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内容体会思想——《心愿》教学建议
把握内容体会思想——《心愿》教学建议(精选17篇)
把握内容体会思想——《心愿》教学建议 篇1
山西省教科所 李莉莉
《心愿》是第九册课本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阅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中国工作人员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公园里与一家法国人友好谈话的情景。通过谈话表达了巩固和发展中法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是这个普通的法国家庭成员美好、纯真的心愿,也是中法两国人民共同的心愿。
本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根据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进行《心愿》这课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朗读,通过感悟,把在讲读课上学到的体会文章思想的方法在本课教学中得到落实,并为在以后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中要以读为主,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思想。
一、初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
课文先讲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接着记叙了“我”和一家法国人交谈的经过。谈话是从四五岁的小姑娘引起的,她的父母也参加了交谈,谈话中“我”知道这一家三口都是“中国迷”,孩子的父亲希望他的女儿长大了能为发展法中人民的友谊作出贡献。
课文结尾,“我”再次发表感想:巩固和发展中法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是这个普通的法国公民美好、纯真的心愿,是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可见,本文写作线索是紧紧围绕“心愿”这个主题展开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预习情况,弄清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作的。在这个教学步骤 中,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确实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以自学为主,给他们动脑、动口、动手的时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条原则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
二、再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文章紧紧围绕“心愿”这条线索展开,在理解的过程中,有一些反映法国人民心愿的句子要作为重点来处理。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时要联系上下文,把句子放在文章的整体中去理解。
1.读。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从课文整体入手,根据课后练习1的要求,找出反映法国人民心愿的句子,并带着感情朗读。“我完全理解小姑娘的语言和感情了。是那些不说话的中国人,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人的家庭,而且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这个句子感情充沛,要指导学生读出语气和感情,“不说话的中国人”、“真诚的友谊”要读重音,“生根发芽”既要读出重音,又要放慢速度,通过朗读让学生从中体会句子的意思。维勒尼克的爸爸从中国带回了泥人,陈列在家中,所以小姑娘一眼就认出“我”是中国人,表明了爸爸对中国人民真诚的友爱,连小姑娘也成了“中国迷”。
2.想。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这些反映法国人民心愿的句子。维勒尼克的爸爸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永远值得引以为荣的历史和文化,但是现在确实需要发展。你们的国家有巨大的潜力,这是谁也比不上的。”说明爸爸对中国灿烂的文化和现状了解得很清楚,对中国有着深厚、诚挚的感情,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对于这类句子的理解,可设计几个问题分层理解。
3.议。以小组或同桌互议的形式,交流学习体会,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和认识。“我希望她学中文,以后到中国留学,做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通过朗读,讨论弄清什么是“友谊桥梁”,“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明爸爸希望女儿长大后做促进法中人民友好的工作,为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贡献,表达了巩固和发展两国人民友谊的美好心愿。
4.讲。以讨论小组为单位选派发言人,讲解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和体会。教师点拨,给学生以正确答案。 三、回归整体,从内容体会思想。
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归整体,再次朗读课文,理清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以及课文的写作顺序。从这些具体的描写中,体会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体会到的。要让学生明确,巩固和发展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是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同时回归单元整体,进一步明确通过内容体会思想是读书的非常重要的方法,在以后的阅读实践中要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方法,以形成能力。
