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大教授讲座心得体会总结(4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022北大教授讲座心得体会总结一
第一、学会“包容”,养成泰山不弃抔土、河海不择细流的胸怀。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首先在于她的包容之大。今年暑期,杜维明先生给我写了一封长信。杜先生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哈佛燕京学社的前任社长,我校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他在信中说:“中华文明是学习的文明、对话的文明、包容的文明”。我对杜先生的这些理念是非常认同的。上个世纪初,我们的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曾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成就了北大的辉煌。100多年来,包容始终都是北大人所坚守的传统。对同学们来说,包容是眼界、是胸怀、是气度,但也是修行。你们非常优秀,但我还是特别希望你们努力放下身段,要谦虚谨慎,善于学习,甚至要善于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我校前辈教授、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主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是要求我们不仅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要认识并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大家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人类的理想社会就能实现。
第二、学会“生存”,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倡导绿色环保生活。
相比“绿色生存”,同学们可能更擅长“数字化生存”,网络上虽然可以“种菜”、“偷菜”,但网络上没有鲜活、多样的生命,更没有融会北大精神的美丽燕园。燕园的美不仅在于其古朴典雅,更在于和谐自然。为了使校园更加美丽,我们提倡“低碳”生活;为了支持我国政府关于“减排”的国际承诺,北大和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的其他9所世界一流大学一起,提出并展开了绿色校园和可持续发展校园的建设。这一行动得到了北大师生的热烈响应。希望各位新同学,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绿色、低碳、环保的学习、生活方式。
第三、学会 “专注”,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坐得了冷板凳,努力从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校园有形的围墙不可能带给你内心的宁静和专注,海量的信息会带来很多新的诱惑,很容易把你们的注意力从学习上带走,使你们忙着追热闹赶风潮。但是,要成就大学问、大事业,就必须保持平静的心态、练就专注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能珍惜好利用好学校为你们提供的优质资源。我还向同学们特别强调,学习期间不仅要掌握学科知识,更要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对现有知识的反思与批判精神,不断提升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最后,学会“担当”,培养“士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抱负和情怀。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1958年,我国决定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原子弹。我们的校友邓稼先先生在接到任务后,回家对妻子说:“往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过得就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从此邓老隐姓埋名,与世隔绝20xx年,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与邓稼先一样,我们北大还有很多杰出的教师和校友。
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牢牢记住的是,只有当你将自己的生命和力量都奉献给了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的时候,你才是一个真正的北大人,一个真正的“新时代的主人”!
2022北大教授讲座心得体会总结二
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在这里为20xx级的本科新生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首先,我谨代表学校以及全体师生员工,向新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呕心沥血哺育你们健康成长的父母亲人和中学老师表示最诚挚的祝贺!
同学们,你们今天走进的这座校园是中国的最高学府,每年都有一批像你们一样,来自大江南北乃至世界各国的最优秀的精英学子加入进来,传承着北大优秀的传统和深厚的学术积淀,令古老的燕园永葆青春;更有一代又一代北大人走出象牙塔,把母校科学民主、追求真理的种子传播开去,发扬光大。
北京大学是一块圣地。她诞生于民族危亡、内忧外患的危难之秋。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综合国立大学,自建校之日起,北大就被赋予了变法维新、强国富民的历史使命。在她120xx年的历史长卷中每一页都写满了北大人前仆后继,为谋求民族独立、国家解放和人民富强所做的不懈求索和拼搏。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的最初阵地。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一大批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都曾在这里学习或工作过。无论是“一二.九”运动回荡在红楼的振臂疾呼——“北大,起来!”,还是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无论是文革结束后的思想解放,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北大的命运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在中华民族谋求独立和解放、振兴与发展的艰难历程中,北京大学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北京大学是一座崇高的学术殿堂。这里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他们中间有我们的老校长严复、蔡元培、马寅初先生;哲学大师冯友兰、张岱年先生;我国近代物理学的先驱,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的恩师吴大猷先生,还有王竹溪、周培源先生等。当然还有现在仍活跃在学术前沿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我校校友和教师中涌现出了400多位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中邓稼先、郭永怀、周光召、于敏、朱光亚等12位科学家是北大校友。新人口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百万次电子数字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等一大批重要的思想成果和科技成果在这里诞生。自20xx年我国设立国家科技奖以来,北大共获得20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科技进步一等奖,均位列全国高校之首。在六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中,有三位是北大的教师或校友,他们是我校的王选院士、中科院的黄昆院士和吴文俊院士。
