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参观心得体会和方法 赵州桥的感悟(七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主题赵州桥参观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桥梁事业是我国先进事业之一,古往今来,众多关于桥的建筑“奇葩”更是数不胜数。赵州桥自建成以来,在洨河上已经屹立一千三百多年了,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建于1937年的钱塘江大桥是由中国人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体现了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桥的设计,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美丽的桥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心灵枢纽。它架起了人们心中的愉悦心情,架起了人们对美的享受。苏州宝带桥,北京卢沟桥都是著名观赏桥。
我喜欢桥,不仅因为它具有科学性或有很强的观赏性,还因为桥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牛郎织女》了。牛郎织女二人相爱,相思却不能团聚,一年只能在鹊桥上相会一次,令人心酸不已。七夕节正是由此而来。
桥既有人想象出来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相处产生的“桥”。当人们产生分歧时,沟通调解是桥;当人们产生矛盾时,互相着想是桥。
现代社会最先进的桥当属互联网。比尔·盖茨曾说:“互联网是把我和地球村的每个人联系起来的桥。”桥缩短了身处世界各地的'人们的距离,使人与人之间的通讯更加方便。人与人通讯的桥却比另一种桥稍显逊色。那就是人们无私奉献的桥。小学曾学过一篇叫《搭石》的课文,搭石是用圆石连成的桥。哪块石头被冲走,乡亲们便热心的石头补上;这体现了一种乡里乡亲的互助友爱的深情厚谊。()我曾看到一幅画:解放军与敌人在沼泽两边展开战斗,激烈交火。解放军战士们冒着炮火在一根独木桥上快速通过,仔细一看,天啊!那是由陷入沼泽的战士的躯体撑起的生死桥!他们为了革命胜利英勇献身,将死亡留给自己,将生的希望奉献他人。这是最无私无畏的桥,是革命志士用生命与团结搭起的桥!
我国古诗词中更有许多以桥为创作题材的诗词,张继《枫桥夜泊》中“长洲茂苑草萧萧,暮烟秋雨过枫桥。”的佳句广为流传,此外还有杜甫“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白居易“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等。这些诗句都描绘出了桥与山水组成的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卷。
桥以各种形式存在于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我们新时代的少年,也要更了解桥,发挥人与人之间桥的沟通联系,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让世界更加先进发达!
主题赵州桥参观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大家好!首先我欢迎各位来泉州参观、考察。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期,泉州就被誉为东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国的商人、学者、传教士纷至踏来,因此给泉州留下了许多极为珍贵的历史宗教遗迹和古典建筑。在泉州就并存着七种宗教,分别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等,这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同时泉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些都证明了当时泉州港经济的发达,社会的繁荣。今天我们第一站要参观的是泉州伟大的古建筑——洛阳桥。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讲到这里也许各位来宾会提出疑问,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洛阳江畔的洛阳桥头。我们面前的这座桥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洛阳桥。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桥也因此称之为“万安桥”。据《泉州府志》记载,旧万安渡是北宋庆历初郡人李宠甃石作浮桥,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桥。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 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耗资一万四千多两银钱才建成。洛阳桥原长1200米,宽5米,桥墩四十六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七百棵。我们身后的这棵松树就是当年遗留下来的,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
当年主持修建洛阳桥者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传蔡襄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聪明博学,十八岁高中状元,遂本朝为官,但他从小受其母教诲,为官后要为郡人修桥,为民解难。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请回本府为官,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后为洛阳江水深浪大,难造桥基而日夜发愁。一天他突然梦见观音大士指点他派人向海龙王求助。蔡襄一觉醒来十分惊奇,便给海神写一封求助公文,问手下衙吏:“谁人下得海。”一个衙吏随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来此人姓夏得海,误以为老爷叫他,随口应答。于是派他前往海神处投递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无回,便告别了妻子,买了一壶酒喝得大醉卧在海滩上,想让潮水卷走了事,哪知一觉醒来,黄色的公文袋变成了红色公文袋,于是连忙回来交给蔡襄,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个“醋”字。
