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抗战心得体会简短 卢沟桥抗战心得体会简短100字(4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主题卢沟桥抗战心得体会简短一
1、体会说明事物的特征,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
2、学习准确的说明语言。
1、说明事物的特征。
2、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领会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提示:同学们读课文时,请注意领会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读完后给课文的标题前添加一些修饰语,即什么什么样的石拱桥。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如仍有生疏字词,自查字典词典。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给课文标题前添加修饰语。
提示:发言时请对所添加的内容稍作解释,并注意以课文为根据。
学生可能添加的修饰语的情况:
⑴历史悠久的中国石拱桥
文中多处写到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如“旅人桥”等。
⑵“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赵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⑶形式多样的中国石拱桥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赵州桥是独拱石桥卢沟桥是联拱石桥,形式不一样。
⑷巧妙绝伦(制造奇特)的中国石拱桥
“桥(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奇观”等。
⑸坚固的中国石拱桥
“赵州桥到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卢沟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坚固。”
⑹杰出的中国石拱桥
……
4、学生充分发言后,引导学生结合1、2、3自然段归纳总结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三、再读课文,重点比较阅读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文字。
1、显示赵州桥、卢沟桥图片。
2、学生讨论中可能提出的问题:
⑴“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如何理解?
引导学生看赵州桥图片,理解“两肩”、“各有”。
⑵“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一句如何理解?
⑶“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一句如何理解?
结合图片,联系作者与育才中学学生的信,“长度不一”一句,是在核实了每个石拱的长度后所作的结论,引用数字精确,是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一个重要方面。
⑷“每两个石拱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如何理解?
3、学生讨论发言后,出示表格所应填的内容。(略)
4、引导学生归纳二者的共同点:二桥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5、进一步比较二者的不同点: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杰作,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杰作并在中国人民斗争史上有纪念意义。
6、小结:作者在概述了石拱桥的特征后,以赵州桥与卢沟桥为例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那么我国的石拱桥为什么有这么多惊人的杰作,新中国的桥梁事业又有何发展呢?
四、三读课文,重点速读9、10段,抢答问题。
1、作者写了几个原因,哪个最主要?
明确:作者写了三个原因,“首先”、“其次”、“再次”为标,第一个原因是主要的,有了勤劳智慧的人,才有合乎科学原理的设计和巧妙绝伦技术,才能开采富有的各种石料。
2、解放后,我国的桥梁事业有哪些“飞跃发展”?
明确:
⑴1961年,建成世界上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虹大桥。
⑵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拱桥。
⑶新创造了“双曲拱桥”。
五、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本市区横跨在滏阳河上三座桥梁:安济桥(俗称“老桥”,省重点保护文物);人民桥;新桥。简单记下各自的特点,准备下节课发言。
第二课时
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讨论以下几个例句中加点词语运用的表达效果。
屏幕显示:
⑴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的比较早。
⑵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⑶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⑷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明确:
⑴中“比较”表示程度;
⑵中“形式”是直观印象,“结构”是对桥的进一步认识,“不但……而且”体现了二者的递进关系;
⑶中“当时”表示时间,“可算”表示估计,对所下的结论不作绝对肯定,为了准确说明事物;
⑷中“两肩”“各有”准确说明了小拱的位置与个数。
四个例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都为了达到一个效果:准确。
2、让学生继续从文中找这样的句子,并加以说明。可能找到的句子:
⑴《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⑵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⑶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⑷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
⑸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石拱组成,每个石拱的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
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说明文中准确运用词语,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达到了预期的说明效果。
二、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提示:快速读课文,不讨论,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简要说明,看谁找得快。
1、举子:
⑴“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下文即对赵州桥、卢沟桥进行典型说明,以二桥为例充分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⑵“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全知道”一例说明“在超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从而证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⑶“1961年,云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上最长的独拱石桥,名叫‘长虹大桥’,石拱长达112.5米”,说明了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
以上三例可以说明举例子是本文最重要的说明方法。
2、列数字:(略)
3、打比方:
⑴第一自然段。
⑵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4、作比较: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坚固。
此外,还有引用、摹状貌等。
5、小结: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说准确。
三、用说明文基本知识要点,印证本文知识,了解说明文特点。
四、口头作文(略)
主题卢沟桥抗战心得体会简短二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在北京附近,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整座桥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短的只有16米,长的有21.6米。石拱之间有石桥墩,把11个桥拱连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连,所以卢沟桥叫做连拱石桥。永定河发大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自从建成卢沟桥,再没有出过事,从这里可以看出它的设计很科学。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抵,有的相互戏耍,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检阅桥上的车马,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于世界。那时候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在游记里赞扬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特别欣赏柱子上的狮子,说它是“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历来为人们所称赞。
