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蔺相如心得体会和方法 怎么评价蔺相如(八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232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主题蔺相如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1、结合学文学会十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积累词语。

2、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故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4、体会文章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激发爱国情感。

5、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人物的精神。

2、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学案设计:

1、自主学习生字词。

2、仔细阅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

3、把三个小故事讲给家长听。

4、读文章,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连堂

一、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文中的三个小故事: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二、学生自读课文,自主质疑。

三、学生质疑总汇??师生合作解疑:

完璧归赵

1、和氏璧真的是有毛病吗?蔺相如这么说的目的何在?

2、蔺相如真的要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吗?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3、秦王明明已经答应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蔺相如为什么还叫人抄小路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

4、秦王得不到和氏璧,为什么没有杀掉蔺相如?

渑池之会

5、渑池会上,秦王为什么要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

6、蔺相如又是怎样做的?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7、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负荆请罪

8、蔺相如立功后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为什么很不服气?你是否同意廉颇的看法?为什么?

9、蔺相如是否很怕廉颇?他一再躲避廉颇是为了什么?

10、廉颇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11、你认为“将”“相”和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附重点题答案:

11、“将相和”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开阔胸襟,廉颇的知错能改。从实质上是“将”和“相”共同的爱国思想。

5、秦王叫赵王鼓瑟,是为了表示秦王可以指挥赵王。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这对赵国来说是奇耻大辱;

6、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他冒着生命危险,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荣誉。

8、不同意。每个人的工作和贡献是不一样的。蔺相如虽然不能像廉颇一样持刀作战、立下赫赫战功;但他的唇枪舌战,也同样是惊心动魄,同样也需要用自己的生命为赵国保住尊严。一样值得敬佩。

二、体会人物品质:

1、文章中,突出体现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请你用红笔划出文章描写这两个人物最精彩、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反复读读,品品,用你自己认为准确的词语归纳:你认为他们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2、谈谈你对“秦王”和“赵王”的看法,要说明理由。

三、把握文章的主体结构:

《将相和》中有三个独立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你能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吗?

主题蔺相如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题文联系,理解课题。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课文写什么。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重难点:理解课题。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揭题,解题,介绍背景。

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发生在战国末期的故事《将相和》,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那里就应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个成语来概括’

2.简介时代背景。

出示《七国方位草图》,简介时代背景。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āng)、答应(yīng、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完成作业本题1。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完成作业2。

(3)查字典,解释带点的字。

完璧归赵、攻无不克、理直气壮、负荆请罪、同心协力。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再说说这些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4.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资料,根据过渡句划分段落。

(1)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划出故事与故事间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并根据过渡句或过渡段给文章分段。(提示:过渡句、段一般往下分。)

5.利用过渡句及文中的关键句概括段意。(学生自己概括,交流、汇报。)

第一段写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诚意以械换璧后,用计取回和氏璧并冒死抗争,然后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第二段写蔺相如在秦王以鼓瑟侮辱赵王后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第三段写蔺相如为赵国利益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而廉颇知过即改,负荆上门请罪,两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6.启发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问题,以便教师有的放矢地教学。

7.完成作业本第6、7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个故事,了解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经过以及故事的结果。

2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重难点: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1.听写生字及本课的成语。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文章一开始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第2-10自然段,同学们边看边想,将这部分资料分成四层意思,每层意思用两个字的小标题来概括。

(3)交流“骗玉”、“解难”、“智斗”、“归赵”。

(4)逐层讲读课文。

a.赵王碰到了一个什么棘手问题你能用上“如果……就,如果……就”来说好吗(学生自说。)

b.应对如此棘手的问题,蔺相如怎样说、怎样做的呢请你划出描述蔺相如语言、动作的句子,钻研一下从这些句子中能够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想好了的同学能够互相讨论。(板书:愿意,如果……就,如果……必须,理直气壮,撞碎,举起等。)

c.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归纳:在赵王为难之际,蔺相如挺身而出出使秦国。从蔺相如取回宝玉拿在手中到理直气壮地揭露秦王,从扬言要把“脑袋和宝玉一块撞碎在柱子上”到巧妙地想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这一系列语言动作,都证明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大智大勇)。

d.指导朗读:指导学生用理直气壮、大大方方的语气读蔺相如与秦王的两段对话。

c.故事的结果怎样(板书:归赵。)顺势完成作业本第5题的第1小题:蔺相如之所以叫人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是因为___________。秦王之所以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是因为________。

(5)学生参照板书复述智斗经过。小结课文第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了解“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抓住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概括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的特点。

重难点:抓住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概括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的特点。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简要复述“完璧归赵”。

(2)启发谈话:秦国骗取宝玉失败后,不肯善罢甘休,因此又生一计。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第二大段,了解这件事的起因、发展、高潮。

2.讲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大段,边读边思考:这一大段可分几层将每层的意思用两个字概括成小标题。[赴会(第11节),勇斗(第12~13节),回到(第14~15节)。]

(2)默读第一层,思考:秦王又生出什么计谋,目的是什么蔺相如为什么决定赴会(根据课文资料,用‘‘为了……”的句式回答。)板书:赴会。

(3)在渑池会上蔺相如是怎样和秦王作斗争的请学生划出有关句子,仔细研读,想一想,蔺相如是靠什么在渑池会上再次斗败秦王的板书:勇斗。

(4)齐读第15节,小结后板书:回到。

(5)让学生根据板书试说这个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尾。教师小结本段资料。

3.独立阅读课文第三大段。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划分层次,列小标题。

不服(第16节)——回避(第17节)——和好(第18节)。

(2)重点研读蔺相如对手下的人说的一段话。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蔺相如为什么要回避廉颇。

(3)“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要负荆向蔺相如请罪

(4)将相和好的基础是什么

4.课堂练习:(出示“负荆请罪”幻灯片)想一想,廉颇向蔺相如请罪,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试写一片断。

5.作业:修改课堂练习。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字词。

2.简评人物,指导完成作业本第8题。

3.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简评人物,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及本课的成浯。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资料。

2.指导简评人物。

(1)同学问互说蔺相如、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2)教师细说人物简评与人物的品质特点两者的区别。

(3)学生试写人物简评(蔺相如、廉颇中任选一个),群众评议并修改。

(4)完成作业本第8题。

3.总结全文,理解三个故事间的关系。

教师边指板书边总结:“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赵秦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斗争中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抓住秦王弱点,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为赵国立了功,因而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老将廉颇高,引起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之后蔺相如以高尚品德感染厂廉颇,廉颇知过就改,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主题蔺相如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

《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缪贤舍人(miào)西河渑池(miǎn)秦王不怿(yì)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去亲戚(内外亲属)约束(信约,限制)宣言曰(公开扬言)请指示王(指出来,给人看)

从此以往(往那里)因而厚遇(趁此)前进缶(上前,进献)明年复攻赵(第二年)

以示美人(妃嫔)不过三十日(不超过)鄙贱之人(知识浅薄,地位低下)独畏廉将军哉()

3、下面"请"有不同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②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③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④璧有瑕,请指示王⑤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d/②④⑤请允许我)

a①②③/④⑤c①②⑤/③④b①③④/②⑤d②④⑤/①③

(一)完璧归赵。

1、这篇文章开头第1、2自然段与一般传记写法相同,介绍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从全文看,这一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析。

答:

蔺相如心得体会和方法 怎么评价蔺相如(八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