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精神心得体会 地质学心得(五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022地质精神心得体会一
受强降雨影响,流经湖北恩施城区的清江河水漫过河堤,在胜利街一带,河水逼近沿街商铺的二楼,不少群众被困。情况危急,当地党员干部组成了抢险队伍,驾着皮划艇前往救人。
危急时刻,背着群众转移的人叫刘本云,是一名有着2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甘做人梯,刘本云把困在二楼的居民一个一个接到皮划艇上,安全转移。
当天,刘本云和同事们驾着皮划艇往返五十余次,搜救被困群众近两百人。
最危险的任务党员先上,最艰难的任务党员先上。
江西余干县信瑞联圩发现3处泡泉,最大泡泉直径已有两米左右,时刻威胁着大堤的安全。险情就是命令,73集团军某旅立即派出了200百名官兵紧急处置。由于泡泉点在水下,官兵们成立了一支党员突击队,队长袁魏魏带领25位“95后”党员跳入齐肩的水中封堵管涌。
党员突击队中还有一位来自九江都昌的“95后”党员刘浪,水塘的另一面就是他的家乡。在此次洪灾中,他的家里也受了灾,家人已被当地党员干部转移到安全地带。
经过6个小时的连续奋战,信瑞联圩的险情被控制住,目前当地工作人员继续巡查。
在湖南岳阳1068公里的环洞庭湖堤坝和163公里的长江干堤上,1300多个防汛连,超过11万名党员日夜坚守,守护家园。大事难事见担当,危难时刻显本色。无数共产党员向险而行,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22地质精神心得体会二
一、 实习概述
实习目的:
工程地质实习是港航专业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习实践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作用,工程地质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使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条件下的地质问题的能力。
实习任务:
1、 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理论联系现场实际,再回归到理论上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现场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解矿物和岩石的形成过程、结构、产状等,掌握野外判断能力,加深对其认识
3、 运用自己所观察到的具体的实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加深对地质学习的系统理解。
4、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积极主动的优良品质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实习时间:
两天(周六、周日)
实习地点:
周六:小铁路青龙群人工剖面(背斜、向斜、褶皱等)、大石碑公园(汤山公园)(断层等)
周日:南京地质博物馆(各类矿物、岩石等)
实习完成情况:
由于实习期间小雨淅沥,第一天去青龙群人工剖面和汤山公园的时候,行途艰难,但实习任务都完成了,第二天由于天气情况原定于去方山后临时改去南京地质博物馆,实习任务完成良好。
二、 习地区地质概况
1、地层岩性(部分)
青龙群(t1 2q)
厚度约500m,与大隆组整合接触。
在棒槌山西端人工剖面其下部暴露清楚,称为下青龙组(t1x),可分为三部分:
下部为黄绿色页岩、泥岩,夹薄层微晶灰岩,产蛇菊石、克氏蛤。
中部为灰色薄层微晶灰岩与黄绿色页岩,黄褐色泥岩互层,层理清晰,产佛来明菊石等。
上部为灰色中厚层、薄层微晶灰岩夹黄褐色泥质微晶灰岩、钙质页岩及薄层瘤状微晶灰岩、
微晶砾屑灰岩。
顶部为厚层微晶灰岩,被覆盖,在死虎岩附近山包上出露清晰。
在各层灰岩中,缝合线构造均很发育。
青龙群上部称为上青龙组(t2s),厚度约300m。剖面在死虎岩附近山包上出露完整,可分为
三部分:
下部为灰色中薄层微晶灰岩,泥质微晶灰岩夹紫红色泥质微晶灰岩及瘤状灰岩数层(4~7层),产多瑙菊石、荷兰菊石等化石。
中部为灰色中薄层微晶灰岩,蠕虫构造及其发育。
上部为灰黄色中层泥质微晶灰岩夹厚层及薄层微晶灰岩。
顶部为纹层状白云质灰岩。
在各层灰岩中缝合线构造极其发育。
2、地质构造
汤山位于青龙山——汤山——仑山复式大背斜中段,背斜轴在这一带昂起,构成一个短轴穹隆状背斜。背斜核部出露寒武系、奥陶系地层。背斜北翼陡,南翼缓,西端向西倾伏,东端向东倾伏。汤山背斜北翼发育有次一级的向斜(陡山向斜)和背斜(孔山背斜)。向斜构成中列山主体,向斜南翼陡,地层倾角常达70°~80°,局部直立甚至倒转,北翼倾角25°~35°,向斜轴面向南倾斜。陡山顶为向斜核部,现采场平台仍可见部分向斜核部地层(栖霞组)出露。背斜紧靠向斜北侧,严格与向斜平行展布,组成大部分中列山之北坡,仅孔山主峰位于背斜核部。背斜南翼地层倾角缓,北翼地层倾角陡,通常为80°~90°,背斜轴面南倾。在陡山北坡雪浪庵大冲沟西侧石榴庵背斜核部出露地层为五通组。从地貌发展阶段看,该区域剥蚀作用进行得相当深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现象比较普遍。实习区域断裂构造出露也较清楚。横向平移断层、正断层以及纵向的逆断层相当发育,陡南逆冲断层、陡西平移正断层以及陡山北坡的地垒构造出露都很清楚。在陡山北坡采石公路沿线,可以观察位于背斜南翼近核部位置顺层侵入的闪长玢岩出露,为燕山早期的产物。
3、其他地质现象
实习路线沿途还可见滑坡、重力折曲、风化分带、岩溶等地质现象,可拍摄照片或绘制信手剖面图。
泉水有孔山寺泉和棒槌山泉出露,均为上升泉。
4、地壳运动与地质发展简史(部分)