把握内容体会思想——《心愿》教学建议 篇2
每一次上完课,我都会问自己:你进步了吗?我对自己没有严格的要求,只是期望,每一次都能进步一点点。回身看这一次教研活动执教的《云雀的心愿》一课,我欣然地发现,这一次真的进步了“一点点”。这种“一点点”主要体此刻自身的教学意识中。这种所谓的“教学意识”,我只是简单地理解为“我想要这么做”。
我想要让课堂有一个大问题。记得去年上公开课的时候,高语组的老师们给我的一个十分宝贵的意见就是“设计要集中”。是的,设计不集中,我的课堂就会十分散,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也会显得比较凌乱,这在无形之中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记得在那一次教研活动之后的每一堂课,我都试图以一个大问题去引领课堂教学。有了大问题的领导,课堂教学便有了中心,避免了“散”。潜移默化之中,似乎已经并不需要去有意设计,教学已经习惯围绕中心而展开。就像这一次执教的《云雀的心愿》,紧扣住“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一中心,层层推进,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想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说话。我喜欢“热闹”的课堂,我所理解的“热闹”是要让学生张开嘴巴说话。上课伊始,我就透过ppt出示了相关的短语(也包括词语),或者让学生把短语连起来说一句话,或者让学生运用其中一两个说个文中的比喻句,变换不同的形式,目的却只有一个,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张开嘴巴说起来,在说话中开始新课文的学习。在课堂设计中,运用示意图引导学生说一说“森林水库”的由来,也是我有意想让学生说一说,帮忙他们在说中理解“森林水库”这一概念,这也是课文的一个教学难点。“说出来了,其实一点都不难”,这是我期望到达的目标。
我想要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刚开始教学的时候,我记得遇到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我都是现场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虽说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期望他们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但是久而久之,我发现,动作快的永远是那么几个人,而小孩子的好胜心理也往往让他们在查到意思的时候立刻报出答案。这部分同学是记住了词语的意思,但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种理解是不深刻的,他们会很快就产生遗忘。这种有效面太窄了,并不适合我在教学中一向用下去。对此,我转变着方法,透过灵活多变的方式帮忙孩子理解词语的意思。本课中,在理解“漫天飞舞”一词时,我是透过图片的展示去加深学生对词语的印象,而沙漠中黄沙飞舞的景象,也体现着“没有水,没有庄家,几乎没有植物”的环境,顺势引出“贫瘠”一词,相信学生对“贫瘠”一词的理解应是水到渠成了。
我想要促进课本中知识之间的迁移。课本编排的科学性不仅仅体此刻每一个单元的各篇课文当中,也体此刻整本课本的联系中。第十九课《云雀的心愿》与本册教材的开篇课文《走,我们去植树》相应成趣,都告诉了我们植树的重要性。《走,我们去植树》是一首诗歌,孩子们早已背得朗朗上口。在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用“能够……也能够……”说话时,我结合之前诗歌的资料,让学生透过句式说一说森林的作用。“能够染绿祖国美丽的版图”、“能够送来清新的空气”……孩子们把第一课中背诵的资料全部都搬了出来,有效地完成了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课堂教学中,我践行着我的“我想要这么做”。这些“我想要这么做”是在我的一次次课堂教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期望他们会越来越丰富,更好地指导我的教学。这些是一种浅浅的意识,每一次都会在教学设计中无意地涉及;亦或者说,这些意识又是强烈的,因为它们指引着我与领孩子们走进一篇篇课文。
把握内容体会思想——《心愿》教学建议 篇3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作者是怎么样逐层深入地提示课文的中心思想,表现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3、学习本文对话,通过人物对话,提示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
二、课前准备:找一些有关中法友好往来的文章。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心愿”的意思是会什么?
(指心里的愿望、想法)
2、课文写谁的心愿?
(写一家普通的法国人和中国工作人员的共同心愿。)
3、是个什么样的心愿?
(修一座友谊的长桥,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自学新词。
四、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17)写我与一位法国小姑娘的对话,说明小姑娘的全家都是是中国迷。
第二段:(18--20)写小姑娘的爸爸两次去中国,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使全家人都爱上了中国。
第三段:(21--29)讲作者与小姑娘一家人的谈话,知道了小姑娘全家的希望:当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
第四段:(30)写修一座友谊的长桥,是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人物有哪些?
2、“这是人最爱坐的长椅,因为我喜欢那几丛花,在春天的北京,这样的花是经常见到的。”这句话是怎么理解?
3、哪些词语表现法国小姑娘对中国人民的感情是纯真和朴素的?
4、“闪耀着欢乐的光”说明书了什么?
5、从小姑娘的回答说明书了什么?
6、“我家有好多中国人”指的是什么?
7、小姑娘熟悉中国人的相貌特征,原因何在?表现了什么?
