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设计心得体会 温度测控系统设计心得体会(9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主题温度设计心得体会一
“铃铃铃。”不好,上课了!我背着书包向教室跑去。糟糕,又迟到了,总是差那么几分钟,看来又要被老班训了。我嚅嗫地站在教室门口喊报告,脸颊蹭蹭地一下子红了。但没想老班仅仅说了声“进来”。脸上的温度还在上升,有种莫名的愧疚、尴尬、慌乱一系列杂乱的情绪。迟到这种坏习惯可真得改!
同学们都在读书,我也赶紧从书包里拿出课本来,还没完全进入状态,便看见老班向我这边踱步过来,她在我身边停下了,弯下腰,低声轻声说:“今天怎么迟到了?下次动作利索点。”我点点头,是有点拖拉了,她似想起了什么,马上又道:“不过也别太快,路上小心点。”我愣住了,到底是要我快还是要我慢?
算了,还是读书吧。我埋头翻书,看到一篇短文《为你,我说过多少颠三倒四的话》,看完后,便似乎懂了老班先前的话。最后一段话渐渐模糊在我湿润的眼眶中,却清晰地呈现在我的脑海里:“因为爱得太深,所以才会昧,才会惑,才会颠三倒四,才会出尔反尔。当你走得太快,我祈盼用爱截住你;当你走得太慢,我祈盼用爱驱赶你。”这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的心灵独白。但我从中却找到了老师、朋友、父母他们的影子。那些真正爱我们的人,才会如此吧。正因为那爱,才使得他们“自相矛盾”。想你认真学习,又担心你睡得太晚;想和你出去玩,有担心你的功课未完成;想你懂事听话,又担心你不够独立。
放学了,仍是那刺骨寒风从我身边掠过,可似乎没之前感觉的那般冷了。感觉全身热乎乎的,渐生的暖融。
“啊欠——”妈妈在厨房听到我打喷嚏,端来一杯热白开,“快,上床偎着,别着凉了。”我抱着被子,翻开今天的报纸,一则消息映入眼帘。绍兴街头,一位老人在冬雨中猝然去世了,先是赶来了两名警察,又有路人加入。他们用伞为老人的身体遮着雨,就连小女孩,也用她的小花伞挡住一部分。雨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衫,但伞的里面,却是一方晴空,保护着老人最后的尊严。
真暖,迷糊糊进入了梦乡的我嘴边呓语着。在梦里,我看到的不是全球气候变暖而致的冰山融化淹没地球,而是一树的春暖花开。这温度,是春天的吧!
主题温度设计心得体会二
化学溶解度课件
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针对某一溶质而言,不是对所有溶质而言。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若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若不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饱和溶液
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升温、加溶剂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注意:溶解度是指溶质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①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②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外在因素)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①曲线的意义: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②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④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nacl(海水晒盐)
②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物质,如kno3
溶质质量分数= × 100%
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课题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
100 s
2、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c%= × 100%(c s)(注:s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质量分数就不变。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固体)量(液体)、溶解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 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主题温度设计心得体会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大致了解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计算。
2.难点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区别,掌握有关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教具
溶解度曲线挂图、小黑板。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什么叫饱和溶液?不同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浓稀程度是不是一样?
(2)怎样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引入新课】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板书】
一、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1.溶解性大小跟溶质、溶剂的性质、结构有关。
【讲解】如食盐容易溶解在水里。油脂和汽油都属于有机化合物,油脂容易溶解在汽油里。(因此可用汽油去油污)
2.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讲解】如相同质量的水里,蔗糖比食盐溶解的量多。
3.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讲解】如碘在酒精里容易溶解而在水里难于溶解。因此医药上用酒精来配制碘酒。
4.物质溶解性常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四种情况。
【讲解】物质的溶解性易受温度的影响,因此,讲物质的溶解性要规定一定的条件,除了温度外,物质溶解的量还跟溶剂量的多少有关,因此,也要规定一定的溶剂量。为了定量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必须用一个尺度来衡量,这就是溶解度。
【板书】
二、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
【指导阅读】课本内容。
2.固体溶解度的“温、饱、剂、质”四要素。
【讲解】(1)因为温度变化对溶解度大小有影响,所以要指出“在一定的温度下”。
(2)各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要对溶剂量制定一个标准。规定用“100g”溶剂作标准。
(3)因为每种物质在同一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和不饱和状态时,溶解的量不相同,所以规定不同固体物质溶解度都应该达到饱和状态。
(4)固体溶质的量的单位规定为克,这样与溶剂的量的单位一致。
主题温度设计心得体会四
1、办公室照明。
(1)使用节能电源。
(2)有选取性的开关,外出随手关灯。
(3)不使用的用电设备、电器,应切断电源。
2、办公室空调。
(1)使用空调设定在26度,多用睡眠状态。
(2)把空调排水管加长引到一个桶内,2小时就能够接一升水。省下的水可用来浇花,洗手,拖地。
(3)在温度适宜的状况下,关掉空调约1小时。
3、办公室电脑。
(1)长时间不使用电脑,应将电脑的主机和显示器关掉。短暂休息期间,尽量启用电脑的“睡眠”模式。
4、办公室用具。
(1)规定大家每人买一卷纸用(放在更衣室),避免私用餐巾纸现象。
(2)多使用钢笔,少使用一次性水笔。水笔外壳保留,续用笔芯。
(3)要爱护设备及办公用品,减少不必要的破坏,提高工具的使用寿命和效率。
(4)对废旧报纸、电器、废料进行有效利用和监督。
(5)饭店内部办公指令传递采用电脑网络;内部文件用小号字体,纸张两面用。
(6)不必“人手一件”的用具降低采购量,多人合用。
(7)减少用一次性杯子的机会,个人准备水杯及给访客准备已消毒杯具。
1、在洗水槽前挂上节约用水的意识牌和每个宿舍挂上节约用电的意识牌。
2、走廊灯不全开,采取间隔亮灯。
3、员工电梯内灯降低瓦数,提升速率作调整。鼓励员工多走楼梯。
1、新员工培训邀请工程部给员工讲授有关节能减排的知识,从一开始就提高员工的节约意识。
2、宿舍走廊灯采用感应灯,感应亮灯时间缩短。
3、员工制服外套减少清洗次数,鼓励员工自己手洗衣物。
主题温度设计心得体会五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
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温度设计心得体会 温度测控系统设计心得体会(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