宁镇地区是下扬子断裂拗陷带的东段。从震旦纪到早古生代末,这里地壳比较稳定,运动缓和,只有多次轻度的升降;整个环境是浅海,堆积了厚度3000余米的石灰岩、白云岩、页岩、砂岩地层,化石丰富。有时有硅质物供应,在震旦、寒武、奥陶及志留系等地层均或多或少出现过薄层的硅质岩或燧石结核(后者在碳酸盐地层中)。志留纪末期,华南发生了强烈的加里东运动,本区受到深刻的影响,海水退却,成为陆地,接受剥蚀。早中泥盆世的沉积物很不发育。到晚泥盆世初在准平原化的条件下,开始堆积了平原型河流沉积,随着出现了大型的湖泊沉积。这就是上泥盆统的石英砂岩和页岩地层。局部地区堆积了薄薄的赤铁矿层。早石炭世,本区处于海陆交互地带,海水时进时退,堆积了具有滨岸沉积特征的下石炭统的灰岩、页岩、砂岩。从中石炭到早二迭世,本区地壳稳定而缓慢的持续下沉,在沉陷得到沉积物补偿的条件下,堆积了浅海的碳酸盐沉积,这时气候温暖,海中生物繁盛,化石丰富。从远处周期性地运来的硅质物质,它成为薄层硅质岩或燧石结核形式堆积下来。在早二迭世末期还堆积了含锰磷的沉积物,这就是下二迭统孤峰组,在局部地方有开采价值。
早晚二迭世之交,地壳有一度重要的上升、隆起过程,称为东吴运动,使本区海水退却,成为滨海沼泽环境,从而堆积了上二迭统的含煤地层,这就是龙潭煤系地层。东吴运动毕竟还是短暂的,到二迭世后期,海水复行侵入,直到中三迭世后期为止,本区又堆积了浅海特征的上二迭统大隆组,下、中三迭统青龙群。青龙群沉积过程中,整个下扬子拗陷已经有明显的收缩,海水逐渐变浅,青龙群的顶部出现了在海湾、泻湖环境下形成的石膏沉积。青龙群沉积完毕以后,本区发生了印支运动的第一幕,这是地壳运动性质的一次突变,有古生代以来长期的升降运动性质转化为褶皱的性质,青龙群以及以前的老地层全部参加到褶皱中,形成了宁镇山脉的雏形。整个下扬子的山脉—淮阳山脉也是因为这一运动而奠定轮廓,地质上称这一运动为淮阳运动,在宁镇地区称为金子运动。由于金子运动结束了下扬子地带长期海侵的历史,使之成为陆地。
在金子运动形成的山间盆地中堆积了中、上三迭统的黄马青群沉积,它与青龙群在许多地方是明显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它的底部普遍堆积有数十米到一二百米厚的碳酸盐质角砾岩。黄马青群堆积的晚期,气候由干热转为湿热,地势变为比较平坦,在局部地方形成含煤沉积,这就是黄马青群上部局部出现的范家场组含煤地层。此后,地壳运动再次剧烈进行,使包括上三迭统在内的所有地层褶皱。这次地壳运动是金子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属于印支运动的第二幕,称为南象运动。在南象运动的作用下,宁镇山脉的格架全面完成。地貌上是山脉和山间盆地相交织。在山间盆地中堆积了下、中侏罗统的象山群砂岩、页岩沉积,其底部是河流沉积,中上部过渡为湖泊沉积,局部地点有煤的形成。象山群与下伏地层在许多地方都是明显的不整合接触,如栖霞山附近的南象山,它不整合地盖在下二迭统栖霞组之上,有的地方,如西岗附近它不整合地盖在中、上三迭统黄马青群之上。
象山沉积以后直至白垩纪末期,这里地壳运动频繁,主要形式是差异性质的断块运动。断裂极其发育,沿断裂的垂直位移量很大,在断裂下落的部位形成盆地,堆积了很厚的上侏罗统到白垩系的洪积与河湖沉积,形成很厚的砾岩、砂岩和页岩。同时,由于断裂切割相当深,地壳深处的岩浆沿断裂带上升、侵入和喷出,因而陆相地层中同时产出很多的中酸性的火山熔岩、凝灰岩。此外,大量的中酸性侵入岩也侵入到前第三系地层中。侏罗纪、白垩纪是本区岩浆活动高潮时期,形成了内生金属矿床,如栖霞山大型铅锌矿,汤山附近的铜矿等。
侏罗纪到白垩纪的地壳运动统称为燕山运动。相应的地层之间出现了不整合接触关系,但地层的褶皱比较缓和而开阔。
第三纪以来,地壳仍有大幅度的差异升降,在内陆盆地中堆积了厚度很大的陆相砾岩、砂岩、页岩地层。第三系的一些层位是有利的生油地层和找油对象。由于地壳运动和缓、微弱,第三系地层产状极其平缓。但第三纪末期第四纪初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断裂,它切割到地壳深部,有的甚至与某些深达上地幔的断裂相沟通,使深部的玄武质岩浆上升、喷溢,形成了南京附近的一些中心式火山喷发及玄武岩层的堆积,例江宁方山和六合方山都保存了较好的火山地形。
一、 实习内容成果
(一)、 时间:12月12号,星期六,小到中雨
地点:小铁路青龙群人工剖面、大石碑公园
内容:观察背斜、向斜、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现象。
今天早上8:15我们从俊园门口齐装出发,小雨淅沥,但不减我们的兴致。半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路途泥泞,我们徒步走上山去,看到了背斜、向斜、褶皱。通过现场观察回归课本,对地质构造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了解到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两侧岩层相背倾斜,核心岩层时代较老,两侧依次变新并对称分布,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两侧岩层相向倾斜,核心岩层时代较新,两侧依次变老并对称分布。背斜,向斜是褶皱的两个基本类型,褶皱就是多个连续的背斜,向斜。老师还给我们讲了一些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道理。在野外为了识别褶皱,我们一般可沿垂直于岩层的走向进行观察,首先根据岩层是否对称重复,判断褶皱是否存在,然后对比褶皱核部和两翼的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褶皱是向斜还是背斜,最后根据两翼岩层的产状,判断褶皱是直立的、倾斜的,还是倒转的。通过观察和聆听老师讲解,我们对地质构造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
看完背向斜、褶皱,我们又去了汤山公园,看到了著名的阳山碑材和一线天。阳山碑材又名孝陵碑材,位于南京江宁区汤山镇孔山(又名“阳山”)西南麓,公元1420xx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夺得他侄儿的帝位,为笼络人心,稳定政局,就决定要一巨型石碑以表彰朱元璋的功德,并显示自己是朱元璋的嫡系。于是,他征集了全国万余工匠依阳山南麓开凿碑材三块。其中碑座石材高13米,宽16米,长30.35米,重达1.6万吨;碑身石材长49.40米,宽4.4米,高10.7米,重约8700吨左右;碑额石材高10米,长20.3米,宽8.40米,重约6千吨左右。若此碑立起总高为78米,重3.1万吨,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碑。阳山碑材现存的碑座、碑额、碑身更像3座独立的山石。碑座石材底部已凿空。碑额呈椭圆形,石面上有龙头、爪、身的雕刻痕迹,碑额石材的底部也已凿空,用3行石柱支撑。位于碑额石材后方的碑身横卧在地上,底部同样凿空,也有3行石柱支撑。自六朝以来,阳山碑材就被用做陵墓柱础石刻的建材,现尚存古采石场遗迹约3万平方米。
