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李清照词《如梦令》中“争”的释义
谈李清照词《如梦令》中“争”的释义(通用12篇)
谈李清照词《如梦令》中“争”的释义 篇1
张上明 [原创]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初中语文{试用本)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选了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词。课本在注释“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的“争渡”时,是这样注解的:“[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过去。‘争’通‘怎’。”笔者认为,将“争渡”的“争”解释为“怎”,有损文章的表现力,也似乎难合上下文的意思。
《如梦令》一词的内容是追叙自己和朋友的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词所写的是其中的一个生活精彩片段。正是由于“沉醉”而“不知归路”,才有“兴尽晚回舟”,结果“误入藕花深处”。也正是由于天色已晚,又迷了路,心里才有了慌张。而心里的慌张表现在行动上则“争渡、争渡”忙乱不已,连“溪亭”边的“一滩鸥鹭”也被“掠起”了。特别是连续的两个“争渡”,将当时的慌忙之情表现得一览无余。显然这里的“争”字解释为“争着”、“尽快地”比较合情合理。
再从“争”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来看主要有三:(1)争夺,竞争。(2)争辩,争论,(3)规劝(读音为zheng)(见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代释“争”为“怎”极少见到。况且如果在这首词中将“争渡”的“争”释为“怎”的话,词中所描绘的慌乱忙碌的情景就荡然无存。如果仅有“怎么渡”,“怎么渡”的谈论或者思考,没有忙乱、焦急之中声势不小的划船激水,又怎么可能“惊起一滩鸥鹭”呢?
(该文发表于《语文报》初中版315期2002\1\21)
谈李清照词《如梦令》中“争”的释义 篇2
上完这节后课,自己觉得触动特深,为什么天妒英才,让才女李清照的后半生如此的凄苦哀伤?倘若太平盛世,她的人生该是多么完美与幸福。
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是用一个“醉”字做总提领,将三处重点描述的情景利用品读、想象的形式让学生进入文本。还有就是自己唱词环节,也是这堂课的亮点,自己编曲子唱,一是培养了他们的创作能力,二是有利于孩子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不足的地方是,对于词中的意境,带领学生品的还不深,还处于浅显的状态,可能还是老师引导的不够。
关于吟诵,今天发现了一个问题,尽管说吟诵无关个人唱歌天赋,但对于唱歌好的同学,吟诵出来就是好听,所以,以后也得跟音乐老师多交流探讨一些音律方面的知识,在学科渗透方面多下点功夫,想让学生唱的动听,作为五音不全的老师我,则是先要唱的动听,至少让人听了愿意听,才能愿意去学。
谈李清照词《如梦令》中“争”的释义 篇3
《如梦令》赏析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其词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她出身于名门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所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的感伤,无妨其欢快明朗的基调。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国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内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于孤寂而悲凉。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算词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来的结果如何呢?词人虽未明言,读者还是不难想象:这毕竟只是一场虚惊,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终究还是化险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不然的话,她后来又怎么会写出这篇作品呢?不过,这件事情,的确在词人心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所以当她在作品中追忆及此,景色还是如此的鲜明,情态还是如此的逼真,从而给后世的无数读者,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这首小词,语言生动流畅,风格清新自然,趣味横生,引人入胜。它虽然只撷取了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却让它折射出心灵世界中的七彩阳光;虽然只叙述了早年生活的小小插曲,却赋予它以普遍而永恒的审美意义。
谈李清照词《如梦令》中“争”的释义 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2.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3.感受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三、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讨论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一)《如梦令》课件资源
1.收集有关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2.收集有关“靖康之变”的相关资料。
3.收集有关《如梦令》这篇课文的相关教学资源(文字、视频、图片资料)。
(二)多媒体教室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古代诗词,温故知新。
2.比较词与诗,略说不同。
3.交流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上课伊始,谈话交流: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积累了许多古代诗词,现在,你还记得哪些?学生回忆曾学过的诗词之后引出诗与词的比较。接着告诉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这时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学生齐声朗读之后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回忆古代诗词是为了温故而知新。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营造与本文相融合的美好意境。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则是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二)初读
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生活动:重点抓住“常记”“沉醉”“兴尽”“争渡”等词语理解词义。最后归纳课文叙述的主要内容。
2.听读课文,体悟情感。
听课文录音,说说你能感受到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设计意图:自由读词的目的是让学生直接接触并熟悉文本,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文本是学习的根本。在学生朗读之后点评“兴”字的读音则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听课文录音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古词的魅力,体会古词朗读时舒缓的语速和连贯的气息。质疑交流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读懂“常记”“兴尽”等词语的意思,为读懂整首词的大意、把握情感、感知意境作铺垫。
