顺序写出得数。

205= 366= 7 3= 5 7=

7 4= 244= 183= 7 7=

3 3= 6 7= 306= 122=

集体校对后,引导学生观察上面12道算式,请将它们分成两类,学生通过观察,一般会按乘法、除法的特点将其分成这样两类。

2、 引导学生回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师指名让学生说说205、244的口算过程。

小结: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是: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用哪句口诀,然后写出商。

3、 引入新课。

教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我们已经掌握了。用7的乘法口诀怎样求商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1.教学例题

(1)教师设置情境,出示插图。

(2)引导学生观察花朵图:一共有几朵花?扎了几个花环呢?如果每7朵扎一个花环,可以扎几个花环?

(3)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87= 284=

(4)教师:我们已经学会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你会用7的乘法口诀求这两道题的商吗?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同桌交流、讨论。

指名让学生说用口诀计算287=4、214=7的过程。

(因为4和7相乘等于28,

所以287=4、217=4。)

教师板书:287=4 想: (四)七二十八

284=7 想: 四(七)二十八

(5)总结出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师:比一比287、284与205、366,

思考: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不是一样的?

小结: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用哪句口诀,然后写出商。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要总结的?还有什么问题吗?

主题乘法训练心得体会怎么写二

教材第47-48页练习十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

2、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熟练地解决问题。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计算题卡片

一、复习整理

1、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3420=答案

1710=答案

1330=答案

2130=答案

4320=答案

3240=答案

5170=答案

6330=答案

7210=答案

巩固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复习笔算打好基础。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244=答案

3213=答案

4211=答案

2123=答案

指名四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 练习本上完成,完成后每个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指名学生任选一题说出计算过程。

3、教师小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时,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二、巩固练习

1、笔算。

1244=答案

3213=答案

4211=答案

2123=答案

2332=答案

4121=答案

2223=答案

3412=答案

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结果。

2、3911=答案

3131=答案

2333=答案

2224=答案

1241=答案

让同学们任选两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竖式计算),老师巡视,把完成既正确书写又好的同学的练习本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并把这道题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鼓励和表扬。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的第4、第5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列式计算,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这两道题是图文结合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题和图,正确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列竖式计算。

3421=答案

3113=答案

1212=答案

2211=答案

1125=答案

2、每个胶卷售价21元,买14个交卷要用多少元?

3、每箱苹果重13千克,32箱苹果共重多少千克?

4、每个工人每天挖树坑11个,15个工人一天挖树坑多少个?

四、思维训练

1、连一连。

1810 860

3112 605

20xx 180

5511 372

2、小华每天坚持写13个毛笔字,他在7月和9月共写了多少个毛笔字?

3、李老师买了2个足球,张老师买了4个篮球,王老师买了1个足球、1个篮球、3个网球,他们每人所用的钱正好相等,1个足球的价钱相当于几个网球的价钱?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在实际练习中,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列竖式计算的能力。

主题乘法训练心得体会怎么写三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初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算法的优化。

自主合作探究。

多媒体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下面口算。

2、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乘法。板书

谁能编一道分数乘法算式(择几道板书黑板一侧)

分数乘法有很多,今天先研究其中一种:分数乘整数。

看了今天的课题,可能有同学马上想知道分数乘法怎么算呢?其实,每一个新知识的产生都与原有的旧知密切相关,对于分数乘整数来说,当然也是如此。下面我们来讨论!

1、理解意义。

出示例题1:做一朵绸花用 米绸带。

(1)小芳做了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了几分之几米绸带?

(2)小华做7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了几分之几米绸带?

(3)学校庆国庆活动一共要做15朵这样的绸花,你能用加法计算出几分之几米绸带?

这么多米加起来,你有什么感觉?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导入:如果把这道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你特别需要知道什么?

谁能说说 ×3表示什么意思?7×呢?

前面大家所说的(黑板一侧板书的)乘法算式,谁能说说他们的意思?对比一下,你们觉得是分数加法简便,还是分数乘法简便?

2、探究算法。

现在我们来看分数乘整数怎样计算。我们先来研究×3, ×3=怎么算呢?请大家尝试解决。指名板演典型算法。

交流:第二种按照加法计算,不简便,重点体会第二种和加法有着联系: ,符合加法计算结果,是正确的,也是简便的。同时借助直观图观察验证。

练习:×7,与原来加法结果比较,完全正确。

谁能试着总结一下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和整数相乘,所得积做分子。

继续研究:×30

提示:这道题与前面几题相比可能有些新情况,你看出来了嘛?先试试看,再同桌交流。

指名板演新情况:都有相同点?(约分),不同是什么?(主要是约分的区别)

讨论:约分的先后序。(先乘后约,还是先约后乘),体会到先约后乘的简便。

练习:先判断可不可以约分?怎样约分?