为取此石材,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非凡的艰辛与血汗,数千民工,石匠累死皇家采石场,今碑石附近坟头村即是当时民工的合葬地。这三块石材都已成形,其中碑额已与山体分开,碑身、碑座也仅有一端相连。
我们还看到了断层,了解到断层是岩石受力发生断裂,断裂面两侧岩石存在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断层的规模大小不等﹐大者沿走向延伸可达上千公里﹐向下可切穿地壳﹐常由许多断层组成﹐称为断裂带﹔小者可见于手标本。几何要素,断层由断层面和断盘组成。断层面是岩石沿之发生相对位移的破裂面﹐简称断面﹐可以是一个单一的面﹐也可以是一个有一定宽度的带。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断层线。断盘指断层面两侧的岩块。位于断层面之上的一盘称为上盘﹐断层面之下的一盘称为下盘。如断层面直立﹐则按其相对于断层走向的方位来描述。
断层是地壳上部构造层次脆性剪切变形的典型产物。有的大断层向深处其倾角逐渐变缓﹐使断层面成凹面向上的弯曲﹐其剖面似铲形或犁形﹐称铲状断层或犁式断层。在地壳深处的韧性变形域﹐相当于断层的两盘作相对剪切位移的变形带称为韧性剪切带。
研究方法主要是在野外如何识别断层﹐确定断层面的产状﹐判断断层的运动性质﹐测定其两盘相对位移的距离﹐分析断层形成的时代及活动历史。常见的识别断层及其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标志有﹕地质体的不连续。地层﹑岩脉和矿脉等在平面或剖面上突然中断或错开﹐表明断层的存在﹐并可求其断距。地层的重复或缺失。走向断层常见的一种效应。结合地层与断层两者产状的关系﹐可以判断是正断层还是逆断层。一般正断层造成垂向上的地层缺失﹐逆断层造成垂向上的地层重复。擦痕是断层面上两盘岩石相互摩擦留下的痕迹。断层面有时被磨光﹐并附有铁质或硅质的薄膜﹐光滑如镜﹐称为摩擦镜面。其上的平行细纹指示了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断层面上生长的石英或方解石纤维状晶体﹐貌似擦痕﹐称为擦抹晶体。它们是在断层运动过程中平行运动方向生长的晶体﹐纤维方向代表了断盘相对位移的方向。牵引构造。断层运动时断层近旁岩块受到拖曳造成的岩层局部弯曲﹐或岩层由塑性变形进一步发展而破裂成断层时留下的弧形弯曲。弧形凸出的方向大体指示所在盘的相对运动方向。断层岩。断层带中因断层动力作用被搓碎﹑研磨而改造的岩石。有断层角砾岩﹑碎裂岩及断层泥等﹐是脆性变形的产物﹐常见于一般断层中。糜棱岩是另一种常见于大断层带中的岩石﹐它是深处韧性剪切变形的产物(见韧性剪切带)。此外﹐地貌现象(断层崖﹑错断山脊﹑水系突然改向等)也有助于识别断层﹐尤其是活动断层。
实习收获和体会
工程地质学的实习在于通过实习学习使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条件下的地质问题。通过这次的实习我对这门工程地质学的了解更深一层,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初步能够在野外认识识别矿物和岩石,加深了对岩石的层理,结构构造的理解,学会了对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能力。实习期间,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了解和认识了实地勘察的方法和所要注意的方面,并且通过回归课本加深理解,对以后更好地将地质学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在工程建设中有很大的帮助。
2022地质精神心得体会三
时间:20xx年xx月xx日
地点:西安市蓝田县东汤峪
20xx年xx月xx日,我们土木工程专业进行了工程地质实习,工程地质实习是整个工程地质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课程理论,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使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力同时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鉴别和观察常见的岩石,矿物特征及工程性质。
3).学习运用罗盘仪器测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4).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产生年代、结构、产状、形成原因及现象以及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和冲刷成河谷的过程。
5).了解地质构造的内容,实践其现场的判断方法。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下元古界宽坪群和从中更新统到全新统的第四系。另外,还有少量第三系出露。该区出露的侵入岩包括酸性、基性和超基性岩,主要有花岗岩、辉长岩和辉石岩。该区位于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的北缘(黄邦强等,1984),宽坪群具多期变形特征。早期褶皱近东西向,呈同斜紧闭褶皱,局部出现平卧褶皱,发生轴面片理s1及肠状褶皱、勾状褶皱等,伴随早期中基性脉岩侵入,为前寒武纪变形。中期褶皱也为近东西向,与早期褶皱枢纽交角不大(20°)或近于共轴叠加,形成较开阔的弯滑褶皱,产生s2折劈理,为加里东期变形。
断层面走向时而北东,时而北西。实测断层面产状,测量构造透镜体、构造角砾的大小;观察断层内出露的辉长岩强烈破碎带。
汤峪温泉的出露温度为48—58.7℃(中温)。汤峪温泉水是经过下渗、加热、上升的循环大气降水,温泉水出自一个ph值约为8.5,温度约为87℃的深部热储。温泉水在其上升至地表的过程中,混入了一些较浅部的水和潜水,混入比例随季节变化。在汤峪,降水分配主要集中于七至十月份(约占年降水量的56.6℅),最高值多出现在九月份。这段时间中,由于温泉水在上升过程中混入的浅部水和潜水有所增加,使得温泉水的温度较平常偏低,温泉水中比浅部水和潜水中浓度较高的化学元素浓度也较平常偏低。因此,汤峪温泉的出露温度在不同季节有所变化。