(三)细读
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2.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课件出示课文动画)
学生相互比较动画与课文并思考:动画中哪些景物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没有直接写出来。在共同探讨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1)引导学生想象“溪亭日暮”的画面,抓住一“醉”字,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的情景。
(2)引导学生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抓住一个“误”字,体会作者无比激动和陶醉的心情。
(3)引导学生想象“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抓住一个“争”字,一个“惊”字,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幅画面描写出来。
3.小结:体会本文词眼——“醉”。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想一想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
设计意图:从动画入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说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看词想象画面,是为了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深刻体会作者美好生活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四)演读
溪亭日暮的宁静恬淡,藕花深处的神秘幽香,一滩鸥鹭的壮观惊喜。这一切,留在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记,常常不自觉的轻轻吟唱起这首词。回味那次难忘的郊游。你听——
(课件播放歌曲《如梦令》)
学生边听,边跟唱。再次基础上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词:注意“沉醉”、“误入”、“争渡,争渡”、“惊起”等词语包含的情味和意味。
设计意图:出示歌曲《如梦令》是使学生受到古文化的熏陶,再一次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比读
(课件出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写得清新明丽,生动活泼。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首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边读边想象,词人又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中读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作者笔下的景物也不一样了。读词,我们要能透过景物,读出作者的心情。两首词,让我们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的词。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首词进一步巩固词的学习,了解词人李清照。
(六)总结
今天我们领略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感受了作者快乐和幸福的美好时光。让我们齐声诵背全文,在诵背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谈李清照词《如梦令》中“争”的释义 篇5
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展开想象,绘出文字的画面,倾听文字的声音,品尝文字的味道,并初步学会对诗词的品读、吟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2.有感情地吟诵词。
3.初步了解词的特点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抓住字词,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重温李清照《夏日绝句》,引出李清照其人。
2.揭示今天所要讲的内容《如梦令》。
二、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1.词的名字叫词牌名,也叫长短句。
2.既然是歌词的曲调,就该有节奏,请同学们划出词的节奏。
3.指名读,正音:兴、藕
三、“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1.根据注释,说说读懂了哪个词或哪一句?
2. 交流:
(1)不知不觉中把词读胖了,写下来就是一篇篇幅长的文章。
(2)才33字,描绘了词人与朋友一次郊游的经历,体会词的特点:凝练含蓄。
四、“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1.整首词可以读成一个字,可以读成哪个字?
2.讨论:风景很美,再加上词人喝了酒,所以就沉醉了,才有了下边的情景。整首词可以读成“醉”字。
五、在多层“醉态”中歌唱少年情怀
1.“醉”态一: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
出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溪亭日暮
⑴想象是怎样的一幅景象?你看到了什么?
傍晚,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真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⑵出示图片: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看到这样的景色,他们会干些什么?
⑶古人喜欢饮酒,好朋友在一起,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而且,酒能助兴,使人诗兴大发,历史上,曾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尽管是个女子,但她也爱饮酒,在她的许多词里都写到了酒。这一次也不例外,从哪儿看出来?醉得怎样?美美地醉一回!读。
(4)朗读:读出浓浓的醉意。
(5)仅仅沉醉于酒吗?还有什么也醉人呢?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喝着喝着,竟忘记了回家。
2.“醉”态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
出示: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藕花深处
⑴你又看到了什么?
⑵出示图片: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傍晚,一切显得朦朦胧胧。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又一次沉醉了。
⑶朗读。
3.“醉”态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
出示: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一滩鸥鹭
⑴你看到了什么?出示鸥鹭群飞图片:多么壮观的场面啊!
⑵你又听到了什么?从哪个词中听到的?
争渡:醉了,活泼的天性,大声的笑啊叫啊,那是多么欢快热闹的场面啊!
⑶“惊”字除了讲惊起鸥鹭,你还读出了什么意思?
