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最新古代美学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美学论文(12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19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古代美学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美学论文篇一

现代广告 设计 传统 中国美学

广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誉为xxx第八种文化xxx,广告因为具有明显的大众性,商业性和民族性,因此与本民族自身的文化密不可分。广告只有服从、融汇、折射民族文化,根植于民族文化,运用本民族最为贴切而生动的元素,穿透人类共通的心理和文化因素,打开深藏在人的潜意识背后的“民族记忆”和“种族记忆”,才能被消费群体接受,才能最终达到沟通的目的。纵观广告业发展的百年历史长卷,广告学理论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发现,从产品的特点定位(usp理论)到品牌形象定位(ci理论)再到受众心理定位直至文化心理沟通,这条主线清楚地反映出在广告诉求重点的转移过程中,广告的文化含量在逐步增加,文化品位的地位日益变得举足轻重。如今的广告早已不再是从前那种叫卖或是告知,而是包含着更为丰富内涵,具有着更多社会功能的社会公器,一则优秀的,打动人心的广告一定包含有某种文化精髓的因素。

在现代设计当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将中国传统美学的元素融入到其设计作品中,中国风的设计在国际上越来越收受到欢迎和追捧。中国传统美学广博深湛,有周易的极简之美,委婉的模糊之美,老庄的天然之美,种种美的观点如何附加在现代的设计当中,以表现绝美的中式情怀,而不是单纯的仿古,拜古或是元素的简单堆砌,这对于研究中国现代广告如何形成自我特色,立足国际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越来越多的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出现和运用,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风的广告设计在让世界耳目一新的同时也给中国人带来了深深地宗族认同感和家国温暖。

在现代广告设计方面,尤其要注意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在招贴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

中唐以后,中国美学的艺术观念的显着变化,根本原因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哲学观念的影响。从总体趋向上可以看中国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形成:追求空灵淡远的境界,重视古拙苍茫的气象,推崇冷意荒寒的意味;易宁静精澄代替楚莽阔大,易平和幽深代替激昂韬利,易淡逸素朴代替绚丽堂皇,正如理论上对境界的重视,强调妙悟而贬斥技巧等。这些思想和因素都可以在现代广告设计中有所观照。

现代广告是现代艺术的一个分支,可是却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广告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任何一件单纯的艺术作品,讲求的是在细细审视中的独特品味,他所要求的时效性让它必须一目了然,简洁明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简约是终极的复杂,最简约的设计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印象,简洁实用的设计风格已经在中国未然兴起。纵观现代成功的广告往往是构图概括集中,形象简练夸张,用强烈鲜明的色彩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主题,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现代的广告设计越来越走向的是一种简约,大气的表现方式,任何艺术,都不能说明一切,特别是像广告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能使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那就需要做到“以少胜多”“一以当十”。

中国传统艺术,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不少规范化的程式,这些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千锤百炼,概括而又多变的“程式”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是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是艺术技巧的标志,特别是广告艺术,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是从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选材(先取最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强调形象的特征)、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项用恰当的技法),而这一切,不仅是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的运用和表现,也恰恰是我国广告设计者构思时的主要手段。以静凸现动,以余白凸现主题,是靳先生海报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大量的余白使观者产生一种沉静空灵之感,以凸显主题之凝重强烈,使之产生出一种对比与和谐。同时,靳先生“用墨以啬”而使主题“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获得夺目之感。

现代广告设计中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式设计美学还包括十分广大的部分,东方生活所蕴含包容的设计元素是博大的,绝不仅仅是现今流行的京剧脸谱、大红灯笼,旗袍……中国式的设计美学远没有拿出一些元素那么简单。就像日本的设计是理性、细腻的,德国的设计是稳重而精致的,美国的则大气而开放的,这和各个国家的国情不无关系。挖掘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并顺应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时尚审美设计潮流,建立起适合创造和维护这种形象而进行设计的体制和环境,包括建立传统文化专门研究与推广机构,提高传统文化在大众文化的导向地位等等,才是中国平面设计作品中国式设计美学形成的关键。

