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防疫心得体会简短 山东防疫心得体会简短一句话(6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山东防疫心得体会简短一
崂山的主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海拔1132.7米,是我国大陆漫长海岸线上唯一的一座高度在千米以上的山峰,因而崂山又被称为“近海名山”。
国务院于1987年批准公布崂山风景名胜区为首批国家中重点风景名胜区。在20xx年,崂山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崂山东南濒临黄海,西部与青岛市区毗邻,北与即墨相连,总面积446平方公里。
崂山,古代又称牢山、劳山、二劳山、辅唐山、鳌山,史书各有解释,说法不一。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所要游览的是太清宫,它位于崂山南部,景区以著名殿宇太清宫命名,是国家4a级旅游区。崂山太清宫是崂山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处道观,建于西汉建元元年,距今已有2140多年的历史。
太清宫的创始人是江西的张廉夫,他因做官不顺,故弃官修道,在此修建了一所茅庵,供奉三官,取名“三官庙”。到了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又扩建庙宇供奉三皇,取名“三皇殿”。宋朝时期,道士刘若拙自修了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刘若拙武艺高强,宋太祖听说他修道高深,于建隆元年召其入京,想把他留在宫中,刘若拙坚决要求回崂山,宋太祖就敕封他为“华盖真人”。
由此给他巨款敕建“上苑”和上清宫,重修太清宫。太清宫是刘若拙的别院。从此,太清宫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太清宫主要由“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等140多所建筑,占地近3万平方米。
大家现在所看到的是太清宫牌坊,高8米,宽16米。牌坊阳面“崂山太清宫”5个字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所题;阴面“阆苑圣德”的意思是指具备高尚品行的仙人居住之处。
太清宫的正门也称山门。走进山门,首先看到的是两侧的钟楼和鼓楼,目的是为了警示众道士勤修苦练,不可虚度光阴。
往前走,路两边的两座雄伟的建筑是新建成的元辰阁和元君阁。元辰阁正中供奉的斗姆元君,为北斗众星之母,
道教称她为“圆明道母天尊”又称“紫光夫人”。两边供奉的是六十元辰又称六十甲子或六十太岁。元君阁供奉碧霞元君又称“泰山玉女”,俗称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左右是送子娘娘、眼光娘娘、催生娘娘、天花娘娘四位辅神。元君阁两边供奉的是道教有名的八仙,道路中间的这棵树叫虎皮松,因其树皮斑驳如虎皮而得名。
太清宫的第二个正门——仪门。门口两侧各有一石鼓名“抱鼓”,俗称“门当”,门口上方的木板称“户对”。三官殿的正门两边,有两颗古老高大的银杏树,是宋太祖为道士刘若拙敕建道场,修建太清宫时栽种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树龄。银杏树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性别之分,这两颗银杏树都是雄性。
进入三官殿,首先看到的是两棵耐冬树,耐冬又叫山茶,花期从每年的12月一直延续到第二年的5月,长达半年,因其花开时正值隆冬季节,但却能迎风怒放,所以被称为“耐冬”。耐冬和月季是青岛市的市花,右边的耐冬开的是单瓣红花,左边的耐冬,开的花是重瓣白色的,树龄也有400多年了。
三官殿主要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大帝,也就是我们三位祖先尧舜禹。相传尧敬天爱民,上应天象,风调雨顺,被人尊为“天官”。舜在位时,民风高尚,地不生灾,被尊为“地官”。大禹继承父业,三过家门而不入,治理了水患,理所当然被尊为“水官”。三官接到信息就能为病人赐福、赦罪、解厄。
接下来大家看到的院落是清代翰林尹琳基修建的,所以后人就将此地称为“翰林院”。现在是太清宫的课堂。尹琳基在这个院子正厅供奉东汉时期的大经学家郑玄,所以此院原名又叫“经禅祠”。
走出三官殿,在通往三清殿的路上可以看到许多景点,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棵黄杨树,树高8米多,它看起来不是太粗,但已经有800年树龄了。黄杨树最大的特点是生长的非常缓慢,所以木质就特别细腻坚硬,是雕刻艺术品的上等材料,在民间有“鸟中之王称凤凰,木中之王是黄杨的说法”。
经过黄杨树,可以看到一颗弯弯曲曲的榆树,因为它是唐朝道长李哲玄亲手栽植的,所以把它称为“唐榆”,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榆树叶上面有一层沙质,摸上去比较粗糙,所以它的学名叫“糙叶树”,又因为它树干盘曲,形状似龙头,又被称为“龙头榆”。现在这棵树高约19米,树冠东西长25米多,南北约33米,遮阴面积达一亩多地。