总结注意事项: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

填一填:练习第一、二题。

算一算:完成3第三、七题。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练习八第2题、第4题。

主题乘法训练心得体会怎么写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在推导的过程中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相应的乘法算式,熟记7的乘法口诀。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学生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

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数学自信心的形成。

教学重点: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探索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寻找规律 、记忆7的口诀

教学具准备:课件 、 一副七巧板、7的口诀卡片;学生每人准备七巧板一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简介七巧板:七巧板是我们祖先的一项卓越创造,十九世纪初流传到西方,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并迅速传播,被称为"东方魔板"。七巧板是风靡世界的拼图,它是由七个小图形组成的。只要你开动脑筋,这七个神奇的图形就会变出许多美丽的图案。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七巧板,四人小组合作,摆出你们最喜欢的图形。

2、请每组挑选自己最满意最美的图案上台展示,并说说你拼得像什么?

3、师:今天老师也摆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你们想看吗?(课件出示用七条板拼成的7种图案和统计表的放大图。)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师:有这么多美丽的图案,老师很想知道拼摆这些图案一共用了多少块七巧板,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学生畅所欲言。)

2、师:真能干!你能根据刚才说的把下面的表格填完整吗?

图案个数 1 2 3 4 5 6 7

块数 7

3、四人合作、每一小组一张。

指名学生上台把表格填完整。

4、请仔细观察统计表中的数据,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5、师:大家真会观察!请想一想,前面我们学过的"求几个几是多少"可 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

那咱们就用乘法来写一写这是"几个几"吧。

6、师:看看这些乘法算式,你们能编出它们各自的口诀吗?试试看,会编

几句就编几句,编好后填在书p62(同桌合作)

7、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a、 拼二个图案用几副七巧板,是几个7?乘法口诀怎么编?

b、 说出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七巧板的块数。

c、 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它表示摆几个图案所需七巧板的块数?

d、 4×7=28 7×4=28 可用哪句口诀?

8、师:小朋友,我们学习的都是几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9、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咱们编出了7的全部乘法口诀,那我们就用读的方式来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吧。

10、探究口诀记忆的方法

师: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为什么7的乘法口诀每相邻两句的积都相差

7呢?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最难记,你有什么好办法把它记住?

师:如果六七不知得多少?怎么办?谁能想个办法?

11、熟记7的乘法口诀

同桌拍手背--四人小组抽背--开火车背--师生对口令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 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用呢?根据口诀能算哪些算式的积?打开数学书第62页,完成想一想。

2、 完成第63页想想做做1、2

校对后提问:每组上下三题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3、师:7是个神奇的数字,我国古代与7接下了难解之缘。课件出示唐诗《早发白帝城》。你能用哪一句口诀算出这四句诗中共有多少个字吗?

生;四七二十八。

师:对!每句七个字,这样的诗,又称七言诗。

4、你能用7的乘法口诀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吗?出示两个应用题,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一道列式计算。

5、在我们身边你还见到过哪些现象与7有关?(学生举例说一说)

6、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完成课本第63页第4题。

四、回顾知识,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疑问?

(从古到今,人们生活在数的世界里,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就会觉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板书设计

7的乘法口诀

1×7=7 一七得七 7×1=7

2×7=14 二七(十四) 7×2=14

3×7=21 三七(二十一) 7×3=21

4×7=28 四七(二十八) 7×4=28

5×7=35 五七(三十五) 7×5=35

6×7=42 六七(四十二) 7×6=42

7×7=49 七七(四十九)

主题乘法训练心得体会怎么写五

乘法分配律是第三章的教学难点也是重点,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这节课的设计。我是从学生的生活问题入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买奶茶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首先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我马上要求学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使学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比较“模糊”的认识。

为了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在这节课上,我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立刻提出“观察这一组等式,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想: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题乘法训练心得体会怎么写六

