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端午节朗诵稿
当代端午节朗诵稿(精选3篇)
当代端午节朗诵稿 篇1
端午节又到了,往年端午节粽子那黏黏的糯米,甜甜的枣以及粽叶淡淡的清香味依然萦徊于脑海中挥之不去。粽子的确是一样美食,真是有些不舍得将它投到江水中去,平时吃也就算啦,端午节的那一天至少还是要投一个到江水中去的。以纪念两千多年前抱石投江的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国家如韩国日本越南也把端午节作为重要节日来过,近年来甚至还出现了韩国向联合国提出申请,争着要把端午节作为他们国家的世界非物质遗产来保护的趣事。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屈原深受人们的敬仰和追思,既超越了时空也超过了种族。
农历的两千多年前的五月五日,滔滔的汨罗江畔,有一个人在披发行吟,那就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著名的楚辞《怀砂》大概就是此时产生的。屈原忧国忧民,眼见昏庸的楚怀王听信谗言,近奸远忠,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致使一个强大的楚国日趋衰败。而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救国主张却不被重视,不忍看着楚国的灭亡,毅然抱石投入滚滚的汨罗江中。这是一个悲剧,是中华大地上两千多年前的一个自治政权的不幸——但却在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史上竖立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如果楚怀王不是那么昏庸,楚国政权当时能够重视屈原的价值,采纳屈原的主张,重新回复屈原的工作,中国的那一段历史也许就要改写,至少秦国统一中国的时间要推后若干年。
屈原真是楚国的一个难得人物,既有辞赋之才,又有治国之能,徳行俱佳,在当时楚国的政坛上可以说是怀瑾握瑜,一枝独秀。常言说的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屈原太出色了,必然会引起别人的嫉妒,受到谗言的攻击是难免的。偏偏这位三闾大夫太不善于搞人际关系,上边得不到楚怀王的信任,下边得不到同僚的拥戴,中间又有王后郑秀和公子子兰作梗,这就决定了屈原在楚国的政治命运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不当官就算啦,既然不能‘安心留下来,’就不如‘潇洒地走开’,不为他‘五斗米折腰’,回家种田去。然而,屈原就是屈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实际上是为国家的命运担忧,这就是一个爱国者的优秀品质。昏庸的楚王被秦国的张仪所骗,既付出了背叛盟友的巨大外交代价,又没得到秦国允诺的土地,怒而交兵还损失了八万军队,再战又输掉了两场战争,楚国的实力被大大的削弱了。屈原他实在是急了,忙返回都城向楚王上疏自己的张。但是,‘大厦将倾兮一木难扶’,‘天将亡楚,人复何为’?屈原的主张没有被重视——楚国的政治大厦已经彻底的腐烂了。结果是楚怀王先不听屈原的劝阻放走了狡诈的张仪,又不听屈原的劝告出会秦王而不得归客死他乡。继任的楚顷襄王比楚怀王更是昏庸有加。屈原彻底绝望了,楚国没救了。当权者只图苟且,为官者只图安怡;争权夺利,只图既得利益,纸醉金迷,哪管国之安危。他不忍眼见自己热爱的祖国土地行将被外军的铁蹄践踏,不忍看到祖国的人民行将被外敌统治。在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中,宁投湘流,不随俗流,毅然抱石投入滚滚的汨罗江中。
在当时那个诸侯纷争的时代,每个明智的国君都在极力收罗人才以图壮大本国的实力。以屈原之才如果也像苏秦张仪之流那样,游诸侯,何国不容?然而屈原就是屈原,伟大的爱国者“其志洁,其行廉。”尽管受到打击,遭遇了挫折,纵然绝望到抱石投江,也不会背叛生养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相比之下,那些与屈原同时以及后世的所谓“俊杰们”,当祖国有难时,纷纷以“识时务”为遮羞布盖脸,急匆匆地叛国求荣为虎作伥,是多么的卑劣和渺小。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究竟有多少高官显贵?生前锦衣玉食,死时寿终正寝,死后却只能肥壮他们坟头上滋生的野草。而其中那些祸国殃民卖国求荣的,死后却连肥壮野草的资格也没有,只能腐烂成一堆臭狗屎,留下千古骂名,连他们的子孙都感到羞耻。只有热爱人民的人才能受到人们的热爱!
屈原是深受人民爱戴的,人们闻知屈原投江的消息后,纷纷把糯米用竹叶包
当代端午节朗诵稿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