在龙头榆的对面,有一块大石头,上面雕刻有“逢仙桥”3个字。相传,宋代的道长刘若拙,除夕迎神,在这里遇到一位白须飘胸的老翁走上前来与他交谈,正想问其姓名,老人却不见了,只在雪地上留下了两个脚印,于是刘若拙认为自己遇到了仙人。因为在这座桥上曾经与仙人相逢,所以就将此桥称为“逢仙桥”。
大家过了逢仙桥上山,迎面可以看到康有为诗刻。
2022山东防疫心得体会简短二
各位团友,咱们马上就要到达素有“人间仙境”之称的蓬莱了。在此风景旅行社的导游__先给各位介绍一下蓬莱的概况:蓬莱位于胶东半岛最北端,烟台市西北方向约75公里处,隶属于烟台,北临渤、黄二海,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全市总面积1128平方公里,总人口44.7万。但就是这样一个总人口不足50万的一个县级市,每年确能接待海内外游客200多万人次。是什么使中外游客不远万里、纷纷沓来呢?那是因为蓬莱是一方充满神话传说、千百年来令人神往的“人间仙境”。
大家看前面看到的就是蓬莱阁了,现在我带领大家过去,不知道运气好不好,能否看到海市蜃楼,大家默默祈祷吧。
那什么是海市蜃楼呢?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海市蜃楼就是近地面十强低温时,空气密度随高度强烈减小,远方地平线处的景物的光线经折射到观测者的眼睛。关于海市蜃楼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在此我也给大家讲一下:很早以前,渤海中常常出现一些怪异的影像,当时,人们无法用科学的方法解释这种现象,刚开始以为是妖怪,把他说成海中的蛤蜊精吐出的气,称蛤蜊为“蜃”,非常害怕,烧香磕头,祈祷“蜃”不要危害人间,久而久之,人们发现“蜃”并没有威害人类,又把他说成是神仙现世,传说海中有仙山,山上的房屋是金银修砌,树上满是玉石玛瑙,还有仙人来回走动,最主要的是山上有长生不死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山,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三座山非比寻常,还在不断的变,其实他当时正是赶上了海市蜃楼,他惊奇的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什么,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山。”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山叫什么名。方士说一座叫“瀛洲”因为秦始皇又叫秦“嬴政”,一座叫“方丈”,还有一座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蓬莱”者, “蓬草蒿莱”也。就这样“蓬莱”“方丈”“瀛洲”这三座神山就这样传开了。
到了汉武帝时期,他像秦始皇一样听说大海中有三座仙山,也来到这里寻找长生不老之药。他为了能寻到仙山,在此专门修筑了一座小城,在这里住了很久,每日登上丹崖山眺望大海,但是,他没有秦始皇幸运,没看到海市蜃楼,也没找到长生不老之药,就下令将他在海边望神山而修筑的小城赐名为蓬莱,聊以自慰。从此,这座小城就叫做蓬莱了。
大家都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这故事发生在哪呀?对,就发生在这里。相传当年八仙在蓬莱阁上聚会饮酒,越喝越高兴不知不觉的就喝醉了。铁拐李提议乘兴到海上一游,并言定要凭各自的宝物渡海,不得乘舟。正所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铁拐李用的是他的宝葫芦,汉钟离用的是他的芭蕉扇,吕洞宾用的是宝剑,荷仙姑用的是荷花,兰采合用的是花篮,韩湘子用的是萧,曹国舅用的是手中的竹板,张果老和他的神驴用的是笙。都知道张果老有一怪癖,平日他倒骑着一头毛驴,日能行万里,当然这驴子也是一匹「神驴」,据说不骑的时候,就可以把它折迭起来,放在皮囊里。还有一首诗来说明此举,“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来教世人做事要常回头看,便于总结经验。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蓬莱小城不大却与八位神仙有缘。大家游览一下接下来我们要去八仙过海口了
注意大家集合了,我们下面要去八仙过海口了,八仙过海口的整个景区呢整个都漂浮在大海上,景中有海,海中有景,内外海相连,形如宝葫芦横卧在大海上,刚刚呢我已经给大家讲过大仙过海的故事呢,接下来呢我们具体看一下。
休息。
各位亲爱的团友们我们又见面了,接下来我们就要去长岛。长岛,历称庙岛群岛,又称长山列岛,由32个岛屿组成,岛陆面积5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7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46公里,是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隶属烟台市。长岛属亚洲东部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1.9℃,无霜期243天。 全县森林覆盖率53.2%,独特的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 使之成为候鸟迁徒的必经之地,每年途经的候鸟有200余种,百万只之多,享有候鸟“驿站”的美誉,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接下来我们先去月牙湾,月牙湾位于从肠道去九丈崖的路上,长约2公里,宛如一勾巨大的新月。月牙湾最有情致之处就在于它的球石,这里可以说是一个珠光宝气的球石世界,洁白的如美玉,晶莹的赛琥珀,无论你在什么地方捧起,都会一刻也舍不得放下。