北大更是莘莘学子的乐土。我校文理医并重,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学科优势明显;这里有亚洲规模最大的高校图书馆。目前,图书馆老馆改造工程已经竣工,过几天学校将举行仪式,启动图书馆老馆的使用,届时图书馆将拥有5000多个座位;我校有良好的教学和试验条件,规划中新教学大楼已经启动;这里大师云集,精英荟萃,人文气息浓郁、学术气氛活跃;未名湖的波光塔影、勺海的荷塘垂柳、燕南园的曲径幽深,无不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北大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在册的学生社团有上百个,其中山鹰社、爱心社等学生社团已发展成为北大的品牌社团,其影响力已经走向社会。北大是一所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学,国际交流活动十分活跃,仅今年上半年就有6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莅临北大;北大已经与世界各地的20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级交流合作关系,斯坦福大学分校、北大-耶鲁暑期学校、北大-欧盟奥地利暑期学校等众多学生交流项目,为同学们参与国际交流、拓展国际视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0xx年在北大百年校庆典礼上,当时的在致词中说,中国需要建设若干所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随后,在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下,北大启动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即“985工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目前全校师生员工都在为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工作,在座的同学们应该为能够亲身参与其中而感到自豪。
同学们,从此刻起,你们将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北大人”,正如谢冕先生在《永远的校园》中写到的:“一旦佩上北大校微,每个人顿时便有被选择的庄严感……因为这里是一块圣地。从上个世纪末叶到如今,近百年间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都在这里得到集聚和呈现。”百年北大所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将在你们身上传承下去,并被赋予崭新的内涵。“北大人”这个光辉的名字,不仅代表着智慧和才华,更代表着时代先锋的责任和追求卓越的信念。此时此刻,当你们即将掀开人生的崭新一页的时候,作为校长我对你们提出几点希望:
第一,当年蔡元培老校长就曾经提出“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北大之所以成为北大,就是因为北大人这种与生俱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始终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在新的历史时期,北大人的使命在于传播真知,启迪智慧,繁荣学术,服务社会。希望在座的同学们能够把业务学习与崇高理想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
第二,北大具有兼容并包、学问至上的优良传统。今天的北大,文理医并重,在跨学科和前沿交叉学科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大学的学习不仅在于掌握了多少知识,更在于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更快,希望同学们珍惜在北大的四年学习时光,充分利用好北大良好的教学和科研资源,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拥有广阔的知识面,训练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而且要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为你们将来适应社会变革,不断自我完善,进行终身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第三,求真求知与人生修养并重是我校的一贯传统,希望大家不仅要注重知识养料的汲取,而且要重视锤炼自己的品格,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要充分利用北大学科齐全、思想活跃、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优势,善于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大家不仅要谦虚谨慎,学会求知;更要戒骄戒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第四,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一名大学生了,大学和中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阶段,希望同学们能够注重培养几个方面的能力:包括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自我定位的能力;心理上的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同学们,下一个满月就是中秋节了,我想大部分同学今年将不能与父母亲人共度佳节,这也许是你们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的呵护,独自面对一个崭新的环境。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不过你们并不孤单,这里有和蔼可亲的老师,热情开朗的师兄师姐们,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尽快熟悉新环境,融入到新的集体中。
同学们,从你们背着行囊,告别家人,踏进北大校门的那一刻起,你们就已经成为这所百年名校的崭新一员,你的生命中将永久地烙下北大的印记,从此你将享受这印记带给你的荣耀和成就感,与此同时,你更将承担它带给你的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感。同学们,四年的时光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样漫长,希望你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志存高远,奋发图强,胸怀国家,心系人民,为创造北大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出无愧于时代与历史的贡献!
谢谢大家!
2022北大教授讲座心得体会总结三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你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各位新同学从五洲四海汇聚到这里,与未名湖、博雅塔结缘,为古老的燕园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既是同学们人生新的起点,也是北大120xx年校史上崭新的一页。作为校长和老师,看到大家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我由衷感受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乐。在此,我代表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祝贺同学们,欢迎同学们!
