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焉的用法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举例(八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文言虚词焉的用法(推荐)一
翻译时的标准是做到信、达、雅。
翻译的方法,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如:
郑 人使我掌 其 北门之 管。
│ ││││ │ │ ││ │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如上句中的:使─让; 其─他们的;管─钥匙。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 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上例中的人、我、北门就是这样。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状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句子翻译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仅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但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三)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四)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五)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凑足音节,无需译。
(六)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译。
(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如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最新文言虚词焉的用法(推荐)二
晏子谏齐景公出自于《晏子春秋》,记述晏子同齐景公的一段对话,提醒齐景公执政要注重百姓疾苦。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晏子谏齐景公》文言文翻译,欢迎查看。
晏子谏齐景公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释
1、景公:名杵臼,庄公的异母弟。(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齐景公)
2、雨雪三日而不霁:多日下雪但是不转晴。雨(yù):名词作动词,下,落,降。三 :此为虚词,表多次。而:表转折,但是、然而。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3、公被狐白之裘(qiú):齐景公穿着白毛的狐皮 大衣。狐白之裘:用狐皮最好的部分,即狐腿下白色毛皮缝制的皮衣,非常珍贵。裘:皮衣 被(pi)同“披”。
4、陛:殿堂的台阶。
5、晏子: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齐景公时任国相。
6、有间:一会儿。
7、逸:安逸,舒适。
8、劳:劳苦。
9、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闻:听 命 ;辞命。
10、粟:谷子,旧时泛指谷类,此指救济粮。
11、饥寒:指饥饿寒冷的人。
12、涂:通假为“途”,路上。
13、里:指里巷。
14、循:巡,巡视。
15、兼月:两个月。兼:两倍的。
16、兼岁:两年。
17、明:阐明。、欲:欲念,愿望。
19、行:实行。
20、善:好的21、乃:于是。
22、既事者:已有职业的人。
23、谏:进谏。
24、对:对答,回答。
25、与:给。
26、见:朝见。
27、所欲:愿望。
28、侧:边上。
29、堂:朝堂
30、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译文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下雪下了几天不放晴。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旁台阶上。晏子进去朝见,站立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雪下了几天,但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温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了。”景公说:“好!我受到教诲了。”于是就拿出皮衣,发放粮食,给这些挨饿受冻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已有职业的人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齐景公要建高台,发动很多百姓劳动。高台建成后,齐景公还想再造钟。晏子进谏说:“所谓君主,就是不能以百姓的劳苦来成就自己的乐趣。君主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已经建筑了高台,现在又要造钟,是对百姓很大的负担,百姓必定会不高兴。君主以加重百姓负担来获得自己的乐趣,不是好的做法,不是治理国家的方法。”齐景公就停止造钟。
最新文言虚词焉的用法(推荐)三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距离人近(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大得像一个车盖,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 的看着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清凉而略带寒意,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
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两小儿辩日》注释
选自《列子·汤问》。原文共十三章,这是第七章。《列子》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列御寇编写。
东游:向东游历。东:东方。游:游历、游学。
见:看见。
辩斗:辩论,争论。
辩:争。
其:代词,他们,两小儿。
故:缘故,原因。
以:以为,认为。
始:刚刚,才。
去:离;距离。
日中:正午。
初:刚刚。
车盖:车篷,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及:到,至。
则:就。
盘盂(yú):古代盛放食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是。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清凉,略带寒意。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汤,热水,开水。(古时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