我教学的是《笔算乘法》的第一课时,本课时的内容是学习《笔算乘法》的引路课,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表内乘法,学会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加两步计算混合运算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教学的。我教学的知识目标是:1、借助算用结合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不进位)的必要性。2、通过算用结合的形式,让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的过程,初步建立乘法竖式的计算模型,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能力目标是:1、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2、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用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3、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些地方还是很成功的。

一、基于解决问题的背景下上笔算课,情境创设为教学服务。

例题,我创设了一个“为地震中的儿童捐书”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解读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在解决第1个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了解笔算的必要必性;同时,通过几个措施理清算理和算法。最后通过对比,将估算、口算、笔算建立联系。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结论是方法是一样的,让学生更深理解算理,同时感受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万变不离其中。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是巩固2位数乘1位数的算理与算法。第三个问题的解决,是让学 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让学生知道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算式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综合练习题,我创设了一个“老师们为地震中的人们捐衣”的情境,目的是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二、让学生主动学,以学生的已有的知识为起点。

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我先让学生估一估,并连问:你能估算吗?怎么估?估大了还是估小了?因为之前刚刚学过,很容易就唤醒学生的已有的知识。估完后,问学生,能口算吗?既起到了复习的作用,也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也体现了尊重学生的知识起点。再通过引导,让学生了解笔算乘法的必要性,展开新课。

三、练习设计有思维增量。

基础题:一组笔算题。3×2 23×2 223×2 之前面设及的都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此组题中有三位数乘一位数,先让学生说说223×2算理与算法,再让学生对比三道算式,通过对比得出结论,方法是一样的,再在223前面添一个2,让学生感悟。

综合题:老师们为灾区捐衣物。在掌握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数形结合题:(1)先估后算。(2)先移后算。

本课节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面对学生的多种解法,还可以站得更高。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让学生分类,按解题思路的不同进行分类。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会有所帮助。

2、31×2 33,应该问问学生31×2表示什么意思?而不只是为有新的解法而解题,是需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3、在对比口算、笔算有什么相同处时,事先需要沟通,先要让学生理解,教研员 田老师给了一个建议:在让学生口算时,将过程板书下来,说一说6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笔算之后,再对比,就有对比的依据。

主题乘法训练心得体会怎么写七

小数乘法这个单元的知识是在三、四年级整数乘法和小数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我在教学中本以为学生会轻而易举的掌握知识,但是教学下来,学生做题的状况却出乎意料。经过单元测试,班级的状况不容乐观,合格率和优秀率都较低。总结起来学生出现问题的状况大致有两种:

1.方法上的错误:不会对位;计算过程出错。小数乘法的对位与小数加减法的对位相混淆;而不是末位对齐。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花样百出的现象较多,如在竖式计算过程中小数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积还得去点上小数点,两次积相加又要去对齐小数点等。

2.计算上的失误:做题马虎、不仔细。看成整数乘法算好后,忘加小数点;或小数点打错位置;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

应对这种严峻的状况,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

一、教师主导性太强

在学生做题中出现错误时,我总是急于给同学分析做错的状况,而没有让同学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让他们先想想小数乘法的法则,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同学可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或者还能够把学生所有的错题的形式集合在一齐,让学生自己“会诊”,找出错因。

二、忽视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根本区别

小数加减法和小数的乘法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小数点的位置状况,在开课之前我没能作出预料,但是在学生的做题中,我却发现了好多同学在学完小数乘法的末位对齐后,加减法就忘记了小数点对齐。

三、新授前相关复习不够到位

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学生的基础掌握不好的状况下,就就应先为学生作好铺垫,提前让学生作好整数乘法和小数初步认识的复习,而不就应急于按教学计划开课。如果在开始教学新知识时就把好计算关,给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的话,就不致于出现正确率较低的现象。

经过此单元的教学,我找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我在下一部分的教学提了一个醒,使我越来越认识到: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没有深刻的反思,就没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永远成不了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教师。

主题乘法训练心得体会怎么写八

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后,发现学生的正确率很低,特别是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极容易混淆。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教学中通过解决“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6 4)×9=6×9 4×9这一结果。这时老师往往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这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6 4)×9=6×9 4×9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10个9,右边也表示10个9,所以(6 4)×9=6×9 4×9。

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40 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 4);25×125×25×8和25×125 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是个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125×88①竖式计算;②125×8×11;③125×(80 8);④125×(100-12);⑤(100 25)×88;⑥(100 20 5)×88等等。101×89①竖式计算;②(100 1)×89;③101×(80 9);101×(100-11);101×(90-1)等。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行间算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乘法分配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力争达到“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当的算法的目的。

4、多练。

针对典型题目多次进行练习。练习时注意练习量和练习时间的安排。刚开始可以天天练,过段时间以后可以过1-2天练习一次,再到1周练习一次。典型题型可选择(40 4)×25;(40×4)×25;63×25 63×75;65×103-65×3;56×99 56;125×88;48×102;48×99等。对于比较特殊的题目可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 72;68×25 68 68×74,32×125×25等!