各位新同学,我们身处的这个园子,被几代中国知识分子视为精神的家园,甚至被称为“圣地”。从今以后,你们将无数次地听到这些口号的召唤:“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它们绝不是一些空洞的口号,而是120xx年来一代又一代北大人实实在在的人生实践。北大是一部厚重的书。无论初入燕园还是已经在这里磨砺过几年,同学们都应该读一读我们的校史,了解自己所在院系和学科的历史,认真思考我们的前辈所走过的道路。所谓“守正”,就是要铭记历史、坚守传统,始终扞卫我们北大的精神。回顾历史,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过往,更是为了开拓未来。从今天起,百年北大所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学风将在你们身上传承下去,并被赋予新的内涵。
北大是各位同学曾经的梦想。来到这里,你们又站在了一个实现更大梦想的起点上。进入北大,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更宽广的舞台,从这里眺望世界,会让你豁然开朗。这里的机会很多,资源也很多,再加上北大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传统是如此深厚,有时难免会让人目迷五色、眼花缭乱。这是北大的优势所在,也可能给你们带来许多“幸福的烦恼”,因为你将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比如,该选什么课?那么多的名师,谁的课都舍不得放弃,可时间又是有限的;该参加什么社团?“百团大战”真是让人兴奋,可哪个社团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晚上是到图书馆自习,还是去百年讲堂看精彩的演出?暑假是学外语、做科研还是出国交流?将来毕业的时候还必须考虑人生的大方向,是治学、从政还是经商?是留在让人又爱又累的北京,还是扎根基层、报效家乡?而在我们这个象牙塔之外的世界,变化就更快了,人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各种思潮激荡碰撞,每个人都会遇到困惑、烦恼,会受到诱惑,也遭遇挫折。大家都在问,路在何方?
当你四顾茫然时,请不要急躁,路永远都在自己的脚下。对于很多年轻的北大人来说,缺少的往往不是雄心壮志,而是“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精神。在今天这堂开学第一课上,我想送给各位新同学的,也正是这八个字。
守正,就要有主心骨。做人不能没有主心骨。没有挺拔的脊梁,再光鲜亮丽的外表也只是浮华,一个人没有精气神,没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个人是立不起来的。1920xx年7月,北大教授胡适在“少年中国学会”演讲时,提到三种人生观是“少年中国”的“仇敌”:“第一种是醉生梦死的无意识生活,第二种是退缩的人生观,第三种是野心的投机主义。”虽然时代已经改变,但这三种错误的人生观并没有完全失去市场,仍然值得我们警惕。希望同学们把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扣好,传承和发扬北大精神,积攒和激发正能量,铸就守正、刚毅的主心骨,再来观察社会万象、制订人生规划,那时对一切疑惑和彷徨就会洞若观火、清澈明了,也自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笃实,就是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主题。现在同学们来到北大,未来几年的主题毫无疑问应当是“求学”,研究学问最要紧的是踏实、勤奋,是老老实实、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苦学、苦干、苦熬的工夫。蔡元培先生1920xx年就任北大校长时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希望同学们“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今天的北大,学科齐全,大师云集,文理医工交融并蓄,学术资源得天独厚。大学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请同学们务必珍惜。北大提倡博雅教育,希望同学们不要囿于一隅,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抓住可以利用的时间广泛涉猎,研习古今中外的经典。未来几年是大家打基础的阶段,既是打学问的基础,也是打人生的基础,这个基础要宽一点、厚一点、深一点才好。比如,近年来,学校专门开设了“才斋讲堂”,邀请各学科的名师大家举办讲座,就是希望帮助同学们打开视野,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
有的同学说,北大重视基础学科,强调基本功的训练,这固然是好,可在将来就业的时候用处恐怕不大。其实,看似“没用”的知识可能是最“有用”的,基础扎实、博采众长的人才有无穷的后劲。前不久,有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很火,题目叫《一只海绵的自我修养》。作者是我校数学学院的毕业生,经过十年数学竞赛训练和四年数院学习的她,毕业之后直接选择了就业,她喜欢文化创意,所以到了一家着名的国际广告公司工作。不到一年,她成为同批入职的同事中第一个升职的。这个“跨界”的过程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文章中说“我不是没有质疑过自己,但意志力无非就是两件事:别回头,别低头。应该做一只小海绵,别管自己有理没理,你就去吸收,吸进去,不好的吐出来,吸进去,再吐出来。”在经常被问到“学数学对工作有什么用”时,作者以实际经历告诉师弟师妹——“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到这名毕业生初入职场的心得感悟,我很感动,也很欣慰。北大培养人才,重在“道”而不在“术”,重在“打通”而不在“隔断”,这就是博雅教育的精髓。同时,这位校友的故事也说明,人生选择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坚信自己的选择,笃实、苦干,条条大路都能通向罗马。