各位旅客,前面我们要到达的是九丈崖,九丈崖呢,高69.7米,是一座颜面几百米的巨崖,由于千万年来风浪的寝室,是呀渐渐形成了上凸下凹之势,避免犬牙交错,是众多水鸟栖息的乐园。大家看前面那座塔就是九叠石塔了,它是由九层节理明显的石英岩交错而成,经海浪的侵蚀,形态别致,与九丈崖组成了一对“母子崖”。
大家再往前看是著名的八仙石洞,八仙石有两处海蚀大洞,大的深30余米,宽5米,洞顶近似拱门,传说当年八年曾在此汇聚,洞内石英石凹凸错落,晶莹剔透。大洞旁有一处小洞,宽一米,深二十多米,洞内设有石桌,视窗,传说是当年何仙姑的寝室。
前面走大家看到什么?对,一堆礁石,那像什么呢?像不像龙舌伸出海面?这就是龙舌垂钓岛,这里海水通常,洞穴密集,是钓鱼的理想之地。
前面我们要到达望夫礁,望夫礁呢是因为那里有一礁石形状像一位妇女头戴围巾怀抱婴儿,因此而得名,关于这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很有以前的一年腊月二十八,一位渔夫被迫出海打渔遭遇风浪,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他的妻子悲痛欲绝,从此整天抱着不满月的孩子站在海边,期盼有奇迹出现,多了多年,也不见回来,他变成了不动的石像伫立在那里。他也是旧社会长岛千万个爱情忠贞,命运凄苦的预付的缩影。
庙岛群岛山水相依如诗如画,各岛有各岛之神奇。车由岛又名万鸟岛是鸟的王国,万鸟腾空,遮天蔽日,谓为壮观。大小竹山岛以竹得名,岛上小河淌水,翠竹青青,在烟波海上呈现出一派秀丽的江南景色。而大小黑山岛又是蛇的王国,岛上繁衍生息着巨毒腹蛇一万多条,成为我国第二大蛇岛。砣矶岛却是石头的世界,彩石林立,精美绝伦,整个岛在彩石映衬下,成为一个图纹多变,色彩绚丽的壁画世界。而砣矶盆景和称为“金星雪浪石”更使游人爱不释手。庙岛天后宫雄伟壮丽的殿堂可供游览者观赏、叩拜。玉石街横卧碧海,连接南北长山岛,烽山雕鹰飞天,鸟展万鸟群聚,古城遗址文物众多,航海博物馆,记录中国航海史的沧桑....,而最人神往和难得一见是那虚无缥渺,亦真亦幻的海市蜃楼了,资料显示,长岛是中国海市蜃楼出现最频繁的地域,特别是七八月间的雨后。太多无法描绘的景观使庙岛群岛无愧"海上仙山"的美誉。
海洋极地动物世界位于蓬莱至长岛的必经之路蓬莱客运旅游码头南,展示面积5.18万平方米,规模恢宏,汇集了世界各地海洋生物豫动物上千种,它集众家所长,并突出自己的优势特色,融科研教学,海洋生物展示何表演于一体,充分运用互动性、参与性、艺术性、科学性的手法,将人们带入神秘的海洋大世界中。一举创造中国海洋水族业的一流水准。
2022山东防疫心得体会简短三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到泉城济南来旅游!在济南停留期间,由我来接待你们并提供服务,我希望我的讲解能使大家在济南玩得开心,过得愉快。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就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趵突泉。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市中心,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面积近11万平方米。趵突泉公园是一座以泉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公园,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被誉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又名槛泉,为泺水之源,至今已有2720xx年的历史,水温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趵突泉公园以观泉、赏鱼、品茶、山石、文化为特色,以小巧玲珑,步移景异,清洁幽静、古朴典雅而著称。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白墙灰瓦、出檐卷山、卷棚式的民族风格的建筑就是趵突泉公园的东门。大门正中匾额上“趵突泉”三个贴金大字,是1959年郭沫若同志题写的。 进了大门,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一座迎门假山,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迎着大门建假山吗?这是古代造园的一种手法,叫做障景法,也就是说以山为主,迎门叠石,似透非透,成为公园门口处的自然屏障,与山石后的溪流成山环水行之势,同园中其他景物相分离。这座假山的石块全部采自于济南南部山区,石质、色泽、纹理都可以同江苏无锡的太湖石相媲美。 过了晴雨桥,大家再往前走,就看到这块石姿优美,纹理自然,高4米,重8吨的龟石了。它最初为元代散曲家张养浩所收藏。张养浩酷爱自然山川,弃官归隐济南后,以山猿、野鹤、山石为友。此龟石有“瘦、皱、漏、透”的特点,在此与它合影,有长寿延年的吉祥之意。
