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心得体会20总结 童年,心得体会(八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对于童年心得体会20总结一
记得5岁时,我和爸爸、妈妈、姥姥、姥爷去钓鱼,想到那一次,我就禁不住笑起来,因为那时太傻了。
那天,爸爸在专心致志地钓鱼,我和妈妈、姥爷、姥姥在草坪上野炊,突然听到爸爸大叫:“上钩了!”,他一边说,一边收线。哇!好大的一条大鱼呀!看得我心里很痒痒。我也想钓一条大鱼回家。
我跑到柳树跟前,选出最长的一根柳枝掰下来,作为鱼竿,再从爸爸那里抓了一把鱼食,找了一块大石头,坐下来。姥爷看我坐在池塘边,把柳枝垂入水中,笑着说:“这有一个小姜太公”,说着坐在我身边。
我把柳枝伸进水里,坐在椅子上,等待鱼上钩。我等了一会儿,不见鱼上钩,就往柳枝垂进的地方撒了一些鱼食,心想,一会儿鱼一定会上钩的。但是,太阳底下晒了很久,还是不见鱼上钩,我便叨念着:“鱼大哥,您上来吧,求求您了!”我像拜菩萨似的很真诚地拜了拜,然后继续钓鱼。可是还是没有鱼的影子,我只好等着鱼自己上钩了。又过了很久,还是没有鱼的影子,于是,我换到了阴凉处继续钓鱼……
我已经把我能想到的方法全部用上了,可鱼还是没有钓上来,我只好去找爸爸。爸爸看了我钓鱼的工具,哈哈大笑起来,他说:“过来,姜太公,到我这来钓吧。”于是,他把鱼竿交给我。
“姜太公是谁?”我问,爸爸说:“姜太公的钩是直的,不会钓上鱼的,你不就像姜太公一样吗?”他拍拍我红红的脸蛋,哈哈大笑起来……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真傻,竟然想用柳树枝钓上鱼来。但是,又一想,当初没有用柳树枝钓鱼的经验,也许还不能那么快就钓上鱼来呢。
童年的柳树枝钓鱼的往事,化作了童年生活的一颗洁白的珍珠,每每想起,还留着一丝乐趣。
对于童年心得体会20总结二
都说读一本好书会如饥似渴,自从读了高尔基的《童年》,我算真正领会了其中的含义。
童年是高尔基的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凄惨悲苦的童年生活,阿廖沙从小没有了父亲,母亲也因为与脾气暴躁的外祖父不和,很少回家。
阿廖沙童年唯一的亲人便是慈祥的外祖母,在外祖母的童话故事和善良的教导下,阿廖沙心中充满了正义感和对沙皇统治时期俄国制度的不满,可不幸的是,母亲改嫁,继父凶残,后来在阿廖沙11岁的时候母亲和外祖母相继去世,阿廖沙不得不去人间谋生,幼小的阿廖沙过早的体会到人间的痛苦与丑恶,小小的心灵因而受到许多打击。
书中我最喜欢的便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外祖母是这篇小说里的一个光辉人物,她温柔、怜爱、是非分明,有一颗虔诚信仰宗教的心,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去保护和关心阿廖沙,她用她的宗教和童话故事教会了阿廖沙正义、善良。虽然生活艰辛、屈辱,但她仍有一颗宽容的心。
正是外祖母的爱,让阿廖沙没有被生活的困苦所打到,他正义、坚韧、乐观、向上,不像苦难低头,他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生活的强烈向往深深的感染了我。
同样都是童年时期的我们当然要比阿廖沙幸福无比,我们天天受到父母的呵护,犹如生活在蜜罐中,对于这样优越的生活条件,我们一定要倍感珍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这个世界,更要好好学习,奋发图强,不辜负自己。
同时还要向阿廖沙学习,学习他在艰苦环境中坚强生活的精神,在学习上,我们要迎难而上,在困难面前,我们要有昂扬的斗志。
读书总能让我像《祖父的院子》里的萧红一样感到无比的自由,总能让我随心所欲的畅想感到惬意,总能让我有感于生活的幸福与满足。
对于童年心得体会20总结三
《童年的秘密》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灵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可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正因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当然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用错了方法。这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蒙台梭利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所以这本书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个性是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十分值得一看。
这本书里的好的观点是在太多,我此刻就讲几个对我感触比较深的片段吧。
敏感期,这是蒙台梭利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点,我们明白,蜜蜂的幼虫都要经过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的雌幼虫都可能成为蜂皇。但这个蜂群只选取一只雌幼虫作为蜂皇。工蜂为她准备一种称为“蜜蜂食料”的特殊食品。被喂了这种极美的食物之后,这个被选中的雌幼虫就成为这个蜜蜂群体的蜂皇。如果工蜂挑选她时,她已经年岁较大,就不可能成为一只蜂皇,正因她已经不再会有贪婪的食欲,她的身体不可能再发展成一只蜂皇。这些例子能够使我们意识到儿童发展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儿童内含着生机勃勃的冲动力,由此使他产生惊人的举动。不能跟随这些冲动力,意味着他们软弱和无活力。
然而当敏感期儿童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是就会有一种外部表现,成人称之为“发脾气”。然而这真的是儿童的一种无理取闹吗?当然不是,是正因我们成人不明白不了解儿童这种反应背后的原因,便把它加上了“瞎想”、“任性”“发脾气”的名称。我们把任何没有明显动机的行为,任何固执或无理性的行为当做任性。我们也注意到某些发脾气的方式会更加恶化。很多任性的行为只是人们过去错误地对待儿童并由此恶化而导致不正常的结果。跟敏感期
童年心得体会20总结 童年,心得体会(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