久久为功,就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难免遇到荆棘坎坷。不能见风就是雨,不能当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如果这样,就做不了大学问、大事业。各位要想获得成功,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希望各位同学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不要目光短浅,为急功近利所驱动。
这里,我还想跟同学们分享1958级校友、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的人生故事。1963年,作为一个柔弱的女生,樊锦诗从北大考古专业毕业,她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到千里之外的敦煌。她的父亲不同意这样的选择,还专门给学校写了一封信,但这封信最后还是被樊锦诗扣了下来。初到敦煌之时,她也有过犹豫动摇,因为“和北京相比,那里简直就不是同一个世界,到处是苍凉的黄沙。”但她坚持了下来,在敦煌已经坚守了51年。她说,“当年决定来敦煌并没有想到过干一辈子,只是觉得要找到一样自己喜欢干的事儿。干着干着就爱上了,就离不开了。现在,别说离开哪怕出差时间长点,就会想敦煌,想尽快回到敦煌。”
像樊锦诗这样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北大人还有很多,比如坚守在人迹罕至的西北边陲十余年如一日的邓稼先校友,比如潜心数学研究最终赢得世界尊敬的张益唐校友,比如不久前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牺牲在岗位上的甘肃临洮县长柴生芳校友,还有刚刚去世的汤一介先生,他们从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宠辱不惊,处之泰然。
他们的事业之所以成功,人生之所以有意义,还因为他们志存高远,将个人选择同国家需要、人民利益和人类文明进步结合在一起。我们北大人,与生俱来就被赋予了“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历史使命感和理想主义情怀。正如中文系谢冕教授在《永远的校园》中所写:“北大人具有一种外界人很难把握的共同气质,他们为一种深沉的使命感所笼罩。今日的精英与明日的栋梁,今日的思考与明日的奉献,被无形的力量维系在一起”。
暑假期间,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受到观众追捧。看过这部戏的同学应该知道,剧中有许多以北大为背景的情节。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在北京大学经济系的开学典礼上,老校长马寅初勉励新生们说:“你们来到这里,不仅为自己开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未来,同时还肩负着开创伟大祖国未来的使命。我衷心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在你们当中看到共和国的部长、世界银行的行长、经济学的大师。”这段剧情经过了艺术的加工,但反映的情感却是真挚的,讲的这番话,振聋发聩,令人心潮澎湃。我自己也是1977年高考的亲历者,当时我们这批学生都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而事实上,许多77级、78级学生日后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成为了国家改革发展的中流砥柱。
当然,胸怀大志的同时,也要着眼于小事情,从“扫一屋”做起,方能“扫天下”。中秋节当天,我看到了学生会发起的倡议,号召大家把自己的自行车规范停放。这几天我在学校里看到,在图书馆前,在宿舍旁,自行车都摆放得整整齐齐。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很有感触,这是一件小事,但大家都做到了,不仅收获了整洁、安全和便捷,更从中汲取了正能量。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北大人,才是永远立得住、打不败的北大人!
同学们,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今天,也是在开学典礼上,我和所有的老师都对大家寄予厚望。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发愤图强,希望你们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希望你们不仅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还要勇于担当,实现梦想,致力于造福他人、造福社会、造福世界。
亲爱的同学们,北大欢迎你们!谢谢大家!
2022北大教授讲座心得体会总结四
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在这里为20xx级的本科新生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首先,我谨代表学校以及全体师生员工,向新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呕心沥血哺育你们健康成长的父母亲人和中学老师表示最诚挚的祝贺!