请大家随同我一起往前走,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马跑泉。为什么叫马跑泉呢?据说这泉水是由北宋时期的抗金将领关胜的战马刨出来的,故此得名。相传,关胜是梁山泊农民起义将领,后为济南总兵刘豫的部将,骁勇善战。金兵南侵时,誓死不降,奋勇抗金。在一次激战中,败走西城,口渴难忍。他的战马仰天长嘶,前蹄奋力刨地,泉水夺地而出,后人为纪念此泉,称它为马跑泉。
再往前走,我们来到了漱玉泉景区。“漱玉泉”三字是已故济南书画家关有声的手笔。“漱玉泉”三字的来历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古代人们常把女子的牙齿称之为“玉”,而女词人李清照常在此梳洗打扮,因此而得名;另一种说法取自于李清照所著的《漱玉集》;还有一种说法是从“漱石枕流”这个成语转化而来的,形容哗哗的泉水冲刷着玉石的样子。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李清照纪念堂,建于1979年。纪念堂两旁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上联是“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写得是李清照故居所在地;下联是“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是对她所作的《漱玉集》以及为丈夫《金石录》所作的序的高度赞扬。挂在门厅内的匾额“一代词人”也是郭沫若手书的。
李清照是我国杰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的文官,是位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母亲也是一位状元的女儿,知书达礼。李清照自小受到家庭的影响,加上天资聪慧,酷爱读书,成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李清照18岁时,与当朝史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妇俩相互支持,作诗填词,研究金石书画。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金兵南侵,李清照夫妇被迫南下。途中赵明诚病死。晚年的李清照一直过着无依无靠、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中度过了她的余生。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难为分界线,前期的词大多是歌咏自然,赞美生活,描述夫妻恩爱、思念。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而后期的词作大多是抒发国家之恨和悲叹自身命运凄苦的。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再往西走,就到了金线泉景区。金线泉同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并称为济南四大名泉。“金线”的形成,是由于两岸泉水相对涌流,流势均衡。当太阳照射到池底,平静的水面上就会显示出一条聚成的水线,金光闪亮,像游丝一般,忽隐忽现,随波荡漾,蜿蜒多变。老金线泉的“金线”已难看到,新金线泉的“金线”也必须在水势旺盛,阳光照射角度恰当时才能看到。
再继续往西走,我们就来到了尚志堂,又叫“金线书院”,因金线泉而得名,旧时指官家或私人藏书和讲学的地方。尚志堂院中栽满了白玉兰、紫玉兰,每到初春,玉兰花争相绽放,芳香扑鼻,故尚志堂院也称玉兰院。
出尚志堂西行,便到了泺源堂。大家请看堂前上的楹联:“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这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赵孟頫对趵突泉奇景的最好写照。泺源堂北面的建筑是娥英殿,是为纪念虞舜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而建的祠堂。娥英殿北面是三圣殿景区。三大殿院内的花格透墙上镶嵌着30余方石刻,全部为历代名人的诗篇佳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院内这座罕见的“双御碑”,是清代康熙皇帝的“激湍”石刻和乾隆皇帝的《再题趵突泉作》。
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趵突泉景区,站在来鹤桥上了。来鹤桥原为木桥,为明万历年间历城知县张鹤鸣所建。1956年开辟趵突泉公园时,修建了这座石桥。大家请抬头看这一朱漆木牌坊上的字“蓬山旧迹”,另一面是“洞天福地”。据记载,过去人们曾把趵突泉的三股水柱,比作蓬莱仙山,即神话中得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想登蓬莱山求仙的人到处寻找仙山,当他们来到趵突泉边,看到三股水柱,其状如山且不能攀登时,猛然醒悟仙景在此,故立“蓬山旧迹”坊。如果你能到泉东面望鹤亭茶社一坐,一边品茶,一边赏泉,则更能体会“润泽春茶味更真”的意境了。