(1)允许冷的地表水和大气降水下渗的适当岩层;
(2)加热下渗冷水的热源;
(3)足够可供利用的补给水;
(4)使冷水加热的足够时间以及足够大的热交换面;
(5)热水返回地表的通道。这些条件大多由本区构造提供。
汤峪温泉的形成条件几乎都受构造控制。汤峪温泉水来自大气降水,补给区主要为出露于南边的秦岭,由于补给区较大,降水也较为丰富,因而汤峪温泉有较为充足的补给源。大气降水沿连通性较好的裂隙下渗,并汇入深大断裂向更深处渗入,下渗过程中,水的矿化度与温度都会有所改变,在下降到深断裂某一深度,下渗到这里的水有足够长的时间和足够大的能量与物质的交换面与围岩进行相互作用,它不断改变自身的矿化度和温度,最后与岩石达到物理化学平衡,其平衡温度为87℃左右,ph值为8.5左右,其矿化度的增高来源于与岩石中矿物的化学反应,温度的增高来源于与岩石的热交换,而使岩石获得较高温度的热源是稍高于正常热流值的深部热流产生的热量。经历以上过程的水,最后上升出露于地表成为泉。汤峪温泉的出露依赖于热异常及活断层交汇带与低地势在垂直方向上的重叠,即北东向和北西向山前断裂与隐伏断层f4交汇带与低地势位置的结合。这就是汤峪温泉的形成模式,它明显受活断层控制。
㈠宽坪群变质岩及原岩恢复
①首先让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云母石英片岩、二云母片岩的主要矿物、结构、构造,然后老师讲解副变质岩概念,我们认识副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②我们用放大镜观察绿片岩、角闪石片岩、斜长角闪岩的主要矿物、结构、构造等,老师讲解正变质岩概念后,我们认识正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辉长岩岩体:辉长岩岩体,是在张性空间中侵入,有片理化、弱蚀变,辉石含量60%左右,斜长石含量30-40%,无石英或极少,岩石呈深灰色,中-粗粒结构,灰白色斜长石和黑色粒状辉石都成近等轴状它形粒状相间分布,块状构造,粗粒辉石两组解理近于直交。
斜长角闪岩:流变构造、同斜紧闭褶皱发育,轴面和片理近于平行,长英质变质分异,暗色、浅色矿物分别集中到一起,石英脉和花岗质岩脉发育,有弯曲、石香肠化和透镜体化,斜长角闪岩中还夹有云母片岩。 花岗岩:出露较宽,岩石呈肉红色,具半自形粒状结构-花岗结构,主要矿物长石、石英和云母,局部可见由混合岩化形成的眼球状花岗岩,石英呈拔丝状,斜长石呈(似)眼球状,有旋转碎斑,具粗糜棱岩化。 小褶皱特 征: 宽坪群变质岩系中小褶皱特别发育,主要是同斜紧闭褶皱,局部出现面理置换,存在同一方向的两期面理,早期面理透入性好。斜长角闪岩中的石英脉随面理褶皱,明显地呈现出背、向形特点。该区褶皱为多期叠加而成,斜长角闪岩中出现两期花岗岩脉,早期花岗质脉呈倒转褶皱弯曲,晚期花岗质脉没有倒转,两期褶皱近于平行。 四、实习总结: 通过实习,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听老师的讲解,使我学会 很多课内学不到的东西,包括:如何通过一块石头的色泽,去判断其类别、其形成年代;如何去辨别3大岩石;如何去测量岩石的走向等等;总之,工程地质学的实习在于通过实习学习使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条件下的地质问题。通过这次的实习我对这门工程地质学的了解更深一层,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牢固地掌握了如何分析岩石的层理,结构构造,学会测量岩石的产状。实习期间,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了解和认识了实地勘察的方法和所要注意的方面,了解到许多关于地质构造、岩石产状的判断与测量,老师还详细的向我们演示了根据层面构造判断断层形成情况,并且通过对已有地质图阅读及应用的讲解,通过实习后我更好地掌握了《工程地质学》这门学科,更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2022地质精神心得体会四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工程地质学探讨工程地质勘察的手段及方法,如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勘探、室内实验、现场测试等;调查研究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地貌等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分析研究与工程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并结合工程的具体特点及要求,进行岩土工程分析评价,为基础工程、整治工程、土方工程提出设计方案。而做好这些,不仅需要我们精确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我们能够鉴别各种矿物及岩石的物理特征和工程性质,更需要到实际的环境中观察比对,把课本讲的和实际看到遇到的相联系起来,本次实习就是本着这样的目的进行的。
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xx年12月10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位于天津蓟县北部山区,京、津、唐腹心地带,交通方便,面积342平方公里。园内保存着大量的极其珍贵的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尤其是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它系统记录了距今18亿年至8亿年间的地质历史和事件,以地层齐全、出露连续、保存完好、构造简单、化石丰富、顶底界线清楚、岩石变质浅而闻名于中外地质学界。园内峡谷幽深、空气清新、自然风光秀丽、地质科学奥妙,是休闲度假、旅游揽胜和科学考察的胜地。我们所参观的两个景区是:☆中上元古界地质自然保护区☆府君山地质构造遗迹景区