蔡襄冥思苦想,终于领悟了海龙王的启示,当月甘一日酉时动工,果然此时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涨潮,桥基终于顺利砌成。但是由于当时资金有限,桥的高度不够,每逢洪水,桥面经常被淹没。所以后来又传说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为此桥出资增高三尺。李五为泉州大富商,由于他生活的奢侈和挥霍,被小人诬告,无故被抓往京城问罪。当他的囚车过洛阳桥时,水已淹没路面,他很艰难地过了桥,因此他对天发誓,要是他能平安无事回乡,一定出资将洛阳桥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后他顺利回家,因此就出资将桥增高了三尺。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洛阳桥已经是经过修葺的,最后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带领十九路军路过泉州时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来宾介绍一下有关洛阳桥的建筑特点。早在北宋,我们的先民就以惊人的毅力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一种直到现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 ——筏型基础。所谓的筏型基础就是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的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埕作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这种建造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造桥科学都是一个伟大的贡献。为了巩固桥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当时没有现代的起重设备,就采用“浮运架梁法”,利用海朝涨落的高低位置,架设桥面大石板,显示了我们先民建桥的非凡才智。船形桥墩也颇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阳桥成功地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接着我们继续参观蔡襄词。它始建于宋代,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修建,饲堂大厅中间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万安桥记”碑刻,此碑世称为 “三绝”碑。文章精练,用一百五十三个字记载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书法遒美,刻工精致。此碑为洛阳桥增辉不少。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书。蔡襄字君漠,仙游人,曾两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国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除了著名的《万安桥记》外,还有藏于河南安阳魏公饲的《昼锦堂记》;福州鼓山的《忘旧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还有大量的纸本书法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对前人优秀书法精华的吸收。有古书《评书》认为“追配前人者,独蔡君漠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由于他大量接受前人的优点,融会贯通,因此蔡襄的书法充满了艺术魁力。
蔡襄的书法作品表现了一种当时文人的气息,他效法过王羲之,颜真卿等,取法争上,超然脱俗,神清气淡,达到古雅优美的境界。这种境界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欣赏的同时得到提升。蔡襄的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不是重复,因此形成一种新的书法格局。学古人而泥古,继承前人而创造,使蔡书有了新的美学价值,因此他的书法作品永留书法史册。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这里,请各位来宾自由活动,留影纪念。
主题赵州桥参观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你们到赵县来,光临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导游员自我介绍),很高兴能为大家作导游服务,并预祝各位旅途愉快!现在我们所处的地方是以赵州桥为中心而建的赵州桥公园。这是公园的大门正门口,门楣上这块“瞻奇仰异”横匾是清朝顺治年间赵州知事孔兴训所书,此匾题字已被《中华名匾》一书所收录。等大家参观完以后,是否也会产生同感,认同赵州桥确是一处伟大而奇异的景观呢?再看眼前的这块影壁正面上,选刻前我国当代已故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的《中国石拱桥》的文章。茅老的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1962年3月4日的《人民日报》上,原文较长,以下节录的这一段主要总结了赵州桥的情况。茅老在文章中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该文选自作者后入载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茅老以非常科学、准确的语言分析了赵州桥的几个特点,阐述了赵州桥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它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突出贡献和重要地位。这些接下来还要为大家做详细讲解。
