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口令教案范本 绕口令教学(八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绕口令教案范本一
课下,我也进行了反思。是孩子们“笨”?还是我不会教?归根结底,就是我小瞧了绕口令教学。课前,没有做任何准备。深思熟虑后,想了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看看在课堂上有什么效果?结果,出乎我的所料,教学效果极好,所有的幼儿将sì,shì,shí,chǐ特别容易混淆的音,准确无误的读了出来,令我极其忐忑的心欣喜不已。这节课是这样进行的:
《一》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我以小狮子的口吻,和孩子们对话:“孩子们,我是可爱的小狮子,你们喜欢我吗?”(喜欢)孩子们开心极了。“小狮子我呢想和小朋友交朋友,为了表达我的诚意,特意准备了一首好听的绕口令,你们想听吗?”(想)
《二》我以最快的速度给孩子们了绕口令,孩子们欣喜若狂。
《三》为了孩子们更好的学习绕口令,我把绕口令以象形文字的方式写在黑板上,又结合形体语言,逐句带着孩子们一起来做,这样一来,枯燥的绕口令教学变成了一种有趣的表演方式,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特别的高。
《四》为了区分sì,shì,我特意把它变成了四和十,这样孩子们不仅把音准确的区分开了,而且认识了汉字,一举两得。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非常的高。
《五》在这节绕口令的教学中,我不仅注重孩子们的正确发音,还注重孩子们的多方面发展。孩子们正确掌握四和十,十四和四十的正确发音。我还有意识的让他们认识数字4、10、14、40和书写,接触新的事物,孩子们开心极了,一个个很快的就学会了书写。个个脸上露出快乐的笑容。看到他们开心,我也欣慰极了。
《六》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也为了检测孩子们的学习效果,我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只做好口型不发音,孩子们个个瞪着小眼睛,个个争先恐后猜出我检测的内容。一番表扬之后,他们把头抬的高高的,像一个个凯旋而归的小将军。后来,我和孩子们一起用肢体语言,表演这首好听的绕口令。这样一来,绕口令又变成了一种表演。他们动作轻盈,看上去真是美极了。
总之,在本节课中,我不仅渗透了语言的识字、拼音教学,而且融入了计算的数字书写,还有艺术的表演和绘画教学,教师教的轻松,孩子们学的快乐,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和下次学习的渴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的效果。我在这里想说,幼儿教育没有明显的学科界限,是一门综合艺术,只要是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求知需要,作为教师,要多思考,多挖掘,多准备,变枯燥为快乐教学,受益的不仅是可爱的孩子们,欣慰的也是自己愉悦的心啊!!!
推荐绕口令教案范本二
小班的老师都愿意去教一些比较诙谐有趣的小律动、儿歌去吸引幼儿注意或克服一些入园焦虑的孩子。《小板凳歪歪》是一首诙谐有趣、绕口令式的儿歌。儿歌的内容生动活泼,每句都有押韵,能吸引幼儿的注意。游戏作为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喜欢重复也是这个年龄段幼儿显著地特点。因此,我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将活动与游戏相结合,意让幼通过多种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对传统儿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
1.乐意用动作表达自己的理解,从中体会儿歌诙谐、风趣的特点。
2.理解儿歌的内容。
3.能清楚连贯的说出儿歌。
理解儿歌《小板凳歪歪》的儿歌内容
能清楚连贯的说出儿歌
1.材料准备:凳子一个;布;小奶奶、小猴、小鸡、小熊的图片、自制头饰;奶奶梳头图、小猴作揖图、小鸡捉虫图、小熊打鼓图片各一张;班里小朋友各一个椅子;小黑板,记号笔;音乐
2.经验准备:对生活中常见事物有初步的理解。在老师提问时能注意听,回答问题时会举手。会常用表扬自己的小律动。
一、活动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拿出准备好盖着布的小板凳
师: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老师旁边有一个神秘的东西呢,小朋友猜猜看,会是什么东西呢?
(教师给与鼓励,幼儿大胆猜测)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究竟是什么,3 2 1……)
师:它是什么呀?(小板凳)
师: 小板凳像小朋友一样,也有一个名字?它叫歪歪~
我们一起和它打声招呼,好不好 ?