古代美学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美学论文篇二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声音形态来表达情意,欢快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缓解生活中的压力。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比较迅速,音乐美学对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美学的加入可以更好地诠释音乐的内涵。通过了解我国音乐美学的兴起与发展,阐述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内涵,分析音乐美学在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具体作用,并且针对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培养美学内涵给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音乐文化产业;音乐美;相互联系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需要完美的表演技术与美学思想作为指导,人们对音乐的接受与满意程度取决于音乐本身所表达的意境,音乐的流传要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体现音乐的自身价值,需要在音乐作品中融入美学元素,人们在创作音乐的同时就会对美学的问题进行思考,音乐的美学是研究音乐与人们感官理智的学科,通过美学促使音乐产业的发展更加完美,人们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可以丰富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

音乐美学近几年得到广泛的发展,是一门对音乐进行哲学式的思考学问学科,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思想家结合当时的音乐实践,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进行论述与思考,从音乐的本源方面及音乐的美感方面,甚至从音乐的内容及形式方面对音乐进行阐述,这些阐述都以音乐思想的形式存在,当时还没有形成专门意义的学科。美学是一门学科的特指概念,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提出,他认为,人的精神生活大致可以分为情、意、知三个方面,理性可以通过逻辑学来研究,意志可以通过伦理学来研究,只有情感,一直没有相应的学科来进行研究,所以建立以一个全新的学科专门来研究人们的情感,从而产生了美学这一学科。

音乐美学在我国出现是在20世纪20年代,距今只有几十年的时间,由中央音乐学院美学教学起到了带头与骨干的作用,音乐美学是音乐与美学有机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具有哲学性质的音乐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是通过美学的方法与观点来研究审美与音乐美的美学,同时也是音乐学中比较侧重于研究音乐艺术规律与特征的一门基础性理论学科,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通过美学的原理来研究艺术中的美学问题,音乐美学的建设与发展会使美学研究的内涵更加完善,更加具有说服性。音乐美学同时又是一门具有哲学性质的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作为基础理论,其作用在于对音乐的评论提供强有力的原理。作为音乐评论者自身也要有较高的美学修养,能够自觉地把美学作为音乐品论的理论基础。音乐美学主要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把音乐美学的发展历史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与音乐的审美关系问题,分析人与音乐的本质关系,揭示音乐艺术的美学本质相关问题。

我国音乐文化产业中,音乐曲式的结构是对客观事物运动过程以及人的情感运动过程的逻辑概括,音乐在时间发展过程中会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在不同的音乐文化中,人们的审美追求是大有不同的,不同的曲式结构体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在追求音乐结构美的同时,不但有人们文化心理的原因,而且还有人们普遍存在的审美心理需求,是音乐文化产业从生活事件到艺术事件的有效转变,艺术性质强的音乐是存在一定结构的,作曲家们通常把音乐创作分为三个层面:感官层面、音乐层面和表达层面,感官层面是通过音乐来刺激自身的内在感觉,音乐层面是在感受音乐的同时,进一步关注音符组合的方式,表达层面是要研究乐曲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如果不去认真分析乐曲的音乐结构,优美的音乐就会变成一团乱麻。

音乐文化产业在我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受到人们的一致认同,我国独特的美学特色理论推动着音乐文化的发展,无论是社会心理、大众文化的载体,还是娱乐媒介与音乐艺术,都需要独特合理的美学特点,美学观点建立的重要指导思想就是传统的美学思想,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建立起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意蕴,用流行音乐来表现传统文化,传统美学的思想要渗透到音乐当中,使音乐更加具有开拓性,相互依存,开创出流行音乐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之路。美学在音乐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如下:

1.对音乐的传播与发展。美学在音乐文化产业中起到传播与发展的作用,很多音乐作品都是通过表演者的二度创造之后才被听众们所接受的,对社会产生广泛与深刻的影响,在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作品要通过作曲家反复的磨合,才能成为经久不衰的巨作,只有艺术中含有美的元素,才能被人们广泛地流传。

古代美学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美学论文篇三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传统,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具有深层内涵。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现在的文明成果是我国历朝历代的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凝聚出来的智慧和精神的结晶。设计是在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人类学知识的基础上,满足需要、创新生活和改变生活,而非产品或金钱。设计具有人文精神,具有对美的认识追求和传承创造,这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滋养,如俗语说:“根深才能叶茂”,我国的设计美学只有深深扎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汲取养分,才能长出茂盛的枝叶,中国传统文化与设计美学的关系正如太阳与花草树木。