1、学会对岩石的肉眼判别,通过观察辨别出岩石的种类结构矿物组成颜色以及特性2、了解岩层产状及其形成过程和发展情况,分析沿途所见的岩石的性质以及该地区的地质发展演变简史3、学会野外观察地质现象和分析评价工程地质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实习,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知识,了解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专业工作、扩大知识面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xx年5月20日星期二
1、土木工程学院楼(室内)
2、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室外)府君山地质构造遗迹景区。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高于庄组地层,其主要岩石为页岩和白云岩,还认识了瘤状结构、岩层产状、锰方硼石矿等。瘤状构造瘤状构造岩层中出现如瘤的团块,以半球形,糖饼状形态的透镜状岩石为主,其物质成分与上下岩层略有区分。以含沥青质,泥质白云岩为主。由于沉积时水动力及静压力等因素改变而成,在高于庄组中,上部出现较多。
高于庄组地层:高于庄组原称“高于庄灰岩”,属中元古代长城系顶部,分布于中国冀北一带,最初命名地点在天津蓟县高于庄,故名。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主要为灰色、黑色白云岩,含燧石团块或条带,底部燧石条带尤多,且呈网状。本组特点:下部含叠层石丰富,中部普遍含锰较高,上部含各种形状的结核,顶部多含钙质和沥青质。厚405—1963米。重要的叠层石分子有:锥叠层石及微古生物雾迷山粗面球形藻。在冀北一带,下部常夹有含锰页岩(菱锰矿)。
倾斜页岩,走向东西,倾向南,倾角50°,组成部分主要为多页岩、白云岩。页岩是由黏土经脱水固结而形成,大部分有明显的薄层理,能沿层理分成薄片,这种特征也称页理,风化后多成碎片状或泥土状。根据混入物的成分或岩石的颜色可分为:钙质页岩、铁质页岩、硅质页岩、黑色页岩及碳质页岩。锰方硼石矿锰方硼石是一种很少见的无水氯硼酸盐矿物。形态一般为不规则粒状,集合体呈变鲕状、变豆状,光泽为油脂-玻璃光泽;无解理、裂纹发育;贝壳状-不平坦状断口;白色或灰白色,硬度7。
蓟县锰方硼石矿床的形成具有二元结构:即下部是火山岩(大红峪组钾质粗面岩),上部为含硼的蒸发岩。由于大红峪组海底火山活动频繁,延续时间长,致使熔岩分布广泛,并以含硼为特征,火山活动后的汽水溶液中硼的富集,导致海水中含有大量硼物质,为硼矿床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
对高于庄组的划分从下而上分为官地亚组、桑树庵亚组。桑树庵亚组为含锰方硼石亚组。主要岩性为含锰白云质粉砂岩和厚层灰白色、淡红色微粒含灰白云岩,中上部为厚层至块层状微粒含灰白云岩,略含锰,风化面呈白色或褐色,断口呈贝壳状,层理平直,层面上有波痕,常成陡崖。下部为主要含砂层含锰白云质粉砂岩和砂质白云岩,多风化为黑褐色,易受剥离成薄片,俗称“含锰页岩”。高于庄组之官地亚组,即锰硼矿层之下叠层石发育,形态常为锥状或柱状。两个亚组之间是整合过渡关系。
块茎状高于庄层叠石:叠层石是前寒武纪未变质的碳酸盐沉积中最常见的一种“准化石”,是原核生物所建造的有机沉积结构。由于蓝藻等低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的周期性矿物沉淀、沉积物的捕获和胶结作用,从而形成了叠层状的生物沉积构造。因纵剖面呈向上凸起的弧形或锥形叠层状。由块茎体或少数粗短的次圆柱体(柱体形态主要受基本层形态的控制,同时受环境影响。根据柱体自上而下直径的变化,柱体形态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由块茎状或少数粗短的次圆柱体组成,柱体间通常为碎屑白云岩所充填。基本层层平缓到凸起较高的穹形,带状,地质年龄约为15亿年。
藻席或藻屑在碳酸盐岩地层中常见到能反映有机生物的的藻架结构或藻席结构。它们通常由亮、暗纹层交叠布置而成,如果早期(准同生)被硅化,有时还可以保存藻丝体化石。通常形成纹层状碳酸盐岩,有时则形成典型叠层石,在形成过程中若藻架结构的沉积物若遭冲刷二再次沉积则会形成藻屑构造。此处遗迹尤为重要,因为世界上的其他的中上元古界地貌中,没有发现含有藻席和藻屑构造的遗迹。
大红峪组和高于庄组分界此两组地层在此处属于平行不整合的接触关系高于庄组底部为一层石英状砂岩,层面有波痕,砂岩之下为大红峪组,含锥层燧石白云岩,其锥顶处切,表示受到了侵蚀的作用,代表了一次沉积间断,地质年龄约为16亿年。
大红峪组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岩浆岩喷出时,压力降低,气体挥发析出,聚集成气泡开向表面浮动,同时又随岩浆浮动。当岩浆凝固时,气泡的孔壁固化,内部的气体或散失或凝为液体大部分流失,只保留空洞,即为气孔构造。若这些气孔被后期矿物所充填,即为杏仁构造。根据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可以判断和恢复当时岩浆的流动。
火山角砾岩:火山爆发时,随着深部岩浆的喷出,由于通道附近围岩的加入,加上喷发强度及诸多因素,可形成火山熔岩、火山角砾岩、火山凝灰岩等。大红峪组的火上角砾岩十分发育,分布广泛,角砺成分由白云岩、玄武岩、碎石等组成。角砺大者称为角砺集块岩。
断层:岩体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沿破裂面两侧的岩体发生显著的位移或失去连续性和完整性而形成的一种构造形迹。断层几乎在地壳上处处都有,特别是在山脉强烈变形的岩石中。此处两层坚硬的石英砂岩沿着沟被错开,它位于断层面上盘。断层会出现很多危害,断层快速活动形成地震。地震灾害主要表现为地表破裂、崩塌、滑坡、砂土液化等。断层缓慢活动造成地表变形。最典型的断层缓慢活动(断层蠕滑)的例子是美国西部的圣安德烈斯断层。而在我国,断层缓慢活动造成地表变形现象中最常见的为地裂缝。虽然地裂缝的成因复杂,但其与构造的相关性不可忽视。
