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蜀道导游词300字(二十六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蜀道导游词300字篇一
大家现在参观的是长廊。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横槛都画着人物、花草、风景等图案,有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
我们现在的位置在万寿山脚下。大家随我抬头向上看,立在半山腰上的一座八角宝塔形的建筑,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我们现在登万寿山上。看,游客们,正前面的湖叫昆明湖。湖面很平静,就像一面镜子。湖面上有很多游船和画舫,大家有兴趣可以下去坐坐。
前方就是昆明湖,大家随着我向前走。我们现在脚下的这座桥叫十七孔桥,为什么它叫十七孔桥呢?因为那座桥有十七个桥洞。大家往桥两边看,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每个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些柱子上有544个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每一只姿态都不一样,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游客们有心情可以去找一找,看看能不能找到两只一样的呢?
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最后,我希望大家玩得开心,游得尽兴。
蜀道导游词300字篇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
我今天带领大家游览的是杜甫草堂。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 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请游客们携带好随身物品注意安全并注意保护环境。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就是杜甫草堂的整个平面图,咱们今天的游览线路是:先从大门进去,依次进入大廨、诗史堂、柴门、浣花祠,然后是工部祠,最后从后门出去,在后门集合登车。
杜甫草堂修建于公元759年,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基本保持了民居建筑的特色,就连朱大元帅也曾为草堂作诗说“草堂留後世,诗圣著千秋”呢!
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是诗史堂。它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在草堂中建筑面积也是最大的。诗史堂,诗史堂,诗史堂中讲诗史,大家知道为什么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吗?我想大概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在厅堂的中央,安放着的是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仔细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塑像的眉宇微蹙,目光深沉,嘴角冷峻,准确而凝炼地刻划出诗人忧虑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拳拳赤子之心。说到这儿呢,我们不得不想到杜甫坎坷的一生。杜甫生逢乱世,颠沛流离,他将自己所见所闻的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感的叹的是民怨国恨,思的想的是辅君中兴,他把这些完完全全用诗歌表现了出来,读杜甫的诗就像读一部反映唐王朝由兴盛走向衰微的历史巨著。
第二,是独特的平民史观。我们都知道古希腊有《荷马史诗》反映了迈锡尼文明,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但也只是对古代口头文学的再改造,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有《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古巴比伦文明,也不过是赋予了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故事,就连我们青藏高原上的《格萨尔王传》所表现的也是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拯救藏族的神话,它们所表达都是伟大的英雄史观,而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传承中,我们伟大的诗圣杜甫则是用“诗”来描写普通人民大众的生活状况,用“诗”来描写广大群众在战火烽烟的年代亲人生离死别的社会现实来揭示社会的混乱与朝廷的腐败,这可谓是中华文明独特的平民史观。
第三,就是集成传统,开辟新风,杜甫的诗歌创作于于“安史之乱”时期,也是伴随着苦难形成的,他深入社会,关心百姓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这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真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呢,他的诗又是研究唐中期社会的重要史料。所以就因为这些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当之无愧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的。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游完了诗史堂,接下来我们将要游览的是柴门,而柴门又是干什么用的呢?我就在这里买一个关子,待会儿我们大家就一起去见证吧。谢谢!
各位老师,我的景点讲解完毕。
蜀道导游词300字篇三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世界遗产之一的颐和园观光旅游。今天,我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参观,很高兴,希望大家能渡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颐和园的来历:颐和园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是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面积290公顷,是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而建的。它曾经数次遭到外国侵略者,军阀的破坏。直到建国后,才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不断修缮,于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现在,各位随我一起检票入园,请大家保持好秩序,不要走散哦!
大家看!这里就是有名的长廊,它有700多米长,被分为273间,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每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你们说是不是很有特色呀?
快看,这座美丽的大山就是众所皆知的万寿山。许多亭台楼阁依山而建,形成一幅幅连续展开﹑如锦似绣的风景画卷。其中最著名的是那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佛香阁。它镶嵌在葱茏的苍松翠柏之中,在园中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它那闪闪发光的黄色琉璃瓦顶。站在佛香阁上向下望,你们就能欣赏到颐和园的大半风景。这些掩映在树丛中黄色绿色的琉璃瓦顶和朱红的宫墙,是不是展现出了皇家园林的高贵气质呢?