这真是“鸟惊人也惊”啊!带给大家的一个惊喜,使他们陶醉在这意外的大自然的壮观中,忘记了找回家路。
⑷朗读。
4.小结:你感受到这是一次怎样的郊游活动?让少女李清照沉醉的不仅仅是美酒,还有美景。
七、拓展
出示MV文件《如梦令》,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
谈李清照词《如梦令》中“争”的释义 篇6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学过的词《清平乐村居》、《清平乐六盘山》。
2、出示《清平乐村居》、《清平乐六盘山》,导说词牌名和题目分别是什么。
3、在比较中简略带过词牌在押韵、句式、字数上有规定。
4、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首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读词
1、词牌名是——,题目是——
2、指名读词,像这样具备1、3、4、5、6句押韵、第5句反复、共33字特征的词牌叫——
3、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力争读出节奏、韵味。
4、检读:
正音:兴、藕;理解藕花,写字。
节奏——可以与理解意思结合
5、导入理解意思
三、解义
1、自学,尝试理解全文的意思。不理解的字、句打问号,然后同桌相互探讨。
2、集体交流、探讨字义、句义。
3、想象画面,情景相生。
完成练习:
想象情景:
时常想起从前的一个日落时分—————————。
兴致得到满足后,很晚了才——————————。
四、解惑、品词
解惑,围绕“醉”字品味词中之景、事、情、理。
醉而忘返——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而返——晚(兴致不易满足)
花又醉人——误,无意中的过失;花醉误?——缘何至深处?;酒醉误?情醉误?暮夜误?
争渡争渡——动作、性情醉人
鸟惊人醉——一滩,满滩。
沉醉往事——写下《如梦令》(常记——)
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捕捉看到的画面——可以划出。
2、讨论、交流。
溪亭日暮——一道残阳铺水中、三亚落日、酒逢知己千杯少、景也醉人何必酒……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溪亭日暮图”,读出“溪亭日暮”的美。
(2)、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
(3)、朗读——浓浓的醉意。(酒微醉,人陶醉)
藕花深处——接天莲叶无穷碧,小荷才露尖尖角、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1)、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
(2)、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抓住“误入”、“深处”,体会词人的心情。
(3)、朗读——醉。
一滩鸥鹭——几叶扁舟竞渡,一滩白鹭惊飞
(1)、品读两个“争渡”,比较叠句,感受热闹有趣的场面,体会着急欢快的心情。
(2)、想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一滩鸥鹭”的壮观。
(3)、朗读——鸟惊人醉。
3、小结。
李清照已完全陶醉于美酒、美景、美情之中。
导读全词:沉醉往事——写下《如梦令》(常记——)
五、延伸、比较阅读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雨疏风骤 :狂风暴雨
绿肥红瘦:绿叶多红花少
1、比较两首词:字数、句式、重叠、“醉”字相同;“醉”字表达的具体内容、感情有所不同。
2、读背这两首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谈李清照词《如梦令》中“争”的释义 篇7
一. 话题引入,初读全词
1.导入揭题。
2. 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读,指导读词要求
4.同学们,请你根据词语解释,先想一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然后再自己说一说。
5.轻读,体会一下词中传递出词人和朋友们怎样的心情?
6.你是从词中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二.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1.反复读几遍词,圈圈划划,想想词人和朋友们因何而“沉醉”?
2.交流,感悟“沉醉”(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调整)
(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不知归路——为什么会“不知归路”?只有她一个人喝醉吗?真的是快乐的酒醉啊,读—
溪亭日暮——词人和朋友们看到了怎样落日的美景,会说些什么?美美地醉一回!读—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晚回舟——什么“游兴”满足了?怎么读?
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到了荷塘深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读—
(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为什么要争?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
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咱们也和词人快乐地争渡,读——
(4)再读,感悟词人不仅“沉醉”于酒,“沉醉”于“景”,还“沉醉”于“情”。
三.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对照比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感悟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
四.布置作业,阅读拓展
1.练笔:尝试着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突出“沉醉”。
2.推荐上网浏览有关李清照的专题网页,阅读词人的其他作品。
如梦令
酒
沉醉 景 快乐
情
设计理念:
1.词中有画的想像必须充分依托文本,在咬文嚼字中想像词境。
2.绘出文字的画面--倾听文字的声音--品尝文字的味道--提升文字的内涵。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诵,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2. 有感情地吟诵词。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时间:四十分钟
谈李清照词《如梦令》中“争”的释义 篇8
《如梦令》和《渔歌子》这两首词含蓄、凝练。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想象画面、品悟诗情,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词的意境,产生持久不断的美感享受。
片断一
师:欣赏着这样的美景,此时此刻,想想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
生1:站在溪边的凉亭里,一边喝着酒,一边欣赏落日的美景。
生2:欣赏着满池的荷花,李清照和朋友们吟诗作乐、作画。
师:诗人就是有这样的雅趣。
生3:李清照玩累了,躺卧在小船里,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之中,微闭着双眼,静静地享受着。
师:多么惬意的享受啊!眼里看到的是无限美景,嘴里品到的是醇香美酒,鼻子里还闻到阵阵荷花的清香,那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让我们把感受到的送进这两句词的朗读中去。
片断二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李清照在用力地划桨,划到东,划到西,就是找不到回去的路,她心里可着急了:“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划去呢?”