:传统文化;设计美学;时代特色;发展融合

设计美学的概念

当人类自身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间、物质等条件的富余自然生出对生活需求的要求,当人类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精神生活出现空缺急,由此产生对美的需求,学习研究创造美学的体系应运而生,即设计美学。设计是发现美,创造美,它将社会、生活、经济、文化、历史、现代科技、现代审美等种种因素加以理解融合,创造新的艺术作品,满足人类对美的追求和精神的享受,设计使人类更加完整和丰富。

设计美学的产生

人生存于世界,首先满足生理层面的需求,其次是精神层面的需要。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空余的时间与精力去追求精神层面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人类已经不再困顿于基本的衣食住行范围中,人类的思想紧跟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取得跨时代的进步,对事物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的功能上面,自然生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古人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类从古至今追求的永恒主题,喜爱美的事物是人之天性,正基于此,设计美学应运而生。严格来说,设计美学究竟从何时产生,人类又是从何时对设计美学概念产生意识,我们并没能准确地对此查找追究,笔者认为,人类对美所有的追求远比想象中的根源要深,时间要早,也许在人类有意识之初,便对事物之美存在潜在的意识觉醒。

设计美学的种类

设计美学包含了很多种类,建筑设计美学、服装设计美学,环境设计美学、视觉传达美学等,生活中所能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甚至脑海中所能想到的一切事物,都与其相关,遵循着形式美的法则将其转化成物态,供鉴赏交流。如建筑设计,在远古时期,始于人类的动物性,人类的祖先会寻找洞穴居住,这也是各类野生动物的生存方式,为遮风挡雨、躲避猛兽天敌的袭击。人类发展至今,随着科技进步、思维开拓,人类对于居住地有了更深层次的需求。服装设计中,远古时期的人类由赤身裸体到以树叶蔽体,现代社会则产生了专门以研究服装之美的独立体系。环境设计美学在当今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体系,人类由有地可居到对生存环境的美学研究,整个发展过程都离不开人类对于美的向往这一内在根源,它是推动着这一切发展的根本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体系庞大。何为文化,笼统来讲,文化是一种包容性和综合性极强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人类发展至今,所经历的民族历史、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皆包含其中。何为传统,著名艺术家张授一先生对传统的解释,认为:“‘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传统就是我们对我国前人的历史、思想、文化、行为方式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传统国度,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再恰当不过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是极为重要的至宝,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都包含其中,现代的人民应当从中学习,结合新的文化知识加以融合,增添生命力。经典的文化经得起时间漫漫长河的洗礼,不会因人类的向前发展而黯淡无光,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时至今日仍如璀璨星空般熠熠生辉。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如同生命的火种,一代一代相继传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庞大的多民族,中华文化也是多民族传统文化的交融碰撞,正如《xxx解》中所称的:“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

设计与文化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纵观历史,每个时代的设计审美都与该时代的文化传统相联系。经典的艺术作品体现所处时代整体的文化、历史、思想和审美。任何一件艺术作品,皆能从中探其根源。例如,在考古学中,判断未记载有朝代信息的出土文物,由于器物的造型及材质变化有着一定的历史规律和发展顺序,通过对统计材料的分析,找到合理的变化顺序,就可以推导出它们之间相对的年代关系。在母系社会,当时的文化环境是以母性的生殖崇拜为背景,所以众人皆以女性的结实粗壮为美。而在古代唐朝,从皇宫贵族到民间百姓,皆以胖为美,究其缘由,也与其文化背景关系甚密,唐朝国运繁荣昌盛,文化文明开放,统治者与人民百姓充满自信,对于不同的事物兼并包容。每个时代的设计美学都与该时代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由于设计美学本身具有文化的一些特征,也就承担着如文化一般的传承使命与时代印记,对设计的审美追求从未能离开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环境。综上所述,文化是设计美学的土壤,美学在文化中汲取精华,吸收养分,发展壮大。追求设计的美学是人类自身的行为,人类生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条件下,言行与思维毫无疑问带有这个时代文化的烙印。