同学们,你们今天走进的这座校园是中国的最高学府,每年都有一批像你们一样,来自大江南北乃至世界各国的最优秀的精英学子加入进来,传承着北大优秀的传统和深厚的学术积淀,令古老的燕园永葆青春;更有一代又一代北大人走出象牙塔,把母校科学民主、追求真理的种子传播开去,发扬光大。
北京大学是一块圣地。她诞生于民族危亡、内忧外患的危难之秋。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综合国立大学,自建校之日起,北大就被赋予了变法维新、强国富民的历史使命。在她120xx年的历史长卷中每一页都写满了北大人前仆后继,为谋求民族独立、国家解放和人民富强所做的不懈求索和拼搏。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的最初阵地。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一大批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都曾在这里学习或工作过。无论是“一二.九”运动回荡在红楼的振臂疾呼——“北大,起来!”,还是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无论是文革结束后的思想解放,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北大的命运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在中华民族谋求独立和解放、振兴与发展的艰难历程中,北京大学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北京大学是一座崇高的学术殿堂。这里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他们中间有我们的老校长严复、蔡元培、马寅初先生;哲学大师冯友兰、张岱年先生;我国近代物理学的先驱,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的恩师吴大猷先生,还有王竹溪、周培源先生等。当然还有现在仍活跃在学术前沿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我校校友和教师中涌现出了400多位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中邓稼先、郭永怀、周光召、于敏、朱光亚等12位科学家是北大校友。新人口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百万次电子数字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等一大批重要的思想成果和科技成果在这里诞生。自20xx年我国设立国家科技奖以来,北大共获得20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科技进步一等奖,均位列全国高校之首。在六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中,有三位是北大的教师或校友,他们是我校的王选院士、中科院的黄昆院士和吴文俊院士。
北大更是莘莘学子的乐土。我校文理医并重,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学科优势明显;这里有亚洲规模最大的高校图书馆。目前,图书馆老馆改造工程已经竣工,过几天学校将举行仪式,启动图书馆老馆的使用,届时图书馆将拥有5000多个座位;我校有良好的教学和试验条件,规划中新教学大楼已经启动;这里大师云集,精英荟萃,人文气息浓郁、学术气氛活跃;未名湖的波光塔影、勺海的荷塘垂柳、燕南园的曲径幽深,无不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北大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在册的学生社团有上百个,其中山鹰社、爱心社等学生社团已发展成为北大的品牌社团,其影响力已经走向社会。北大是一所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学,国际交流活动十分活跃,仅今年上半年就有6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莅临北大;北大已经与世界各地的20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级交流合作关系,斯坦福大学分校、北大-耶鲁暑期学校、北大-欧盟奥地利暑期学校等众多学生交流项目,为同学们参与国际交流、拓展国际视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0xx年在北大百年校庆典礼上,当时的在致词中说,中国需要建设若干所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随后,在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下,北大启动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即“985工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目前全校师生员工都在为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工作,在座的同学们应该为能够亲身参与其中而感到自豪。
同学们,从此刻起,你们将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北大人”,正如谢冕先生在《永远的校园》中写到的:“一旦佩上北大校微,每个人顿时便有被选择的庄严感……因为这里是一块圣地。从上个世纪末叶到如今,近百年间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都在这里得到集聚和呈现。”百年北大所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将在你们身上传承下去,并被赋予崭新的内涵。“北大人”这个光辉的名字,不仅代表着智慧和才华,更代表着时代先锋的责任和追求卓越的信念。此时此刻,当你们即将掀开人生的崭新一页的时候,作为校长我对你们提出几点希望:
第一,当年蔡元培老校长就曾经提出“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北大之所以成为北大,就是因为北大人这种与生俱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始终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在新的历史时期,北大人的使命在于传播真知,启迪智慧,繁荣学术,服务社会。希望在座的同学们能够把业务学习与崇高理想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
第二,北大具有兼容并包、学问至上的优良传统。今天的北大,文理医并重,在跨学科和前沿交叉学科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大学的学习不仅在于掌握了多少知识,更在于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更快,希望同学们珍惜在北大的四年学习时光,充分利用好北大良好的教学和科研资源,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拥有广阔的知识面,训练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而且要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为你们将来适应社会变革,不断自我完善,进行终身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第三,求真求知与人生修养并重是我校的一贯传统,希望大家不仅要注重知识养料的汲取,而且要重视锤炼自己的品格,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要充分利用北大学科齐全、思想活跃、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优势,善于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大家不仅要谦虚谨慎,学会求知;更要戒骄戒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第四,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一名大学生了,大学和中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阶段,希望同学们能够注重培养几个方面的能力:包括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自我定位的能力;心理上的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同学们,下一个满月就是中秋节了,我想大部分同学今年将不能与父母亲人共度佳节,这也许是你们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的呵护,独自面对一个崭新的环境。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不过你们并不孤单,这里有和蔼可亲的老师,热情开朗的师兄师姐们,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尽快熟悉新环境,融入到新的集体中。
同学们,从你们背着行囊,告别家人,踏进北大校门的那一刻起,你们就已经成为这所百年名校的崭新一员,你的生命中将永久地烙下北大的印记,从此你将享受这印记带给你的荣耀和成就感,与此同时,你更将承担它带给你的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感。同学们,四年的时光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样漫长,希望你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志存高远,奋发图强,胸怀国家,心系人民,为创造北大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出无愧于时代与历史的贡献!
谢谢大家!
2022北大教授讲座心得体会总结(4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