之后我们来到了大红峪组与团山子组的分界处。此两个地层单元界线为整合过渡关系,以大红峪组底部厚度较大的石英岩为界线,其下为团山子组顶部夹薄层砂岩的含粉砂白云岩。团山子组系高振西等原称的“串岭沟页岩”上部的碳酸盐岩系。1957年地质部221队在河北省庞家堡铁矿区命名为“庞家堡灰岩”。1960年河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在蓟县团山子村一带的相当层位也见到相似的碳酸盐岩地层,遂建议改称为团山子组,19xx年被《蓟县震旦系现场学术讨论会》接受,沿用至今。
波痕波痕是浅海、河湖的一种小型地形特征,由尖波峰、圆波谷,坡度对称组成连绵波浪状。波痕是沉积环境分析的重要标志,是典型的沉积构造之一。非粘性的物质(陆源砂、碳酸盐砂)在波浪、水流或风的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的波状起伏的痕迹,如沙漠中的沙丘、海滩的沙坡等。一个波痕由一个波脊和一个波谷组成,同一种波痕一般成组出现。出现于岩层的顶面.并可在上覆岩层的底面上留下印痕.因此可以利用波痕来决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泥裂当未固结的沉积物露出水面时,会受到暴晒而干涸,并发生收缩和裂开,这时所形成的裂缝成为泥裂。泥裂的裂片多为多角形,裂缝上宽下窄、大致与层面垂直,其中常充填有上覆沉积物的成分,泥裂多见于湖或海洋的滨岸地带或者河漫滩沉积环境中。
最后是格鲁纳叠层石。格鲁纳叠层石为一种柱状叠层石,其柱体部分多由硅泥质组成,常彼此间密集共生,柱体横断面为次圆形到椭圆形。基本层呈薄而平缓的穹形,向上有不同程度的突起变化,地质年龄约为16.8亿年。
国家地质公园的野外实习就到此结束,来到石碑处我们合影留念。吃过午饭,我们向着另一个目的地---府君山公园出发。
来到府君山公园,看到由地层运动形成的山峰我们感叹不已,在攀爬的过程中,飞来峰带给我们的震撼最大。府君山组属于早寒武世地层。岩性稳定,见于中国冀北及冀西北尚义---平泉深断裂以南的山区。主要为厚至巨厚层豹。底部普遍有砂砾岩或角砾层岩,平行不整合或超覆于青白口系各组之上,一般厚数十米。我们看到了逆掩断层形成的景象。断层面平缓弯曲。上部雾迷山组燧石条带状白云岗(12亿年)逆掩于府君山组角砾状岩(5.6亿年)之上。断层是岩层或岩体中的一个或一组破裂面,沿破裂面两侧的岩层或岩体发生有显著的位移。断层的位移量有小有大,小者仅几厘米,大者可达数公里乃至数十公里。断层是岩块间的一种不连续面,岩块在平行于不连续面的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我们还看到了岩石两亿年的跨越,井儿峪组叠层状泥晶灰岩(8亿年)与府君山组角砾状灰岩(5.6亿年)之间,有一套紫红色黄白色相间含砾砂页岩,它是古风化壳面上的沉积物,中间缺失2.4亿年的地层。最后我们看到了飞来峰地貌。在逆掩断层或辗掩构造中,常见老岩层覆盖在新岩层上,这样的老岩层称推覆体。当推覆体遭受强烈剥蚀,周围地区露出原来的新岩层,而残留一部分老岩层,孤零零地盖在新岩层上,叫飞来峰。
到此为止,我们结束了一天的野外实习任务。通过这次实习,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地质学的含义。短短的一天,让我对野外地质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对它的方式方法有了一个最直接的了解。并且直接影响了我的学习观念,将实践的成分注入了思想中,必将对我今后的学习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写实习报告的时候,我又将那一天的经历回忆了一遍,并总结出有意义的结论,让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我相信在我以后的历练中,这次实习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2022地质精神心得体会五
实习内容:
1.石佛寺水库。具体内容:初步了解水库在解决洪水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和全流域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2.沈阳市森林公园。具体内容:地质构造的野外识别;实习区域内的岩石及矿物的肉眼鉴定及标本的采集;了解各种层面构造(波痕,雨痕,泥裂等);观察沉积岩的层理构造;岩石的风化及岩石不同风化程度的风化带的观察;认识丘陵地带地貌。
3.棋盘山水库。具体内容:水库坝址与坝型选择的工程地质条件。1.明确水库的构成,了解水库的整体情况;2.坝址与坝型选择的工程地质条件;3.库区选择的工程地质条件
4.土坝的防渗措施5.了解护岸的类型等。
2011年6月25日 星期六 石佛寺水库今天是进入实习的第一天,天气十分的晴朗。我们在老师的安排下,早上七点半准时出发,于大约九点达到石佛寺水库库区。
当汽车行驶在一条通往水库控制中心的长约7公里沿河大坝上的时候,远远地就能看见一条白色的护坡。
怀着对水库的大坝的强烈的好奇心,下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那个横跨于辽河之上的拦河大坝上的基础设施,观看泄洪闸门,以及泄洪道的构造。
接下来便是石佛寺水库的高局长给我们讲解了有关水库的一些相关知识,使我们对石佛寺水库有了而更进一步的认识。
石佛寺水库工程是辽河干流上唯一的控制性工程,也是国内流域干流上大型的平原水库,控制流域面积为 164786 平方公里,工程坝型为均质土坝,枢纽为二等工程,永久性建筑物为二级。其主要功能是担负辽河干流中下游的防洪任务。工程的建设使辽河中下游地区防洪标准由 3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远期满足“北水南调”工程反调节水库的要求。主要建筑物由42.7km长的主副坝和泄洪闸16孔总宽248.5米、净宽 200m的泄洪闸组成,水库最大库容1.85亿m3,跨越沈阳和铁岭。
石佛寺水库的设计目标就是: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也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它的出现,不仅能提供向沈阳市日供水20万吨的能力,同时也在解决辽河的洪水灾害、改善辽河的生态环境和全流域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将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
听完高局长的介绍后,我们在他的带领下,也很荣幸的参观了水库的调度控制中心。
