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军事法学的心得体会实用 部队学法规心得体会(8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学习军事法学的心得体会实用一
双鸭山农场小学张立秋
2014年3月5日下午,我参加了双鸭山农场组织部孙部长组织全场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活动,全面学习了“为民、务实、清廉”典范、八五二农场场直管理区主任裴林枝的先进事迹,深有感触、受益匪浅,他带着一颗热忱的为人民服务的决心,把民所需放在首位,是我们农场全体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为民解忧。
学习他切实深入群众,积极解决处理职工群众的实际困难的工作精神,能够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想法设法为职工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裴林枝同志就恰恰做好了这一点,他始终保持着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得民心,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的我深知:一个教职工群众的事情,对于全校来说可能很小,而对群众自己来说,则事事牵动人心,件件都是大事,有的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牵动他们的情绪,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我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认真倾听教职工群众的意见和问题,积极主动的帮助教职工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维护民利。
裴林枝同志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让奉献成为习惯,尽自己所能,积极为职工群众谋得实利,并从平凡小事做起,从具体工作做起,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牢牢扎根于岗位上。马克思指出,人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教职工群众工作也必须以维护群众利益为依归,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树立干群一家的理念,把人民群众当成家人,把群众来信当成家书,把群众之事当成家事,群众工作当成家业,带着真心、带着感情为民办实事、为民谋实利,在日常的工作当中真心实意的同教职工群众交朋友,与群众同呼吸,时刻把他们 1
的冷暖疾苦挂在心头,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利。
作风扎实。
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境界,时刻保持扎实的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端正思想作风,提升思想境界,遵守国家和单位有关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在学习中,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用科学理论净化思想、陶冶情操,提高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用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树立一道坚不可摧的防腐墙,同时。端正职业道德思想,增强道德观念,做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动,坚决树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价值观,
通过对裴林枝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我将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把教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好全校教职工和学生,维护好形象,积极为教职工提供优质的服务、解决实际的困难,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努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力争在管理局教学质量监测活动中取得更大、更优异的成绩!
描写学习军事法学的心得体会实用二
张富清个人事迹
张富清,陕西汉中洋县人。
1948年3月,出身贫苦的他光荣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一名战士。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阶段,张富清担任的是最危险的突击任务。6月,张富清在壶梯山战役中任突击组长,攻下敌人碉堡1个、击毙敌人2名、缴机枪1挺。7月,他在东马村带突击组6人,扫清敌人外围,占领敌人碉堡,给后续部队打开缺口。
1948年11月27日夜,陕西蒲城的永丰战役打响,战斗异常惨烈,官兵伤亡惨重,“一夜之间换了3个营长、8个连长”。作为突击组的成员,张富清带两名队员通过地道接近城墙,抠着墙砖缝隙攀上城墙。他第一个跳下4米多的城墙,敌人迅速包围了上来,他端起冲锋枪一阵猛扫,敌人倒下一片。突然,他感觉头部被重重地砸了一下,用手一摸,头顶一块头皮翻了起来,鲜血流了满脸……顾不得自己,他匍匐逼近敌人的碉堡,用刺刀刨出一个土坑,将捆在一起的8颗手榴弹和1个炸药包放在一起,拉下手榴弹的拉环,迅速撤离。一声巨响,碉堡炸飞。趁着硝烟弥漫,他爬向另一座疯狂扫射的碉堡,用同样的方法,将碉堡炸毁。敌人多次组织反扑,张富清一直坚守,直到部队进城。
永丰战役中,张富清因作战英勇、贡献突出,荣立军一等功,赢得“战斗英雄”称号。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到连队视察,他握着张富清的手说:“你在永丰战役表现突出,立下了大功。”张富清很受鼓舞:“作为一名革命军人、一个共产党员,我做了应该做的,完成了任务,组织上给我这样大的荣誉,我非常激动。”
1948年12月,一封报功书送到张富清的家中。报功书写道:“贵府张富清同志为民族与人民解放事业,光荣参加我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二营六连,任副排长。因在陕西永丰城战斗中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实为贵府之光、我军之荣。特此驰报鸿禧。”
1949年,张富清随队从陕西出发到新疆作战,歼敌骑兵、截击逃敌。渴了,喝雨水雪水,饿了,用钢盔做饭盆,边行军边抓着吃。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从收音机里得知消息,整个部队都沸腾了,张富清非常高兴,虽然不能到天安门广场亲眼见证开国盛典。在他心中,“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为劳苦大众的,能带领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站起来了!”1949年冬季,张富清随部队徒步穿越戈壁到喀什。冬季寒风刺骨,茫茫大漠缺水断炊。狂风骤起,沙石铺天盖地,战士们手挽着手,拽着马尾巴,顽强地继续前进。
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布了《解放大西北人民功臣奖章条例》,张富清因为功勋卓著,被授予“人民功臣”奖章。
1953年,中央军委从全军部队抽调有作战经验的连职以上军官到北京集中,准备入朝作战。从喀什到北京,漫漫长路,张富清和其他战士大都靠步行,双脚皮开肉绽,口鼻经常流血,历经两个多月。到达北京后,朝鲜战争局势缓和,军委便决定对这批部队骨干进行文化补习。从此,张富清努力学习知识,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长征”……
1954年,张富清从军委航空速成中学毕业。作为战斗英雄和中央军委培养高级干部学校的学员,张富清可以有多种转业选择,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拥有更多发展的机会,可以回到陕西老家,给母亲尽孝。但张富清一句“党的干部,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便主动选择了湖北最偏远的来凤。
1955年,他佩戴3枚奖章,拍了一张照片,年轻的面庞露出微笑,目光中透着坚定,然后他把鲜血换来的荣誉,用一块红布紧紧包好,放进一口棕色的旧皮箱。从武汉出发,沿着长江,顺着山路,他一路向西,来到“一脚跨三省”的来凤。刚到来凤时,他在粮管所任职。张富清一头扎到工作中,日夜加班。因为太忙,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每每想起,他还是会难受。他在日记中写道:当时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工作任务重,作为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绝不能向组织提要求,干好工作,就是对亲人最好的报答。
张富清先后在粮食局、三胡区公所、卯洞公社、外贸局、建设银行等单位工作。上世纪60年代初,他在三胡区担任副区长,按照国家拥军优属政策,妻子孙玉兰被招录为公职人员。自然灾害时期,党和国家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全面精简机构人员,张富清率先动员妻子,辞去公职,从供销社下岗。孙玉兰回忆:“他对我说,要完成任务,领导自己要过硬,勇于从自己开刀,才能开展好工作。”当保姆、喂猪、捡柴火、做衣服……几个孩子嗷嗷待哺,副区长的妻子为了贴补家用,把能想到的活,几乎都干了。
在子女们的印象中,父亲一直用行动默默影响他们。张富清常跟他们说:“我没有本事,也没有力量给你们找工作。我是国家干部,要把位置‘站’正。”大儿子张建国当初有一家国企招工的机会,张富清得到消息,却动员儿子下放林场当知青。“如果我照顾亲属,群众对我怎么看?对党怎么想?”张建国在酉水之滨的扎合溪林场住茅棚、开荒种地、造林植树,一干就是好几年。张富清的四个子女,除大女儿长期患病外
学习军事法学的心得体会实用 部队学法规心得体会(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