设计美学源于生活,凝聚的作用力反作用于生活,填补了人类的精神空白,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设计的美学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更加丰富了整个的文化体系,并反哺文化土壤。设计美学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辅相成,设计的美学思想依赖于人类生存的地域文化与传承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作为设计美学思想的肥沃土地,自身也在经受时代的考验,优胜劣汰,传承至今的文化将成为人类日后学习和研究的营养源泉。古人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得此传承,离不开前人的智慧。

古代美学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美学论文篇四

:中国“竹”文化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他们的精神世界紧紧相连。在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生态文明建设亟须深入推进之背景下,探讨中国“竹”文化中的生态美学问题,具有明显的创新价值和意义。生态美学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实现了人与自然在理论上的关系和谐,对当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

本文从生态美学视角出发,研究中国“竹”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生态美学思想,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美学相联系,深入剖析“竹”文化中的生态功能、审美功能等,将“竹”在自然环境保护上的作用与对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贡献互相渗透,发现“竹”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保护和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竹”文化具有园林景观、楹联匾额、诗歌作品、丹青绘画等多种形态,在理论内核上体现出了儒家“至善至美”的生态审美理想及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审美境界,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保护智慧一脉相承。因此,发掘中国“竹”文化的生态美学价值,不但有利于深入实现竹子的生态保护功能,而且有利于为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动力。

“:竹”文化;生态美学;环境保护;生态文明

不可否认,“竹”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价值和地位,尤其是它对于我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及精神文化的延续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竹”一方面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文字、生产、文学、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即使是平常百姓也对“竹”情有独钟,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找到一件与“竹”有关的重要东西;另一方面,竹成为“人”的品格和高尚精神的象征,代表着坚贞、谦虚和气节,它的内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与品格,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国“竹”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人们的精神世界相辅相成,没有任何一种植物能如“竹”一样对中华文明产生了这么深刻的影响。然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竹”文化与其他植物文化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它不仅体现了独特的文化符号价值,还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那种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特殊关系及环境伦理哲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仅研究“竹”的自然属性,还应发掘“竹”文化的生态美学价值。生态美学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在新世纪有了一定的发展,虽然不断遭受人类中心主义的挑战,但在整体上影响越来越大。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自然的掌控欲望越来越强,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逐渐开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这在理论根源上可以追究于人类中心主义。正如xxx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场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①但是,我们在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时候,在理论上却又不小心划入极端的“生态中心主义”,以致不但未能扳倒“人类中心主义”,相反“生态中心主义”自身的缺陷却暴露无余,因为它将自然生态的利益放在首位,力图阻止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否定现代化与科学技术的贡献,而这显然是行不通的。生态美学以生态人文主义为哲学根据,在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保留了其中内在合理的“人文主义”内核,而在批判“生态中心主义”对自然利益的过分强调的同时保留了合理的“自然主义”内核。

②由于生态美学超越“二元对立”的西方审美哲学范式,人与自然在理论上达到了和谐,对于今天正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而言,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从生态美学视角出发,探讨中国“竹”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美学相结合,剖析“竹”文化中的生态功能、审美功能等,将竹的物质资源价值与精神文明价值相交融,把竹在自然环境保护上的作用与对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贡献互相渗透,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对于改善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通过“竹”文化的生态美学价值研究,深化人与文化环境关系的内在联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寻求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方式方法,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竹”拥有的颜色美、姿态美、声音美等特征,使其成为景观建造领域不可或缺的理想植物,它不但可以以竹造景来营造独特的审美环境,还可以烘托品位高雅的文化氛围。它的生态美学形态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园林景观形态

在中国园林设计中,“竹”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秦始皇在咸阳兴建“上林苑”时,就派人从山西云冈选上佳竹子,竹子造园艺术从那时开始萌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私家园林的大量兴起,中国园林进入发展时期,据《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北魏时期洛阳的大量私家园林中相继出现“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的景象。唐宋两代的竹运用最为广泛,北宋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中专门描述了董氏西园、刘氏园、归仁园等10座宅园的竹景观。①南宋周密的《吴兴园林记》中提到吴兴的尚书园、丁氏园、倪氏园等三十几座宅园中几乎园园有竹。明清时期,竹子造景成为江南园林的一大特色,苏州的拙政园竹径通幽、沧浪亭竹柏交翠、狮子林密竹鸟啼以及扬州的个园等都成为竹子造园的典范。由此可见竹在园林造景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其独特的自然之美可以与周围的环境相辅相成,从而形成优雅惬意的景观,让人赏心悦目。