趵突泉泉池呈长方形,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周围绕以石栏。池边俯视,一泓碧水,清如明镜;三泉涌涛,势如鼎沸。历代文人学者都对趵突泉留下了诸多咏赞。如元代散曲家张养浩“三尺不消平底雪,四时常吼半空雷。而能再现趵突泉泉水全貌的,还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趵突泉赋》。那么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独特景色是怎么形成的呢?济南的泉水来源于济南的南部山区。济南的南部山区主要由奥陶纪碳酸盐的石灰岩构成,石灰岩被水溶解侵蚀,形成溶洞和裂隙,吸收地表的降水和径流,并由南向北潜流。当这些地下水流至市区时,遇到济南东、西、北面质地坚硬隔水的火成岩阻挡,水流大量汇集,形成强大的静压力,在低洼的市区涌出地表,形成天然的涌泉。趵突泉泉水甘美,用以沏茶,色如琥珀,幽香袭人,极为爽口。据说乾隆下江南时,出京带玉泉水,到济南时带趵突泉水,以备饮用。
站在观澜亭上,可以看到亭前水中的石碑,上刻“趵突泉”三字,是明代山东巡抚都御史胡缵宗书写的。亭后的石刻“第一泉”三个字是清代王钟霖书写。“观澜”石刻二字是明代山东左布政使张钦书写。泉池南面的水榭、漏窗与北岸的泺源堂相互衬托,形成对景。
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沧园和白雪楼景区。沧园,原名叫“勺沧园”,取“沧海一勺”之意。这里原是明代著名诗人李攀龙的读书处。明万历年间按察使叶梦熊曾在沧园西侧建“白雪楼”,纪念李攀龙。现在我们已经穿过了枫溪区,又回到了趵突泉公园的东门口,今天的讲解就到这里,有不妥之处,请多多包涵并留下你们的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2022山东防疫心得体会简短四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灵岩寺。它地处长清县万德镇东北七公里的灵岩山,位于泰山北麓主峰四十里处,是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现在我们的游览车已进入了灵岩山,这里群山环抱,峰峦清幽,松柏苍翠,泉水清冽,风景十分秀丽。明代诗坛领袖王世贞曾赞美这里是“泰山背最清幽处”。灵岩山原名方山、玉符山。
因山的主峰顶部高大雄伟,方方正正,很像将军印而得名。至于灵岩这个名字的由来,则与朗公的故事有关。朗公是东晋高僧,山东地区的佛教领袖,他常骑一头毛驴四处宣扬佛法,人们只要听到他的驴叫,即“从者如流”。传说朗公来方山说法时,听众达千人之多,不仅人听得入迷,而且“猛兽归伏,乱石点头”。听众把这一异状告诉朗公,朗公说:“此山灵也,不足怪!”于是方山改名为灵岩山,灵岩寺也由山得名。至今寺东面的朗公山上还有一块高约十丈的奇石,远看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后面的几十棵松树,像弟子随侍于后。据说,这石头就是朗公的化身。
灵岩寺的始建人叫法定,传说他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xx年)来此开辟山场,引泉建寺。那时的寺建在今天灵岩寺的北面,名叫神宝寺,隋代已有名气。唐太宗贞观年间(640年前后),在惠崇的主持下迁到此处,成为我国佛教神宗的据点,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合称为天下寺院“四绝”,而灵岩寺更被称为四大名刹之首。唐高宗与武则天去泰山封禅时,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这里建过行宫。相传,灵岩寺鼎盛时期殿阁有四十余处,禅房五百多间,僧侣八百余人。禅宗提倡饮茶,从此饮茶盛行,是北方人开始以茶为饮料的原因之一。
灵岩寺有证可考的历史是自唐代惠崇开始,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为鼎盛。灵岩寺风光优美,殿宇峥嵘,布局宏伟,其中有极负盛名的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前人有“登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之说。
现在大家看到的石坊是灵岩寺的第一道山门,建于清乾隆20xx年(1762年)。上面的“灵岩胜境”四个字就是乾隆皇帝御笔所书,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寺院广场上的“大灵岩寺碑”是由元人文书讷题写的。
石坊南面这座山叫明孔山,山上峭壁上有一个天然的车轮大小,南北相通的圆形洞孔,光线透过,不论晴天、阴天都像一轮明月高悬天上,人称“明孔洞”,也是传说中法定禅师的面壁处。
这是在灵岩寺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最负盛名的主体建筑——千佛殿。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当时叫大雄宝殿。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明代嘉靖年间重建的。大殿是木结构建筑,阔七间,深四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单檐庑殿顶,檐角向上伸出,像振翅欲飞的大鸟。殿前的多棱石柱,古朴庄严,雕琢精美,是唐代原物,也是现存不多的文物精品。