请大家随我一同来欣赏影壁背面的汉白玉浮雕群。赵州桥建于隋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悠久历史,是现存于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典范。在这一千多年间里,就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赵州桥的各种神话传说故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下面所描述的这段动人故事:相传赵州桥是由鲁班爷在一个晚上造成的,真乃一夜成桥,惊动天下。就连仙境里的神仙也闻名而至,张果老身骑着小毛驴,柴王爷手推独轮车,他们要考验赵州桥的承载能力,走到了大桥中央,只见张果老手中拂尘一摆,接来日月星辰,柴王爷运用法术,拘来五岳名山。刹那间,只见毛驴奋力扬蹄,落地踏然有声;柴王爷猛力推车,车声隆隆。赵州桥在超常负荷下,被压得摇摇欲坠。就在这千钧一发之刻,只见鲁班纵身跃入桥下,单手向上一举,就稳稳地托住了大桥。神仙顺利过桥后,神仙顺利过桥后,赵州桥依旧安然无恙。而在桥面上从此也就清晰地留下了驴蹄子印、车辙印和膝盖印等几处仙迹,也因此而留下了河北民歌《小放牛》的一段千古绝唱:“赵州桥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五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表达了老百姓对赵州桥的赞颂和对建桥者的崇拜。桥面上这些仙迹至今历历在目,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路去找一找、看一看。
现在我们所走的这条路叫“八仙大道”,两旁矗立着的八仙塑像用青石雕刻,外表涂黑。一眼望去,不免觉得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八仙”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很广,尤其是“八仙过海”一节,称得上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传说王母娘娘当年在瑶池设宴,款待八仙。众八仙开怀畅饮,喝得酩酊大醉。谢过王母后,来到东海之上,乘着酒兴,各自卖弄本事。只见铁拐李以铁拐投入水中,自立其上,逐浪而渡。接着,汉钟离以拂尘,张果老用纸驴,吕洞宾以洞箫,韩湘子用花蓝,何仙姑用竹罩,蓝采和用拍板,曹国舅用玉片分别投入水中乘风而渡。东海龙王之子见宝后起了贪心,抢了蓝采和的拍板,并将他掳入海中。另外七仙大怒,斩了龙王大太子,伤了龙王二太子。而后四海龙王齐来参战,并请了天兵天将助阵,双方打得不亦乐乎。最后,经太上老君、如来佛祖,观音菩萨三位的调解说和,才算了结之事。团结才是力量!并留下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句成语,显示了八仙的超群本领和团结致胜的精神。
实际上,我们目前脚下所踏的这条道路在历史上就有,过去老百姓一直把它叫做“皇道”。在隋朝时经由赵州桥的这条南北大通道,向南可直达东都洛阳,向北则贯穿涿郡,通入现在的北京,所以说这条道路就相当于现在的107国道。想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三次所走的陆路,都是从赵州桥上经过而南下的。到了1920xx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到了西安,后来在回京的时候,也是从赵州桥上路过。一直到1984年建公园以前,赵州桥仍作为一个正常的交通运输桥梁发挥着作用。所以说,赵州桥不但保持了一千多年,而且一直使用了一千多年,这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罕见的。因此,赵州桥的设计建造者——李春,就尤其引起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大家请随我右手观看,那里矗立着的那尊硅青铜塑像,就是赵州桥的设计建造者——李春(该铜像由中央美术学院绍武教授设计督造)。可惜的是,历史上有关李春的记载很少,但有一句却是非常确凿有力的,即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中书令张嘉贞曾在《唐文粹》一书中写道:“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一锤定音地指明了赵州桥的建造者是谁。请大家仔细看看这位杰出的建筑设计师形象:目光深遂,显示出超群的智慧;脚踏磐石,体现了实干家的精神。整体造型神态庄重,宏大深远,令人肃然起敬。
请大家向这边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举世闻名的中国赵州桥。它是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列入世界遗产后备名录,并且是世界上第12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下面先请大家看这块铜牌的标志牌,它也是赵州桥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标志之一。下面的落款为“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敬立”。该学会是代行国际性土木工程的权威组织,它一直在全世界范围内精选历史土木工程上的杰作载入史册,并颁发铜制纪念牌作纪念。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牌子是复制品,原件已经珍藏入库。1991年9月4日下午,在welcome the american guests with open arms!(热烈欢迎美国贵宾之意)的欢迎标语下和仪仗队的鼓乐声中
赵州桥参观心得体会和方法 赵州桥的感悟(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