师:请你读出词人心中的着急。
生1读
生2:我仿佛看到在河滩边栖息着的一群鸥鹭鸣叫着,拍打着翅膀,冲破夜幕,飞上天空。
师:多么壮观的场面啊!你能读出来来吗?
生读
师:还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1:我似乎听到了一群水鸟扑棱棱拍打翅膀的声音。
生2:还有翅膀与荷叶摩擦的沙沙声。
生3:我听到浆划过水面的声音。
生4:划桨声,溪水声,还惊动了水中的鱼虾,从荷叶间不时跃出水面,发出“ 扑咚、扑咚”的声音。
师:你真有想象力,那你也试试写一句词?
生4:争渡,争渡,惊起一池鱼虾。
师:才女阿,都可以和李清照pk啦!
片断三
师:据张志和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
生1:钓到了好心情。
生2:钓到了写词的灵感,所以才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渔歌子》。
师:他一共留下了5首《渔歌子》。
生3:钓到了自由的生活。
生4:钓到了大自然中的乐趣。
生4:我认为他钓到的不是“鱼”而是“愉”!“愉快”的“愉”。
师:好一个不是“鱼”而是“愉”!是的,词人志不在鱼,钓的是志趣。
反思:“李清照玩累了,躺卧在小船里,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之中,静静地享受着。”“争渡,争渡,惊起一池鱼虾。”“钓到的不是‘鱼’”而是‘愉’!”……学生那一句句闪动智慧灵光的语言,在课堂上汩汩地流淌,令我欣喜,让我激动,更使我感到无比的幸福。我喜欢这样充溢激情与灵动的课堂,喜欢倾听学生灵动的声音。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无限潜能被激发,灵动思想被点燃,他们就像小溪中的一条条鱼儿,活蹦乱跳,荡起一朵朵美丽的涟漪,而我只愿做鱼儿的引路者、欣赏者。
谈李清照词《如梦令》中“争”的释义 篇9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三、德育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教法学法情景绘画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也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完成目标1
《如梦令》和我们这篇课文学过的三首古诗有一点不同,它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板书目标1)
关于词的知识,课前我已请同学们查资料了,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明确: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像“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请同学们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最后由同学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三)完成目标2
下面我们用比赛的形式来深入学这首词,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前后桌为一组,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每个环节中获胜的组将获得一颗星,得星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大赢家。(老师出示准备好的问题)
1、抢答题.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听完之后,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注意,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
①老师配乐范读
②学生抢答
题目: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由哪个词知道的?(不是,“常记”)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她是一个人去的吗?有哪个词知道的?(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③答题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队为胜利者,为该队加星。
2、必答题
①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美!)原来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目睹。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为老师弥补这个遗憾呢?(愿意!)好,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看。
请每个代表队的同学共同讨论完成。画的时候,请注意词中所提及的事物。(学生作画,教师指点)
学生完成画后,由学生自由进行评论,并选出最好的图画,为该代表队加星。
②在完成了以上的环境之后,同学们对本首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了,下面我们要完成的是对本首词的当堂背诵。
在这个环节,老师限时三分钟,请每位同学背诵本首词,在背的时候注意节奏和停顿,并在背诵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感情。老师会随机的在每队抽一位同学代表本队背诵。(学生背诵)
教师抽背,并请同学们从熟练程度,背诵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评价,评选出胜利者,并为该代表队加星。
(四)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们的学习目标已经全部完成,我们的比赛也到此结束。其实今天的胜负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竞赛中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我相信,只要大家拥有像今天一样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那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赢家!
