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家乡的蜡烛山小学如何写(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家乡的蜡烛山小学如何写一
小时候,在酷暑的夏天,爷爷坐在凉席椅上给我说他的家乡。他说那里满是黄土山坡,寥寥无几的绿草。山上有许多枣树,果树,梨子树。躺在树下,就可以待上大半天。还有那玉米馍馍,小麦高粱。说着便沉浸在那无忧无虑的童年中。
终于有机会回老家看看了。我的家乡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山西。是一个产煤最多的城市,所以空气质量并不是很好。歌手郭兰英用民歌赞美家乡,而我也要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去赞美我心中的家乡。
我家的老房子在某个县城的小村庄里,很久以前是祖上几代人生活过的房子。刚进村子,一路上全是流动的风景,绿油油的野菜,颠颠簸簸的黄土路。车停了下来,大人们下车询问道路。走进一家不足几平方的小杂货店,里面大多数是生活的必需品,没有零食,没有冰棒。我去的时候正好是夏天。店主是个年迈的老大爷,汗湿的身躯弯坐在一旁,面目十分慈祥和亲切。简简单单的泥装房子,墙壁似乎有了苍老的年纪,瓦斯灯摇摇晃晃地工作着,蜘蛛在一角默默地编织着梦想。这是多么简朴的画面,伴着朴实的人。
黄土的山坡上长满了绿草,玉米的包裹长出了淡黄黄的果实,并不是我以为的黄土山上秃秃的样子。这里满是生机,每一只蝴蝶都是一朵花的轮回。风辛子像断了弦似的飞舞在漫天中,野花悄悄地透过春风送来一丝清纯的香气。
从山坡上走下来一位老大爷,老大爷穿着朴实的衣着,满脸上沉淀着岁月的苍老。看见亲戚回来,内心满是激动。跟他说我们这次是来祭祖的,他马上指引我们方向。聊着聊着他就邀我们去他家吃饭,在我们腕言拒绝下,踏上了远途。这是我们家乡人,热情好客,我还想再回到这个地方。
第二天,我们便踏上了拜访寺庙的旅程。听说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圣地,带着向往的心情来到了这里。好不容易才登上山顶,便发现了另一种境界。云绕的时候只有青青的山,白白的云,看不见大地。遥望四周,就好像殿宇不曾座落地上,而是凭空拔起,让人自然地想起古典著作中的仙境。以前也去过衡山,但是我觉得这里表现出一种地旱树稀,视野里整整一个黄土色的世界。这又是另一种风土人情啊!导游说,庙要修得高远,这样心才静,才能生起真正的智慧,悟透真正的生命。
从山上下来,突然下起了细雨,我的家乡很少下雨,看着细雨滋润着这片土地,孕育着这片土地上的生命。等到天空放晴了,那很久很久被灰尘掩盖住的蓝天才变得清晰了些。这里的天空无限广阔而美丽,无限宁静而光明,只是一直被我们忽略了。
到了晚上,我们便找了一处当地的小吃馆。老板很热情地介绍着。“羊肉馍馍,各种各样的刀削面,面疙瘩”。是啊,入乡随俗,这也难怪北方人长得人高马大的。来上一碗刀削面,猪肉分量可真足啊。味道很香,刀削得细细的,剩下的汤都喝完了,才真的觉得是一种满足。啊,原来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原来这就是我的家乡。故乡啊,我还想再回到这片朴实的田地上,呼吸着北方特有的气息。
刚刚升起的朝阳,只为你而美德明亮;路旁摇曳的小花,只为你而宁静芬芳。这是我那美丽的故乡啊。这是我们美丽祖国上的一片乐土啊!