师:今天啊,在歪歪身上,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
师:好.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听好了~(导入下一环节)
二、诵读儿歌,理解儿歌(音乐)
1.教师边做动作边有节奏的诵读儿歌后提问:歪歪让我问小朋友一个问题:刚刚都有谁在我身上坐了呀?
(教师把幼儿说出的答案图片贴在黑板上)
教师小结:鼓励小朋友大胆发言,可做相应动作提示。幼儿回答的问题答案:奶奶、小猴、小鸡、小熊。
2、(音乐)教师再次边做动作边有节奏的诵读儿歌后提问如:“奶奶去干什么了?”
答案:奶奶出来梳头,小猴出来作揖,上面公鸡出来捉虫,小熊出来打鼓,咚、咚、咚、咚、咚。
3. 老师通过引导幼儿环形看图边有节奏的诵读儿歌加强幼儿对儿歌的整体感知。
三、角色游戏、巩固认知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奶奶、小猴、小鸡、小熊的自制头饰。
师:现在,你来表演我来看。哪位小朋友想要扮演里面的小动(人)物呀?(教师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角色,并要求其幼儿说出所扮演角色坐完小凳子“歪歪”后去干什么了?)
师:好.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听好了。老师说一下表演游戏规则(师幼共读儿歌,幼儿当听到自己扮演的小人(动)物时,快速坐到小凳子“歪歪”上,当听到所扮演的小人物(小动物)“去干什么时候”,快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听明白了吗?)
(游戏可重复玩两遍,第一遍的时候教师诵读儿歌慢一点。结束后老师对第一组小朋友提出表扬积极参与的小朋友:“点点头、插插腰,我的表现最最好”。请有小头饰的小朋友送给还没参加的小朋友,第二遍诵读儿歌可以适当快一点。)
四:竞争游戏,体验情感
(小熊敲鼓咚咚咚的游戏)
师:教师边示范边说:“小椅子,向后转,宝宝绕你转圆圈。”老师现在去掉一个小椅子,小朋友们沿着线圈和老师一起边有节奏的边拍手边诵读儿歌,当老师说到“小熊出来打鼓,小朋友要快速找一个小椅子当小鼓,没有“小鼓”的小朋友到椅子圈里当小裁判,和小朋友一起继续游戏,但不能抢小凳子敲“鼓”了。
(根据上课时间选择是否连续去掉第二个、第三个小凳子。)
(在游戏中自然结束此次活动)
五、活动延伸,户外游戏
师幼(幼儿之间)共同读儿歌《小板凳歪歪》,两位老师(两位幼儿搭“山洞。幼儿排小火车钻,在儿歌最后一个“咚”,老师套住正过“山洞”的小朋友。
附:
儿歌:小板凳歪歪
小板凳歪歪,上面坐个奶奶。
奶奶出来梳头,上面坐个小猴。
小猴出来作揖,上面坐个公鸡。
公鸡出来捉虫,上面坐个小熊。
小熊出来打鼓,咚咚咚咚咚。
整个活动是以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核心。整个活动幼儿通过听一听——说一说——玩一玩的教学模式直接感知获取经验,从而在记忆力、倾听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在导课部分,根据《指南》 “要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要求,结合根据小班孩子年龄特点,活动导入环节必须具备情、新、奇、趣的特点,再结合此次选材内容,所以选用设疑、情景、承接等方式引出此次活动主题。
在活动过程中,秉承了“幼儿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活动遵循了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以直观法、提问法、游戏法等作为此次活动教法,模仿法、讨论谈话法、游戏操作法作为学法,引导幼儿循序渐进的开展学习活动。
亮点:孩子们通过趣味的在游戏中朗诵,学习和体验着儿歌的趣味,不知不觉中走入到儿歌的美妙境界中。
不足:对于“打鸣”、“豆虫”的理解不是很甚,导致在回忆儿歌内容时,记得不太牢。
建议:我采取了动作示
绕口令教案范本 绕口令教学(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