板书: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
溪亭 爱生活、爱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沉醉 回舟 误入 争渡
谈李清照词《如梦令》中“争”的释义 篇10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2、品读李清照的诗词。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体验到这首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1、对诗词的理解。
2、把握诗词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教师激情谈话:我们有幸,出生在这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我们有福,沐浴在这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之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一不是老祖先们留给我们的精神食粮、民族荣光。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养育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品读李清照。
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一首李清照的词,是哪一首呢?学生齐说:《如梦令》。出示词文
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学生齐读,师生诵读。
师问:同学们都知道这首《如梦令》的作者是宋代伟大女词人李清照,对于她,大家还了解些什么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举手回答一下。
(二)介绍李清照生平
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其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老师:其实我们前面学过的这一首只是其中之一,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来学习《如梦令》其二。)
(三)词作初印象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出示这首词,让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这首词。再请二位学生诵读,教师指导。
2、强调并出示诵读词的节奏: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理解词中重点词语的意思,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卷帘人: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了解词的创作背景及大意
师:写《如梦令》的时候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词人很是思念自己的丈夫。甚至到了借酒消愁的地步。这日她又喝了酒,早早就沉沉睡去。第二日醒来的时候,才发现昨夜下了一场雨,便问卷帘的丫鬟,院外的海棠怎么样了。丫鬟答曰:“海棠依旧”。词人感念自己和丈夫的情形,感叹道:“应是绿肥红瘦。”意即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
5、多种形式的诵读练习。
同时播放轻音乐。
(四)词赏析
1、(师:大家熟读了这首词之后,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作者用词的经典之处。)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2、抒情方式:以景衬情。 写作手法: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3、(师:大家既然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那就请同学们看一段小视频。)播放视频,请同学们跟着读几遍。
4、(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之后,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跟大家交流一下。)
(五)、延伸词
如梦令
宋李清照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凉的我。
(六)、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懂得诗词的表达情感。
(七)、板书设计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伤春惜春,青春易逝却道海棠依旧。应是绿肥红瘦。
谈李清照词《如梦令》中“争”的释义 篇11
(一)导入
1、背诵古代诗词,温故知新。
2、比较词与诗,略说不同。
3、交流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上课伊始,谈话交流: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积累了许多古代诗词,现在,你还记得哪些?学生回忆曾学过的诗词之后引出诗与词的比较。接着告诉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这时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学生齐声朗读之后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回忆古代诗词是为了温故而知新。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营造与本文相融合的美好意境。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则是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二)初读
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生活动:重点抓住“常记”“沉醉”“兴尽”“争渡”等词语理解词义。最后归纳课文叙述的主要内容。
2、听读课文,体悟情感。
听课文录音,说说你能感受到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设计意图:自由读词的目的是让学生直接接触并熟悉文本,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文本是学习的根本。在学生朗读之后点评“兴”字的读音则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听课文录音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古词的魅力,体会古词朗读时舒缓的语速和连贯的气息。质疑交流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读懂“常记”“兴尽”等词语的意思,为读懂整首词的大意、把握情感、感知意境作铺垫。
(三)细读
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2、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课件出示课文动画)
学生相互比较动画与课文并思考:动画中哪些景物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没有直接写出来。在共同探讨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1)引导学生想象“溪亭日暮”的画面,抓住一“醉”字,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的情景。
(2)引导学生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抓住一个“误”字,体会作者无比激动和陶醉的心情。
(3)引导学生想象“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抓住一个“争”字,一个“惊”字,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幅画面描写出来。
3、小结:体会本文词眼——“醉”。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想一想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
设计意图:从动画入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说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看词想象画面,是为了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深刻体会作者美好生活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四)演读
溪亭日暮的宁静恬淡,藕花深处的神秘幽香,一滩鸥鹭的壮观惊喜。这一切,留在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记,常常不自觉的轻轻吟唱起这首词。回味那次难忘的郊游。你听——
(课件播放歌曲《如梦令》)
学生边听,边跟唱。再次基础上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词:注意“沉醉”、“误入”、“争渡,争渡”、“惊起”等词语包含的情味和意味。
设计意图:出示歌曲《如梦令》是使学生受到古文化的熏陶,再一次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比读
(课件出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写得清新明丽,生动活泼。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首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边读边想象,词人又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中读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作者笔下的景物也不一样了。读词,我们要能透过景物,读出作者的心情。两首词,让我们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的词。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首词进一步巩固词的学习,了解词人李清照。
(六)总结
今天我们领略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感受了作者快乐和幸福的美好时光。让我们齐声诵背全文,在诵背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谈李清照词《如梦令》中“争”的释义 篇12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如梦令》
【内容】: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小传】: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注释】:
常记:长久记忆。
沉醉:大醉。
藕花:荷花。
争渡:这里指奋力划船渡过。有注“怎渡”者,不宜从。
滩:明·毛晋汲古阁本《漱玉词》作“行”。
【赏析】:
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列的美的享受。
谈李清照词《如梦令》中“争”的释义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