在我国人民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卢沟桥是值得纪念的。1937年7月7日,爱-民奋起抗战,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卢沟桥为十一孔联拱桥,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拱券跨径从12.35米至13.42米不等,桥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势平缓。河面桥长213.15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桥身总宽9.3米。桥面宽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32米。桥面两侧设置石栏,北侧有望柱140根,南侧有141根。望柱间距约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0.85米。
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一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卢沟桥是在金世宗统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决定修建的。不过当时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因桥身跨越卢沟,人们都称它卢沟桥。早在战国时代,卢沟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道,兵必争之地。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区西)之后,这座浮桥更成了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
卢沟桥公元1444年重修。由于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桥受损严重, 不能再用,大量古迹在洪水中销声匿迹。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桥东头则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公元1920xx年,清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抗战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桥面加铺柏油,并加宽了步道,同时对石狮碑亭作了修缮。1961年卢沟桥和附近的宛平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而建立的卢沟新桥完工,但卢沟桥仍然继续承担交通运输任务。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目的在于恢复卢沟桥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通行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建桥历史
明代自永乐十年(1420xx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共修桥6次。6次均无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1662年)至光绪年间,共修桥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两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20xx年,清光绪帝死后,殡葬于河北省易县西陵,须通过此桥。由于桥面窄,只好将桥两旁石栏临时拆除,在两侧添搭木桥,以便顺利通过棺椁。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历史上有两个卢沟桥
最初的建于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间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这才有了卢沟桥。因此,通常所说的卢沟桥有八百余年历史,是把新旧两个桥的时间算在一起,我们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卢沟桥,只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文革期间的修缮工程
1967年8月,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命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市政府)解决卢沟桥交通不畅问题。在这加宽400余米步道、建立59道混凝土挑梁的修缮工程中,由于正值"文革",原工区主任和老工程师都在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参加劳动),由一名青年工人任施工队队长,施工队中有一名贫农出身的老石工,自己做主大胆地更换望柱91根、栏板9块。在91根望柱上共雕出石狮164只。比原有91根望柱上的狮子总数多出5只。使全桥望柱上的狮子总数达到491只。
新建"卢沟新桥"
1971年,北京市在距卢沟古桥约一公里远处又新建了"卢沟新桥"。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桥,全长54.99米,宽15.5米。
1985年又在旁边建了一座新桥,旧卢沟桥从此成为文物,不再通车。
全面修缮古桥
1986年,北京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全面修缮了古桥。工程筹资355万元,拆除了1967年加宽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并清除沥青,中间空出印心,完全恢复了古桥原貌。
1988年9月3日是一雷雨天,一个霹雷将卢沟桥北侧东起第68根栏杆望柱击坏,望柱上的石狮也同时坏损。1997年又对部分被雷电击坏的石狮和望柱进行了补救。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民间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之谓,各方说法不一,此处据卢沟桥文物部门数据。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而最有特色的,则是桥墩的造法。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个尖尖的船头,其作用则在于抗击流水的冲击。桥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桥身的石雕护栏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众多的石狮。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数之不尽的石狮子。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之辄不尽"的记载。许多游人试图搞清数目,但数来数去,眼花缭乱,最后只有作罢。1962年有关部门专门派人搞了一次清点,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子共485个,至此,应该说是"迷团冰释"了。孰料,在1979年的复查中,又发现了17个,这样,大小石狮子的总数应为502个,今后是否还会发现,谁也不敢来划这个句号。
石狮子姿态各不相同
卢沟桥的石狮子姿态各不相同。狮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戏小狮,雄的弄绣球。有的大狮子身上,雕刻了许多小狮,最小的只有几厘米长,有的只露半个头,一张嘴。因此,长期以来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说法。据统计,望柱上有大石狮281个,小石狮211个,桥上石狮共492只,桥东端还有顶着栏杆的石狮,左右各1只。桥两头有华表各1对,华表顶部石兽各1对(东边为一对狮子,西边为一对大象)。总计石狮496个,两畔还各有石碑一座:一座碑上记载清康熙二十七年(1698)重修卢沟桥的经过。另一座是乾隆所写金章宗所题"卢沟晓月"四字。碑高4.52米,宽1.27米,厚84厘米,卢沟桥为燕京八景之一。1937年"七七事变"就发生在此。望柱上当年日军的弹痕犹斑斑可见。1981年建立卢沟桥史料陈列馆,1987年在桥南另建一座新公路桥,叫京石公路桥,全长1120米。卢沟古桥只准许行人步行通过。卢沟桥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坐落在桥西头的石碑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建成此城。城东西长640米,南北长320米,城门分东西两座,东门为"顺治"西门为"永昌",清代改为"威严"。东西城门建有城楼、瓮城和闸楼。原来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楼。南北城墙正中有马道并在台上盖有楼和兵房。城墙周围有垛口、望孔,下有射眼,每个垛口都有盖板,古称"崇墉百雉,严若雄关"。
三狮齐吼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全面性的抗战。
桥东端伏地大石狮
抗战雕塑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是由北京市政府投资兴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艺术和革命传统教育于一体的观光胜地。她于1995年7月7日奠基,20xx年7月竣工,8月16日正式对社会开放。
抗战雕塑园位于丰台区宛平城与京港澳高速公路之间的三角地带,西临永定水,南望京港澳高速,北倚宛平城,占地二十公顷。园内有前亲笔题写碑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有以《国歌》为主题反映中国人民八年浴血抗战历史的雕塑群区以及下沉式中心广场、历史悠久的宛平城墙等主要景区。园中还种植了雪松、合欢、珍珠梅等十余种乔灌木和名贵草坪,林草相映成趣。置身于雕塑园中,举目眺望,纪念碑巍然高耸,雕塑群凝重悲壮,宛平城墙岁月沧桑,不禁令观众浮想联翩,万千感受油然而生。
雕塑群区由日寇侵凌、奋起救亡、抗日烽火和正义必胜四个部分共计三十八尊铜铸雕塑。
主题卢沟桥抗战心得体会简短
卢沟桥抗战心得体会简短 卢沟桥抗战心得体会简短100字(4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