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课本第55——57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和线段,认识射线,掌握射线的概念与特征,并能区别射线、直线和线段。
2.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其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
3.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掌握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角的形成。
一、复习直线、线段,教学射线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
提问:①老师画的是什么?
②描述一下直线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直线:直,没有瑞点,无限长,不可度量)
2.直线上点上两点并擦去其余部分,变成……
提问:①这个图形是什么?
②说一说什么是线段?
③线段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直,两个端点,有限长,可度量)
3.把线段的一端延长,改画成射线,
指出这个图形是射线(板书:射线)并提问:
①根据老师的画法,说一说什么叫射线?
②射线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直,一个端点,无限长,不可度量)
举出生活中射线的例子。
4.对比直线、线段和射线,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5.阶段练习:指出下列图形,哪个是直线、线段、射线。(图略)
[教学设想:这个环节的教学以直线为基础,通过适当变化引出线段及射线。让学生能在现地认识到直线、线段及射线的联系和区别,为进一步学习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二、角的认识
1.投影出示下列图形并提问:哪些是角? (图略)
2.教师画角。(画角时要慢,先点顶点,再画两条射线)
提问:①根据刚才画角的过程,描述一下,角是一种什么样的图形?
②讲解角的各部分名称。(板书:顶点、边)
③讲解用符号表示角的方法,注意"∠" 与"<"的区别。
3.引申。
①做活动角,拿两个硬纸条,把它们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一根硬纸条,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角(边做、边讲、边演示)。你自己做一个活动角。
②把活动角演示成平角、周角。
组织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两个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
4.研究角的大小。
①研究角的大小变化。
A.出示活动角,演示大小不同的角后提问:角的大小有变化吗?
B.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C.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有关系?
②比较角的大小。
投影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了直观、重叠、度量三种方法,并分别给以评价:直观法不准确;重叠法准确但不实用;只有度量法既实用又准确,下节课学习。)
找学生说出重叠法的要点并配合投影演示。
5.阶段练习。
画出一个角,标出这个角的顶点、边,并用符号表示;再画出一个大一些的角。
[教学设想]:这个环节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综合适用讲解法和观察法进行教学;特别是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哪些内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习
1.填空。①一个角有( )条边和( )个顶点。
②角的大小与( )的长度无关。
2.判断。①直线是无限长的。( )
②射线有一个端点。( )
3.完成书第52页第1、2、3、4、5题。
4.比较两个三角板各个角的大小,并突出相等的两个角是直角。
[教学设想: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变化的观点,使学生对直线、线段和射线有了较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2.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注意了适当孕伏,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一是在角的认识时,巧妙地孕伏了平角和周角;二是比较角的大小时孕伏了下节课内容"角的度量";三是在巩固练习时孕伏了直角的认识。
3.本节课的练习采用边讲过练的形式,避免集中练习给学生造成疲劳感。力求达到"新"、"活"、"实"、"用"的目的,使学生做到有张有驰,从而形成理解、记忆、应用、发展的学习水平。]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39页
【教材分析】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本节内容位于第三章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对图形图像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加在第二章100以内的加减法和第四章乘法的初步认识之间可以有效地缓冲计算所带来的枯燥与单调。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可以使学生先对几何图形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以后学习更加复杂的图形做铺垫。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虽处于初级阶段,但基本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二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教师上课组织课堂纪律并不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直尺画角。
2.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角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角。
难点:画角。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探究新知→认识角,会用直尺画角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出示学校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1.师:孩子们,刚才从屏幕上欣赏了咱们的校园,它美吗?那你们平时喜欢到操场去玩吗?最喜欢玩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出示主题图)这些同学在操场上玩得多开心呀!有的在……有的在……仔细看看,操场上还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呢,你们看见了吗?(学生指出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球等)
2.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出示园丁在剪草的图)。你们看,园丁爷爷手里拿着的剪刀,张开就形成了这样的图形,(出示角)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也形成这样的图形,这就是角。(板书:角)孩子们,和角打声招呼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探究新知】
1.在主题图中找角。
(1)师(指图):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找找吧!
(2)(学生说)学生说到一个,课件演示一个,教师跟着复述一遍,并及时表扬。
2.教学例1。
(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看,老师带来了三件物品,它们身上有角吗?(出示例1的图画)
等学生观察后,把剪刀、钟表、三角尺放大,背景逐渐褪下去。问: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你们看,角就是这样的:(课件中三个角从实物中移下来)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是尖尖的。
生2: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①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你们觉得尖尖的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角的两条边都是……(生:直直的)。这个顶点和这两条边就组成了一个角。
②师(再指课件上第二、三个角):谁来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分别抽出两名学生)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3)判断角。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客人,孩子们,想看看吗?有我们的新朋友角吗?用手势表示你们的判断。(课件出示课本第43页的第1题)
学生先判断再说理由。
(4)再回到主题图中讲评学生前面判断角出现的错误。
(5)师:你们看,下面几个图形里也有角,快跟你同桌的小朋友交流一下吧。(出示课本第43页第3题,同桌互相指着看看,再指名学生说一说)
(6)找生活中的角。
①师:孩子们,其实,不光在这些图形中有角,我们的身边,我们的教室里,也都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听清教师的要求,两个孩子一起,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②请学生说说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师:小小的教室里有这么多的角,那我们的生活中的角就更多了,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不计其数。
3.操作、认识角的大小。
(1)折角。
①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上有角吗?开动小脑筋,动手折一个角,试试吧。如果你有了答案,悄悄地和同桌说一说,还不知道的学生轻轻地打开课本P39,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折角的。
②学生折角,教师巡视指导。
③展示最快的学生做的角。师(让生拿上来):这是一个角吗?它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请折好的同学把你折的角指给同桌看看,顶点在哪,两条边在哪儿?
