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知识心得体会总结 防护指南心得体会(六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关于防护知识心得体会总结一
戴口罩可以阻挡空气和飞沫中的细菌、病毒,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最重要的措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判断是否戴口罩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标准:
1.所处地区的风险等级,如中、高风险地区要戴口罩;
2.看所处的环境,如果处于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或者长时间停留在公共区域,则应佩戴口罩;
3.某些服务行业和特殊职业,如公共交通工具的司机和乘务员,餐厅、超市、商场服务人员以及幼儿园教师、医生、养老院服务人员等,需要佩戴口罩;
4.出现咳嗽、咽痛、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时,要戴口罩以防传染他人。
5.一些场所有特殊规定的,要遵从管理方要求佩戴口罩。
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口罩应成为每个人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建议平时随身携带备用口罩,在需要的情况下适时佩戴。
(二)佩戴口罩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1.戴口罩前、摘口罩后,均应做好手卫生。
2.区分口罩正反面,不能两面戴。
3.不与他人混用或共用口罩。
4.捏紧鼻夹,使口罩与脸颊贴合,避免漏气。如佩戴口罩感觉胸闷、气短等不适时,应立即前往户外开放场所,摘除口罩。
5.运动,尤其是剧烈运动时不应佩戴口罩。
6.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均为限次使用,应定期更换,不建议清洗或使用消毒剂、加热等方法进行消毒后使用。
(三)口罩应如何保存和清洁?
1.需重复使用的口罩,使用后悬挂于清洁、干燥的通风处,或将其放置在清洁、透气的纸袋中。口罩需单独存放,避免彼此接触,并标识口罩使用人员。
2.备用口罩建议存放在原包装袋内,如非独立包装可存放在一次性使用食品袋中,并确保其不变形。
3.口罩出现变湿、脏污或变形等情况后需及时更换。健康人使用后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即可。
(四)普通公众如何选戴口罩?
佩戴口罩,是预防新冠肺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方法,既保护自己,又保护他人。公众应根据不同疫情风险等级和所处环境选择适宜防护级别的口罩,不过分追求高防护级别。
1.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的情况下,可以不戴口罩。
2.处于人员密集场所,如办公、购物、餐厅、会议室、车间、乘坐厢式电梯、公共交通工具等,
应随身备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佩戴。
3.有咳嗽或打喷嚏等症状者。配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4.与居家隔离、出院康复人员共同生活的人员。配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关于防护知识心得体会总结二
一、什么是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病毒,因该病毒形态在电镜下观察类似王冠而得名。冠状病毒仅感染脊椎动物,可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疾病。
除本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外,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还有6种。其中四种在人群中较为常见,致病性较低,一般仅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轻微呼吸道症状:另外两种是我们熟知的sars冠状病毒和mers中东综合征冠状病毒。
但这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有很大不同。和人一样,不同病毒之间虽然是近亲,但性情、态度、处事都有很大不同,新型冠状病毒虽然是sars近亲,但还没有表现出sars非典那么可怕的特性,因此,不必为此感到恐慌。
二、本次感染的患者临床表现有哪些?
首先这个病感染的前提是有流行病学史:患者2周内去过武汉或湖北等地区,这点很重要,比如如果只在玉田本地居住,即使得了肺炎,也不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点请大家放心。
此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为主,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道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但多数患者为中度或轻度,预后良好,只有少数有体质不好、基础疾病、免疫力低的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三、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与发病病例(疑似和确诊病例)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者均属于密切接触者:
与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人员:
诊疗、护理、探视病例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陪护人员:
与病例同乘坐一辆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
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
四、为什么要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14天?
阻断传染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隔离。目前对密切接触患者采取较为严格的医学观察等预防性公共卫生措施十分必要,这是一种对公众健康安全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参考其他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潜伏期、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病例相关信息和当前防控实际,将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定为14天,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居家医学观察。
五、如果接到疾控部门通知,你是一个密切接触者,该怎么办?
按照要求,对密切接触者采取集中隔离或居家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与病例发生无有效防护的接触后14天;如果是居家医学观察,不用恐慌,不要上班,不要随便外出,做好自我身体状况观察,定期接受电话或上门随访,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异常临床表现,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在其指导下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等。
六、近期去过武汉,回到居住地后要注意什么?如出现临床症状,是否要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相关检查?
回到居住地后,可在两周内注意加强身体防护,关注自身身体状态。
如果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早期临床症状,请及时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
七、如何预防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
目前正处于冬春季传染病高发季,大家要增强卫生健康意识,加强锻炼,规律作息,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合和人多集中地方,必要时可佩带口罩。外出回家后,手的清洁非常重要,及时洗手、洗鼻。如有发热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症状,特别是持续发热不退,及时到医院就诊。
八、怎样戴口罩?
戴口罩是阻断呼吸道分泌物传播的有效手段。选择医用外科口罩能很好地预防呼吸道疾病。一次性医用口罩佩戴时,要将嘴、鼻、下颌完全包住,然后压紧鼻夹,使口罩与面部完全贴合。戴口罩前应洗手,定期更换、不可戴反,更不能两面轮流戴。
九、怎么洗手?
在餐前便后、外出回家、接触垃圾、抚摸动物后,要记得洗手。洗手时,要注意用流动的水和使用肥皂(皂液)洗手,揉搓的时间不少于15秒。
十、如果出现临床表现,是否意味着自己被感染了?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
如果出现发热、乏力、干咳表现,并不意味着已经被感染了。但如果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且有武汉旅行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出现小范围聚集性发病,应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
在党和各级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全民动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一定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关于防护知识心得体会总结三
1、抗击疫情,人人有责。
2、一人睡觉全家光荣,全家睡觉精忠报国。
3、今天赶场凑热闹,阎王殿里去报到。
4、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袖肘遮住口鼻。
5、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6、抗击肺炎病毒,人人自觉防护。
7、严禁走亲访友,防止疫情传播。
8、返乡回来莫乱串,左邻右舍捏把汗。
9、戴口罩,福星高照。不串门,福气临门。
10、口罩你不戴,病毒把你爱。
11、嘴上不说心里疑,全村吓的了不滴。
12、今年上门,明年上坟。
13、预防千万条,口罩第一条。
14、不要命,不怕死,就往人堆里面挤。
15、不出门在家里,就是最好的防护。
16、身无保障满街走,胜似粪池自由泳。
17、共铸防疫心,同期春满开。愿你我同心,望山河
防护知识心得体会总结 防护指南心得体会(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