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习俗心得体会及感悟 过中秋节的心得体会(六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2中秋习俗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今年的中秋,饱含着奥运的气息。商店外拉的横幅“为奥运加油,为中国加油”还没换,“迎中秋,吃月饼”的横幅又喜洋洋地贴上了。店里,只见人们边挑月饼边谈论奥运会进展情况。甚至,现在人们见面的口头禅也改为了:中国又得几枚金牌了?
今年的中秋,是一场家庭的盛宴。晚上,我们一家人聚在一起,外婆做好一桌丰盛的饭菜,美味正等着我们呢,我们几个孩子如狼似虎扑向餐桌,各就各位后,捧着碗,“抢”着菜,顺便聊着各自班上的趣人趣事。再看大人们,主妇们拥在厨房,围着外婆争论着如何做菜,交流着许多小窍门,也许她们是忙里取乐吧!而大男子汉们则不停地喝酒,高谈阔论,在觥筹交错时夹着豪爽的大笑,难道这就是他们自夸的`绅士风度?合家欢乐。开开心心,真好!
偶尔望望月亮,她已像一只充满气的气球一样,浑圆浑圆的,胀满了,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可我看,十五的月亮也够圆的嘛。不过,她却没有想象中那么明亮,或许,好戏是要慢慢地上演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许,当年苏文豪在仰望明月时,有着万千感慨。如今,我也一样在畅想着……
哇,不经意间,她已变得明晃晃的,清辉柔柔地洒在地面上、屋瓦上、树丛间,幻成一条条银色的绸缎,缓缓地、温柔地,仿佛将太阳给予的光轻轻地过滤了一遍,美极了!
凝望着月亮,我似乎看见了她的笑,她的慈爱,她的……中秋的月,好像更明亮了。
2022中秋习俗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老师们、同学们!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
听到这种消息,中国人除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活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20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眼瞅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将有多么尴尬?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连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
中秋习俗心得体会及感悟 过中秋节的心得体会(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