8、有感情朗读课文。
六、课堂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段。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法国小姑娘怎么会知道我是中国人的?
2、她说她家里有好多中国人,这是真的吗?表达了小姑娘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小姑娘为什么对中国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2、为什么把小姑娘的家称为“中国物品展览馆”?这说明书了什么?
3、“是那些不说话的中国人,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人的家庭,而且生根发芽,开出了美丽的花。”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指小姑娘的爸爸从中国带回了泥人,并陈列在家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爱。他的这种真挚感情感染了全家,连小姑娘也成了中国迷了。)
4、小姑娘的爸爸向我介绍了什么?他是怎么样介绍的?
5、“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永远值得引以为荣的历史和文化,但是现在确实需要发展。你们的国家有巨大的潜力,这是谁也比不上的。”这一段话表达了什么感情?
(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赞美,对中国繁荣富强的期望以及对中国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第四段。
1、“乞求”是什么意思?
2、小姑娘到底“乞求”什么?
(乞求爸爸同意带她去北京。)
3、“用会说话的眼睛乞求着”说明了什么?
(说明她的愿望是多么迫切、多么纯真)
4、小姑娘的心愿是什么?她爸爸的心愿又是什么?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又是什么?
(去北京当老师;希望女儿为法中人民作贡献;修一座友谊的长桥。
5、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四、总结全文。
本文记叙了一位中国工作人员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公园里同一家法国人进行友好谈话的情景,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反映了发展中法友谊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五、课堂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把握内容体会思想——《心愿》教学建议 篇4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情意)
1、了解中法人民的共同心愿,从中爱到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
3、自学本课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
什么是心愿?课文中讲了哪些人的心愿?他们的心愿分别是什么?
(小姑娘的心愿……,小姑娘父母的心愿……我和法国人的共同心愿……)
二、自学研讨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抓记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找出课文中人物表现的句子,并抓重点句子体会含义
3、想一想,表达了作者怎能样的思想感情?
三、点拨辅导重点点拨第二道:
1、"因为我家有好多中国人,你像他们。"她那水晶的蓝眼睛多像清澈的泉水,闪耀着欢乐的光。"我家有好多中国人"是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看出小姑娘什么?(相机释词"迷惑不解
2、妈妈把女儿搂在怀里,亲了一下,说:"……同他爸爸一样,是个中国迷,现在连我也变成中国迷了。从文中哪儿看出小姑娘的爸爸是中国迷?又从文中哪儿看出小姑娘的是中国迷?(释词"滔滔不绝绘声绘色")指导朗读第18、20节
3、是那些不说话的中国人,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人的家庭,而且生根发芽,开出了美丽的花朵。小姑娘的天真的心灵,不正像含苞欲放的花蕾吗?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相机释词"含苞欲放"
4、她抱着爸爸的腿,用会说话的眼睛乞求着,好像在说:"我要去北京,我还要当老师呢?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她爸爸认真地说:"我希望她学中文,以后到中国留学,当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
" 当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是什么意思?这家法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
6、人民的感情上朴素的,朴素的东西是最美的。修一座友谊的长桥,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共同的心愿指什么?友谊的长桥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指导朗读最后一节
四、质疑巩固
五、作业
1、整理解释滔滔不绝迷惑不解绘声绘色潜力含苞欲放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握内容体会思想——《心愿》教学建议 篇5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这是低年级阅读的要求。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以儿童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自读自悟,从中感悟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女、气、去、太、早、亮”6个字。