殿内四周墙壁上原有数以千计的,高约30厘米的木制小型佛像,故称千佛殿。佛像表现的是分身释迦牟尼集会讲法的热烈场面。但现在保存下来的不足半数。殿中央供奉着三尊大佛像,藤胎髹漆,塑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东边的是药师佛,铜铸,造于明宪宗成化20xx年(1477年),西边是释迦牟尼佛,也是铜铸,造于明世宗嘉靖20xx年(1543年)。
殿内最引人注目,为历代称道的是两边神座上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的罗汉坐像。像高大约在101—120厘米左右。罗汉身上妆銮均用天然矿物质颜料涂饰,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态、气质刻画细致传神,表情动作无一雷同。或怒上心头,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沉思,或慷慨激昂,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连衣服上的皱褶,手臂上的青筋都分明可见。衣着打扮与人物性格十分贴切和谐,显示了精湛的雕刻艺术。从泥塑的贴近现实的艺术风格上看,基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学者梁启超称它是“海内第一名塑”。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于1983年11月23日参观后题写了“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碑文。它是我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珍品,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也是研究我国佛教史的珍贵资料。
千佛殿东西两侧老干龙钟的汉柏下是苏轼的诗碑,字迹龙飞凤舞,为宝刹增色不少。其实,苏轼并未来到过灵岩寺,这首诗是他在徐州登云龙山时而作。
2022山东防疫心得体会简短五
各位团友,大家好!欢迎来趵突泉公园游览。趵突泉公园建于1956年,是一座以泉水为主景,具有江南苏州园林特色的自然山水公园。公园因被誉为七十二泉之首的趵突泉而得名。同时在趵突泉周围泉池众多,散落着漱玉泉、皇华泉、马跑泉、卧牛泉、金线泉等37处名泉,组成趵突泉泉群,它与五龙潭泉群、珍珠泉泉群和黑虎泉泉群并称为泉城四大泉群,并位居四大泉群之冠。趵突泉公园虽然身处北方,但造园手法细腻,把自然美和人工美巧妙结合,创造了“天人合一”的园林意境,可谓“到济南不游趵突泉不成游也”。趵突泉公园和千佛山、大明湖并誉为济南三大名胜。
各位团友,趵突泉公园有东、南、北三个门能够进入,我们来到的这个门诗园的南门。
大家此刻看到的这个南门建于1995年4月,占地约1575平方米。它采用古建筑中重檐结构,主门高达8.4米,气势恢弘,被誉为“中国园林第一门”,因位于济南最繁华的泺源大街、经七路身旁,因而成为济南的又一景观。
进了南门,我们首先来到的是沧园。沧园,原名“勺沧园”,取“沧海一勺”之意。之所以取名沧园,还因为园子的对面是白雪书院的旧址,也就是明代著名诗人,人称“后七子”之一的李攀龙的读书处。李攀龙,是济南历城人,他倡导文学复古运动,写下了不少出色的五言、七言律诗和绝句,人称“三百年绝调”。他自号“沧溟居士”,并给自己的著作取名《沧溟集》,因而后人把他的读书处命名为“沧园”。沧园是一座园中园,占地2500平方米,园内的建筑和整个公园的其它建筑在风格上持续了一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园内植有各种奇花异木,陈列有各种盆景,十分值得观赏。此刻园内有王雪涛画展。王雪涛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擅长小写意,与著名画家李苦禅、潘天寿齐名。大家能够在里面欣赏到他的200多幅作品。
沧园西侧的这座两层的仿古建筑就是1996年新建的白雪楼。原先的白雪楼是当年李攀龙在任陕西按察副使时因与巡抚殷中丞意见不合辞职后在趵突泉边建的,1960年公园扩建时因白雪楼破旧不堪,把它拆除。此刻的白雪楼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楼南面的正厅内陈放着李攀龙全身坐姿像,楼上悬挂的“白雪楼”匾额由清仁宗嘉庆八年(公元1820xx年)李攀龙的弟子金光悌所书。楼前的《重修白雪楼记》由当代徐北文先生书写。楼的北面采用戏台形式,楼前有一排排座椅。每到节日期间,公园都会邀请一些专业和业余剧团在那里举行戏曲和曲艺、杂技表演,那里成为公园举办民族文化活动的主要场地。
各位团友,我们此刻来到的这座小桥就是来鹤桥,它位于趵突泉的东岸,最初是在明万历初年(公元1573年)由历城知县张鹤鸣所建,济南知府樊时英于天启末年(约公元1620xx年)重建,当时都采用木桥。到了清顺治年间,又再次重建,把桥体使用的木材改成了杉木,桥身装上了栏杆,并用油漆彩绘。大家此刻看到的这座桥已经不再是原先的木桥了,它是在1956年开辟趵突泉公园时修建的石桥,桥的两侧是青石雕花栏杆。桥上有一牌坊,上面写着“蓬山旧迹”,坊的另一面有“洞天福地”四个字。这坊也是明朝天启年间济南知府樊时英所建。据说,过去人们曾把趵突泉喷涌的三股水柱比作蓬莱仙山,即东海之中的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州,这三座神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的出现其实是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古人对这一自然现象不能科学解释,所以讲述时往往掺杂许多迷信色彩,很多人想去海中找寻仙山,但“山在虚无缥缈间”,谁也没曾找到过,之后,当他来到趵突泉边,看到喷涌而出的三股水柱,其状若山,同样可望而不可及,才猛然醒悟,阿,原先要寻找的仙山在那里,所以立了“蓬山旧迹坊”。
