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大于天心得体会和感想 国家粮食安全心得体会(3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2粮食安全大于天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2.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3.存粮如存金,有粮不担心。
4.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
5.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6.节约光荣,人见人赞;浪费可耻,谁闻谁恶
7.精打细算够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难。
8.粒米虽小君莫扔,勤俭节约留美名。
9.粒米虽小犹不易,莫把辛苦当儿戏。
10.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七尺。
11.粮食就是生命,知识拯救灵魂。
12.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13.米饭粒粒念汗水,不惜粮食当自悔。
14.年年有储存,荒年不荒人。
15.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16.省下烟酒钱,急难免求人。
17.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8.天地“粮”心,珍食莫蚀
19.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20.细水长流,遇灾不愁。
21.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
22.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23.一粥一饭汗珠换。
24.有荒节约度荒,天荒节约备荒。
25.珍惜粮食,远离浪费。
26.珍惜粮食就是热爱生命。
27.珍珠为宝,稻米为王。
28.尊敬他人就是尊敬自己,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
2022粮食安全大于天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今年中国粮食生产出现转机,早稻和小麦增产幅度较大。但即使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产需之间还存在缺口,品种和地区分布还存在比较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因此认为,全面看待中国粮食问题必须有全局意识、统筹观点、长远考虑和世界眼光。
陈锡文近日在江西省举办的粮食发展高层论坛上说,今年上半年中国粮食获得恢复性增长,但中国的粮食问题不是一年的增产就能够解决的,必须坚持四个观点全面看待中国的粮食问题。
陈锡文认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如果受到威胁,波及的后果每个人都逃不掉。如果各地自顾自,中国的粮食问题很难解决。所以,一定要在粮食问题上树立全局意识。粮食主产区应尽可能多产粮,产好粮,以保证国家的粮食市场整体平衡。粮食主销区内的粮食主产市、县,也要有全局观念,尽可能多生产粮食。由于过去几年粮食供过于求,一些地方对粮食安全的危机感不如对水资源、能源安全的危机感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任何一个地方都应该有抓粮食生产的全局意识。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农村普遍进行了战略性的结构调整。但从去年底开始,中国开始突出强调粮食生产,一些地方错误地认为增加粮食生产将影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陈锡文对此表示,农业结构调整并不是简单的播种面积、作物品种的调整,而是要在结构调整中使整个农业的竞争能力、经济效益上一个台阶。目前,中国农业结构调整中发展最快的是畜禽、水产等产业,但没有足够的粮食作为基础,结构就无法调整。各地必须对粮食在统筹城乡、工农协调发展中的战略作用有清醒的认识,绝不能把强调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对立起来。
改革开放26年,中国粮食生产出现过3次供大于求。第一次是1984年,稻谷价格跌到统购价以下,农民的积极度性受到极大挫伤。第二次是1990年,国家及时出台了保护价、专项储备等政策。第三次是1996年。每次供大于求之后都带来了更长时间的粮食产量徘徊。在经历7年的粮价低迷之后,去年国庆节后粮食价格上涨。
陈锡文综合分析认为,市场价格反弹结合国家粮食生产优惠政策的出台,促使中国今年粮食获得恢复性增长,但粮食播种面积还只回升了几千万亩。因此从长期看,中国的粮食生产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中国的粮食问题不是今年粮食的恢复性增产就能解决的,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还有很长的路,解决中国粮食问题要有地、水、科技等方面的长远考虑。
陈锡文介绍说,目前全球每年粮食的正常贸易量为2.2亿至2.3亿吨,我们即使全部购买下来也只能满足中国粮食需求的45%。所以中国粮食问题必须以国内解决为主。如果中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的采购量接近10%,对国际粮市的影响可以说是惊天动地。因此,中国进口粮食必须考虑到能利用的国际市场有多大、增加进口会对国际市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要在全球背景下考虑中国的粮食问题,从世界的角度审视中国的粮食问题。
2022粮食安全大于天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吗?是“世界粮食日”。为什么要在每年的10月16日设立这样一个节日呢?很显然,是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爱惜粮食,节约粮食。所以,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爱惜粮食,从我做起》。
先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诵一下《锄禾》这首古诗。《锄禾》——预备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背诵得很好!这首诗我们早就学过了,都知道农民伯伯种田很辛苦,我们要爱惜粮食。因为,一粒粒粮食从播种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粮,至少要经过20道工序,这中间包含了农民伯伯多少辛勤的劳动呀!可以说,每一粒粮食都浸透了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
有的同学可能认为,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浪费一点粮食不要紧。但是你们是否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吃不上饭的人们在苦苦挣扎?在全世界范围,每年有数百万人民,包括六百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饥饿。在我国,每年有许多贫困地区、受灾地区的老人、小孩没饭吃,要靠国家救济,靠大家帮助。由此可见,饥荒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号杀手!所以,即使我们的生活条件再好,也不能丢弃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无数名人、伟人都是爱惜粮食、生活节俭的典范。北宋时的司马光虽高居宰相,仍然以节俭为本,他认为穿衣能够抵御寒冷、吃饭能够吃饱就足够了,还教导儿子要“俭朴为荣,奢侈为耻”。我们敬爱的周恩来也一贯反对铺张浪费,他吃饭时,一粒米也不肯浪费,偶尔洒到桌子上一粒米,也一定要捡起来放到嘴里。
同学们,听到这里,请大家想一想:你是否做到爱惜粮食了呢?你有没有浪费粮食的行为?在家里,在学校,你是否将饭菜只吃一部分就倒掉?你是否将吃了几口包子扔掉?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是否感到可惜,感到心疼?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同学们,我们应该把爱惜粮食落实到每一天的行动中。不管在家里吃饭,还是学校用餐,我们都应该不偏食,不挑食,吃多少饭盛多少,不要浪费。这样做,既符合节约的要求,也有利于我们身体的健康。
同学们,爱惜粮食就是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果实,而浪费粮食的行为是可耻的。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珍惜一粒米开始,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粮食安全大于天心得体会和感想 国家粮食安全心得体会(3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