2、结合图片,在语境中理解“商量商量、照顾、悄悄”等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珍珍照顾妈妈、关心家人的美好行为。懂得从小就要关心别人,为别人着想。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情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师板书“心愿”,理解“心愿”,让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心愿,并且猜一猜月亮有什么心愿。(补充板书“月亮”,相机指导学生书写“亮”,并进行扩词。)
2、出示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让学生充分地说,初步感知课文。)
3、总结:老师有一个发现,两幅图上,月亮的表情不一样,看了这两个小女孩的家,月亮会怎么想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月亮的心愿》。(齐读)
4、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
识字教学是一年级的首要任务。在情境中识字,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读了课题以后让学生质疑,不仅能点燃思维的火花,还便于激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二、 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第一遍读课文,要求:标出小节,圈出生字,画出新词。
2、第二遍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有困难的地方可请教他人。(同学、老师)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认字。(读拼音、问同桌、查字表、猜一猜等)
4、检查反馈:
(1)生字:
小朋友读得好认真,现在生字宝宝要来考考大家有没有把它们的名字记住。(老师出示生字卡,学生开火车认读,其间正音。)
(2)新词:
小朋友可真能干,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些生字宝宝。你们看词语宝宝也急着出来要和你们交朋友呢。自己试试看记住它们了吗?(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先让学生自由认读,再由学生当小老师带大家读。)
(3)带轻声的词:
课文中还有些特殊的词语,你能把它们读正确吗?(出示以下词语,抽读正音,齐读。)
点心 孩子们 太阳公公 商量商量 玩玩吧 窗户
[设计意图]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学生字,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整体感知,读思结合
1、过渡:大家读得真好,现在请你再读读课文,看看是不是比刚才读得更正确、更流利。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思考:文中有几个小女孩,分别在干什么?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3、交流: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第一幅图月亮的心愿是什么?第二幅图月亮的心愿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4、再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几节写的.是第一幅图的内容,哪几节写的是第二幅图的内容,想一想哪幅图的内容写得具体。
(1)读课文1~2节,说一说月亮的心愿是什么。(指导读出高兴的语气)
(2)读课文3~8节,说一说月亮的心愿是什么。(指导读出担心的语气)
[设计意图]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有助于他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给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他们边读书边思考,教会学生读书,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提问:月亮一开始的心愿是什么呢?后来月亮的心愿为什么又变了?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2、指导书写:女、太、气、早、去、亮。(先在田字格里描一个,再写两个。)
(1)教师出示生字,学生独自观察田字格中的字,看清字形,说说你的发现。(如我发现“女”字写好第一笔很关键)
(2)动态观察:看范写。(观察教师范写,注意毛顺。)
(3)体验观察:临写。学生先描红,然后照样子临写,特别注意教师提示的字。
(4)对比观察:赏字。写完字后仔细端详,与田字格中的字进行比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品味字的笔画美。(自己欣赏并圈出好字,然后小组欣赏,最后集体欣赏。)
3、抄写生字加拼音两遍,熟读课文,试着脱离课本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
俗话说,字是一个人的门面。从一年级开始就有层次、有目的地让学生观察字、找规律记字、仿写字、欣赏字,有利于提高学生写好字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朋友的孩子也读一年级,有一天与朋友相聚,聊着聊着聊到了作业这一问题,朋友说孩子的老师总要让孩子先抄写5遍生字,有时甚至是一行或两行,再听写一遍。朋友问我是怎么布置写得作业,我说很少抄,当天教得几个生字让孩子回家听写一遍,全对的就OK了,写错的学生要订正、抄写、巩固。朋友说我这一方法好。好,好在哪儿呢?当时这样做,只知道自己也是一个一年级孩子的母亲,只知道孩子这么机械地反复训练,激不起孩子的兴趣,只会让他感受读书作业多,很难写。现在发现这一方法真的是不错。