决:决断,判定,判断。
笑:嘲笑,讥讽。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孰:谁。
为:同“谓”,说,认为。
汝:你。
知:zhì,通假字。“知”通 “智”聪明、智慧。
笑: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而略带寒意。
《两小儿辩日》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东游:名词做状语,向东通假字
知:通“智”,智慧。
一词多义
1 其:
⑴指示代词,“那"——及其日中如探汤。
⑵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问其故。
2为:
⑴通“谓”,说——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⑵是——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古今异义
⒈盘盂:
古义:过去吃饭的碗、盘子。圆的为盘,方的为盂。
今义:用来装痰、人的排泄物的盘子。
⒉汤:
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加热煮熟后的汁液。
⒊去:
古义:距离,离、相离。
今义: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⒋援:
古义:引,拉
今义:支援,帮助
本文选自
《列子》之《列子。汤问》
最新文言虚词焉的用法(推荐)四
匡衡①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⑤。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⑥。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⑦。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
[注释]
①匡衡:汉朝人。
②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
③大姓:大户。
④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⑤大学:很有学问的人。
⑥解人颐(yí):让人欢笑。
⑦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的人们竟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街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与这个人讨论《诗经》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对他十分佩服,倒穿着鞋子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于是就跑了,不再返回。
由于匡衡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很多的粗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匡衡心痛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我们要学习凿壁借光的精神,学习匡衡不怕艰难好学的恒心与毅力。对于现代的孩子可是非常幸福的,人人都学习的平等的机会,你们要多珍惜学习的机会,因为学习才能丰富你的人生。
最新文言虚词焉的用法(推荐)五
文言文检讨书1
尊敬的xx
罪己书恩师:今日吾犯大错,不可不谓糊涂,学生自当以学业为重,而算术又乃学业重中之重,而吾却糊涂如斯,未完成恩师之算术作业,是为不智不孝不义,不智者,实属智商低下难以为之,不孝者,煞费父母望子成龙之苦心,不义者,辜负恩师之殷殷期望。幸得恩师提点,吾方知吾大错铸成,罪无可恕,罪恶滔天,罄竹难书······自此以后,但凡吾有种种不轨行为,恩师只管惩罚便是,吾不敢有二话。吾自当洗心革面,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忘恩师之谆谆教诲,每日三思而后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恩师书,望恩师亲之信之,见谅见谅。罪人:不肖生···
检讨人
日期
文言文检讨书2罪已诏悉之,昨日吾班二人玩耍于学堂外,无人看管之,安全无以保证。吾年级组之学官闻之以责之。吾有之过也悔矣,锁其门也错矣,此国家、社会、学堂于不容。决今后也改矣。吾其错乎?吾决改矣。学者,所以听到收益解惑也。人非生而无过者,孰能无过?过而不改,其为过也,终不凉也。生乎吾前,其犯错也故多乎吾。其犯错也故多乎吾。吾知其错也,绝不犯也。吾知锁门之过也,坏校园之纪也。事故有错必改,无错加冕。无长无少。过之所存,必悔也。嗟乎。欲人之无过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之过也非难以,犹且终日而悔也。望学校领导以海纳白川之心胸宽容,给痛改前非之机会,吾将尽其所能,殚精竭虑,为三班尽微薄之力,以报学校师长网开一面之情,主任之知遇之恩。人非无过,有过必改,吾愿不复犯其过也。愿求谅也。吾为师者,愿奋发而争之光也。扬长补短,故不犯其过也。若再犯之惩罚便是,吾不敢有二话。吾自当洗心革面,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忘之谆谆教诲,每日三思而后行,止吾犯其过,作检讨而警之。吾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下愚:xx
乙未年丁巳月庚子日
文言文检讨书3时值初冬,寒气已满屏帏矣。课程扑簌如纷纷落叶,莘莘学子夺秒争分,每日未至酉时,室即座无虚席,俱见时之紧凑。然吾于此危急之际,惰而疏于习,甚悔之!
杜氏曰: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学而时习,或常思焉,类日积硅步,方至千里;学而弃之,或不学焉,如骡负稻草,终溺于水。纵具磐石之质,日月削之,亦为齑粉。
学生愚钝,习外文如雾里观花,甚吃力焉。天资聪颖若仲永者且伤之,甚驽者乎?周三辰时,吾卧于榻,忽闻吾师欲窥全班习作,乃大惊,深恐吾师指吾而叱曰:“汝惰乎!”心惶惶然;学生先前未知此事,终日沉溺风月之事,诸般正业尽抛之脑后矣。心存侥幸之念,却终难逃吾师钟馗法眼。
先秦之日,中原大地烽火连天,苏秦不忘悬梁刺股,后成合纵之事;两汉之际,南阳硝烟未曾散去,张衡不耻凿壁偷光,终设伏地之器。此外若孙康映雪,车胤囊萤,买臣负薪,李密挂角;朝经暮史,焚膏继晷,终成大事。此等事例于我中华宛若银河之星,不胜穷举。时至今日,舜耕于此,吾等虽不能继稼轩易安之风流,却也应承齐鲁之淀,厚积薄发,扬我泱泱大国之雄威也!
残红欲尽,满腹悔恨惟止于此矣。长夜如岁,学生焚香独语,叹息惆怅,悔不当初矣。梧桐半死清霜,风雨啜泣西楼,吾于梦中面壁,悔恨唏嘘,只望吾师明视吾之诚意,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举例(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