山下那片静得像面镜子,绿得像块碧玉的湖泊就是占全园面积四分之三的昆明湖。湖周的堤岸上有多座不同式样的石桥,咱们马上要穿过的这座石桥,因为有十七个桥洞,所以被叫作十七孔桥。桥栏杆的石柱上雕刻着许多姿态不一﹑栩栩如生的小狮子,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精湛技艺。
接下来,请诸位登岛自由观赏,希望你们举起照相机,把颐和园的美景拍下来,宣传给更多的人,同时请大家注意保持环境卫生。我的讲解到此为止,祝大家玩得愉快!
蜀道导游词300字篇四
大家好!我叫郭凡琳,大家叫我小郭就行,我们这次要去的地点是——狼牙山。
狼牙山位于易县城西南方向,挺拔陡峭,犹如长短不齐的巨齿狼牙,故名“狼牙山”。
狼牙山风景秀丽,为古燕十景之一,主要景观有红玛瑙溶洞,棋盘陀等,狼牙山以八路军五壮士浴血抗击日寇舍身跳崖而闻名于世。早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狼牙竞秀”就是当时燕国十景之一,远远可以看到群山中的一个山头上,有一组白色的建筑,五角五层的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
_期间,日军扫荡狼牙山,为掩护主力撤退,八路军战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玉、胡德林、胡福才五人,重创日伪军600余人,激战5小时,打完最后一颗子弹,英勇跳崖。
1942年,为纪念五壮士壮举,在狼牙山主峰棋盘峰建有五壮士纪念塔,1958年重建,_元帅亲笔书写“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
关于狼牙山的故事,我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一会大家可以自由观赏这里的景物,请游客们不要乱丢垃圾,更不要在塔上乱写乱画。让我们做一个文明游客吧!祝大家旅游愉快!
蜀道导游词300字篇五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广元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明月峡古栈道位于广元市朝天区嘉陵*谷口,是国家级剑门蜀道风景旅游线的起点,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月峡栈道开凿年代为战国至宋代,最早的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国内专家称其为_与长城、运河相媲美的三大古代杰出建筑_。李白《蜀道难》中_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鹄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_就是对这一险要地势的真实写照。
古栈道遗址所在的明月峡,集嘉陵*水道、先秦栈道、宝成铁道、纤夫道、108国道、金牛驿道等古今六道于一峡,被誉为_*道路交通博物馆_、*道路交通的_活化石_。正是在这条先秦古栈道上,萧何整修栈道,诸葛亮六出祈山,唐明皇幸蜀,李白壮写《蜀道难》等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先后上演,给古栈道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闻名于世的古栈道与长城、运河被列为*古代三大杰出建筑,是蜀汉先民们勤劳智慧的结晶。明月峡古栈道是迄今全国所有栈道中,地理位置最险要、形制结构最科学、保存最完好、最具古栈道风貌的一处。
明月峡先秦古栈道充分体现了历史交通、文化、科技的立体文化格局,其本身独具的文化高品位和丰富内涵使它成为学者不可多得的研究素材,怀古抒情、修身养*的好去处。峡内现还保存有精美的宋墓石刻、萧何碑遗址、诸葛亮北伐曹魏时在此撰拟奏章《后出师表》的筹笔驿等遗迹,许多外国友人纷纷来广元,以一睹古栈道风貌为快事,*电视台《神州采风》、《正大综艺》和其他40余家电视台均制作栏目进行专门介绍而今,真正的古栈道虽然不复存在,但它深远的影响,悠久的历史将使其史册存名,遗迹犹存。
明月峡古栈道位于广元市朝天区嘉陵*谷口,是国家级剑门蜀道风景旅游线的起点,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月峡栈道开凿年代为战国至宋代,最早的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国内专家称其为_与长城、运河相媲美的三大古代杰出建筑_。李白《蜀道难》中_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鹄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_就是对这一险要地势的真实写照。
古栈道遗址所在的明月峡,集嘉陵*水道、先秦栈道、宝成铁道、纤夫道、108国道、金牛驿道等古今六道于一峡,被誉为_*道路交通博物馆_、*道路交通的_活化石_。正是在这条先秦古栈道上,萧何整修栈道,诸葛亮六出祈山,唐明皇幸蜀,李白壮写《蜀道难》等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先后上演,给古栈道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明月峡古栈道遗址,战国—宋,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遗址)。
明月峡在朝天镇的南边,沿嘉陵*行走,对岸是朝天火车站。宝成铁路从嘉陵*西岸取道,在明月峡中,与古栈道遗址、老川陕公路相望。明月峡又名朝天峡,*东岸的山上还有朝天关遗址,是后来官道改线路后设的关卡,此行无缘得见。