在控制中心,高局长告诉我们,石佛寺水库的调水控制中心控制着整个水库的调水情况,泄洪闸的闸门起落控制系统有两套控制系统。它可以由位于闸门上方的手动控制器控制,也可以由控制中心发出信号进行控制,这两套系统都能精确地控制闸门被拉起的高度,从而控制水流向下游的流量。而闸门采用的是双层闸门,只有当下层的闸门被提起到一定的高度后才能同时提起上面的闸门,这样的设计不仅降低了拦河大坝的整体高度,节约了建设成本,而且也使得坝基更加的牢固,大大的提高了最大蓄水位。通过安装在不同地方的摄像机传回的图像可以完整的反映水库的水位情况以及是否外渗的情况,确保整个水库的正常运行。同时我也知道了水库之所以选择在是佛是这样的平原地区,主要考虑因素有地形地貌、以及对经济产生影响等因素考虑,最终选址在石佛寺,并以地名命名此水库。
大概在上午十一点的时候结束了我们愉快而又充实的实习日程。
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 沈阳森林公园经过昨天对石佛寺水库的初步实习,我们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激情在八点准时出发前往位于沈阳市东北郊新城子区马刚乡境内,南距沈阳市中心40 公里的沈阳森林公园。经过一个半小时到达目的地。小憩一会后,便开始了我们此行的实习之旅,尽管天着小雨,可丝毫没有影响我们这次实习的积极的热情。
我们的实习是从登上开始的,老师沿途给我们讲解途中遇到的各种岩石的性质以及它的形成条件。老师给我们首先介绍的就是沉积岩,沉积岩是暴露在地壳表层的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在地球发展过程中遭受各种外力的破坏,破坏产物在原地或者经过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而今天我们看到的主要是页岩。其次我们还看到了一些层理构造,例如沉积岩上面的波痕、泥恨、雨痕等。形成的这样的岩石,一般都比较坚硬,适合做水坝的坝基,是大坝坝址的较好选择,但是在这样的岩石上建坝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裂缝出现对水库的影响,从而需要考虑水库的渗漏问题。
经老师的详细介绍,我们进一步的了解了泥裂和波痕及雨痕。泥裂又称干裂、龟裂纹,是指泥质沉积物或灰泥沉积物,暴露干涸、收缩而产生的裂隙,在层面上呈多角形或网状龟裂纹。波痕是由风、流水和波浪作用在层面上留下的一种波状起伏痕迹。波痕是典型的沉积构造之一。雨痕则是雨滴打击未固结的细粒沉积物表面所留下的痕迹,但比较少见。这些特征反映了沉积岩的生成条件和形成环境的特殊性,同时也是我们研究古地理地貌的标志。
在半山腰的时候,我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远眺,感受到了典型的丘陵地带地貌特征。
接下来老师还带领我们认识了断层。在顶峰,在这里尽览山下风景之余,我们很清晰的看到了断层,断层就是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有明显的相对位移的一种断裂构造。
完成此次的实习任务之后,我们自由活动尽览一切森林公园的美景,下午2点左右,我们带着疲惫却又充实的满足感踏上了回学校的路途。
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 沈阳市棋盘山水库今天是实习的最后一天,丝毫没有感受到同学们这两天的实习的疲惫,反而越发的精神。像习惯一样,我们八点整准时从学校出发,前往新的目的地:沈阳市东北部距沈阳市中心约 20 公里的棋盘山水库。
今天老师主要给我们讲解了关于棋盘山水库的选址以及大坝特点。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棋盘山水库东西长3.63公里,南北宽容 1.5公里,面积为5.04平方公里,正常蓄水量为三千万立方米,大坝坝顶正常水位达94.5米,库区平均水深达六米以上。同时它是一座山区水库,因此对于坝址的选址需要相当的严格,既要考虑坝基渗漏问题,又要考虑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周边岩石的结构与构造 。同时,,棋盘山水库采用的是土石坝结构,不能够堰顶过水。因此,对于拦河大坝选址也相当的重要,适当的选址可以大量的减少工程造价。而护岸则要采取加固保护措施,增加防浪墙。
后来老师又给我们讲解了关于褶皱的形成。褶皱是组成地壳的岩石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
学习之余便是对棋盘山风景的无限享受。我们于下午大约2点顺利返回学校,预示着我们的三天实习也告一段落。
不得不感叹实习结束的如此之快,他给了我们一次实地考察地形地貌以及接近大自然的机会,让我们更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了我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不但让我们有了巩固所学知识的机会,同时也增加了同学的交流,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实习报告:(应包括各实习项目名称、方法手段、材料设备、技术路线、结果、讨论等)
一.石佛寺水库我们主要通过到水库的一些重要位置观察和老师的讲解来进行实习的。另外老师还带我们到水库调度室,观看这里的工作人员对水库的信息实时监控过程。我们也和老师和工作人员进行一些交流,了解水库的整体情况。
通过以上的实习过程,在这里我了解到了水库的一些概念和基本作用。水库,一般的解释为“拦洪蓄水和调节水流的水利工程建筑物,可以利用来灌溉、发电、防洪和养鱼。”它是指在山沟或河流的狭口处建造拦河坝形成的人工湖泊。水库建成后,可起防洪、蓄水灌溉、供水、发电、养鱼等作用。有时天然湖泊也称为水库(天然水库)。水库规模通常按库容大小划分。
石佛寺水库,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 ,是辽河干流上唯一的控制性工程,也是国内流域干流上大型的平原水库。主要建筑物由42.7km长的主副坝和净宽200m的泄洪闸组成,水库总库容1.85亿m3。
二.森林公园
