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精选12篇)
迢迢牵牛星 篇1
迢迢牵牛星 ,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
終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吹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迢迢牵牛星 篇2
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资料分析,结合学生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特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迢迢牵牛星》并能熟读成诵后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理解诗歌资料,感受诗歌画面美。
3.抓住重点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意美。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掌握鉴赏此类诗歌的技巧。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懂得古情今懂,古为今用。
确立重点和难点的依据:理解诗歌,感受到音韵美和画面美,这是第一层次的学习,真正能让诗歌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到达诗歌文化的传承,这才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了解背景
1.出示图片,重温牛郎织女民间故事。
星空广阔而神秘,关于星空也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奶奶和外婆都讲过的这个神话故事。(学生简述)
今日我们将以诗歌的形式重温这动人的传说,学习古诗《迢迢牵牛星》。
2.了解来源《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
△都是五言诗,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
△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东汉末年,政治混乱。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为“五言之冠冕",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下头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读后点拨字音。
2.学生自读,读通顺,读准确,读出节奏;指名读,同学互评。
3.师生配合读。(教师读上句,注重强调出叠词和节奏,让学生在接读时,自然读出诗歌的音韵美。)
三、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1.借助注释和结合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理解诗意。
2.交流诗歌大意。
课件出示:牵牛星在遥远的银河对岸,织女星明亮而皎洁。织女摆动着纤细雪白的手,“札札"地穿梭织布。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帛,哭得泪如雨下。银河既清且浅,他俩相距也没有多远,仅有银河相隔,却只能含情脉脉相望,而不能互诉衷肠。
3.再读诗歌,要求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美感。
四、理解诗歌,评析感悟
1.这首诗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织女对勤劳善良的牛郎的相思之苦。)
2.全文没有一个“思"字,诗歌借助哪些诗句传递了这份相思的哀怨与痛苦呢?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是遥远的地方,这与诗中的哪句诗矛盾?“河汉清且浅,先去复几许。”仅仅是一水之隔,何谈遥远一说呢?有王母娘娘这样强大的势力阻隔,它们很难相见,相望而不能相见更能让人感觉遥远,心生思念。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织女是织布最好的神仙,所以,取名“织女”,为什么会“不成章“呢?一个“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伸出素手,但无心织布,只是抚弄着机杼。这动态的描述,写出人物内心悲苦。“零如雨",思念的泪水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呢?这夸张和比喻的修辞,直接写出了织女的相思之苦。
(3)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河水盈盈,泪水也盈盈,只是深情的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出话来,近在咫尺,若隔天涯。这句诗含蓄而深沉地表达出相思之苦。
3.诗中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织女对牛郎的思念,让我们用朗读表达出这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吧!
4.小结: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感情杯具,而实则是人间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的局面,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妻久别是他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他们的心声,夫妻团聚成了他们的向往。
五、诗文迁移,领会技巧
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织女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主要从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节描述,这样生动细腻的描述,把织女这样一个寂寥愁闷的少妇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纤纤"“素手”一一外貌描述。
“擢"“弄"“一一动作描述。
“泣涕"“脉脉"一一神态描述。
运用描述方法把人物形象写传神,这在我们平时作文中也能够用。
六、诗词拓展,品味语言。
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天上人间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这样的浪漫不仅仅在资料,还有他的语言形式上。
1.找叠词,谈感受
诗歌中用了很多的叠词“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让我们把他们找出来,读一读,你有怎样的感受?
(叠词的加入使诗歌准确而生动,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2.诗词拓展,品味叠词。
你还读过哪些使用叠词的诗歌?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一《诗经》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一《诗经》青青的是他的衣领,日日萦绕在我心里。
七、课堂练习,背诵古诗,吟唱古诗。
1.课堂练习
填空。
诗中写出了织女因感情思念而受到折磨的诗句是:,。(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2.练习背诵古诗,吟唱古诗。
板书:
两星的现状
迢迢牵牛星织女的相思离别之思
分离的痛苦
迢迢牵牛星 篇3
教学目标:古诗表达思念的常用意象
教学过程:
师:《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在泪别小姑时有这样一句话:“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注释说古代女子在农历七月七日晚向织女乞巧。何谓乞巧?
生: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天上牛郎织女相会,妇女于当晚陈列瓜果于庭中,在月下穿针,向织女乞求智巧。
师:讲到牛郎织女,我们就会想起在奶奶怀里听过的他们的爱情故事。
请一生讲述故事(略)。另一生找出课文和故事相应的诗句。疏通字句(略)。
师:本文除了“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二句外,其余的诗句都能从故事中得到验证。但这首诗并不是对牛郎织女故事的复述。如果只是简单地复述故事,它就当不起“天衣无缝,一字千金”的美誉。那么这首诗在牛郎织女故事的背后,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代文艺理论家钟惺《古诗归》说:“乐府之妙,在能使人惊;古诗之妙,在能使人思。”面对这首古诗,你能思到什么?(学生讨论)
师:提示:解读这首诗的关键应该是“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两句。为什么整天织布却织不成布,还哭成泪人儿呢?
这两句诗和《诗经.周南.卷耳》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下文:“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生:原来是“怀人”。那“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原因也是怀人,思念远方的人儿。
师:讨论:作者为什么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而不讲女娲补天或者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生:原因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念。作者借织女思念牛郎,牛郎织女相隔遥远不能见面来表达自己思念爱人,两人不能见面的哀怨的感情。这种手法叫做托物言志。
师:再看:叙述者是男是女?从何可知?