后面课文越教越长,生字也越写越多,笔画也越来越复杂。可孩子们写字的兴趣确是越来越浓。今天教《月亮的心愿》,虽说课文不难,但后面的几个生字要写漂亮可不容易。当我也如往常一样让孩子们,做好“假姿势”看大屏幕观察字形时,孩子们注意力特集中,坐得都很端正,每个孩子都很认真地看着屏幕(要知道这是一个将近60孩子的班级呀!) 听得很认真, 一年级的孩子能做到这样真不简单!开始写字了,我依然强调“身正、肩平、腰膀直”,孩子们在我婆婆妈妈的声声叮咛中姿势很正确,写得也很认真。他们边写我边巡视,发现写得漂亮的及时表扬,在小朋友的羡慕中,他写得更认真了其他孩子呢,受到了教育,也想得到老师的赞美,也变得认真了。
听得认真,课堂上写得认真,回家听写一遍就自然没问题了!课后,我悄悄地问了几个孩子,你们回家听写生字每次都能写对吗?其实不是这样,刚开始几次也有错,可是错了爸爸、妈妈总是要求抄几遍,然后再听写。如果我们听对了就不用抄了。那你们发现了一遍就听对的秘诀是什么了吗?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是呀“听一遍,全对了不用抄”简简单单地一个作业,却激起了孩子们的自觉性,主动地去学习。原来只要课上掌握好了,学得牢固,不一定要课外去多花时间;原来,课堂上任何一个教学环节、老师的任何一个教学行为,都渗透着一定的教育原理——正确的或错误的,好的或不那么好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窗帘 背包 装着 生气 另外 照顾 生病 太阳 劳累 医生 悄悄 离开 窗户 早上 月亮 女孩等
2、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并从中选择几个词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比一比谁用的词语最多。
3、出示两幅图,小结过渡:小朋友们,月亮姐姐去了两个小女孩的家,她们在干什么呢?(学生快速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奠基石。通过复习上节课学过的词语,并尽可能多的连词成句,不断培养学生的积累和应用意识。
二、细读课文,深化理解
1、(对照第一幅插图)月亮姐姐来到了第一个女孩的家,她看到第一个女孩在干什么呢?(齐读第1—2自然段)
2、交流:第一个女孩在干什么呢?猜猜看,她可能做一个怎样的梦?
(1)表演什么是“自言自语”,用“自言自语”说话。
(2)这时月亮的心愿是什么?(指名读月亮姐姐的话,比一比谁读得最像)
自读理解,读后说一说:月亮来到小女孩的床前,她的心愿是
3、(对照第二幅插图)月亮姐姐来到了第二个女孩的家,她看到第二个女孩在什么呢?(自由读第3—8自然段,也可以同桌读对话。)
4、交流:第二个女孩在干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追问:珍珍为什么对妈妈说她不想去郊游?(到文中找一找,读出来)
(1)对照第二幅插图说说珍珍是怎么照顾妈妈的?(板书:照顾)如果你的妈妈生病了,你会怎么照顾她呢?
(2)珍珍和大家一样也非常想去郊游,但是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她才这样说的。那你猜猜看,珍珍这样对妈妈说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生回答)
(3)多好的孩子呀,你能用一句话来夸夸她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重点词。)
(4)大家说得真棒,你能把这几节课文读得那么棒吗?试试看!(朗读指导)
(5)这一切刚好被窗外的月亮姐姐看见了,她悄悄地离开了窗户,心里想:我去跟雷公公说说,明天还是下雨吧!
①谁能悄悄地告诉我,从这一小节中你知道月亮姐姐的心愿是什么?(让学生凑到老师耳边说出答案)
说一说:月亮来到珍珍的床前,她的心愿是
②把你想的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谁能把这一小节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③联系实际,用“悄悄地”说句话。
(6)月亮看了第二个女孩的家,她的心愿又是什么?“明天还是下雨吧!”你从“还是”这个词中知道了什么?(指导分角色朗读对话)
(7)小组交流:出太阳的目的是
下雨的目的是
5、那么最后结果到底怎样呢?齐读最后一段,理解“艳阳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相互说一说月亮的心愿到底是什么。)
[设计意图]
一年级学生以动作思维为主,他们爱在玩中学,乐中求知,他们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图文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总结作业,拓展练习
1、两个小女孩走在郊游的路上,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分学习小组相互说一说)
2、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新收获,说说自己的心愿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把学习本文的感受写下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或请教父母、老师。)
[设计意图]
让学生谈学习收获,说自己的心愿,能不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写读书感受,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能扩大语言学习的外延。
本课板书设计
月亮的心愿
月亮孩子们一起去郊游
心愿
珍珍(有孝心)照顾妈妈
[教学反思]
本课教
把握内容体会思想——《心愿》教学建议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