1.岩石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稳定外型的矿物或玻璃集合体,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其中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或喷出岩;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是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通过观察我发现不同的岩石可以分别用来做不同的用途例如:
1)、大理岩:大理岩的岩面质感细致,常用来作为劈面或地板。由于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而成,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因此也是制造水泥的原料。大理岩材质软而细致,是很好的雕塑石材,许多有名的雕像都是由大理岩做成的,如著名的维纳斯像。其它如墙面或摆饰,也常是由大理石加工琢磨而成,如花瓶、烟灰缸、桌子等家用品。
2)、花岗岩:本土的花岗岩只有在金门才看得到,因此金门的老房子几乎都是用花岗岩做成的。台湾的寺庙所用的花岗岩,是来自福建,多用于寺庙里的龙柱、地砖、石狮。
3)、板岩:因其容易裂成薄板状,且在山区极易取得,帮原住民至今仍使用板剧场作为建材,筑成石板屋或围墙。
4)、砾岩;有些砾岩含有鹅卵石及砂,而且胶结不良,容易将它们分散开来,例如:台湾西部第四纪的头嵙山层中就是这种砾岩,其中卵石和砂都是建材。
5)、石灰岩:台湾最常见的石灰岩是由珊瑚形成的,通称为两天礁石灰岩。在澎湖,两天礁石俗称【石】,居民用以作为围墙建材,以遮蔽强烈的东北季风,保护农作物。
6)、泥岩:由于其主要成分是黏土,自古就被作为砖瓦、陶器的原料。
2.层理
①. 平行层理:在强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相互平行的、水平或近水平的、由中粗砂岩、砾岩组成的层理,一般认为是在水流能力比形成大型交错层理更强的高流态条件下的平坦底床上形成的,其特点是颗粒粗,伴生剥离线理,与大型交错层理共生。形成环境主要为河流、海滩、浊流等环境。
②. 递变层理:也称粒序层理,以粒度递变为特征的沉积单位。递变层内除了粒度递变之外,一般无任何层理;其底部与下伏岩层总是突变接触,单个递变层的厚度变化大,一般为几厘米-几十厘米。常见于浊流环境中,在潮坪、河滩、三角洲、陆棚等亦可见零星分布。
③. 沉积环境:一个发生沉积作用的、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地貌单元,并以此与相邻的地区相区别。
3.可提炼的金属矿物
①、金矿:含金的岩石经过风化和侵蚀作用,金会被分离出来而成自然金,因为金比泥沙重得多,容易沉积下来,经过淘洗,就成为黄金。
②、黄铜矿:黄铜矿是提炼铜最主要的矿物。
③、方铅矿:方铅矿呈现铅灰色,有立方体的解理,是最重要的含铅矿物。
④、赤铁矿:赤铁矿外观颜色呈现铁灰色或红褐色,是最重要的含铁矿物。
⑤、磁铁矿:磁铁矿属含铁矿物,具有磁性,吸附含铁物质。
4.珍贵的宝石矿物若具有坚硬、稀有、耐久、透明且颜色美丽的特点,即常被用来作为装饰品,一般称为宝石,以下是常见的宝石简介:
1)、 钻石:即俗称的金刚石,有许多种颜色,如淡黄、褐、白、蓝、绿、红等,其中以无色透明的价值最高。
2)、 刚玉:刚玉也有许多不同的颜色,如:红色的刚玉俗名红宝石,蓝色的刚玉叫做蓝宝石。其化学成分为三氧化二铝
3)、 蛋白石:一般为无色或白色,有些具有特殊的晕彩。
4)、 水晶:纯石英单晶称为水晶,水晶内因含不同杂质而呈现不同颜色,如:黄水晶、紫水晶等。石英的纤维状显微晶聚合体称为玉髓;石英的粒状显微晶聚合体称为燧石,这两种是台东县重要的玉石。
5).做为颜料有些矿物具有特别的颜色,右用来作成颜料,如蓝色的蓝铜矿物,绿色的孔雀石,红色的辰砂。
6).其他用途
①石英:石英是制造玻璃及半导体的主要原料,如:苗栗县汶水溪的上福基砂岩中的石英砂即为制造玻璃的主要材料。
② 方解石:方解石存在于大理岩及石灰岩中,是制造水泥的主要原料。
③白云母:白云母因不导电、不导热且具有高熔点的特性,因此经常被用来作为电热器中绝缘体的材料。
④石墨:硬度低,且具有油脂光泽,条痕为黑色,常用于制造铅笔芯,此外石墨还可以做成润滑剂、电极、坩埚等。
⑤硫磺:火山地区的温泉中即含有黄色的硫磺。
⑥石膏:石膏一般用于固定骨折受伤处,或做成塑像,也用于建筑工业。
⑦磷灰石:用于制造农业用磷肥。
⑧蛇纹石:含有镁的成分,可用于炼钢工业上。
⑨滑石:硬度低,有滑腻感;通常被研磨成粉末,以制造颜料、爽身粉、去污粉、化妆品等
三.棋盘山水库棋盘山水库是拦截蒲河水所修的人工湖。蒲河是发源于铁岭东南部的想见山,在辽中县南汇人浑河入海、全长410华里,是沈阳第四大河流。 东西长3.63公里,南北宽容1.5公里,面积为5.04平方公里,正常蓄水量为三千万立方米,大坝坝顶正常水位达94.5米,库区平均水深达六米以上。
棋盘山水库主要起到“拦洪蓄水和调节水流的作用,除了可以用来灌溉、发电、防洪和养鱼的作用之外,也可以起到作为旅游景点用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实习总结:(要重点写出在专业意识、职业技术技能、思想素质等方面的提高)
通过本次野外地质实习,加深了我对三大类岩石的认识和不同岩石的一些区别,对一些地质现象作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水利水电工程对不同地质的处理方法,进一步加强了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对沿途地貌的观察使我对地区的地形有了一定的了解,增加了感性认识,扩大了视野,提高了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地质博物馆的观察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千变万化的大自然的认识,增长了见识,充实了知识。在老师对一些工程在经常遇到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我以后参加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使我更加热爱水利水电这个行业,增强了对国家电力事业作贡献的决心。
地质精神心得体会 地质学心得(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