大家来看,这就是趵突泉了。趵突泉历史悠久,古时称“泺水”,是泺水的发源地。史书《春秋》中有“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就在那里。北魏时,因泉边有娥姜祠,也称“娥姜水”或“娥英水”。到了宋金时代,人们按泉水涌出的声音称之为“卜嘟”、“瀑流”。趵突泉的命名,最早见于宋代文学家曾巩的《齐州二堂记》,因为趵突泉属于上升泉,用“瀑流”二字来形容它是很不适宜的,“瀑”是指从上到下的意思,而曾巩等人根据泉水涌出的形状,取名“趵突”,意为自下而上,并在所著《齐州二堂记》中称之为“趵突之泉”。趵突泉在金代就有人立碑,列入七十二名泉。从此,济南七十二名泉之说就一向沿袭到这天,古人的七十二只是个虚数,名泉的实际数目远不止这些。在众多泉水中,趵突泉一向占据首位,被誉为泉城第一名泉。趵突泉诗园的主景,整个泉池东西长30米,南北约20米,深2.2米,三股瀑流昼夜喷涌,泉水质洁甘美,恒温18摄氏度,含菌量低于国际标准。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饮用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济南品尝了趵突泉水后,就改用趵突泉水了,并把趵突泉封为“天下第一泉”。但是很多来的游客都怀疑三股瀑流是人工所造。那么趵突泉到底是如何构成的呢?过去说法很多,有人认为泉水来源于河南的王屋山,宋
代著名科学家沈括也这样认为,他在《梦溪笔谈》中说:“济水自王屋山东流,有时隐伏地下,到济南冒出地面而成诸泉。”还有人认为趵突泉水来自泰山,说趵突泉与泰山黑龙潭为同一水脉,中间有裂隙相通。其实,这些说法都不正确。宋朝曾巩在任济南太守时,为摸清泉水来路,曾进山做过调查,认为真正原因是济南南部的水渗潜流至市区出露成泉。当代地质工作者经过调查认为,趵突泉的水是南部山区地下水的自然排泄,济南南部是山区,地势南高北低,石质为可溶性石灰岩,由于常年溶蚀,构成许多溶洞和地下暗沟,构成了地下水道。市区北部是火成岩,隔水性能好,老城区东西分别为羊头峪、千佛山断层,因而构成了东、西、北三面阻水的岩体。当南部山区溶岩汲取了超多雨水时,便在地下沿溶洞和暗道往北潜流,流至市区被岩体堵截,地下水穿过岩石裂缝涌出地表,于是便构成了天然涌泉。大家可能对这些有些专业的解释似懂非懂,但不管怎样,趵突泉水是天然涌泉这一点是无须再有疑问了。
趵突泉泉池中三股泉水竞相奋涌时的景象十分壮观。它最大涌量为每秒1.877立方米,据记载,上个世纪前,泉水跳跃达5―6尺高,在世纪初也有2―3尺高,六十年代前后还有一尺多高,全年喷涌。但十分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由于连续干旱,以及工业、生活用水的增加,泉城地下水位下降,泉水跳跃也不断随之下降,自1998年10月起趵突泉已沉默至今。从那时起,济南市政府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拯救名泉,此刻已取得了必须成效,济南市地下水位不断接近泉水复喷水位,相信不久的将来“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的趵突泉水又会呈此刻您的面前的。到那时,大家可不要忘了再来赏泉。
这个位于趵突泉泉池北岸的就是泺源堂了。它的原址是吕仙洞,也叫吕仙祠或吕祖阁。据记载,早在宋代初期,趵突泉边原先没有很多房屋,那时只有曾巩所建的历山、泺源二堂。到了金代,元好问为了祭祀唐代道家吕洞宾,重建了吕仙祠,之后改为“吕祖阁”。解放前,那里是香火兴盛的地方,一向到解放后,才恢复了“泺源堂”的名称。泺源堂是一座两层,具有民族特色的阁楼,楼前抱厦两边的柱子上有元代著名文学家赵孟的咏泉名句:“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字由当代著名书法家金先生书写。这幅对联的意思是讲,到了冬季的清晨,由于泉水水温高于气温,水面上会构成一层水汽,这蒸腾而起的烟波水汽,能够弥漫到济南北面的华不注山,(华不注山,也称为华山,属于泰山余脉,海拔198米,它与济南市郊另外8座小山被称为“齐烟九点”,唐朝诗人李贺写过“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的名句。李白来济南游览华山时称它为“青芙蓉”。华山此刻已被开发为华山风景区。)趵突泉涌起的波涛声响,在大明湖畔都能够听到。这幅楹联虽然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却是对趵突泉奇景的最好写照。济南八景之一的“趵突腾空”就是指的那里。
2022山东防疫心得体会简短六
岱庙创建于汉代,为泰山信仰的祖庭,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之载。汉武帝时期(前140-前87年),汉廷于博县境内建泰山庙(又名岱宗庙,后世习称东岳庙,即今岱庙的前身)。武帝元封二年(前120xx年)四月,武帝巡东莱,过祀泰山。于泰山庙中植柏千株,夹庙之两阶,是为岱庙汉柏之由来。