从景区北门进入,下到码头,可以行走在重建的栈道之上,计有2公里长。景区介绍留存有历代工匠开凿的栈道孔眼400余孔,而文物地图集说有2000多,差异如此之大,不知是统计口径的不同,还是现存已经缩水。感觉靠近北门码头和南门码头的两段是孔眼较为集中的路段,即使400余孔也不得见,或许重建栈道使用了这些孔眼,又或许被重建的栈道遮挡住了吧。景区的展示也注意到这点,特意在栈道边的绝壁上留出数孔供游人参观。
蜀道导游词300字篇六
中国文明史有五千多年,而三国时代是其中很短却又很精彩的一段。历史学家认为,三国时代仅45年,是从曹魏取代汉朝到司马氏取代魏建立晋朝,即公元220—265年。一般人则认为应从汉末黄巾农民起义至三家归晋(公元184—280年),前后近百年。
三国时代的得名,是因当时神州大地上并存着三个地方_。这三个_是: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建立的魏国,占据黄河流域大片土地,建都洛阳;孙权建立的吴国,占据长江中下游等地,建都南京;刘备建立的蜀国,占据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建都成都。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溢号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武侯祠始建于何时,已经没有资料可考了。但从杜甫《蜀相》诗的描写“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来推断,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建有武侯祠了。在唐、宋时代,这里分别有武侯祠和刘备庙;明代初年,祠庙合并为一;明末,祠庙毁于战乱。今天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在旧址上重建的。
大门悬挂着“汉昭烈庙”的横匾。
汉,是刘备_的称号,史称“蜀汉”。昭烈,是刘备死后的溢号。匾额说明,这里是祭祀蜀国皇帝刘备的庙宇。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又称之为武侯祠呢?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不顾君尊臣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
从大门左侧简介和平面示意图上看到,武侯祠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布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西侧为刘备陵园。祠内有蜀汉历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块,匾联60多幅,鼎、炉、钟、鼓10余件。因此,确切地讲,武侯祠应该称作蜀国君臣纪念堂。它是研究蜀汉历史的一座博物馆。
大门到二门道路的两侧,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
其中四通为清代刻建,一通为明代刻建,一通为唐代刻建。
清碑记载了祠庙重建和维修的情况;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
这通唐碑最负盛名,被称为“三绝碑”,高3.67米,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27人,来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后刻建的。由裴度撰文,文中极力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他比作前代名臣管仲、曼婴、萧何、张良。裴度有文才,曾任三朝宰相。柳公绰书法漂亮,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兄。名工匠鲁建镌刻。因此,自明代中叶,此碑就因其文章、书法精湛和诸葛亮的盖世功德而被誉为“三绝碑”。
二门内是蜀汉皇帝刘备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两侧偏殿,分别供奉着关羽、张飞等人,与殿相接的东西两廊,是蜀国的28位文臣武将的彩绘泥塑像。刘备像高3米,头戴天平冕冠,身着黄袍,手捧朝天圭玉,宽面大耳,神态静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玺,一捧宝剑。
刘备(161—223),字玄德,河北琢州人。24岁时,他召集关羽、张飞等人参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后来在军阀混战中逐渐壮大了势力。由于缺乏谋臣,他在军阀混战中屡遭挫败,流离失所,先后依附于吕布、曹操、袁绍、刘表。他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赤壁大战后,势力才得到发展。刘备胸怀大志,注重信义,待人宽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征战,最后占据益州,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不久,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他兴师伐吴。结果,刘备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遭到惨败,羞愤病死于白帝城(奉节)。临终前,他把幼子刘禅(小名阿斗)和国事托付给诸葛亮,史称“白帝城托孤”。
在刘备像东侧,是刘备之孙刘谌的塑像。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
最新蜀道导游词300字(二十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