推荐家乡的蜡烛山小学如何写二
《我爱家乡》是全日制聋校语文实验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讲“我”登上家乡附近的一座山顶,观看到的家乡景象。表达了“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变化,激发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感情。
3、注意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能仿照课文,观看学校一方的景物,说、写一段话。
此外,根据个别化教育要求,我为我班的个别化教育对象周某某制定了以下辅导目标:
1、课堂上能重复15个字以内的教师提问。
2、回答问题时能够正确使用3--5个手势语组成的简单句子。
在教学中,我力图体现以下两点:
1、“有效沟通,体现互动”
沟通在这里是指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师生间的沟通往往存在着不小的障碍,而有效沟通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教师连最起码的通过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来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任务都难以完成。沟通障碍主要表现在课堂上的是:信息在沟通双方相互传递过程中的流失。其主要原因是沟通方式的差异以及手语在表达过程中相对不完善。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一种凌驾姿态,只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在时代呼唤教学创新的今天,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更多地去关注聋生喜欢沟通的方式,研究与他们进行无障碍沟通的技巧。在沟通方面,特别是在运用手语进行沟通交流方面,我们教师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向他们学习手语,学习聋人手语表达的方式方法。
2、分层教学。
本节课我在对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了解清楚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选择教法,还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问”,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
从课堂实施看,教学基本体现了设计意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没有较好的把握好课堂,在教学时间的调控上不够准确,致使教学任务有些仓促完成。反思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阅读教学效率不够高,指导学生的读不够精简高效,有些哆嗦;二是整个目标的设计不够准确,对学生定位太高,要求太高。
调整:在读的指导上,力求简洁清晰,提高效率;在写的方面,降低要求,让学生能有写作、展示交流的机会。
推荐家乡的蜡烛山小学如何写三
端午节,很多地方都要举行龙舟比赛,我的家乡——重庆,也要举行龙舟比赛。龙舟是这里的传统节目,也是一个观赏性极强的竞技活动。
端午节那天,我们一家6点出发,早早抵达合川滨江路看比赛。江边人山人海,早已没了位置。还好妈妈眼尖,看到了一空隙处,才让我得以隔着护栏,近距离看龙舟。
岸边并排停靠着四只龙舟,分别是合川队的红龙舟,万州队的黑龙舟,沙坪坝队的白龙舟,以及江北队的绿龙舟。每一只龙舟都跃跃欲试,像一条条即将要飞驰的巨龙。
比赛即将开始,四只龙舟已在起点线准备就绪。每个龙舟上的船员早已身子前倾,抬头盯着对方,做好预备姿势,随时等着发令枪的一声枪响,立刻出发。现场的气氛有一些紧张。
“砰”,发令枪响了,只见所有龙舟那船首击鼓的人都用尽全力,挥舞双手,用力将把鼓声敲到最大,敲到最快,让鼓槌如同暴雨般敲打在鼓面上,发出一阵阵急促、响亮的响声。那鼓声听得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而船上,每个船员都和着击鼓声,喊着“12,12,12……”的口号,每个人都快速地身体前倾,手往前打直,拿着桨,朝水里奋力一划,再前倾、打直、划桨……所有人的动作完全一致,像机器人一样,不出一点差错,每一只龙舟都飞快地向终点疾驰而去。四只龙舟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排出“v”字形,你追我赶、奋力向前。
最后50米,击鼓手击得更快了,船员们划得也更快了,每一只龙舟都像快艇一样,用时速100的速度冲向终点,龙舟让江面弄得水花四溅,恐怕搅得水底的小鱼也不安宁了。
最后10米!岸上欢呼声越来越高,我手上也紧紧捏了把汗,瞪大眼睛,舍不得眨一下。“哔——”裁判一声长哨,比赛结束,合川队获得第一!
岸上的人们不停地欢呼尖叫,我也在这片欢声笑语中忍不住感慨:端午节,曾经只是一个纪念屈原的祭祀活动,大家划龙舟、丢粽子,都是表达屈原的怀念;而今天,这些传统的习俗已经焕发了新的生机,它变成了一个举国同庆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变成了所有人拼搏顽强、决不认输的竞技项目。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未来,它也许还会被赋予其他新的意义,但它传承的历史,焕发的生机,都将继续感动更多的人。
推荐家乡的蜡烛山小学如何写四
歌曲《我爱家乡
推荐家乡的蜡烛山小学如何写(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