后赵建武十三年(347年),后赵永贵侯张余向泰山庙献金马一匹,高二尺余,形制甚精,供奉于庙中神器库。
东魏兴和三年(541年),兖州刺史李仲璇重修岱岳祠,并“虔修岱像 (泰山神像)”。此为岳庙设立泰山神像之始。
隋开皇十五年(595年),文帝行巡兖州,遂次岱岳祭天“饰神庙展宫悬于庭”。开皇二十年(620xx年)十二月,文帝下诏保护泰山等神造像,称:“五岳四镇,节宣云雨,利益兆人,故建庙立祀,以时恭敬。敢有毁坏偷盗岳镇海渎神形者,以不道论。”
唐武德七年(620xx年),唐廷立制:东岳泰山祭于兖州,年行一祭,以立春举行。武周时期(690-720xx年),武则天命将岱岳庙(岱庙)由汉址升元观前(今岱宗坊西南)移建于今址。开元十三年(720xx年)十一月,玄宗封泰山,禅社首山。日本、新罗、大食等数十国皆遣使从封。礼成后诏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命拓修泰山庙。开元二十年(732年),泰山神进封王号后,其信仰较前更盛。天宝十一年(752年),朝廷遣朝议郎、行掖令孙惠仙诸人修整岱岳庙告成,立题名碑柱于庙庭。唐时,于岱岳庙植槐,今岱庙唐槐院古槐,传为唐植。唐代(618-920xx年),随着泰山神影响的增大,各地渐有行祠(于泰山以外地域奉祀泰山神的庙宇)之建,元和之前,兖州、鱼台等县已有泰山府君祠,其他关内、河东各道亦多建有东岳庙宇。
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遣太子右赞善大夫袁仁甫等重修岳渎祠庙,此为东岳庙入宋后首次重修。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20xx年)七月,创建天贶殿。十月,诏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大中祥符六年(1020xx年)六月,真宗诏翰林学士晁迥撰《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铭》,记加封泰山神帝号之事,立石于岳庙。宣和六年(1120xx年),宋徽宗嗣位后,屡降诏命,增葺岳庙,至是竣工,称“凡为殿、寝、堂、阁、门、亭、库、馆、楼、观、廊、庑,合八百一十有三楹。”诏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宣和重修泰岳庙碑》。同期,民间报赛活动的频繁举行,泰山庙会逐渐形成,尤以三月二十八日之东岳庙会为盛。
金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年),东岳庙发生火灾,惟存门墙,堂室荡然。次年金廷敕令知泰安军事徐伟等加以重修。金宣宗贞祐四年(1220xx年),岳庙因遭战火,殿宇尽焚,仅存延禧与诚明堂。
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年)元廷以岳渎诸庙多毁于金末兵火,命掌教宗师诚明真人张志敬分别修复。张志敬委泰山道士张志纯提举东岳庙事务。至元三年(1266年)四月,元世祖诏命重修东岳庙,构建仁安殿,以奉祀泰山神。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九月,惠宗颁旨,宣谕保护东岳庙产。元末,战事频繁,东岳庙被毁。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明太祖以“岳渎之灵受命于上帝,非国家封号所可加”,诏去泰山神封号,改称东岳泰山之神,立碑岳庙诏告天下。明成祖永乐元年(1420xx年)十二月,下诏修泰安州东岳庙。明世宗嘉靖元年(1520xx年),山东参政吕经改泰安东岳庙前草参亭为遥参亭。遥参亭原为岱庙之第一门,明代奉祀元君像于其中,遂与岱庙分隔。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二月,岱庙起火,正殿、门廊俱焚,仅存寝宫及炳灵、延禧二殿。古树、碑刻也多被毁。此后朝议重修,聚材鸠工,历时十余年始开工重建。
清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夜,泰安发生强烈地震,东岳庙配天门、三灵侯殿、大殿等墙垣坍塌。康熙十二年(1673年)南明延平郡王郑经在东宁省城(今中国台湾台南)创建东岳庙,奉祀泰山神,自此泰山信仰传入中国台湾。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重修泰安东岳庙竣工。此前东岳庙建筑多因康熙七年地震而毁,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委张所存督工营缮,全部工程历时十年。殿宇门墙皆予重修,并于正阳门前创建岱庙石坊一座。同期,在岱庙施工期间,泰安民间画工刘志学等人应召在峻极殿(即今岱庙大殿)绘制《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泰安官府于岱庙建御墨亭,以庋圣祖登岱手书。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月,高宗东巡至泰安,谒岱庙登岱祀碧霞祠。高宗前后十次巡幸泰安岱庙,共题泰山诗百七十余首。
山东防疫心得体会简短 山东防疫心得体会简短一句话(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