生:女。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可知。
师:一个女子思念远方的人的诗,有个特定的名称:思(sì)妇诗。《古诗十九首》中有不少思妇诗,比如《青青河畔草》也是。这首诗影响了唐代王昌龄的《闺怨》,课外大家可以分析这两首诗的关系。
和思妇诗相对的是游子诗,这也是古诗一个主题,比如《涉江采芙蓉》,表达游子思念故乡和亲人。
师:所以《古诗十九首》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表现生离死别,羁旅情怀,表达思念。
我们再引申出去,表达思念,古代诗文中除了课文所用的牛郎织女这一意象外,还有哪些常用意象?
生:常用的还有:红豆,枫叶,鸿雁,青丝,青草等等(例句略)。还有最常用的就是月亮。比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一轮明月,照两地相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布置作业:
1、古人常用月圆月缺表达人间的悲欢离合,但很少有人用到月亮里的嫦娥,为什么?结合课文思考。
2、然而李商隐的《嫦娥》(略)却用月亮里的嫦娥表达思念,写出新意,思考这首诗为什么成功了?
3、背诵课文。诵读课堂上所举的诗句。
迢迢牵牛星 篇4
迢 迢 牵 牛 星
选自《古诗十九首》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牵牛星啊相隔得那样遥远,银河那边洁白的织女盼你。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她摆动着细长柔软的手儿,梭儿札札不停地穿过布机。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整日整夜她织不成一段布,相思眼泪如雨珠点点滴滴。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银河流水清清亮亮可以见底,织女牛郎就相隔这点点距离。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可正是那清亮的一水之隔,彼此相望不语聚不到一起。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2000/05/19
迢迢牵牛星 篇5
一、导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吗?白蛇传,孟姜女的故事呢?这三个故事都是爱情故事,都是悲剧故事。而在民间也有一个悲情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这也是一个悲剧。这四个传奇故事,因为爱情的凄恻,被民间称为“四大爱情悲剧”。牛郎和织女的爱情传说我们很熟悉,而这个故事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对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以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传说为题材的诗歌:《迢迢牵牛星》。
二、相关背景知识
1、找学生讲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明确: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父母双亡的牛郎跟从哥嫂过日子,受尽欺凌,偶然的机会,在老牛的帮助下,结识了下凡的织女并其结婚生子。玉帝知道后,强行将其分开,王母并划出天河阻断他们相见,后感其诚心,准许其每年七月初七喜鹊搭桥相见。这就是有名的“七夕鹊桥会”。
2、《古诗十九首》简介
(1)《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
(2)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诗的第一句作题目。这些作品风格相近,而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所以《文选》的编者把它们编集在一起。总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一直沿用这一名称。
(3)题材内容分为两类:
A、抒写失志和伤时之感。
B、写相思离别之情。
总之,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感内容。
(4)《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抒情诗的最高成就。
(5)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为《迢迢牵牛星》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中赞颂《迢迢牵牛星》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整体感知诗歌
1、指导全班学生朗诵诗歌,注意五言诗的节奏划分。(齐读)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学生自由朗诵诗歌,结合注释,感受诗歌大意。(自由朗读)
找学生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这首诗叙述的是牛郎和织女的故事。题目为《迢迢牵牛星》,但叙述主人公是织女。织女的形象源于民间传说。在人们心目中,织女是勤劳、美丽、专情的化身,但本诗着重刻画的是织女哀伤不幸的一面。
四、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总:这首诗,整体来看是从织女的角度写。全诗没有一个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怎样达到的呢?
(1)诗一开篇,“迢迢牵牛星”,先写的是与织女隔岸相望的牛郎。
迢迢牵牛星 篇6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杜甫借花、蝶、莺来歌颂春,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2.知诗人,解诗题。
韩,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诗集》。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的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1.自学“御、暮”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音。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一)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把词语连成句子,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3.全班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二)展开想象悟诗情。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 御柳)
2.“飞花”是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落花随风飞舞,写出了花的轻盈美丽。)
①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②指导读出花飞柳摇的美。
③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3.交流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寒食节禁火、吃冷食。)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第二句。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板书:蜡烛 轻烟)
四、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1.补充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自己的观点去理解这首诗的含义。
2.寒食节民间禁火,而汉宫却传烛赐火,这说明了什么?
(皇帝特许重臣“五侯”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课下搜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同学交流你自己的见解。
板书设计
寒食
以汉喻今
流露不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展示牛郎织女故事图,提问:这是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跟这个故事有关的诗《迢迢牵牛星》。
3.板书课题,解释题意。(选自《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迢迢,遥远。)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同桌互读,集体交流。指导学生读好以下词语。
迢迢(tiáotiáo) 皎皎(jiǎojiǎo) 擢(zhuó)素手 札札(zházhá) 机杼(jīzhù) 脉脉(mòmò)
2.重点指导书写“素、章、盈、脉”四个生字,注意字的占格和笔顺。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迢迢:遥远。
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
皎皎:明亮的样子。
河汉:银河。
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织女星与牵牛星隔银河相对。
擢:伸出,抽出。
素:白皙的。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机杼:织机的梭子。
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零:落下。
几许:多少。
盈盈:形容清澈。
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②连词成句,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看那天边)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整幅布帛,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诗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织女与牛郎被银河阻隔,不能相见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
2.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织女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小组交流:诗中的织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美丽、勤劳、孤独、哀怨、痛苦)
2.推荐阅读《牛郎和织女》。
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牵牛星8596;织女星美丽、勤劳、
孤独、哀怨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贴出图片(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一轮玉盘似的月亮高悬夜空),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可诵读关于月亮的古诗)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十五夜望月》。
二、释题意,明作者。
1.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2.王建,字仲初,许州(治今河南许昌)人,唐进士,曾任昭应丞、渭南尉。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三、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同桌互读,集体交流。
2.重点指导书写“栖、鸦”两个生字,注意“栖”字右面是“西”,不要加横。“鸦”是
迢迢牵牛星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