主题乘法训练心得体会怎么写九

6的乘法口诀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了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编排上先出现一组准备题,每次加6,把得数填在空格里;再出现例10,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写出乘法口诀;然后进行巩固练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乘法口诀的教学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本学期教学的一个重点,它是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的基础。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操作软件,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意义,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景中感受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并能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在口诀的整理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在编口诀和利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让学生在1——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经验上,自主探索,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熟记口诀。

同时,又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受其表达能力的限制,将其探索发现的知识抽象出来,概括形成口诀形式这一过程和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

教学难点:编写乘法口诀,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

小学数学教学法指出,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本课教学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结合本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课教学采用故事情境法,发现法、尝试法等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讨论交流,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转播学生的练习,达到人机互动。

新课程强调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此,本课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一个小熊请客的情境,并结合课件的动态演示,配以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复习准备环节:小熊来到了一座小桥边,可桥上只有一个数字,怎么过桥呢?小熊正在纳闷,这时飞来一只小鸟,它告诉小熊用桥上的数字每次加上6,说出得数,就可以把桥搭上。让学生说出得数后再填表算一算,填表算一算起两个作用:一是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二是让学生熟悉6的连加,为学习6的乘法口诀打下基础。

(二)发现问题,自主探索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去“经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的过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在探索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我设置了6种不同的水果,让学生自主选择进入练习,给了学生可选择的空间,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6个练习都是编6的乘法口诀,这里多个数的连加可以看屏幕数出,从而解决了乘法算式的得数问题。“再想一想”“你真棒”的提示,体现了人机对话。教师通过转播的形式达到人机互动,起到了互相学习、集思广益的效果。接着让学生运用前面掌握的方法填出积,编出6的乘法口诀。同时在做题的过程中内化了思维方法。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

(三)激导探究,巩固知识

练习的设计应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原则,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不同的人保证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练习。

练习一:通过“探险”主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可进入“小兔”或“海豚”两个画面,每幅图都有两种理解,能列出两个乘法算式,使用的口诀也是相同的。怎样理解图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里学生可通过人机对话来判断对错,通过教师转播达到互动。

练习二:小狗爬楼梯,学生每算对一个乘法算式的得数,并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小狗就爬一步楼梯。这样的练习,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练习三:通过让学生看动画,列出两个乘法算式,并说出所用的口诀。既能提高计算能力,又再次看到一句口诀能算两道乘法算式。分页标题#e#

这三个练习,都配以美丽的色彩,优美的音乐,还配上了感情色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应用知识,内化提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为此,在学生掌握了6的乘法口诀之后,我设计了以下4个练习。

练习一:通过“送信“游戏,让学生发现口诀的排列规律,并说一说自己所发现的规律。这些规律学生在学习中已初步发现,通过操作会感受更清楚,在游戏情景中,印象会更深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突破了难点。

练习二:帮帮我们。通过人机对话,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转播,达到思维的交流,同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练习三:创设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互动讨论,找出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练习四:引导学生从1只青蛙身上找出问题,如:1只青蛙有1张嘴、2只眼、4条腿……接着以人机对话的形式进入2只、3只、4只、5只、6只的填空练习。这个练习既巩固了1——6的乘法口诀,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并在游戏中内化了知识,熟练了乘法口诀。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成功的满足与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评价方式上主要采取了让学生以自评、互评与组评相结合的评价形式,让他们畅谈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为了体现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更好地突出重点,我的板书力求简洁、美观、清楚。

总之,本课教学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转播学生的练习,达到人机互动,直接诱发了学生在感情和行为上的参与意识。练习中生动有趣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把学生带进一个个崭新的学习境界,创造出激动、高昂、活泼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尝到学会创造、追求真知的乐趣,其参与性学习的程度是普通形式下的授课所难以达到的。同时增强了课堂密度,强化了学生思维的整合度,给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乘法训练心得体会怎么写 学了乘法口诀的感受(9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好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0.034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