(2)做活动角。
①师(拿出一个活动角):老师这儿有一个角(师扳动角的两边),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你们想不想做一个我这样的活动角?用老师发给你们的两根小棍,试试吧!(生做)
②展示两学生做成的角(大小明显的):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大,一个小。
师:对,角是有大小的。(再展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能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那有什么办法知道?
生:可以把这两个角重叠在一起。
师:你来试试。
生(把两个角放在展示台上比):把它们叠在一起,把这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上面这个角的另一条边在下面这个角的里面,这说明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小一些。
师:这个办法真好!同桌之间也像这样把活动角比一比,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看谁的大,谁的小,比出结果了吗?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3
活动目标:
1、观察植物的外形,知道很多植物不能随便触摸。
2、了解一些带刺的、有硬枝的、会引起过敏的植物存在安全隐患,玩耍时要远离。
3、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6、培养幼儿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培养幼儿自己保护能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教学资源或幼儿用书第44—45页:家中各种常见植物图片。
2、幼儿用书第46页《花儿好看不能摸》。
活动过程:
1、播放多媒体教学资源中各种植物图片,请幼儿选择感觉安全的植物。
(1)你认识这些植物吗?这里有那些植物可以和我们做朋友,是安全的?有哪些植物不能随便触摸,是危险的?
(2)提出问题,引出故事内容:有的植物没有刺,好像很安全,但是真的安全吗?
2、教师用情境性语言讲述,让幼儿了解有些植物看起来很安全,但有可能引起过敏或中毒。
(1)教师讲述:有一天,佳佳看到妈妈买来一盆花,看着很美,她就伸手摸了摸,她手上有个小伤口,摸了之后,觉得伤口周围的皮肤很痒,变得更红了,过了一会儿,她觉得头晕,快要晕倒了!
(2)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佳佳怎么了?为什么会头晕?
小结:原来有些花虽然没有刺,但碰触后我们的皮肤会过敏,起小疙瘩,很痒。用带有伤口的手去触摸植物,有的会引起过敏及感染。
(3)提出问题,引发幼儿讨论: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不能随便触摸?
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教师介绍:有些花径和叶里含有汁液,不能随便用手去触摸,更不能用舌头舔尝,有种植物叫万年青,它的汁液会引发过敏,吞食后很可能会引起声带麻痹,说不出话来。
3、提升幼儿生活经验,让幼儿了解在家中玩耍时,不能扯拽植物。
引发幼儿讨论:现在我们知道了,植物虽然看上去没有危险,如果我们不好好和他们相处,它们也有可能会伤害我们。在家中玩耍时,你要怎么注意危险的植物呢?
教学反思:
通过各种学习形式将幼儿已有的安全知识经验扩展丰富,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了幼儿的自己保护意识,提高了幼儿应对安全事件的能力。通过真实的案例,我向幼儿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述,幼儿精力集中,记忆深刻,发言积极踊跃。课件、图片的运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对幼儿进行了深刻的教育。用孩子喜欢的情景表演,选择孩子身边熟悉的生活情景为题材,让幼儿进行热烈的讨论,取得很好的效果。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7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和创新意识。
3.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互助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具准备
课件、三角板、五角星、剪刀、纸扇、钉子板、皮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尺)把你的三角尺拿出来,你能找一找它身上的角吗?再用手摸一摸哪里有角。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课件显示:钟面、剪刀、长方形、五角星。
谈话:它们都是角的好朋友,从自己带来的这些物体中能找出它们身上的角吗?再摸一摸。
在课件上把这些物体的其他部分隐去,留下角的轮廓。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角有一样的地方吗,根据学生的叙述写上角各部分的名称。
追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设计意图:通过“看”、“找”、“摸”的活动,体会角在面上,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体验角的抽象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2.做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做一个角吗?(每个小组都有多种可做角的材料。)
用你喜欢的方法做一个角,感觉你做的角与同桌做的角大小怎样?展示一下你做的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做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做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做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得到的?
(2)课件演示例3钟面图(7时、3时、2时、7时20分)。谈话: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有没有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3)生活中,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课件演示(3时、7时20分)钟面,小朋友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的?(可能有学生用课本介绍的方法,也前能通过数分针与时针之间有多少小格来比较。)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开的程度有关,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 “想想做做”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课件展示“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想想做做”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课件展示“想想做做”第2题,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想想做做”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课件展示题目。小组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想想做做”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1)动手拉扇子、合拢剪子。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2)给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启发学生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
[设计意图: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起学生的兴趣。]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课后反思
1. 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