在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中讲究“以画入园,因画生景”,将竹与园林中其他的建筑或自然景观相互搭配,形成别样的画面,也是竹子造景的重要方式。竹与亭台楼阁的搭配体现了空间上的艺术,在生硬、单调的建筑物周围植竹,不仅可以使其色彩和谐,更加可以使灰色的墙体展露一丝柔和与生机,营造一幅水墨画般的意境。在园林中,我们常见蜿蜒曲折的长廊边有一丛绿竹随风摇曳,透过墙上的石窗欣赏绿竹,就好像一幅自然形成的国画,栩栩如生。竹与山石、湖水组景也是我们在园林中常见的景色,竹与假山石头的搭配,体现出层峦叠翠的山林之美;在水边植竹,竹子的倒影映在湖水中又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独特画面,更能表现出“水可净身,竹可净心”的崇高意境。

(二)楹联匾额形态

“竹”文化的另外一个生态美学形态就是楹联匾额。楹联匾额,虽然以园林景观的点缀而出现,但是它所具有的独特意蕴,常有画龙点睛之作用。在楹联中,有很多描写竹在风雨中声音之美的,如“风过有声留竹韵,月夜无处不花香”“风前竹韵金轻戛,石罅泉声玉细潺”“石含太古水云气,竹带半天风雨声”“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这些楹联将竹在风雨中的声音比喻成乐器演奏,让人在翠竹环绕的环境中产生联想,给人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也有描写竹林清新幽静韵味的,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竹衣”“千山夜静香林月,万壑凉生竹阁风”“山静竹生韵,池清兰自香”等;还有更多的是表达竹虚心、坚韧的高尚品格的,如“山色不随春老,竹枝长向人新”“劲节生来瘦,高材老去刚”“竹青怀素志,梅老秉芳心”“菊兰金秋傲霜轻冷,梅竹隆冬斗雪抗寒”“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仍虚心”“此人如碧梧修竹,其志在流水高山”“胜赏寄云岩,万象总输奇秀;青阴留竹,四时不改茏葱”等。楹联是“竹”文化独特新颖的表现方式,它不但可以描绘阐释园林景观,融入不同的自然环境,可以产生不同的意境,更是竹文化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古代美学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美学论文篇五

中国文化;审美精神;生命本质;和谐统一;美学审视

民族的生命力说到底来源于文化的生命力。从审美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审视,我们不难发现审美精神不仅渗透在以儒、道、佛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意识形态领域,而且集中体现在汉字这一具有独特美学魅力的传播工具上,甚至在近代中国多灾多难的历史进程中,都会积极而有效地发挥作用,唤醒人性的自觉,推动文化的发展最终凝聚成中国文化的生命本质。

中国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是举世公认的。在人类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大自然带来的灭顶之灾、种族斗争、外敌入侵造成的亡国之患,使不少的宾化形态由盛转衰,走向灭亡。而中国文化绵延数千年,其间虽然也无数次地出现过足以亡族灭种的巨大灾难,但其完整的文化形态却一脉相承,始终没有中断。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中国文化产生了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抵御了无数天灾人祸而生生不息?本文拟从审美精神的视角,谈些管窥之见。

中国文化中存在着浓重的轻功利、重精神,轻经验、重感悟的特点。不管是人们在政治活动过程中极力推崇的“无为而治”,还是在宗教信仰中追求的天、地、人多种崇拜的有机统一,特别是被视为文化精华的“夭人和一”思想,都在凝聚了大量智慧的同时,体现出在具体感悟中升华精神,在融会贯通中追求尽善尽美的超越性。以这样的心态面对自然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万事万物之间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浑然一体、有机统一的生命形态。从春秋时期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到汉代董仲舒推崇的“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的天地人和思想,再到唐代刘禹锡所说:“天,有行之大者也;人,动物之优者也。天之能,人故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耳”的说法,都十分明显地反映出人与自然天地和谐统一的思想。中国文化中,世间的一切事物“首先作为与人打交道起作用的东西展示出来。人在认识世界万物之先,早已与世界万物

最新古代美学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美学论文(12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